氣纖分離裝置制造方法
【專利摘要】本發明提供一種氣纖分離裝置,包括:殼體、殼體上的入棉口、出棉口、殼體中的輸棉通道,所述殼體下部設置濾塵口,所述濾塵口通過濾塵通道與殼體外的排塵口連接,其特點是:所述殼體為立式筒狀,所述輸棉通道豎直設置在殼體中,在與所述濾塵口相對的殼體另一側壁上開有補風口,所述的補風口上安裝有調節風量的調節板。所述殼體和輸棉通道的橫截面均為矩形,且從上到下橫截面逐漸變小,所述輸棉通道與濾塵口及補風口相對的兩側面均為無網眼孔的傾斜面,輸棉通道其余兩側面為均勻分布有網眼孔的垂直面。能有效地分離短絨、微塵及雜質,不易堵塞輸棉通道上的網眼,且結構簡單、維修保養方便。
【專利說明】氣纖分離裝置
【技術領域】
[0001]本發明屬于紡織機械制造【技術領域】,涉及清梳聯流程中分離紡織原料中的短絨、微塵和雜質的裝置,具體說是一種氣纖分離裝置。
【背景技術】
[0002]目前清梳聯氣纖分離裝置主要由入棉口、殼體、輸棉通道、濾塵通道、出棉口等組成,原棉用輸棉風機從入棉口喂入,輸棉風機送入的部分氣流由濾塵通道排出,同時排除部分的短絨、微塵及細小的雜質。上述清梳聯氣纖分離裝置存在的不足之處在于分離器在清梳聯流程中水平安裝,重力與氣流對棉流的輸送力成90度夾角,無法利用重力對棉流輸送,當出口負壓過低或風速過小時,棉流容易堵塞輸棉通道,不能滿足氣流分離的需求。如何設計一種清梳聯氣纖分離裝置,能有效地分離短絨、微塵及雜質,不堵塞輸棉通道,且結構簡單、維修保養方便,這是目前亟待解決的問題。
【發明內容】
[0003]本發明為現有技術存在的上述問題,提供一種氣纖分離裝置,能有效地分離短絨、微塵及雜質,不易堵塞輸棉通道的網眼,且結構簡單、維修保養方便。
[0004]本發明的目的是通過以下技術方案實現的:
一種氣纖分離裝置,包括:殼體、殼體上的入棉口、出棉口、殼體中的輸棉通道,所述殼體下部設置濾塵口,所述濾塵口通過濾塵通道與殼體外的排塵口連接,其特征在于,所述殼體為立式筒狀,所述輸棉通道豎直設置在殼體中,在與所述濾塵口相對的殼體另一側壁上開有補風口。
[0005]對上述技術方案的改進:所述的補風口上安裝有調節風量的調節板。
[0006]對上述技術方案的進一步改進:所述殼體和輸棉通道的橫截面均為矩形,且從上到下橫截面逐漸變小,所述輸棉通道與濾塵口及補風口相對的兩側面均為無網眼孔的傾斜面,輸棉通道其余兩側面為均勻分布有網眼孔的垂直面。
[0007]對上述技術方案的進一步改進:所述濾塵通道包括濾塵方彎管和濾塵方接圓管,所述濾塵方彎管與所述濾塵口連通,所述濾塵方接圓管與濾塵方彎管連通,濾塵方接圓管上端為所述排塵口。
[0008]對上述技術方案的進一步改進:所述輸棉通道上端設置物料入口,所述物料入口與一輸棉方彎管相連通,所述輸棉方彎管與一輸棉方接圓管連通,輸棉方接圓管上端為所述入棉口。
[0009]對上述技術方案的進一步改進:所述殼體靠近輸棉通道兩傾斜面的兩側面也為傾斜面,所述殼體傾斜面上設置外透明觀察窗口,所述輸棉通道傾斜面上設置與所述外透明觀察窗口位置對應的內透明觀察窗口。
[0010]對上述技術方案的進一步改進:所述殼體上的出棉口設置在殼體的底面處,所述輸棉通道下端為物料排出口,所述物料排出口設置在所述出棉口內。
[0011]本發明與現有技術相比具有以下優點和積極效果:
1、本發明清梳聯氣纖分離裝置的殼體為立式,輸棉通道豎直設置在殼體中,將清梳聯氣纖分離裝置垂直安裝于重物分離器入口處,借助于重物分離器入口負壓,確保棉流出口負壓運行。
[0012]2、本發明清梳聯氣纖分離裝置內棉流重力與氣流對棉流的輸送作用力均垂直向下,使棉流向出口方向運動,可充分利用棉流重力使其下落并向出口方向運動。在濾塵口相對的殼體另一側上開有補風口,通過補風口的設置平衡了殼體與輸棉通道之間空腔的氣流。
[0013]3、本發明清梳聯氣纖分離裝置的棉流入口截面大于出口截面,濾塵口設置在殼體斜側面的底部,在輸棉通道的傾斜面上無網眼孔,而垂直面設置網眼孔。棉流在氣纖分離裝置內受自身重力及方向相同的氣流壓力共同作用下順利地向下級輸送,塵雜和短絨從網眼中被吸入濾塵通道排出,由于輸棉通道上設置濾塵口和補風口的兩傾斜面無網眼孔,其余兩側均勻分布有網眼孔,可防止負壓將棉流吸附在網眼上形成堵塞。
[0014]4、其結構簡單、維修保養方便。
【專利附圖】
【附圖說明】
[0015]圖1為本發明氣纖分離裝置的局部剖面結構圖;
圖2為圖1的側視圖;
圖中:1-入棉口、2-殼體、3-輸棉通道、4-觀察窗、5-調節板、6-補風口、7-出棉口、8-濾塵口、9-濾塵方彎管、10-濾塵方接圓管、11-排塵口、12-網眼孔、13-輸棉方彎管、14-輸棉方接圓管。
【具體實施方式】
[0016]參見圖1、圖2,本發明一種氣纖分離裝置的實施例,主要包括入棉口 1、殼體2、殼體2內的輸棉通道3、出棉口 7。在殼體2下部設置濾塵口 8,濾塵口 8通過濾塵通道與殼體2外的排塵口 11連接。殼體2為立式筒狀,輸棉通道3豎直設置在殼體2中,在與所述濾塵口 8相對的殼體2另一側壁上開有補風口 6,補風口 6上安裝有調節風量的調節板5,便于靈活調節補風量。
[0017]上述殼體2和輸棉通道3的橫截面均為矩形,且從上到下橫截面逐漸變小,輸棉通道3與濾塵口 8及補風口 6相對的兩側面均為無網眼孔的傾斜面,輸棉通道2其余兩側面為均勻分布有網眼孔12的垂直面。
[0018]殼體2靠近輸棉通道3兩傾斜面的兩側面也為傾斜面,在殼體2傾斜面上設置外透明觀察窗口 4,在輸棉通道3傾斜面上設置與所述外透明觀察窗口 4位置對應的內透明觀察窗口 4-1。
[0019]殼體2上的出棉口 7設置在殼體2的底面處,輸棉通道3下端為物料排出口,物料排出口設置在出棉口 7內。
[0020]將本發明的清梳聯氣纖分離裝置垂直安裝于重物分離器入口處,借助于重物分離器入口負壓,確保棉流出口負壓運行。由于輸棉通道垂直安裝,棉流入口截面大于出口截面,可充分利用棉流重力使其下落并向出口方向運動。
[0021]濾塵口 8設置在殼體2下方側壁上,有利于各種塵雜的排出,通過補風口 6的設置平衡了殼體2與輸棉通道3之間空腔的氣流,棉流在清梳聯氣纖分離裝置內受自身重力及方向相同的氣流壓力共同作用下順利地向下級輸送,塵雜和短絨從輸棉通道3的網眼孔12中被吸入濾塵通道排出。補風口 6可根據用戶要求靈活配置安裝,例如:可按排塵系統風量通過調節板9調節補風口 8的大小。由于輸棉通道3靠近濾塵口 8和補風口 6的兩傾斜面上無網眼孔,其余兩垂直面均勻分布有網眼孔12,可防止負壓將棉流吸附在網眼孔12上形成堵塞。
[0022]當然,上述說明并非是對本發明的限制,本發明也并不限于上述舉例,本【技術領域】的普通技術人員,在本發明的實質范圍內,所作出的變化、改型、添加或替換,也應屬于本發明的保護范圍。
【權利要求】
1.一種氣纖分離裝置,包括:殼體、殼體上的入棉口、出棉口、殼體中的輸棉通道,所述殼體下部設置濾塵口,所述濾塵口通過濾塵通道與殼體外的排塵口連接,其特征在于,所述殼體為立式筒狀,所述輸棉通道豎直設置在殼體中,在與所述濾塵口相對的殼體另一側壁上開有補風口。
2.按照權利要求1所述的氣纖分離裝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的補風口上安裝有調節風量的調節板。
3.按照權利要求1或2所述的氣纖分離裝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殼體和輸棉通道的橫截面均為矩形,且從上到下橫截面逐漸變小,所述輸棉通道與濾塵口及補風口相對的兩側面均為無網眼孔的傾斜面,輸棉通道其余兩側面為均勻分布有網眼孔的垂直面。
4.按照權利要求1或2所述的氣纖分離裝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濾塵通道包括濾塵方彎管和濾塵方接圓管,所述濾塵方彎管與所述濾塵口連通,所述濾塵方接圓管與濾塵方彎管連通,濾塵方接圓管上端為所述排塵口。
5.按照權利要求3所述的氣纖分離裝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濾塵通道包括濾塵方彎管和濾塵方接圓管,所述濾塵方彎管與所述濾塵口連通,所述濾塵方接圓管與濾塵方彎管連通,濾塵方接圓管上端為所述排塵口。
6.按照權利要求1或2所述的氣纖分離裝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輸棉通道上端設置物料入口,所述物料入口與一輸棉方彎管相連通,所述輸棉方彎管與一輸棉方接圓管連通,輸棉方接圓管上端為所述入棉口。
7.按照權利要求5所述的氣纖分離裝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輸棉通道上端設置物料入口,所述物料入口與一輸棉方彎管相連通,所述輸棉方彎管與一輸棉方接圓管連通,輸棉方接圓管上端為所述入棉口。
8.按照權利要求3所述的氣纖分離裝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殼體靠近輸棉通道兩傾斜面的兩側面也為傾斜面,所述殼體傾斜面上設置外透明觀察窗口,所述輸棉通道傾斜面上設置與所述外透明觀察窗口位置對應的內透明觀察窗口。
9.按照權利要求7所述的氣纖分離裝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殼體靠近輸棉通道兩傾斜面的兩側面也為傾斜面,所述殼體傾斜面上設置外透明觀察窗口,所述輸棉通道傾斜面上設置與所述外透明觀察窗口位置對應的內透明觀察窗口。
10.按照權利要求1或2所述的氣纖分離裝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殼體上的出棉口設置在殼體的底面處,所述輸棉通道下端為物料排出口,所述物料排出口設置在所述出棉口內。
【文檔編號】D01G21/00GK104250865SQ201310261735
【公開日】2014年12月31日 申請日期:2013年6月27日 優先權日:2013年6月27日
【發明者】楊軍艷, 朱海東 申請人:青島宏大紡織機械有限責任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