環(huán)錠紡紗機的鋼領-鋼絲圈系統(tǒng)的制作方法
【專利摘要】一種環(huán)錠紡紗機的鋼領-鋼絲圈系統(tǒng)是非液體潤滑類型的。所述鋼領-鋼絲圈系統(tǒng)包括鋼領和沿著鋼領行進的鋼絲圈。鋼領和鋼絲圈中的一個在表面部分中每厘米包括400個或更多個凹部,鋼領和鋼絲圈的另一個在鋼絲圈行進時在所述表面部分上滑動。
【專利說明】環(huán)錠紡紗機的鋼領-鋼絲圈系統(tǒng)
【技術領域】
[0001]本發(fā)明涉及一種環(huán)錠紡紗機的鋼領-鋼絲圈系統(tǒng),例如細紗機和使用鋼領和鋼絲圈捻轉紗線的捻線機。
【背景技術】
[0002]已經提出了各種技術用于環(huán)錠細紗機的鋼領-鋼絲圈系統(tǒng),以減少影響鋼領-鋼絲圈系統(tǒng)的性能的摩擦磨損和粘附,同時提高速度并且延長系統(tǒng)的壽命。這樣的技術包括材料改變、表面處理、形狀改變以及使用液體潤滑。特別是使用液體潤滑是有效的并且相對廉價的。然而,穿過的紗線可能被潤滑油污染,并且油的使用導致頻繁的維護。因此,液體潤滑僅使用于有限的應用,例如毛線的紡紗。
[0003]日本特開專利公開文獻N0.8-27633描述了一種具有較長耐用性和較高生產率的鋼領-鋼絲圈系統(tǒng)。與鋼絲圈實現(xiàn)接觸的鋼領包括多晶陶瓷表面。鋼領的陶瓷表面具有包括球形粒子的表面結構。球形粒子之間的間隙提供用于自然形成的纖維潤滑薄膜的儲存空間。鋼絲圈由彈性材料例如金屬形成,并且具有金屬和/或陶瓷表面。金屬和/或陶瓷表面具有大于或等于鋼領的陶瓷表面的硬度的硬度。
[0004]該公開文獻的鋼領-鋼絲圈系統(tǒng)使用球形粒子之間的間隙作為用于纖維潤滑薄膜的儲存空間。因此,纖維潤滑薄膜具有不足的附著力。這樣在操作期間可能導致薄膜的分離,并且由此增大鋼絲圈的行進阻力。
【發(fā)明內容】
[0005]本發(fā)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種環(huán)錠紡紗機的鋼領-鋼絲圈系統(tǒng),其通過利用摩擦減小效果來減少磨損從而提高耐用性(延長壽命),其中摩擦減小效果是通過利用與紗線分離并附著到鋼領-鋼絲圈系統(tǒng)的滑動表面上的纖維薄膜的潤滑而獲得的,而不是液體潤滑。
[0006]為了實現(xiàn)上述目的,本發(fā)明的一個方面是一種環(huán)錠紡紗機的非液體潤滑類型的鋼領-鋼絲圈系統(tǒng)。所述鋼領-鋼絲圈系統(tǒng)包括鋼領和沿著鋼領行進的鋼絲圈。鋼領和鋼絲圈中的一個在表面部分中每厘米包括400個或更多個凹部,鋼領和鋼絲圈的另一個在鋼絲圈行進時在所述表面部分上滑動。
[0007]所述環(huán)錠紡紗機包括穿過沿著鋼領行進(滑動)的鋼絲圈卷繞紗線的環(huán)錠細紗機和環(huán)錠捻線機,鋼領由鋼領板支承并且上升和下降。所述凹部包括凹槽和由平坦表面環(huán)繞的凹陷。
[0008]從下面結合附圖借由示例闡明本發(fā)明的原理的描述,本發(fā)明的其他方面和優(yōu)點將
變得清楚。
【專利附圖】
【附圖說明】
[0009]參考下面結合附圖對當前優(yōu)選實施例的描述,可以最佳地理解本發(fā)明及其目的和優(yōu)點,在附圖中: 圖1A為表示鋼領的立體圖;
圖1B為圖1A的鋼領的局部放大圖;
圖1C為表示紡紗期間的鋼領和鋼絲圈之間的關系的示意剖視圖;
圖2為表示摩擦減小部分的示意圖;
圖3為表示行進阻力和行進距離之間的關系的圖表;
圖4A為表示與包括摩擦減小部分的鋼領一起使用的鋼絲圈的磨損的示意圖;
圖4B為表示與常規(guī)鋼領一起使用的鋼絲圈的磨損的示意圖;
圖5為表示第二實施例的摩擦減小部分的示例立體圖;
圖6為表示行進阻力和行進距離之間的關系的圖表;
圖7為表示第三實施例的摩擦減小部分的示意立體圖;
圖8為表示行進阻力和行進距離之間的關系的圖表;
圖9A和圖9B為表示與包括摩擦減小部分的鋼領一起使用的鋼絲圈的磨損的示意立體
圖;
圖9C為表示與常規(guī)鋼領一起使用的鋼絲圈的磨損的示意立體圖;
圖10為表示另一個實施例中的摩擦減小部分的周期結構的示意圖;
圖11為表示另一個實施例中的鋼領和鋼絲圈的形狀的局部剖視圖;以及 圖12A和圖12B為表示其它實施例中的摩擦減小部分的結構的示意圖。
【具體實施方式】
[0010]第一實施例
參考圖1A至圖4B,現(xiàn)在將描述環(huán)錠細紗機的鋼領-鋼絲圈系統(tǒng)的第一實施例。
[0011]參考圖1A至圖1C,鋼領-鋼絲圈系統(tǒng)包括鋼領11和鋼絲圈12。鋼領11包括具有T形剖面的凸緣11a。鋼絲圈12具有C形剖面。鋼領11由軸承鋼制成。如圖1B和圖1C所示,將硬鉻鍍覆層13應用到凸緣11a。硬鉻鍍覆層13具有大約10至20 μ m的厚度。
[0012]鍍覆層13包括表面部分,當鋼絲圈12行進時,鋼絲圈12在表面部分上滑動。表面部分限定摩擦減小部分14。在本實施例中,如圖1C所示,摩擦減小部分14形成在凸緣Ila的內周面中。
[0013]如圖2所示,摩擦減小部分14每厘米包括400個或更多個凹槽15。凹槽15也稱為凹部。凹槽15為形成在硬鉻鍍覆層13中的微裂縫。根據(jù)日本工業(yè)標準H8615“用于工程目的的絡電鍛涂層(Electroplated Coatings of Chromium for Engineering Purposes),,,微裂縫是以每厘米250個或更多個裂縫的密度形成的裂縫。具體而言,本實施例的微裂縫不僅包括當形成硬鉻鍍覆層13時原始存在的微裂縫,而且包括通過表面處理(在該實施例中為電解蝕刻)形成的附加微裂縫。微裂縫具有不同的長度且沿著隨機方向延伸。通過在硬鉻鍍覆層13的表面的顯微圖上畫直線,并計數(shù)與直線的一厘米長部分相交的裂縫的數(shù)量,來獲得微裂縫的數(shù)量。裂縫包括像洼陷部成形的裂縫,并且不像凹槽那樣伸長。因為微裂縫的長度和朝向不同,所以可以在顯微圖中的任何位置畫直線。
[0014]現(xiàn)在將描述增加形成在硬鉻鍍覆層13的表面中的微裂縫的數(shù)量的方法。本實施例使用電解蝕刻作為表面處理。
[0015]可以執(zhí)行已知的電解蝕刻處理。微裂縫的數(shù)量根據(jù)電解蝕刻時間而增加。在執(zhí)行電解蝕刻之前,微裂縫不能在硬鉻鍍覆層13的表面上清晰地見到。在電解蝕刻之后,許多微裂縫變得可見。
[0016]現(xiàn)在將描述鋼領-鋼絲圈系統(tǒng)的操作。從牽伸部(未示出)供給的紗線Y如圖1C所示穿過鋼絲圈12,并且卷繞在以高速旋轉的筒管(未示出)上。在正常紡紗操作期間,環(huán)錠細紗機的最大轉速為大約25000 rpm。紗線Y當被卷繞時施加張力到鋼絲圈12,以便鋼絲圈12沿著凸緣Ila行進。雖然前進的鋼絲圈12的朝向根據(jù)轉速而略微改變,但是鋼絲圈12與凸緣Ila的內下部接觸著行進。
[0017]當金屬物體以這樣的方式處于沒有潤滑的彼此滑動接合時,通常會發(fā)生嚴重的磨損。在鋼領-鋼絲圈系統(tǒng)的這樣的摩擦情況下,可以預期在幾分鐘或幾小時之后在鋼領和鋼絲圈中發(fā)生粘附或嚴重的磨損。然而,實際的鋼領-鋼絲圈系統(tǒng)具有顯著較低的磨損。在棉紡機中,例如通常在一或二周后更換鋼絲圈12。因此,就摩擦學而言,鋼領-鋼絲圈系統(tǒng)被認為處于界面潤滑狀態(tài)而不是處于非潤滑狀態(tài)。分析已經表明,在鋼領11的供鋼絲圈12滑動的表面部分上形成有用作潤滑劑的纖維素膜。纖維素膜由與在紡紗期間穿過鋼絲圈12的紗線Y分離并且捕獲在鋼領11和鋼絲圈12之間的纖維形成。
[0018]在本實施例的鋼領-鋼絲圈系統(tǒng)中,鋼領11在表面部分中包括摩擦減小部分14,當鋼絲圈12行進時,鋼絲圈12在表面部分上滑動。摩擦減小部分14每厘米包括400個或更多個凹槽15。凹槽15為形成在硬鉻鍍覆層13的表面中的微裂縫。大量的微裂縫促進膜的形成,膜由與紗線Y分離并且附著到凹槽15上的纖維素纖維形成。纖維膜無需使用液體潤滑就產生摩擦減小效果。結果與常規(guī)系統(tǒng)相比,該鋼領-鋼絲圈系統(tǒng)提高了摩擦減小效果,并且摩擦減小效果持續(xù)很長時間。
[0019]示例 I
為了評估摩擦減小部分14的效力,準備了包括每厘米具有700個微裂縫的摩擦減小部分14的鋼領11。此外,準備了包括每厘米具有1000個微裂縫的摩擦減小部分14的鋼領11。使用常規(guī)鋼領作為比較例。不執(zhí)行任何預處理運轉進行紡紗測試,來確定行進阻力和行進距離之間的關系。以20000rpm的轉速執(zhí)行紡紗。通過可旋轉地支承鋼領并測量由鋼絲圈施加到鋼領上的牽引力,來獲得行進阻力。圖3示出了測試結果。
[0020]如圖3所示,在行進了 800km的距離之后,與常規(guī)鋼領相比,在摩擦減小部分14中每厘米具有400個或更多個微裂縫(凹槽15)的鋼領11每個具有更低的行進阻力。這證實了摩擦減小部分14的效力。為了確定摩擦減小部分14的摩擦減小效果的穩(wěn)定性,對每厘米具有700個微裂縫的鋼領11和每厘米具有1000個微裂縫的鋼領11進行操作,直到行進距離達到54000km。測試表明,每個鋼領11在54000km的行進距離處具有大體與2000km的行進距離處相同的行進阻力。因此,確認了與常規(guī)鋼領相比,本實施例的每個鋼領具有顯著較高的連續(xù)的摩擦減小效果。常規(guī)鋼領的行進阻力在較短行進距離處增加。設想這是由于纖維素層不均勻地形成從而增加了阻力而產生的。
[0021]并且測試了在摩擦減小部分14中每厘米具有400個微裂縫的鋼領11,以確定行進阻力和行進距離之間的關系,并且確認了具有比常規(guī)鋼領更低的行進阻力。
[0022]此外,檢查了鋼絲圈12的磨損。如圖4B所示,與常規(guī)鋼領一起使用的鋼絲圈12在與鋼領接觸的表面部分中具有磨損部20。然而,如圖4A所示,與具有摩擦減小部分14的鋼領11 一起使用的鋼絲圈12具有比磨損部20小的磨損部20’。[0023]現(xiàn)在將描述本實施例的優(yōu)點。
[0024](I)環(huán)錠紡紗機(環(huán)錠細紗機)的鋼領-鋼絲圈系統(tǒng)包括鋼領11,鋼領11在表面部分中每厘米具有400個或更多個凹槽15,當鋼絲圈12行進時,鋼絲圈12在表面部分上滑動。凹槽15用作凹部。纖維膜進入凹部中增加了纖維膜相對于鋼領11的附著力,從而抑制了纖維膜的分離。纖維膜用作潤滑劑,并且產生將鋼絲圈12的行進阻力維持在較低水平的摩擦減小效果。由與紗線分離并且附著到鋼領-鋼絲圈系統(tǒng)的滑動表面上的纖維形成的纖維膜用作潤滑劑。這樣提高了摩擦減小效果并且延長了耐用性(壽命)。
[0025](2)凹部為形成在硬鉻鍍覆層的表面中的微裂縫。因此,與當凹部為洼陷部時相t匕,更大部分的纖維膜接納在凹部中。這提高了由纖維膜的潤滑產生的摩擦減小效果。總而言之,一般硬鉻鍍覆層的表面每厘米包括大約300個微裂縫。通過對硬鉻鍍覆層執(zhí)行蝕亥IJ,能夠相對容易地將微裂縫的數(shù)量增加到400個或更多。
[0026](3)對鋼領11的硬鉻鍍覆層執(zhí)行電解蝕刻,以在硬鉻鍍覆層的表面中形成400個或更多個微裂縫。在執(zhí)行蝕刻之前,硬鉻鍍覆層的表面每厘米原始地包括大約300個微裂縫。可以通過例如化學蝕刻和電解蝕刻等處理,來制備在表面中每厘米具有400個或更多個微裂縫的硬鉻鍍覆層。電解蝕刻比化學蝕刻更適于形成具有期望數(shù)量的微裂縫的硬鉻鍍覆層。
[0027]第二實施例
參考圖5和圖6,現(xiàn)在將描述第二實施例。除了摩擦減小部分14的結構以外,第二實施例與第一實施例相同。對于與第一實施例的對應部件相同的那些部件給予相似或相同的參考標記。將不詳細描述這樣的部件。
[0028]第二實施例包括具有周期結構16的摩擦減小部分14。如圖5所示,周期結構16包括亞微米的突出部和凹陷部。與凹槽15為微裂縫的第一實施例不同,本實施例的凹槽15為具有亞微米的突出部和凹陷部的周期結構16的凹槽15。凹槽15用作形成摩擦減小部分14的凹部。與微裂縫不同,凹槽15的長度或朝向不變。凹槽15具有一致的長度并且互相平行地延伸。
[0029]突出部和凹陷部的周期結構16通過在待形成周期結構16的部分上發(fā)射極短脈沖激光束例如飛秒脈沖激光束來形成。這樣相對容易地形成亞微米的周期結構。
[0030]進行了測試來評估周期結構16的效力。
[0031]示例 2
以與第一實施例相同的方式,測試了包括周期結構16作為摩擦減小部分14的鋼領11,以確定行進阻力和行進距離之間的關系。圖6示出了測試結果。測試是在具有突出部和凹陷部平行于鋼領11的圓周方向延伸的周期結構16的鋼領11上進行的。在測試中,當行進距離達到10400km時,鋼絲圈12與鋼領11分離。因此,圖6表示在行進距離達到10200km之前獲得的測試結果。圖6的圖表部分地包括第一實施例的測試結果用于參考。
[0032]如圖6所示,在較短行進距離處,在摩擦減小部分14中包括周期結構16的鋼領11的行進阻力比常規(guī)鋼領的行進阻力低。這證實了摩擦減小部分14的效力。當行進距離相對較短時,與在摩擦減小部分14中包括微裂縫的鋼領11相比,在摩擦減小部分14中包括周期結構16的鋼領11具有更低的摩擦阻力。
[0033]除了第一實施例的優(yōu)點(I)以外,第二實施例還具有以下優(yōu)點。[0034](4)凹部為形成突出部和凹陷部的周期結構16的凹槽15。當鋼絲圈12行進時,凹槽15排出磨損顆粒。這樣進一步減小了摩擦阻力。
[0035](5)突出部和凹陷部的周期結構16通過向待形成周期結構16的部分上發(fā)射極短脈沖激光束例如飛秒脈沖激光束來形成。雖然周期結構16可以通過蝕刻形成,但是亞微米的周期結構16利用極短脈沖激光例如飛秒脈沖激光相對容易地形成。
[0036]第三實施例
參考圖7至圖9C,現(xiàn)在將描述第三實施例。除了摩擦減小部分14的結構以外,第三實施例與第一實施例相同。對于與第一實施例的對應部件相同的那些部件給予相似或相同的參考標記。將不詳細描述這樣的部件。
[0037]如圖7所示,將固體潤滑涂覆層18應用到硬鉻鍍覆層13的摩擦減小部分14。摩擦減小部分14包括平坦部分19,并且固體潤滑涂覆層18需要至少應用到平坦部分19。在本實施例中,固體潤滑涂覆層18除了應用到平坦部分19以外,還應用到摩擦減小部分14的每個凹槽15的表面。凹槽15為微裂縫。在圖7中,凹槽15示意地示出為具有V形剖面。平坦部分19為沒有微裂縫的非裂縫部分。
[0038]固體潤滑涂覆層18通過至少將鋼領11的摩擦減小部分14浸入固體潤滑溶液(聚四氟乙烯)中并且然后干燥鋼領11來形成。
[0039]如在第一實施例中描述的那樣,摩擦減小部分14無需使用液體潤滑就產生摩擦減小效果。摩擦減小效果是通過纖維膜的潤滑而實現(xiàn)的。纖維膜由在紡紗期間與紗線Y分離并且附著到凹槽15上的纖維素纖維形成。然而,在鋼領-鋼絲圈系統(tǒng)開始運轉之后,直到穩(wěn)定地形成纖維膜之前,摩擦減小效果是較低的。然而,在本實施例中,硬鉻鍍覆層13的摩擦減小部分14在表面上包括固體潤滑涂覆層18。在穩(wěn)定地形成纖維膜之前,固體潤滑涂覆層18減小鋼領-鋼絲圈系統(tǒng)的滑動表面之間的摩擦,從而用作潤滑劑。
[0040]示例3
為了評估固體潤滑涂覆層18的效力,準備了具有微裂縫作為摩擦減小部分14的鋼領
11、和在包括微裂縫的硬鉻鍍覆層13上具有固體潤滑涂覆層18的鋼領11。使用常規(guī)鋼領作為比較例。以與第一實施例相似的方式評估了行進阻力和行進距離之間的關系。圖8表示測試結果。
[0041]如圖8所示,當行進距離為大約300km時,具有微裂縫的鋼領11具有與常規(guī)鋼領相似的行進阻力。然而,具有微裂縫和固體潤滑涂覆層18的鋼領11,也稱為具有微裂縫和潤滑劑的鋼領11,從早期階段具有常規(guī)鋼領和具有微裂縫的鋼領大約一半的行進阻力。這證實了固體潤滑涂覆層18的摩擦減小效果。
[0042]在早期階段,具有微裂縫和潤滑劑的鋼領11的行進阻力隨著行進距離而增加。在行進了 1500km的距離之后,具有微裂縫和潤滑劑的鋼領11的行進阻力保持在與具有微裂縫的鋼領11相同的水平。在1500km之后,具有微裂縫的鋼領11和具有微裂縫和潤滑劑的鋼領11具有比常規(guī)鋼領的行進阻力低大約4至5gf (克-力)的行進阻力。
[0043]測試結果表明了直到穩(wěn)定地形成纖維膜之前,固體潤滑涂覆層18減小了鋼領-鋼絲圈系統(tǒng)的滑動表面的摩擦,從而用作潤滑劑。在穩(wěn)定地形成纖維膜之后,纖維膜用作減小鋼領-鋼絲圈系統(tǒng)的滑動表面的摩擦的潤滑劑。
[0044]此外,檢查了鋼絲圈12的磨損。圖9A表示與具有帶有微裂縫和潤滑劑的摩擦減小部分14的鋼領11 一起使用的鋼絲圈12的磨損。圖9B表示與具有帶有微裂縫的摩擦減小部分14的鋼領11 一起使用的鋼絲圈12的磨損。圖9C表示與常規(guī)鋼領一起使用的鋼絲圈12的磨損。
[0045]如圖9C所示,與常規(guī)鋼領一起使用的鋼絲圈12在與常規(guī)鋼領接觸的表面部分中具有磨損部20。然而,如圖9A和圖9B所示,與具有摩擦減小部分14的鋼領11 一起使用的每個鋼絲圈12具有比磨損部20小的磨損部20’。
[0046]除了第一實施例的優(yōu)點(I)至(3)以外,第三實施例還具有以下優(yōu)點。
[0047](6)固體潤滑涂覆層18至少應用到具有微裂縫的硬鉻鍍覆層13的平坦部分19。該結構減小了即使在穩(wěn)定地形成纖維膜之前的鋼領-鋼絲圈系統(tǒng)的滑動表面的摩擦,并且在鋼領-鋼絲圈系統(tǒng)開始運轉之后用作潤滑劑。此外,在運轉開始時,應用到平坦部分19的固體潤滑涂覆層18提高了鋼絲圈和鋼領之間的配合。
[0048]本領域的技術人員應該清楚,在不脫離本發(fā)明的精神或范圍的情況下,本發(fā)明可以以許多其他特定形式實施。尤其應該理解,本發(fā)明可以以下面的形式實施。
[0049]摩擦減小部分14可以包括在硬鉻鍍覆層13的表面中為微裂縫的凹槽15和形成突出部和凹陷部的周期結構16的凹槽15兩者作為凹部。該結構既具有微裂縫的優(yōu)點,又具有形成突出部和凹陷部的周期結構16的凹槽15的優(yōu)點。
[0050]當摩擦減小部分14包括周期結構16時,凹槽15不必須僅沿著一個方向延伸。例如,如圖10所示,一組凹槽可以沿著第一方向平行地延伸,而另一組凹槽可以沿著第二方向平行地延伸。例如,第一方向可以與鋼領11的圓周方向平行,而第二方向可以與第一方向垂直或成對角。并且,第一方向可以與鋼領11的圓周方向成對角,而第二方向可以與第一方向成對角。
[0051]與鋼領11的圓周方向對角地延伸的凹槽15可以相對于圓周方向以任何角度設置。
[0052]凹部不限于凹槽15。如圖12A和圖12B所示,凹槽15可以是由平坦部分環(huán)繞的洼陷部17。洼陷部17不需要如圖12A所示具有圓形開口。例如,每個洼陷部17可以具有橢圓形、長圓形、矩形、四邊形或多邊形開口。具有圓形開口的洼陷部17可以通過執(zhí)行噴丸處理來形成。此外,如圖12B所示,洼陷部17不需要具有一致的形狀或尺寸,而是形狀和尺寸可以不同。
[0053]周期結構16可以形成在沒有形成硬鉻鍍覆層13的凸緣Ila上。然而,當鋼領11由用于當前商業(yè)可用鋼領的材料形成時,期望形成鍍覆層13。
[0054]用于形成周期結構16的方法不限于對需要周期結構16的部分應用極短脈沖激光,例如飛秒脈沖激光。例如可以執(zhí)行任何化學或物理處理,例如微蝕刻。
[0055]第三實施例的應用到包括微裂縫的硬鉻鍍覆層13的固體潤滑涂覆層18需要至少應用到平坦部分19。固體潤滑涂覆層18不必須應用到凹槽15的表面。
[0056]固體潤滑涂覆層18不必須均勻地形成在平坦部分19上。固體潤滑涂覆層18的厚度可以變化。
[0057]凹槽15可以填充潤滑劑。鋼絲圈的滑動將最終至少部分地剝落潤滑劑。因此,即使凹槽15在早期階段填充有潤滑劑,凹槽15后來也變得能夠保持纖維。
[0058]形成固體潤滑涂覆層18的方法不限于對第三實施例描述的方法。可以執(zhí)行其他化學或物理處理。
[0059]鋼領-鋼絲圈系統(tǒng)的鋼領11的凸緣Ila不需要具有T形剖面。例如,如圖1lC所示,鋼領11可以包括傾斜凸緣11a。該結構需要鋼絲圈12具有與傾斜凸緣Ila對應的形狀。
[0060]摩擦減小部分14可以形成在鋼領-鋼絲圈系統(tǒng)的鋼絲圈12上,而不是形成在鋼領11上。然而,摩擦減小部分14優(yōu)選地形成在鋼領11上,因為鋼絲圈12上的摩擦減小部分14比鋼領11上的摩擦減小部分14具有顯著更小的面積。
[0061]除了環(huán)錠細紗機以外,本發(fā)明可以在具有鋼領的其他紡紗機中實施,例如環(huán)錠捻線機。
[0062]因此,本示例和實施例被認為是例示性的而非限制性的,并且本發(fā)明不限于本文給出的細節(jié),而是可以在所附權利要求的范圍及等同物內變更。
【權利要求】
1.一種環(huán)錠紡紗機的鋼領-鋼絲圈系統(tǒng),其中所述鋼領-鋼絲圈系統(tǒng)是非液體潤滑類型的,所述鋼領-鋼絲圈系統(tǒng)包括: 鋼領;和 沿著所述鋼領行進的鋼絲圈,所述鋼領-鋼絲圈系統(tǒng)的特征在于, 所述鋼領和所述鋼絲圈中的一個在表面部分中每厘米包括400個或更多個凹部,所述鋼領和所述鋼絲圈中的另一個在所述鋼絲圈行進時在所述表面部分上滑動。
2.根據(jù)權利要求1所述的鋼領-鋼絲圈系統(tǒng),其中 所述鋼領和所述鋼絲圈中的所述一個包括硬鉻鍍覆層,并且 所述凹部為形成在所述硬鉻鍍覆層的表面中的微裂縫。
3.根據(jù)權利要求2所述的鋼領-鋼絲圈系統(tǒng),其中 所述硬鉻鍍覆層包括沒有微裂縫的非裂縫部分,并且 至少在所述非裂縫部分上形成有固體潤滑涂覆層。
4.根據(jù)權利要求1所述的鋼領-鋼絲圈系統(tǒng),其中所述凹部為形成突出部和凹陷部的周期結構的凹槽。
5.根據(jù)權利要求1所述的鋼領-鋼絲圈系統(tǒng),其中 所述鋼領和所述鋼絲圈的所述一個包括硬鉻鍍覆層,并且 所述凹部包括形成在所述硬鉻鍍覆層的表面中的微裂縫、和形成突出部和凹陷部的周期結構的凹槽。
6.根據(jù)權利要求5所述的鋼領-鋼絲圈系統(tǒng),其中 所述硬鉻鍍覆層包括沒有微裂縫的非裂縫部分,并且 至少在所述非裂縫部分上形成有固體潤滑涂覆層。
7.一種環(huán)錠紡紗機的鋼領,所述鋼領包括表面部分,鋼絲圈在所述鋼絲圈行進時在所述表面部分上滑動,所述鋼領的特征在于, 所述表面部分每厘米包括400個或更多個凹部。
8.一種環(huán)錠紡紗機的鋼絲圈,所述鋼絲圈包括表面部分,鋼領在所述鋼絲圈行進時在所述表面部分上滑動,所述鋼絲圈的特征在于, 所述表面部分每厘米包括400個或更多個凹部。
【文檔編號】D01H7/60GK103526358SQ201310274472
【公開日】2014年1月22日 申請日期:2013年7月2日 優(yōu)先權日:2012年7月4日
【發(fā)明者】中野勉, 丸山直樹, 富永直路 申請人:株式會社豐田自動織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