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種夾克褶皺面料的制作方法
【專利摘要】本實用新型涉及織物組織結構領域,具體涉及一種夾克褶皺面料,其包括底層和表層,所述底層由棉紗和滌綸包芯紗紡織而成,所述滌綸包芯紗為滌綸包覆氨綸形成,所述表層由棉紗紡織而成,所述底層的棉紗與表層的棉紗局部交織在一起,表層的棉紗由于滌綸包芯紗的收縮形成褶皺;所述表層由40支棉紗紡織而成,所述底層由40支棉、75D滌綸和30D氨綸形成;所述底層的棉紗與表層的棉紗交織的針數為5~10針;長度為1~2cm;間距為1cm。本實用新型編織完成后在表層形成褶皺,從而面料外觀新穎,立體感強,滿足了人們對面料新穎和獨特的要求。
【專利說明】一種夾克褶皺面料
【技術領域】
[0001]本實用新型涉及織物組織結構領域,尤其涉及一種夾克褶皺面料。
【背景技術】
[0002]隨著消費水平的提高,人們對服裝面料的要求已不僅僅是健康舒適,同時對于面料自身的外型、結構也十分注重時尚感和獨特感,新穎而有創意的面料風格,能給人以美好的視覺享受。
實用新型內容
[0003]本實用新型提供一種夾克褶皺面料,其表面形成有褶皺,外觀新穎,立體感強。
[0004]本實用新型所述夾克褶皺面料,其包括底層和表層,所述底層由棉紗和滌綸包芯紗紡織而成,所述滌綸包芯紗為滌綸包覆氨綸形成,所述表層由棉紗紡織而成,所述底層的棉紗與表層的棉紗局部交織在一起,底層的滌綸包芯紗收縮,引起表層形成褶皺。
[0005]優選地,所述表層由40支棉紗紡織而成,所述底層由40支棉、7?滌綸和30D氨綸形成。
[0006]優選地,所述底層的40支棉紗與表層的40支棉紗交織的針數為5?10針。
[0007]優選地,所述底層的40支棉紗與表層的40支棉紗交織的長度為I?2cm。
[0008]優選地,所述底層的40支棉紗與表層的40支棉紗局部交織的間距為0.3cm。
[0009]本實用新型所述夾克褶皺面料,相比現有技術的有益效果是:
[0010]采用棉紗表層和棉紗加滌綸包芯紗的結構,在紡織時,面料全部處于拉伸狀態,布料編織完畢收卷時,失去了紡織機的拉伸,底層的滌綸包芯紗沒有形成交織結構,因而收縮與表層不同步,從而表層形成褶皺;這種面料外觀新穎,立體感強,滿足了人們對面料新穎和獨特的要求。
【專利附圖】
【附圖說明】
[0011]圖1為本實用新型實施例夾克褶皺面料的結構示意圖。
【具體實施方式】
[0012]為使本實用新型的目的、技術方案和優點更加清楚,下面將結合附圖對本實用新型作進一步地詳細描述。
[0013]實施例:
[0014]參照圖1,本實用新型所述的夾克褶皺面料,其包括底層I和表層2,底層I由40支棉紗和滌綸包芯紗紡織而成,滌綸包芯紗為7?滌綸包覆30D氨綸形成,表層由40支棉紗紡織而成,底層I的棉紗與表層2的棉紗局部交織在一起,交織的針數為5?10針,交織的長度為I?2cm,局部交織的間距為0.3cm。
[0015]在紡織時,面料全部處于拉伸狀態,布料紡織完畢收卷時,失去了紡織機的拉伸,底層的滌綸包芯紗沒有形成交織結構,因而收縮與表層不同步,從而表層形成褶皺。
[0016] 以上所述是本實用新型的優選實施方式,應當指出,對于本【技術領域】的普通技術人員來說,在不脫離本實用新型原理的前提下,還可以做出若干改進和潤飾,這些改進和潤飾也視為本實用新型的保護范圍。
【權利要求】
1.一種夾克褶皺面料,其特征在于:包括底層和表層,所述底層由棉紗和滌綸包芯紗編織而成,所述滌綸包芯紗為滌綸包覆氨綸形成,所述表層由棉紗編織而成,所述底層的棉紗與表層的棉紗局部交織在一起,底層的滌綸包芯紗編織面收縮較大,而表層的棉紗編織面收縮較小,與底層收縮不同步,致使表層形成褶皺。
2.如權利要求1所述的夾克褶皺面料,其特征在于:所述表層由40支棉紗紡織而成,所述底層由40支棉、7?滌綸和30D氨綸形成。
3.如權利要求2所述的夾克褶皺面料,其特征在于:所述底層的40支棉紗與表層的40支棉紗交織的針數為5?10針。
4.如權利要求2所述的夾克褶皺面料,其特征在于:所述底層的40支棉紗與表層的40支棉紗交織的長度為I?2cm。
5.如權利要求2所述的夾克褶皺面料,其特征在于:所述底層的40支棉紗與表層的40支棉紗局部交織的間距為0.3cm。
【文檔編號】D03D15/08GK203683815SQ201320785279
【公開日】2014年7月2日 申請日期:2013年12月4日 優先權日:2013年12月4日
【發明者】王冬星 申請人:利郎(中國)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