單眼并條的制造方法
【專利摘要】單眼并條機。涉及紡織機械領域。提出了一種結構精巧、穩定性高、加工效果好且適用范圍廣,使用時,可對前、后區牽伸張力及前、后區牽伸距離進行有效調節,進而對棉條質量進行調節的單眼并條機。本實用新型的技術方案為:包括機架、羅拉牽伸機構和圈條機構,所述機架包括機架一、機架二、機架三和機架四;所述羅拉牽伸機構包括壓輥組、第一羅拉、第二羅拉、第三羅拉、第四羅拉、進料羅拉、第一驅動機構、第二驅動機構和第三驅動機構;所述圈條機構包括第四驅動機構、圈條盤、條桶和條桶驅動輪。本實用新型有效完成對前區牽伸張力及后區牽伸張力的調節。
【專利說明】單眼并條機
【技術領域】
[0001]本實用新型涉及紡織機械領域,尤其涉及針對傳統的雙眼并條機提出的改進。
【背景技術】
[0002]目前,傳統的并條機結構極為單一,具有代表性的如國家局于2007年9月19日公開的一份名為“一種新型紡紗用并條機”、申請號為“200710014503.4”的文件,此類結構的并條機通常通過若干傳動齒輪將一個主電機上的動力分別傳動至各個羅拉上。然而,人們在長時間使用后發現,此類并條機通常存在以下問題:一、對主電機的負荷極大,嚴重的影響了主電機的使用壽命;二、一旦需對其中某一羅拉進行調速時,就需對其對應的齒輪或齒輪組進行更換,使用起來極為不便;三、其雙眼的結構形式通常僅可加工小尺寸的面條,適用范圍窄。
實用新型內容
[0003]本實用新型針對以上問題,提出了一種結構精巧、穩定性高、加工效果好且適用范圍廣,使用時,可對前、后區牽伸張力及前、后區牽伸距離進行有效調節,進而對棉條質量進行調節的單眼并條機。
[0004]本實用新型的技術方案為:包括機架、羅拉牽伸機構和圈條機構,所述機架包括機架一、機架二、機架三和機架四,所述機架一、機架二和機架三依次連接在機架四上方;所羅拉牽伸機構連接在機架一、機架二和機架三上,所述圈條機構設在所述羅拉牽伸機構下方;
[0005]所述羅拉牽伸機構包括壓輥組、第一羅拉、第二羅拉、第三羅拉、第四羅拉、進料羅拉、第一驅動機構、第二驅動機構和第三驅動機構,所述壓輥組、第一羅拉、第二羅拉、第三羅拉、第四羅拉和進料羅拉均相互平行、且沿機架四的長度方向依次活動連接在機架二上,所述壓輥組包括主動輥和從動輥,所述第一驅動機構連接在機架三上、且用于驅動第一羅拉和主動輥,所述第二驅動機構連接在機架一上、且用于驅動第二羅拉和第三羅拉,所述第三驅動機構連接在機架三上、且用于驅動第四羅拉和進料羅拉;
[0006]所述圈條機構包括第四驅動機構、圈條盤、條桶和條桶驅動輪,所述圈條盤設在所述壓輥組下方,所述條桶驅動輪連接在圈條盤下方,所述條桶滑動連接在機架四上,通過第四驅動機構驅動若干所述圈條盤和條桶驅動輪。
[0007]所述第一驅動機構包括第一伺服電機、第一帶輪和壓輥帶輪,所述第一伺服電機通過傳動帶同時驅動所述第一帶輪和壓輥帶輪;
[0008]所述第一羅拉靠近機架三的一端伸入機架三中、且與所述第一帶輪固定連接;
[0009]所述主動輥拉靠近機架三的一端伸入機架三中、且與所述壓輥帶輪固定連接。
[0010]所述第二驅動機構包括第二伺服電機、第二帶輪和第三帶輪,所述第二伺服電機通過傳動帶同時驅動所述第二帶輪和第三帶輪;
[0011]所述第二羅拉靠近機架一的一端伸入機架一中、且與所述第二帶輪固定連接;
[0012]所述第三羅拉靠近機架一的一端伸入機架一中、且與所述第三帶輪固定連接。
[0013]所述機架一上開設有一對用于容置第二帶輪的鍵槽形通孔一,所述鍵槽形通孔一沿所述機架一的長度方向設置,使得所述第二帶輪滑動連接在所述鍵槽形通孔一中,所述第二伺服電機和第二帶輪之間還設有用于保持傳動帶張緊的張緊凸輪一。
[0014]所述第三驅動機構包括第三伺服電機、第四帶輪和進料帶輪,所述第三伺服電機通過傳動帶驅動所述進料帶輪,所述進料帶輪與所述第四帶輪之間通過傳動帶聯動;
[0015]所述第四羅拉靠近機架三的一端伸入機架三中、且與所述第四帶輪固定連接;
[0016]所述進料羅拉靠近機架三的一端伸入機架三中、且與所述進料帶輪固定連接。
[0017]所述機架三上開設有一對用于容置第四帶輪的鍵槽形通孔二,所述鍵槽形通孔二沿所述機架三的長度方向設置,使得所述第四帶輪滑動連接在所述鍵槽形通孔二中,所述第三伺服電機和第四帶輪之間還設有用于保持轉動帶張緊的張緊凸輪二。
[0018]本實用新型采用全伺服(在羅拉牽伸機構中采用了第一、二、三伺服電機)分單元的傳動形式,有效實現了對第一、二羅拉之間的前區牽伸倍數及第三、四羅拉之間的后區牽伸倍數的調節,從而有效完成對前區牽伸張力及后區牽伸張力的調節。此外,本實用新型的圈條機構中,條桶滑動連接在機架四上以后進前出式的換桶方式有效的簡化了傳動、降低了噪音,使得整套設備的運行更加的平順、高效。
[0019]本實用新型中以“單眼”結構更替了傳統的“雙眼”結構,使得單個條桶的容積擴大為傳統條桶的3倍多,從而有效減少了換桶次數,提升了加工效率,擴大了其適用范圍,使得棉條通道縮短、外觀光滑、形狀整齊。
[0020]本實用新型中通過對第二、四羅拉的位置的調節,有效實現了對第一、二羅拉之間的前區牽伸距離及第三、四羅拉之間的后區牽伸距離的調節;再與前、后區牽伸倍數的調節相結合進而有效完成對前區牽伸張力及后區牽伸張力的調節。
【專利附圖】
【附圖說明】
[0021]圖1是本實用新型的結構示意圖,
[0022]圖2是圖1中羅拉牽伸機構的左視圖,
[0023]圖3是圖1中羅拉牽伸機構的右視圖;
[0024]圖中I是機架,11是機架一,110是鍵槽形通孔一,12是機架二,13是機架三,130是鍵槽形通孔二,14是機架四;
[0025]2是羅拉牽伸機構,21是第一羅拉,22是第二羅拉,23是第三羅拉,24是第四羅拉,25是壓輥組,250是主動輥,26是進料羅拉;
[0026]201是第一驅動機構,2011是第一伺服電機,2012是第一帶輪,2013是壓輥帶輪,202是第二驅動機構,2021是第二伺服電機,2022是第二帶輪,2023是第三帶輪,2024是張緊凸輪一,203是第三驅動機構,2031是第三伺服電機,2032是第四帶輪,2033是進料帶輪,2034是張緊凸輪二 ;
[0027]3是圈條機構,30是條桶。
【具體實施方式】
[0028]本實用新型如圖1-3所示,包括機架1、羅拉牽伸機構2和圈條機構3,所述機架I包括機架一 11、機架二 12、機架三13和機架四14,所述機架一 11、機架二 12和機架三13依次連接在機架四14上方;所羅拉牽伸機構2連接在機架一 11、機架二 12和機架三13上,所述圈條機構3設在所述羅拉牽伸機構2下方;
[0029]所述羅拉牽伸機構2包括壓輥組25、第一羅拉21、第二羅拉22、第三羅拉23、第四羅拉24、進料羅拉26、第一驅動機構201、第二驅動機構202和第三驅動機構203,所述壓輥組25、第一羅拉21、第二羅拉22、第三羅拉23、第四羅拉24和進料羅26拉均相互平行、且沿機架四14的長度方向依次活動連接在機架二 12上,所述壓輥組25包括主動輥250輥,所述第一驅動機構201連接在機架三13上、且用于驅動第一羅拉21和主動輥250,所述第二驅動機構202連接在機架一 11上、且用于驅動第二羅拉22和第三羅拉23,所述第三驅動機構203連接在機架三13上、且用于驅動第四羅拉24和進料羅拉26 ;
[0030]所述圈條機構3包括第四驅動機構、圈條盤、條桶30和條桶驅動輪,所述圈條盤設在所述壓輥組25下方,所述條桶驅動輪連接在圈條盤下方,所述條桶30滑動連接在機架四14上,通過第四驅動機構驅動若干所述圈條盤和條桶驅動輪。
[0031]所述第一驅動機構201包括第一伺服電機2011、第一帶輪2012和壓輥帶輪2013,所述第一伺服電機2011通過傳動帶同時驅動所述第一帶輪2012和壓輥帶輪2013 ;
[0032]所述第一羅拉21靠近機架三13的一端伸入機架三13中、且與所述第一帶輪2012固定連接;
[0033]所述主動輥250拉靠近機架三13的一端伸入機架三13中、且與所述壓輥帶輪2013固定連接。
[0034]所述第二驅動機構202包括第二伺服電機2021、第二帶輪2022和第三帶輪2023,所述第二伺服電機2021通過傳動帶同時驅動所述第二帶輪2022和第三帶輪2023 ;
[0035]所述第二羅拉22靠近機架一 11的一端伸入機架一 11中、且與所述第二帶輪2022固定連接;
[0036]所述第三羅拉23靠近機架一 11的一端伸入機架一 11中、且與所述第三帶輪2023
固定連接。
[0037]所述機架一 11上開設有一對用于容置第二帶輪2022的鍵槽形通孔一 110,所述鍵槽形通孔一 110沿所述機架一 11的長度方向設置,使得所述第二帶輪2022滑動連接在所述鍵槽形通孔一 110中,所述第二伺服電機2021和第二帶輪2022之間還設有用于保持傳動帶張緊的張緊凸輪一 2024。這樣,可通過對第二帶輪的位置調節以實現對第一羅拉和第二羅拉之間的前區牽伸距離進行有效的調節,從而實現對最終出料的棉條的質量的調整。
[0038]所述第三驅動機構203包括第三伺服電機2031、第四帶輪2032和進料帶輪2033,所述第三伺服電機2031通過傳動帶驅動所述進料帶輪2033,所述進料帶輪2033與所述第四帶輪2032之間通過傳動帶聯動;
[0039]所述第四羅拉23靠近機架三13的一端伸入機架三13中、且與所述第四帶輪2032固定連接;
[0040]所述進料羅拉26靠近機架三13的一端伸入機架三13中、且與所述進料帶輪2033
固定連接。
[0041]所述機架三13上開設有一對用于容置第四帶輪2032的鍵槽形通孔二 130,所述鍵槽形通孔二 130沿所述機架三13的長度方向設置,使得所述第四帶輪2032滑動連接在所述鍵槽形通孔二 130中,所述第三伺服電機2031和第四帶輪2032之間還設有用于保持轉動帶張緊的張緊凸輪二 2034。這樣,可通過對第四帶輪的位置調節以實現對第三羅拉和第四羅拉之間的后區牽伸距離進行有效的調節,從而實現對最終出料的棉條的質量的調整。
【權利要求】
1.單眼并條機,包括機架、羅拉牽伸機構和圈條機構,其特征在于,所述機架包括機架一、機架二、機架三和機架四,所述機架一、機架二和機架三依次連接在機架四上方;所羅拉牽伸機構連接在機架一、機架二和機架三上,所述圈條機構設在所述羅拉牽伸機構下方; 所述羅拉牽伸機構包括壓輥組、第一羅拉、第二羅拉、第三羅拉、第四羅拉、進料羅拉、第一驅動機構、第二驅動機構和第三驅動機構,所述壓輥組、第一羅拉、第二羅拉、第三羅拉、第四羅拉和進料羅拉均相互平行、且沿機架四的長度方向依次活動連接在機架二上,所述壓輥組包括主動輥和從動輥,所述第一驅動機構連接在機架三上、且用于驅動第一羅拉和主動輥,所述第二驅動機構連接在機架一上、且用于驅動第二羅拉和第三羅拉,所述第三驅動機構連接在機架三上、且用于驅動第四羅拉和進料羅拉; 所述圈條機構包括第四驅動機構、圈條盤、條桶和條桶驅動輪,所述圈條盤設在所述壓輥組下方,所述條桶驅動輪連接在圈條盤下方,所述條桶滑動連接在機架四上,通過第四驅動機構驅動若干所述圈條盤和條桶驅動輪。
2.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單眼并條機,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驅動機構包括第一伺服電機、第一帶輪和壓輥帶輪,所述第一伺服電機通過傳動帶同時驅動所述第一帶輪和壓輥帶輪; 所述第一羅拉靠近機架三的一端伸入機架三中、且與所述第一帶輪固定連接; 所述主動輥拉靠近機架三的一端伸入機架三中、且與所述壓輥帶輪固定連接。
3.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單眼并條機,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驅動機構包括第二伺服電機、第二帶輪和第三帶輪,所述第二伺服電機通過傳動帶同時驅動所述第二帶輪和第三帶輪; 所述第二羅拉靠近機架一的一端伸入機架一中、且與所述第二帶輪固定連接; 所述第三羅拉靠近機架一的一端伸入機架一中、且與所述第三帶輪固定連接。
4.根據權利要求3所述的單眼并條機,其特征在于,所述機架一上開設有一對用于容置第二帶輪的鍵槽形通孔一,所述鍵槽形通孔一沿所述機架一的長度方向設置,使得所述第二帶輪滑動連接在所述鍵槽形通孔一中,所述第二伺服電機和第二帶輪之間還設有用于保持傳動帶張緊的張緊凸輪一。
5.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單眼并條機,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三驅動機構包括第三伺服電機、第四帶輪和進料帶輪,所述第三伺服電機通過傳動帶驅動所述進料帶輪,所述進料帶輪與所述第四帶輪之間通過傳動帶聯動; 所述第四羅拉靠近機架三的一端伸入機架三中、且與所述第四帶輪固定連接; 所述進料羅拉靠近機架三的一端伸入機架三中、且與所述進料帶輪固定連接。
6.根據權利要求5所述的單眼并條機,其特征在于,所述機架三上開設有一對用于容置第四帶輪的鍵槽形通孔二,所述鍵槽形通孔二沿所述機架三的長度方向設置,使得所述第四帶輪滑動連接在所述鍵槽形通孔二中,所述第三伺服電機和第四帶輪之間還設有用于保持轉動帶張緊的張緊凸輪二。
【文檔編號】D01H5/22GK204058726SQ201420408779
【公開日】2014年12月31日 申請日期:2014年7月23日 優先權日:2014年7月23日
【發明者】萬德軍 申請人:揚州鴻天機械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