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發明涉及一種環縫縫紉機的打環器穿線裝置。
背景技術:
在現有的環縫縫紉機中搭載有穿線裝置,該穿線裝置通過空氣將打環線引導至打環器的線抽出口。
該穿線裝置具備:打環器側線引導路徑,其將打環線引導至打環器的前端的線抽出孔;泵,其產生正壓的空氣;裝置側線引導路徑,其具有將打環線插入的線導入口;以及連接管,其通過進退移動將打環器側線引導路徑和裝置側線引導路徑連接(例如,參照專利文獻1)。
在該穿線裝置中,來自泵的正壓空氣經過從裝置側線引導路徑的中途起進行合流的路徑而被送入該裝置側線引導路徑內,由此,將與裝置側線引導路徑的合流部分相比的上游側設為低壓狀態而得到來自線導入口的吸引力。
而且,在引導打環線時,由連接管實現打環器側線引導路徑和裝置側線引導路徑的連接,通過將來自泵的正壓空氣送入裝置側線引導路徑,從而將插入線導入口的打環線送入至打環器的線抽出孔。
專利文獻1:日本專利第3355214號公報
但是,上述現有的穿線裝置,由于打環器側線引導路徑與小徑的打環器的線抽出孔連接,因此在該打環器側線引導路徑側流動阻力變大。
因此,如果由連接管將打環器側線引導路徑和裝置側線引導路徑連接,則沒有完全流入打環器側線引導路徑的空氣逆流至線導入口側,有時將打環線擠出,無法將打環線引導至打環器的線抽出孔。
技術實現要素:
本發明的目的在于,將打環線良好地引導至打環器。
本發明為了達到上述目的,具有下面的(1)~(4)的任一項特征。
(1)
一種環縫縫紉機的打環器穿線裝置,其特征在于,具備:
打環器側線引導路徑,其將打環線引導至打環器的前端的線抽出孔;
裝置側線引導路徑,其具有將打環線插入的線導入口;
正壓空氣供給部,其將正壓的空氣送入所述裝置側線引導路徑的中途;以及
連接部,其將所述打環器側線引導路徑和所述裝置側線引導路徑連接,
在所述打環器側線引導路徑和所述裝置側線引導路徑的邊界部或者與該邊界部相比的所述線抽出孔側,設置有將所述正壓的空氣的一部分向所述打環器側線引導路徑的外部釋放的釋放口。
(2)
根據上述(1)記載的環縫縫紉機的打環器穿線裝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釋放口是狹縫、貫通孔、多個小孔、網眼中的任意種。
(3)
根據上述(1)或(2)記載的環縫縫紉機的打環器穿線裝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釋放口形成在所述打環器側線引導路徑中的所述裝置側線引導路徑側的連接端部、或者所述裝置側線引導路徑中的所述打環器側線引導路徑側的連接端部。
(4)
根據上述(3)記載的環縫縫紉機的打環器穿線裝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打環器側線引導路徑中的所述裝置側線引導路徑側的連接 端部、或者所述裝置側線引導路徑中的所述打環器側線引導路徑側的連接端部,是將對方側的引導路徑的連接端部插入而進行連接的構造,
所述釋放口是向進行插入的方向凹陷的形狀的狹縫。
發明的效果
本發明所涉及的環縫縫紉機的打環器穿線裝置,在打環器側線引導路徑和裝置側線引導路徑的邊界部或者與該邊界部相比的所述線抽出孔側,設置有將正壓的空氣的一部分向打環器側線引導路徑的外部釋放的釋放口,因此即使在向打環器側線引導路徑供給了過量的正壓的空氣的情況下,也能夠從釋放口向外部排出,能夠抑制發生從線導入口的空氣吹出,進行良好的穿線。
附圖說明
圖1是本實施方式所涉及的打環器穿線裝置的斜視圖。
圖2是表示裝置側線引導路徑的連接管位于非連接位置的狀態的斜視圖。
圖3是表示裝置側線引導路徑的連接管位于連接位置的狀態的斜視圖。
圖4是形成有釋放口的打環器側線引導路徑的連接管的斜視圖。
圖5是形成有釋放口的打環器側線引導路徑的連接管的側視圖。
圖6是表示打環器側線引導路徑的連接管和裝置側線引導路徑的連接管連接后的狀態的側視圖。
圖7是通過沿X-Z平面的剖面表示支撐塊的第一及第二裝置側線引導路徑的配置部位的剖視圖。
圖8是支撐塊和第一及第二裝置側線引導路徑的一部分的結構的分解斜視圖。
圖9是裝置側線引導路徑的導入部件的下端部的斜視圖。
圖10是裝置側線引導路徑的導入部件的下端部的剖視圖。
圖11是打環器側線引導路徑的連接管和裝置側線引導路徑的連 接管之間的連接部的剖視圖。
圖12是對沒有形成釋放口的情況假想地進行了圖示的、打環器側線引導路徑的連接管和裝置側線引導路徑的連接管之間的連接部的剖視圖。
標號的說明
1 下打環器
2 上打環器
10 第一打環器側線引導路徑
11 引導管
12 連接管(連接端部)
121 圓錐面
122 釋放口
20 第二打環器側線引導路徑
21 引導管
22 連接管(連接端部)
221 圓錐面
222 釋放口
30 第一裝置側線引導路徑
31 導入部件
311 線導入口
32 引導管
321 圓錐形狀部
33 連接管
40 第二裝置側線引導路徑
41 導入部件
411 線導入口
42 引導管
421 圓錐形狀部
43 連接管
50 正壓空氣供給部
60 連接部
61 支撐托架
100 穿線裝置
具體實施方式
[實施方式的整體結構]
基于圖1至圖12,對本發明的實施方式所涉及的作為環縫縫紉機的鎖邊縫制縫紉機所搭載的打環器穿線裝置100進行說明。圖1是打環器穿線裝置100的斜視圖。此外,在圖1中,Z軸方向表示鉛垂上下方向,X軸方向表示水平、且進行布料輸送的方向,Y軸方向表示水平、且與X軸方向正交的方向。另外,有時將Y軸方向、且縫紉機的縱向機體部側稱為后方,將面部側稱為前方。
鎖邊縫制縫紉機具備下打環器1和上打環器2,它們設置于針板的下側,與具備縫針的針棒的上下移動同步地進行往復動作。
下打環器1在朝向后方的尖銳的前端部具有將下打環線抽出的線抽出孔,通過使前端部沿前后進行往復移動,從而從縫針捕捉上線的線環。
上打環器2在朝向前方斜上方的尖銳的前端部具有將上打環線抽出的線抽出孔,通過使前端部朝向前方斜上和后方斜下進行往復移動,從而從下打環器1捕捉下打環線的線環。另外,該上打環器2在向前方斜上移動時其前端部從作為被縫制物的布料的緣到達其上側,此時,縫針突入在上打環器2形成的上打環線的線環而被捕捉。
即,鎖邊縫制縫紉機通過縫針、下打環器1和上打環器2的協同動作而進行鎖邊縫制。
[打環器穿線裝置]
打環器穿線裝置100具備:第一打環器側線引導路徑10,其將打環線引導至下打環器1的前端的線抽出孔;第二打環器側線引導路徑20,其將打環線引導至上打環器2的前端的線抽出孔;第一裝置側線引導路徑30,其具有將下打環線插入的線導入口311;第二裝置 側線引導路徑40,其具有將上打環線插入的線導入口411;正壓空氣供給部50,其將正壓的空氣送入第一及第二裝置側線引導路徑30、40的中途;以及連接部60,其將第一打環器側線引導路徑10和第一裝置側線引導路徑30連接,將第二打環器側線引導路徑20和第二裝置側線引導路徑40連接。
[第一打環器側線引導路徑]
圖2是第一和第二打環器側線引導路徑10、20、與第一和第二裝置側線引導路徑30、40的非連接狀態的放大斜視圖,圖3是連接狀態的放大斜視圖。
如圖1~圖3所示,第一打環器側線引導路徑10以在下打環器1的X軸方向的單面側形成的槽中埋入的方式進行裝備,該第一打環器側線引導路徑10具備:一部分彎曲的管狀的引導管11、和與引導管11連通的筆直的圓筒狀的連接管12。
引導管11的一端部與下打環器1的前端部的線抽出口相連,另一端部與連接管12的前端部相連。而且,引導管11和連接管12均在全長范圍內形成有將其中心貫通的穿線孔,彼此的穿線孔相連通。
連接管12固定支撐于下打環器1的基端部附近,其后端部能夠與第一裝置側線引導路徑30連接。
此外,第一打環器側線引導路徑10在縫制中與下打環器1一起進行往復動作,但在為了將下打環線穿過而與第一裝置側線引導路徑30進行連接時,下打環器1處于規定的停止位置,維持連接管12沿Y軸方向的狀態。
圖4是連接管12的斜視圖,圖5是側視圖,圖6是向連接管12插入后述的第一裝置側線引導路徑30的連接管33后的狀態的側視圖。
如圖4及圖5所示,連接管12的前端部的外徑小于后端部的外徑,該小徑的前端部的外周支撐于下打環器1。
并且,連接管12的后端部開口得較大,隨著朝向前方而逐漸進行縮徑。即,在連接管12的后端部形成有研缽狀的圓錐面121,能夠將從后方插入的第一裝置側線引導路徑30的連接管33引導至連接 管12的中心。
并且,在連接管12的后端部,沿該連接管12的直徑方向形成有狹縫狀的釋放口122。如圖5所示,該釋放口122形成為,從連接管12的后端面起朝向插入第一裝置側線引導路徑30的連接管33的方向而成為凹狀。而且,如圖6所示,釋放口122的深度設定為,與插入至連接管12的第一裝置側線引導路徑30的連接管33的前端部相比,釋放口122的底面略微處于前方,在連接管12和第一裝置側線引導路徑30的連接管33之間形成有間隙S,該間隙S將壓送下打環線的正壓空氣的一部分向外部排出。
對于該釋放口122的作用效果,在后面記述。
[第二打環器側線引導路徑]
第二打環器側線引導路徑20的結構及構造與上述的第一打環器側線引導路徑10近似,有時關于構造與第一打環器側線引導路徑10相同的部分省略說明。
如圖1~圖3所示,第二打環器側線引導路徑20以在上打環器2的X軸方向的單面側形成的槽中埋入的方式進行裝備,該第二打環器側線引導路徑20具備:一部分彎曲的管狀的引導管21、和與引導管21連通的筆直的圓筒狀的連接管22。
引導管21的一端部與上打環器2的前端部的線抽出口相連,另一端部與連接管22的前端部相連。而且,引導管21和連接管22均在全長范圍內形成有將其中心貫通的穿線孔,彼此的穿線孔相連通。
連接管22固定支撐于上打環器2的基端部附近,其后端部與第二裝置側線引導路徑40可連接。
另外,第二打環器側線引導路徑20也在縫制中與上打環器2一起進行往復動作,但在將上打環線穿過時上打環器2處在規定的停止位置,維持連接管22沿Y軸方向的狀態。
另外,連接管22也是前端部的外徑小于后端部的外徑,該小徑的前端部支撐于上打環器2。另外,與連接管12的相同點還在于,在連接管22的后端部具備研缽狀的圓錐面221,形成有狹縫狀的釋放口222。
而且,雖然未圖示,但關于該釋放口222,其深度也設定為,與插入至連接管22的第二裝置側線引導路徑40的連接管43的前端部相比,釋放口222的底面略微處于前方,形成有間隙S(參照圖6),該間隙S將壓送上打環線的正壓空氣的一部分向外部排出。
[正壓空氣供給部]
如圖1所示,正壓空氣供給部50具備:支撐塊51,其固定裝備于鎖邊縫制縫紉機的框體的底座部的上部;泵52,其內置于支撐塊51;電動機53,其成為泵52的驅動源;以及罩54,其安裝于支撐塊51的上部。
上述電動機53的輸出軸與泵52的驅動部連接。
泵52具備吸氣口和排氣口,排氣口與形成于支撐塊51的導通路徑516連接。而且,將通過泵52的工作所產生的正壓的空氣供給至導通路徑516。
此外,泵52只要是可內置于鎖邊縫制縫紉機的小型的結構即可,其形式是任意的。
圖7是通過沿X-Z平面的剖面表示支撐塊51的第一及第二裝置側線引導路徑30、40的配置部位的剖視圖,圖8是支撐塊51和第一及第二裝置側線引導路徑30、40的一部分的結構的分解斜視圖。
如圖7及圖8所示,支撐塊51沿上下貫通形成有兩個貫通孔511、511,它們用于分別對第一及第二裝置側線引導路徑30、40的線導入口311、411側的一部分的結構進行保持。
在各貫通孔511中,大徑部512、等徑部513、錐部514、小徑部515從上方起依次同心地相連,其中,大徑部512的內徑最大,等徑部513的內徑略微小于大徑部512,錐部514為圓錐狀,朝向下方逐漸地進行了縮徑,小徑部515的內徑最小。
另外,在支撐塊51形成有導通路徑516,該導通路徑516將從泵52產生的正壓的空氣向各貫通孔511的大徑部512的下部引導。通過該導通路徑516,能夠將來自泵52的正壓的空氣供給至第一及第二裝置側線引導路徑30、40內。
罩54是長方形的平板,安裝于支撐塊51的上表面。在該罩54 處,在與支撐塊51的兩個貫通孔511、511對應的位置形成有沿上下貫通的開口部541、541。該開口部541、541構成為,與貫通孔511、511的大徑部512、512相比直徑略小,將第一及第二裝置側線引導路徑30、40的線導入口311、411向上方露出。
另外,在罩54的后端部附近設置有穿線開始按鈕542。如果按下該穿線開始按鈕542,則電動機53開始驅動,泵52工作,處于能夠通過空氣將下打環線及上打環線從第一及第二裝置側線引導路徑30、40穿線的狀態。
[第一及第二裝置側線引導路徑]
如圖1、圖7及圖8所示,第一裝置側線引導路徑30具備:導入部件31,其形成有下打環線的線導入口311;管狀的引導管32,其上端部與導入部件31連結;以及管狀的連接管33,其沿前后可移動地與引導管32的下端部連結。
另外,第二裝置側線引導路徑40具備:導入部件41,其形成有上打環線的線導入口411;管狀的引導管42,其上端部與導入部件41連結;以及管狀的連接管43,其沿前后可移動地與引導管42的下端部連結。
由于上述第一裝置側線引導路徑30的導入部件31及引導管32的上端部、與第二裝置側線引導路徑40導入部件41及引導管42的上端部是相同的構造,因此在圖7中共通地進行了圖示。
即,引導管32、42均為一端部以朝向上方的狀態沿Z軸方向配置,中間部彎曲,另一端部在朝向前方的狀態下以沿Y軸方向的狀態配置。
而且,引導管32、42的一端部的外徑與貫通孔511的小徑部515的內徑大致一致,在引導管32、42的一端部形成有朝向上方進行了擴徑的圓錐形狀部321、421。
該圓錐形狀部321、421的傾斜角度與貫通孔511的錐部514的傾斜角度一致,關于從上方插入至貫通孔511的引導管32、42,圓錐形狀部321、421的外周面沒有間隙地與貫通孔511的錐部514密接。
而且,關于導入部件31、41,其下端部以插入至引導管32、42的圓錐形狀部321、421的內側的狀態配置于貫通孔511的內部。
另外,在導入部件31、41的外周面形成有向半徑方向外側延伸的圓形的凸緣部312、412。該凸緣部312、412在將導入部件31、41配置于貫通孔511的內部時,位于貫通孔511的大徑部512的下端部附近。
而且,在導入部件31、41的凸緣部312、412的上側,配置作為密封材料的O型環34、44。
O型環34、44與貫通孔511的大徑部512的內周面和導入部件31、41的外周面密接,將大徑部512的內部空間以氣密狀態上下分為兩部分。
因此,從與大徑部512的下部連通的導通路徑516供給的正壓的空氣,僅供給至O型環34、44的下側,防止向上側的泄漏。
另外,O型環34、44的外徑大于前述的罩54的開口部541的內徑,在將罩54固定于支撐塊51的上表面時,能夠經由O型環34、44及凸緣部312、412從上方保持導入部件31、41。
另外,如圖9及圖10所示,在導入部件31、41的下端部形成有朝向下方進行了縮徑的圓錐面314、414。該圓錐面314、414的傾斜角度與前述的引導管32、42的圓錐形狀部321、421一致,能夠沒有間隙地使導入部件31、41的圓錐面314、414和圓錐形狀部321、421的內表面密接。
另外,在導入部件31、41的圓錐面314、414,在上下方向形成有多個通氣槽313、413。
因此,如果從導通路徑516向貫通孔511的內部供給正壓的空氣,則正壓的空氣通過多個通氣槽313、413向引導管32、42內侵入,在與引導管32、42和多個通氣槽313、413的合流部位相比的下側產生朝向下方的氣流。
其結果,位于與引導管32、42和多個通氣槽313、413的合流部位相比的上側的導入部件31、41的線導入口311、411及穿線孔的內部,按照伯努利定律產生氣壓的降低,從線導入口311、411產生 向下方的吸引力。
如前述所示,關于引導管32、42,其一端部由支撐塊51支撐,是沿Z軸方向的形狀,其中間部彎曲,另一端部以沿Y軸方向的形狀朝向前方。
該引導管32、42的另一端部由固定托架72固定支撐,該固定托架72安裝于在縫紉機的底座部內固定裝備的主體板71。
并且,在引導管32、42的另一端部安裝有由筆直的圓筒構成的連接管33、43。該連接管33、43,其內徑與引導管32、42的另一端部的外徑大致一致,將引導管32、42的另一端部插入內側,能夠相對于該引導管32、42滑動。
即,連接管33、43能夠沿Y軸方向往復移動。
第一及第二裝置側線引導路徑30、40各自的連接管33、43配置為,與在前述的下打環器1和上打環器2處于規定的停止位置時的第一及第二打環器側線引導路徑10、20的連接管12、22成為同心。
而且,如果使連接管33、43從非連接位置(圖2)前進移動至連接位置(圖3),則能夠將其前端部插入第一及第二打環器側線引導路徑10、20的連接管12、22的圓錐面121、221,能夠通過該插入將相互之間連結。
[連接部]
如圖1所示,連接部60具備:支撐托架61,其將連接管33、43可前后移動地支撐;可動板62,其保持連接管33、43,并且相對于主體板71沿前后可滑動地受到支撐;拉伸彈簧63,其向可動板62施加前進移動;操作桿64,其向可動板62輸入前后移動;以及止動銷65,其對從非連接位置向連接位置移動時的各打環器1、2的位置進行規定。
支撐托架61為板狀,在從沿Y-Z平面的主體板71垂直地立起的、沿X-Z平面的壁面部具有兩個能夠將連接管33、43插入的支撐孔,通過相對于該支撐孔滑動,從而能夠實現連接管33、43的前后移動。
可動板62具有使沿Y軸方向的長條的平板的前端部彎折而立起 的支撐壁621。
該支撐壁621沿X-Z平面,使連接管33、43貫通而沿前后方向可滑動地支撐連接管33、43。在各連接管33、43裝備有緊固環624、624,在從連接位置向非連接位置移動時,通過移動至后方的支撐壁621與緊固環624、624卡合,從而能夠使連接管33、43向后方移動。另外,弱于拉伸彈簧63的按壓彈簧623、623與緊固環624、624抵接,經由緊固環624、624將連接管33、43向前方預緊。即,連接管33、43能夠伴隨可動板62的前后移動而進行移動。
另外,拉伸彈簧63的一端部與可動板62連結,另一端部與支撐托架61連結。由此,可動板62始終向前方被施加張力,在不約束可動板62的狀態下,成為連接管33、43與第一及第二打環器側線引導路徑10、20的連接管12、22連結的狀態。
操作桿64相對于主體板71繞X軸可轉動地受到支撐,在該操作桿64附設有進行同時轉動的凸輪部件641。凸輪部件641設置有凸出至其轉動半徑方向外側的凸起642,凸輪部件641配置為,凸起642相對于在可動板62的后端部設置的凸部622從前方進行抵接。
而且,如果使操作桿64繞圖1的順時針方向轉動,則凸輪部件641的凸起642經由凸部622而使可動板62移動至后方,如果使操作桿64繞圖1的逆時針方向轉動,則由凸輪部件641進行的按壓被解除,通過拉伸彈簧63的張力將可動板62移動至前方。即,通過操作桿64的轉動操作,使連接管33、43沿前后移動,能夠對第一及第二裝置側線引導路徑30、40的連接管33、43相對于第一及第二打環器側線引導路徑10、20的連接管12、22的連接狀態和非連接狀態進行切換。
另外,止動銷65沿X軸方向可移動,其一端部以凸出至凸輪部件641側的方式由未圖示的螺釘預緊,如果使操作桿64繞逆時針方向轉動,則止動銷65被凸輪部件641的未圖示的傾斜面按壓而壓入至內側。
另外,在施加各打環器1、2的往復動作的驅動軸固定有穿線定位柱環(未圖示),止動銷65的另一端部與穿線定位柱環的外周面 可卡合。在穿線定位柱環的外周面在一處設置有凹部,如果通過將操作桿64繞逆時針方向進行轉動操作,在該凹部壓入止動銷65,則驅動軸被固定,能夠使各打環器1、2停止于規定的停止位置。
即,通過使操作桿64繞逆時針方向轉動,從而將止動銷65壓入,將上打環器2和下打環器1固定于規定的停止位置,能夠相對于位于適當的位置的連接管12、22,將連接管33、43設為連接狀態。
[打環器穿線裝置的動作]
如果使操作桿64繞逆時針方向轉動,則凸輪部件641將止動銷65向內側壓入,將下打環器1及上打環器2固定于前述的規定的停止位置。由此,第一打環器側線引導路徑10的連接管12及第二打環器側線引導路徑20的連接管22成為沿Y軸方向的狀態,并且相對于第一裝置側線引導路徑30的連接管33及第二裝置側線引導路徑40的連接管43而固定于可連接的位置。
而且,通過操作桿64的逆時針方向的轉動,可動板62移動至前方,由按壓彈簧623、623預緊的第一裝置側線引導路徑30的連接管33及第二裝置側線引導路徑40的連接管43,伴隨可動板62的移動而移動至前方。
由此,第一及第二裝置側線引導路徑30、40的連接管33、43,從圖2的非連接狀態轉換為圖3的連接狀態,連接管33、43分別插入第一及第二打環器側線引導路徑10、20的連接管12、22的圓錐面121、221的內側,連接管33和連接管12被連接,連接管43和連接管22被連接。
并且,如果按下開始按鈕542,則電動機53及泵52開始驅動,如圖7所示,正壓的空氣經過導通路徑516從導入部件31、41的下端部的通氣槽313、413流入至引導管32、42內。由此,在導入部件31、41的線導入口311、411產生吸引力。
而且,成為正壓的空氣經過第一裝置側線引導路徑30及第一打環器側線引導路徑10而供給至下打環器1的線抽出孔、正壓的空氣經過第二裝置側線引導路徑40及第二打環器側線引導路徑20而供給至上打環器2的線抽出孔的狀態。
此時,基于下述等原因,各打環器側線引導路徑10、20與各裝置側線引導路徑30、40相比流動阻力變大,這些原因是:各打環器1、2的線抽出口小;以及各打環器側線引導路徑10、20的引導管11、21由于沿各打環器1、2設置,為了不妨礙線捕捉而使用更細的管。
因此,在成為其邊界的、連接管33和連接管12的連接部與連接管43和連接管22的連接部,分別有可能導致空氣難以順暢地流入。
如圖12所示,假設在連接管33、43和連接管12、22的連接部沒有形成釋放口的情況下,過量的空氣沒有釋放通道,由此第一裝置側線引導路徑30、40的內部壓力變高,有可能使空氣從導入部件31、41的線導入口311、411朝向外側發生逆流。但是,如圖11所示,由于在連接管12、22的后端部形成有釋放口122、222,因此過量的空氣從釋放口122、222被排出至第一及第二打環器側線引導路徑10、20的外部。
因此,在導入部件31、41的線導入口311、411良好地維持吸引力,如果從線導入口311插入下打環線,則能夠順暢地輸送至下打環器1的線抽出孔而進行下打環線的穿線。同樣的,如果從線導入口411插入上打環線,則能夠順暢地輸送至上打環器2的線抽出孔而進行上打環線的穿線。
在穿線完成后,如果取消開始按鈕542的按下,則電動機53及泵52停止驅動,正壓的空氣的供給停止。
而且,如果使操作桿64繞順時針方向轉動,則連接管33、43從連接管12、22分離而進行后退。
并且,止動銷65由凸輪部件641向定位柱環的凹部的壓入狀態被解除。由此,驅動軸的限制狀態被解除,各打環器1、2能夠動作,鎖邊縫制縫紉機能夠進行縫制。
[實施方式的技術效果]
上述鎖邊縫制縫紉機的穿線裝置100,在第一打環器側線引導路徑10和第一裝置側線引導路徑30的邊界部即連接管12的后端部、第二打環器側線引導路徑20和第二裝置側線引導路徑40的邊界部即連接管22的后端部設置有釋放口122、222,該釋放口將正壓的空氣 的一部分向第一及第二打環器側線引導路徑10、20的外部釋放。
因此,即使在向第一及第二打環器側線引導路徑10、20供給了過量的正壓的空氣的情況下,也能夠從釋放口122、222向外部排出,能夠抑制來自導入部件31、41的線導入口311、411的空氣的逆流,進行良好的穿線。
另外,由于將釋放口122、222設置于第一打環器側線引導路徑10和第一裝置側線引導路徑30的邊界部及第二打環器側線引導路徑20和第二裝置側線引導路徑40的邊界部,因此能夠與空氣的流動阻力變高的位置相匹配地將多余的空氣有效地排出,能夠充分地抑制來自線導入口311、411的空氣的逆流,進行更良好的穿線。
另外,由于利用狹縫形成釋放口122、222,因此容易形成,能夠實現減少裝置的生產成本、提高生產率等。
并且,是相對于各打環器側線引導路徑10、20的連接管12、22,將各裝置側線引導路徑30、40的連接管33、43插入而進行連接的構造,釋放口122、222是向進行插入的方向凹陷的形狀的狹縫。因此,能夠與連接管33、43相對于連接管12、22插入的深度相對應而容易地調整釋放口122、222的打開量,通過實現空氣的排出量的優化,從而能夠進一步抑制發生從線導入口311、411的空氣吹出,進行更良好的穿線。
[其他]
此外,上述釋放口122、222只要是能夠將多余的空氣向外部排出的構造即可,可以不是狹縫。例如,可以設為從連接管12、22的內部貫通至外部的貫通孔、多個小孔、也可以將連接管12、22的后端部側的周壁設成網眼。
另外,釋放口122、222可以形成在各裝置側線引導路徑30、40的連接管33、43的前端部側。
另外,可以是下述構造,即,與連接管12、22相比增大連接管33、43的外徑,在連接管33、43的前端部形成圓錐面,向連接管33、43的圓錐面插入連接管12、22的后端部。
另外,釋放口122、222并不限定于各打環器側線引導路徑10、 20和各裝置側線引導路徑30、40的邊界位置,也可以設置于更靠近各打環器1、2的線抽出口側。即,可以設置在各打環器側線引導路徑10、20的中途。在該情況下,也能夠將多余的正壓的空氣排出至各打環器側線引導路徑10、20的外部,進行良好的穿線。
另外,對上述穿線裝置100搭載于鎖邊縫制縫紉機的情況進行了例示,但也可以相對于其他環縫縫紉機、例如二重環縫縫紉機的打環器的線抽出孔進行打環線的穿線。在該情況下,由于在二重環縫縫紉機沒有搭載上打環器,因此設為僅在下打環器進行穿線的結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