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申請是于2015年2月6日進入中國國家階段的pct專利申請pct/ep2013/061828(國際申請日為2013年6月7日,中國專利申請號為201380042079.8,發明名稱為“喂紗器”)的分案申請。
本發明涉及喂紗器,其用于將紗線輸送給紡織機,尤其圓織機,帶有喂紗輪、驅動軸以及載體,其中,在驅動軸處布置有喂紗輪,載體帶有用于支承驅動軸的至少一個支承支架。
背景技術:
由文獻ep1194621b1已知這種喂紗器。喂紗器的載體由塑料構造為兩件式的殼體。在每個殼體件中布置有未分開的支承座,其帶有沿軸向朝一側敞開的、用于滾動支承的容納腔。在在滾動支承與支承座之間的間隙中設置有擠壓元件,其由彈性體形成。
包含塑料的兩個殼體件需復雜地制成。為了同時滿足載體功能,部分地需要很厚的壁區域。為了補償例如以注射模制方法制成的殼體件的制造公差,需要擠壓元件。
由文獻wo2008/043372已知一種帶有備選的構造的喂紗器。該喂紗器包括帶有上側邊和下側邊的載體,側邊相應帶有用于驅動軸的支承。附加的殼體布置在下側邊之下。在此,載體和殼體可包含不同的材料,例如金屬和塑料。帶有用于支承的對準的支承座的這種載體的制造需復雜地制成。
技術實現要素:
本發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種喂紗器,其具有可簡單制成的載體。
該目的通過權利要求1的特征來實現。
用于將紗線輸送至紡織機的根據本發明的喂紗器具有喂紗輪、驅動軸、載體和帶有至少一個未分開的支承座的至少一個支承支架以及用于支承驅動軸的兩個滾動支承。喂紗輪布置在驅動軸處。
喂紗輪尤其構造成將紗線輸送給針織機,優選地輸送給圓織機。在很多應用情況下,喂紗器可如此固定在圓織機處,即,驅動軸(也就是說,其轉動軸線)沿豎向且因此垂直于圓織機的轉動軸線伸延。
載體由帶有統一截面的坯料(即,擠制型材)的部段形成。擠制型材為以限定的方式制成(例如澆注、軋制、拉伸或壓制)的構件,其在其長度上具有相同的截面。
由擠制型材的部段形成喂紗器的載體使得能夠以更大的件數有利地制造載體。
多種有利的方法可供用于制造擠制型材,例如連續鑄造方法或連續擠壓方法。擠制型材以很長的長度制成,其中,可由擠制型材制成多個部段且因此制成多個載體。
在一備選方案中,喂紗器具有由擠制型材的部段構成的載體。在另一備選方案中,喂紗器具有由擠制型材的兩個部段構成的載體。在一示例中,用于兩個部段的擠制型材不同,例如帶有不同高度的側邊的u形型材。在另一示例中,用于載體的兩個部段為擠制型材(例如u形型材)的部段,其中,用于形成載體的兩個部段布置成鏡像對稱。
在一實施方式中,載體由包含塑料的擠制型材的至少一個部段形成;在一備選的實施方式中,由金屬形成。擠制型材例如由鋼(尤其不銹鋼)制成。因此,載體具有很高的強度。
在一實施方式中,載體由包含鋁的擠制型材的至少一個部段形成。由鋁制成載體具有的優點是,其在相對很低的重量的情況下具有很好的穩定性。此外,可實現載體的滿足要求的構造,因為鋁可容易地變形。
在一實施方式中,載體由連續鑄造型材的至少一個部段形成,即,形成載體的擠制型材制成為連續鑄造型材。以連續澆注方法制造用于載體的擠制型材使得能夠實現非常成本有利地制造載體。
在一實施方式中,載體由擠壓型材的至少一個部段形成。即,形成載體的擠制型材首先制成為半成品,例如制成為連續鑄造型材,由其緊接著通過擠壓制成擠壓型材。在擠壓時將半成品(例如塊狀物)按壓通過或拉過預定截面和因此輪廓的陰模(matrize)。
擠壓型材可通過直接或間接的擠壓加工由半成品制成。在直接的擠壓加工中將必要時加熱的半成品借助凸模按壓通過陰模。在間接的擠壓加工中,將空心凸模(在其頭部上存在陰模)壓到必要時加熱的半成品上。
比連續鑄造少許更復雜的制造實現擠制型材的更復雜的截面以及例如擠制型材的曲形的外輪廓。帶有擠壓型材的載體的喂紗器的構造引起支承驅動軸的更好的質量。還可例如通過曲形的外輪廓實現喂紗器的令人滿意的形狀。
在一實施方式中,載體由包含鋁的擠壓型材的至少一個部段形成。如所提及的那樣,包含鋁的擠壓型材賦予載體輕盈性和穩定性,并且實現用于更大的功能性的復雜的截面。
在一實施方式中,載體由包含陽極氧化的鋁的擠壓型材的部段形成。這實現喂紗器的有光澤的、由載體形成的外面。陽極層還具有載體的表面的更高的硬度的優點。為此,擠壓型材的料坯整體陽極氧化地制成。在一備選方案中,擠壓型材的部段或所處理的載體陽極氧化地制成。通過陽極氧化施加到擠壓型材上的層無色。在一備選方案中,施加的層有顏色,例如為金色。
在一實施方式中,載體形成喂紗器的殼體的至少一個外壁。由擠制型材的部段形成的載體最多形成喂紗器的例如方形的殼體的六個外壁中的四個。在使用例如u形的擠制型材時,載體形成三個外壁。
在一實施方式中,覆蓋載體的一個或多個外壁。
在一實施方式中,喂紗器具有至少一個殼體元件。該殼體元件固定在載體處并且形成喂紗器的殼體的外壁。
喂紗器的殼體由通過載體形成的外壁和/或殼體元件形成。在殼體中布置有喂紗器的構件。
在一實施方式中,喂紗器具有附加元件,其布置在載體或殼體元件或支承支架處。附加元件例如構造為在殼體中的間壁或用于喂紗輪的輪蓋板。
在一實施方式中,殼體元件與至少另一殼體元件和/或至少一個附加元件構造為一個零件。這實現例如包含塑料的唯一的噴射澆注件用于一個或多個殼體元件,且必要時用于一個或多個附加元件。
在一實施方式中,殼體元件和固定在殼體元件處的單獨的附加元件形成內腔。在殼體之內的單獨的內腔(其可通過將附加元件固定在殼體元件處制成)中可布置有敏感的電子設備。包括殼體元件與電子設備和固定的附加元件的這種組件可預先制造且例如作為單元安全地來派送。
在一實施方式中,殼體元件和固定在該殼體元件處的至少一個單獨的附加元件形成組件。該組件固定在載體處。該組件尤其利用螺栓或通過夾緊連接固定在載體處。組件可預先制造且例如作為單元來派送。
在組件的一實施方式中,組件附加地包括至少一個紗線傳感器,例如進入紗線傳感器和/或離開紗線傳感器。
在組件的一實施方式中,殼體元件構造為底部或底部部分,而附加元件構造為覆蓋元件。必要時,另一附加元件構造為間壁。在一備選方案中,組件形成內腔。
在組件的一備選方案中,在其中,殼體元件和固定在殼體元件處的至少一個附加元件形成內腔,在內腔中布置有用于紗線傳感器的懸掛部。在另一備選方案中,在內腔中布置有電子設備,例如至少帶有傳導元件的電子設備組件和/或切換元件。
在本發明的一實施方式中,載體構造為帶有至少一個支承座的至少一個支承支架。即,載體為了形成支承支架成形為至少一個支承座。在另一實施方式中,載體構造為相應帶有支承座的兩個支承支架。為此,例如載體的兩個相對而置的壁相應成形為相應帶有支承座的支承支架。
在一備選的實施方式中,至少一個支承支架構造為單獨的支承支架,其固定在載體處。
在此,在一實施方式中,喂紗器設有補償元件。補償元件例如構造為支架擠壓元件并且布置在載體與支承支架之間。
在一實施方式中,支承支架由塑料形成。
在一實施方式中,支承支架具有至少一個支承擠壓元件,其布置在支承支架的支承座與相應的滾動支承之間。
在一實施方式中,支承支架具有至少在至少一個支承座的區域中平行于驅動軸伸延的凹處。凹處實現將相應的滾動支承壓配在支承座中,其中,將支承擠壓元件壓到凹處中。
凹處例如由支承座的多邊形的內輪廓形成。在一備選方案中,凹處由在在支承座的內徑處的肋部或橋接部之間的間隙形成。
在一實施方式中,支承支架具有至少一個支承座,其通過注入(eingie?en)滾動支承制成。
在由塑料制成的支承支架的一備選方案中,支承支架的區域由不同彈性的塑料制成。
在一實施方式中,支承支架設有兩個支承座,其中,支承支架具有兩個區段,在其中相應布置有支承座中的一個。
在一示例中,支承支架在中間區域中(在其中兩個區段彼此會面)鎖定在載體處。
在一備選方案中,支承支架在兩個區段中的每個處鎖定在載體處。在一備選方案中,支承支架在一區段中固定在載體處,而在另一區段中通過至少一個夾緊連接部鎖定在載體處。
在一實施例中,喂紗器具有長形的殼體,其外壁由殼體元件和/或載體的外壁形成。長形的殼體例如以其縱軸線水平地布置。驅動軸在殼體的側部上延伸通過殼體。在殼體之上在驅動軸處布置有驅動裝置,其例如包括至少一個皮帶盤。用于支承驅動軸的一個或多個支承支架位于殼體中。在殼體之下在驅動軸的下端處布置有喂紗輪。在帶有皮帶驅動器的喂紗器中設置有用于支承驅動軸的兩個滾動支承。在一備選方案中,驅動裝置包括驅動馬達,其中,喂紗器關于布置在載體處的驅動馬達具有一個或多個支承,例如滾動支承。
擠制型材的縱向方向布置成垂直或平行于驅動軸,即,平行于其轉動軸線。
在一實施方式中,擠制型材的縱向方向或擠壓型材的擠壓方向平行于殼體的縱向方向延伸,并且因此平行于喂紗器的縱向方向延伸。即,載體構造為擠制型材的部段,其截面平面平行于驅動軸且垂直于喂紗器的殼體的縱向方向伸延。在此,載體形成喂紗器的殼體的側面或蓋子和/或底部以及兩個縱向側壁。
在一示例中,在擠制型材的例如圓形截面的情況下,載體的罩狀外壁與在形成載體的部段的截面處的兩個殼體元件一起形成喂紗器的殼體。
在另一示例中,形成載體的擠制型材具有u形截面。在此,載體如此構造,即,u'形部的底部形成殼體的蓋子,而u'形部的側邊形成殼體的兩個縱向側壁。
在該實例中設置有形成底部的下部的殼體元件,并且設置有這樣的兩個殼體元件,其形成殼體的較短的側壁,即,橫向側壁。在該示例的變型方案中,兩個彼此相遇的殼體元件(例如橫向側壁和底部)構造為一個零件。
在一備選方案中,載體形成蓋子、在蓋子之下的中層板和兩個縱向側壁。
在一示例中,在其中,支承支架具有相應帶有支承座的兩個區段,支承支架在一區段中固定在中層板處且在另一區段中通過夾緊連接鎖定在縱向側壁處。
在一示例中,支承支架在載體的縱向側壁處的夾緊連接部通過支承支架的朝蓋子逐漸變細的突起形成在縱向側壁的相應的凹處中。在一實施方式中,支承支架的突起梯形地來構造。
在一示例中,附加地或備選地,支承支架在載體的縱向側壁處的夾緊連接部通過支承支架的外輪廓形成在縱向側壁的內側處。
在一實施方式中,擠制型材的縱向方向或擠壓型材的擠壓方向垂直于殼體的縱向方向且垂直于驅動軸伸延。載體由擠制型材形成,其截面平面平行于驅動軸且平行于殼體的縱向方向伸延。載體形成喂紗器的殼體的蓋子、底部和兩個橫向側。至少殼體的縱向側壁由殼體元件形成,其覆蓋形成載體的部段的截面。在該示例的一變型方案中,殼體元件還覆蓋載體的外壁。
在另一實施方式中,擠制型材的縱向方向或擠壓型材的擠壓方向垂直于殼體的縱向方向且平行于驅動軸伸延。載體由擠制型材的部段形成,其截面平面垂直于驅動軸伸延。載體形成喂紗器的殼體的兩個縱向側壁和兩個橫向側壁。至少殼體的蓋子和底部由殼體元件形成,其覆蓋形成載體的部段的截面。
在一實施方式中,喂紗器具有進入傳感器和離開傳感器,其相應具有可圍繞垂直于驅動軸布置的擺動軸線轉動的至少一個桿臂,其中,在紗線走向的方向上,進入傳感器的擺動軸線布置在離開傳感器的擺動軸線之后。
在一實施方式中,載體具有固定區段,在其處喂紗器可固定在紡織機的機器零件處。固定區段布置在殼體的與驅動軸相對而置的側部上。由擠制型材制成的載體無問題地實現固定區段的構造,而無需加強部或附加措施。如果形成載體的擠制型材由金屬制成,這尤其合適。
附圖說明
借助在附圖中示意性地示出的實施例進一步闡述本發明。其中:
圖1顯示了根據本發明的喂紗器的第一示例的側視圖;
圖2顯示了圖1的側視圖,其中,部分地顯示了在縱向方向上通過驅動軸和殼體的縱截面;
圖3顯示了第一示例的橫向視圖,其中,部分地顯示了在橫向方向上通過驅動軸的在圖2中標出的縱截面a-a;
圖4顯示了根據本發明的喂紗器的第二示例的側視圖;
圖5顯示了圖4的側視圖,其中,部分地顯示了在鎖定支承支架的區域中的縱截面;
圖6顯示了圖4的側視圖,其中,部分地顯示了在縱向方向上通過驅動軸和殼體的縱截面;
圖7顯示了第二示例的橫向視圖,其中,部分地顯示了在橫向方向上通過驅動軸的在圖5中標出的縱截面a-a;
圖8顯示了第二示例的橫向視圖,其中,部分地顯示了在橫向方向上通過支承支架的鎖定部的在圖6中標出的縱截面b-b;
圖9顯示了第二示例的載體的透視圖;
圖10顯示了第二示例的支承支架的透視圖;
圖11顯示了第二示例的備選方案的分解圖示,在其中顯示了在左側的喂紗器的進入側;
圖12顯示了根據本發明的喂紗器的第三示例的側視圖;
圖13顯示了圖12的側視圖,其中,部分地顯示了在縱向方向上通過驅動軸的縱截面;
圖14顯示了第三示例的進入側的視圖,其中,部分地顯示了在橫向方向上通過驅動軸的縱截面;
圖15顯示了第四示例的載體的透視圖;以及
圖16顯示了第四示例的橫向視圖,其中,部分地顯示了在橫向方向上通過驅動軸的縱截面。
具體實施方式
第一示例
圖1至3顯示了第一示例的根據本發明的喂紗器1,其用于將紗線2輸送給紡織機,尤其圓織機。喂紗器1具有喂紗輪3和驅動軸4。喂紗輪3如此固定在紡織機處,即,驅動軸4(也就是說其轉動軸線)豎向伸延。喂紗輪3布置在驅動軸4處。
喂紗器1包括載體5以用于支承驅動軸4且用于將喂紗器1固定在紡織機處。
喂紗輪3利用螺栓s固定在驅動軸4的下端處。
在驅動軸4的上端處設置有至少一個(優選多個)皮帶盤6、7。在皮帶盤6、7之間存在至少一個聯結盤8或其他的聯結器件。皮帶盤6、7可轉動地支承在驅動軸4上并且可通過聯結盤8或其他的聯結器件根據需要與驅動軸4抗扭地相聯結。
喂紗器1在一側部處(亦即,在紗線2的進入區域中,在圖1和2中在右側)具有紗線導引元件,即,進入孔眼9、紗線制動器10、捕結器11、進入傳感器12以及另一紗線孔眼13,紗線2如在圖1中顯示的那樣以該順序在喂紗輪3之前通過這些元件。喂紗器1在離開區域中具有在紗線走向中在喂紗輪3之后的其他的紗線導引元件,即,相繼具有第一離開孔眼14、第二離開孔眼15和離開傳感器16。喂紗器1設有信號裝置17和固定裝置18,在其處可將喂紗器1固定在針織機的機器零件處,尤其固定在圓織機的機器環(maschinenring)19處。
喂紗器1的載體5由擠壓型材的部段形成。
載體5形成喂紗器1的殼體的至少一個外壁。喂紗器1具有殼體元件20、21,其固定在載體5處并且形成殼體的外壁。
在該示例中,載體5構造為擠壓型材的部段,其截面平面平行于驅動軸4并且垂直于喂紗器1的長形的殼體的縱向方向伸延。載體5形成蓋子和兩個縱向側壁。在圖1和2中,擠壓型材的擠壓方向在水平方向上延伸,其中,由擠壓型材的部段形成的載體5與殼體元件20、21一起形成喂紗器1的細長的方形殼體。
擠壓型材的截面的形狀幾乎相應于轉動了180°的u形部,其中,u'形部的底部形成殼體的蓋子,而u'形部的兩個側邊形成兩個縱向側壁。因此,載體5形成殼體的構造為殼體的蓋子和縱向側壁的外壁。
第一殼體元件20在喂紗器1的進入側上形成底部和前橫向側壁,而第二殼體元件21形成喂紗器1的殼體的與前橫向側壁相對而置的后橫向側壁。即,喂紗器1的殼體由載體5的外壁和殼體元件20、21形成。擠壓型材的部段和因此載體5還可被稱為喂紗器1的機架。
在該示例中,載體5的縱向側壁在下部的區域中輕微地向內拱彎,從而殼體的截面近似具有大的歐米茄“ω”的形狀(圖3)。
擠壓型材由鋁制成。至少擠壓型材的形成殼體的蓋子和縱向側壁的外面由陽極氧化的鋁制成。為此,擠壓型材的坯料整體陽極氧化地來制造。形成載體5的部段的截面由殼體元件20、21覆蓋。
喂紗輪3布置在殼體之下,亦即布置在第一殼體元件20之下。
喂紗器1設有附加元件。在第一殼體元件20的形成底部的區段處布置有第一附加元件,其構造為覆蓋喂紗輪3的、鐘狀的輪蓋板r。第一附加元件模制到第一殼體元件20處,即,第一附加元件和第一殼體元件20構造為一個零件。
在由載體5和殼體元件20、21形成的殼體中支承有驅動軸4。在此,驅動軸4在進入側的一半中豎向延伸通過殼體。固定裝置18和信號裝置17位于與驅動軸4相對而置的離開側上,在圖1和2中位于左側上。在此,信號裝置17布置在喂紗輪3與固定裝置18之間。
為了支承驅動軸4,單獨的支承支架22固定在載體5處。支承支架22具有兩個未分開的支承座23、24,亦即,在支承支架22的下部區段中的下支承座23和在上部區段中的上部支承座24。在下支承座23中布置有下滾動支承25,而在上支承座24中布置有上滾動支承26。
在驅動軸4上布置有三個空心柱體h1、h2、h3,其中,第一空心柱體h1在下部的皮帶盤7的未示出的支承座與上支承座24之間延伸,第二空心柱體h2在兩個支承座23與24之間延伸,而第三空心柱體h3在下支承座23與喂紗輪3之間延伸。
喂紗器1具有至少一個彈性的補償元件,其構造為支架擠壓元件27并且布置在支承支架22與載體5之間。
在支承支架22的上支承座24與上滾動支承26之間附加地布置有支承擠壓元件28。
支承支架22由塑料形成。支承支架22的下支承座23通過注入下滾動支承25形成。
支承支架22在兩個部位(亦即,在其帶有上支承座24的上部區段中和在其帶有下支承座23的下部區段)處鎖定在載體5處。支承支架22尤其在其上部區段中例如通過螺栓固定在載體5處,而在其下部區段中通過夾緊連接部鎖定在載體5處。
支承支架22具有柱狀體,在其中構造有兩個支承座23、24,并且其在圖2和3中向上指向的端側平坦地來構造。支架擠壓元件27同樣至少部分地構造為柱狀體,其必要時可以夾緊的方式放到支承支架22的柱體上。支架擠壓元件27的上端面在裝配狀態中與支承支架22的端面對準。在載體5的形成殼體的蓋子的外壁中在內部設置有圓形的凹處29,支架擠壓元件27和支承支架22以其端面伸入到凹處29中并且貼靠在其內面處。
支承支架22和支架擠壓元件27是單獨的或一起的,例如通過螺栓固定在蓋子或載體5的中層板處。
支承支架22在其在附圖中下部的區段中設有帶有例如半圓形的截面的兩個相對布置的對接部30。支架擠壓元件27具有與對接部30相應的、至少部分地包圍對接部30的突起31。對接部30和起包圍作用的突起31伸到在載體5的側邊(其形成殼體的縱向側壁)中的相應的側部凹處32中。對接部30和起包圍作用的突起31與側部凹處一起形成夾緊連接部,通過其將支承支架22在其下部的區段中鎖定在載體5處。
支承支架22和支架擠壓元件27的端面布置在上部的圓形的凹處29中使得能夠關于載體5在上部鎖定和在上部調節支承支架22。對接部30和突起31布置在下部的側部凹處32中使得能夠實現下部的鎖定和下部的調節。支架擠壓元件27必要時消除在載體5的連續鑄造型材與由塑料尤其作為注射模制件制成的支承支架22之間的出現的制造公差。
支承支架22在該實例中與第二附加元件一起構造為一個零件,亦即構造為一件式的注射模制件。第二附加元件構造為覆蓋元件33。其與第一殼體元件20一起形成內腔以用于容納電子設備組件34以及切換元件35和用于進入傳感器12和離開傳感器14的懸掛部36。覆蓋元件33具有方體的形狀,沒有底部,其中,底部由第一殼體元件20形成。聯接到電子設備組件34處的兩個接觸銷37通到未示出的在機器環19處引導的線纜中。
固定裝置18由在喂紗器1的離開區域中形成的、在載體5的側邊中的彼此對準的開口38形成。固定裝置18具有在側邊之間伸延的螺紋板39和螺栓40。
載體5的擠壓型材具有中層板41,其在形成殼體的蓋子的外壁之下伸延。中層板41賦予喂紗器1更高的穩定性。
布置在進入區域中的紗線導引元件9、10、11、12、13布置在支架42處,其通過螺栓43固定在喂紗器的殼體處(圖1)。
在一備選方案中,載體5的擠壓型材構造成沒有中層板。
在一備選方案中,支承支架具有至少兩個區域,其由不同彈性的塑料制成。備選的支承支架例如構造為這樣的零件,其包括支承支架22、支架擠壓元件27和支承擠壓元件28的功能。在此模制有柱狀的內部的由硬塑料構成的第一區域(其具有支承支架22的形狀)、由更大彈性的更軟的塑料構成的呈支架擠壓元件27的形狀的外部的第二區域。在相應于支承支架22的上支承座24的區域中必要時模制有內部的第三區域,其由在第一范圍的彈性與第二范圍的彈性之間的彈性的塑料構成、呈支承擠壓元件28的形狀。相應于下支承座23的區域必要時如在示例1中那樣通過注入下滾動支承25形成。第三區域的塑料還可為第一區域的塑料。
喂紗器1(其固定在圓織機的機器環19處)的紗線走向從線軸外部向內延伸至針織物;在側視圖中從右向左。
第二示例
在圖4至10中顯示了第二示例的根據本發明的喂紗器50。第二示例的喂紗器50相應于第一示例的喂紗器,除了在隨后的說明中闡述的不同之外。相應的元件設有相同的參考標號。
第二示例的喂紗器50的載體51同樣(即,如第一示例的載體5那樣)由鋁形成為擠制型材(亦即擠壓型材)的部段。擠壓型材的部段的截面平面同樣平行于驅動軸4伸延,并且擠壓型材的縱向方向在喂紗器50的紗線走向的方向上延伸。
載體51形成喂紗器50的殼體的外壁,亦即同樣形成蓋子d與兩個縱向側壁l1和l2(圖9)。在一備選方案中,載體51的外面設有通過陽極氧化施加的層。
擠壓型材和因此載體51的截面的形狀相應于第一示例的載體5的截面的形狀。載體51的擠壓型材同樣具有中層板52。
不同于第一示例的喂紗器,喂紗器50具有三個殼體元件53、54、55,其中,第一殼體元件53形成前橫向側壁,第二殼體元件54形成底部,而第三殼體元件55形成與前橫向側壁相對而置的后橫向側壁。即,喂紗器50的殼體由載體51的外壁和殼體元件53、54、55形成。殼體元件53、54、55由塑料制成。
喂紗器50設有附加元件(圖6)。
第一附加元件類似于在第一示例中那樣構造為輪蓋板r、從上面鐘狀地覆蓋喂紗輪3。輪蓋板r和第二殼體元件54構造為一個零件,其中,輪蓋板r模制在殼體元件54的下側處。
第二附加元件構造為間壁z,其朝固定裝置18的帶有開口38的區域關閉殼體的內部。間壁z和第二殼體元件54構造為一個零件,其中,間壁z模制在殼體元件54的上側處。
殼體元件54、輪蓋板r和間壁z在一示例中由塑料制成為注射模制件。
第三附加元件構造為單獨的覆蓋元件56,其固定在第二殼體元件54處。為了固定,例如設置有在附圖中不可見的螺栓。覆蓋元件56形成坐落在殼體元件54上且聯接到間壁z處的外罩,其中,在殼體元件54與覆蓋元件56之間形成內腔。在內腔中例如布置有電子設備組件34以及切換元件35和用于進入傳感器57和離開傳感器58的懸掛部36。
喂紗器50的在圖2中顯示的紗線走向相應于第二示例的紗線走向,除了用于進入傳感器57和離開傳感器58的懸掛部36的布置方案之外。進入傳感器57和離開傳感器58如第一示例的傳感器那樣具有支承在懸掛部36中的桿臂,其可相應圍繞垂直于轉動軸線布置的擺動軸線轉動。不同于第一示例,進入傳感器57的懸掛部35和因此擺動軸線在紗線行進方向上布置在離開傳感器58的懸掛部之后。通過這樣的布置方案可最佳地利用在殼體中留在支承支架59旁邊的空間并且提供用于傳感器的足夠長的桿臂。
為了支承驅動軸4,包含塑料的單獨的支承支架59固定在載體51處。支承支架59具有兩個區段,其相應帶有未分開的支承座60、61。在每個支承座60、61中布置有滾動支承62、63,并且在支承座與滾動支承62、63之間布置有支承擠壓元件64、65。如在圖10中顯示的那樣,支承支架59具有柱狀體,在其中構造有支承座60、61。支承支架59設有柱狀開口,其中,支承座60、61相應通過開口的梯級狀的收縮部形成。因此,支承支架59在其中間區域中比在兩個外部的區域(亦即在附圖中帶有下支承座60、支承擠壓元件64和滾動支承62的下部區域與帶有上支承座61、支承擠壓元件65和滾動支承63的上部區域)中具有更小的內徑(圖7)。
在支承座的區域中,支承支架設有橋接部n,其平行于驅動軸4伸延(圖10)。
支承支架59在其上部區段中和在其下部區段中鎖定在載體51處。
為了上部的鎖定,支承支架59在上部區段中具有相應帶有兩個螺栓套筒66的兩個模制的套筒支架,螺栓套筒66的端面67處在一個平面中,其布置在支承支架59的柱狀體的端面之下。套筒支架中的一個布置在支承支架59的前部區域中,而另一個布置在后部區域中。
載體51在支承支架59的區域中設有開口68,支承支架59的柱狀體伸過開口68。載體51的中層板52設有凹處,其形成用于螺栓套筒66的端面67的處在一個平面中的支承面69。在中層板52中的螺紋孔70在支承面69中的每個的中心中開始。支承支架59通過螺栓71(其通過支承支架59的螺栓套筒66伸到載體51的中層板52的螺紋孔70中)固定在載體51處。在此,支承支架59的位置通過端面67和支承面69調節。
為了下部的鎖定,支承支架59具有兩個模制的、從支承支架突出的夾緊元件72,其在相對而置的側部處布置在載體51的縱向側壁的區域中。
一下部區段的夾緊元件72朝支承支架59的其他的上部區段的方向上逐漸變細,即,夾緊元件向上逐漸變細。夾緊元件72構造為突出的梯形部,其更短的平行側部布置在上面。
載體51的縱向側壁具有與夾緊元件72相應的凹處73。凹處73向上逐漸變細。其梯形地來構造。
在將支承支架59固定在中層板52處時自動地產生夾緊連接。其調節在下部區段中的支承支架。夾緊連接防止支承支架尤其在喂紗器50的縱向方向上的旋轉或傾斜。
支承支架59通過另一夾緊連接部鎖定在載體51處。該夾緊連接部通過支承支架59的柱狀體的在載體51的縱向側壁的區域中突出的壁部74(其在夾緊的情況下貼靠在載體51的縱向側壁的內側處)形成。在一備選的實施方式中,支承支架59構造成沒有突出的壁部74。
其他的兩個更小的附加元件構造為用于夾緊元件72的覆蓋件75并且成型在第二殼體元件54處。覆蓋件75壓板狀地在夾緊元件72之上延伸。覆蓋件75相應在其上部區域中具有梯級部76,梯級部76相應針對進入傳感器57的弓形架形成止擋。
附加元件還構造在第一示例的殼體元件20處且形成用于進入傳感器12的止擋(圖1)。
第二殼體元件54通過前部的螺栓和后部的螺栓77(其伸入支承支架59的螺紋孔77a中)固定在支承支架59處并且通過在間壁z中的螺栓78(其伸入到載體51的螺紋孔79中)固定在載體51處。
圖11以分解圖示顯示了第二示例的一備選方案的喂紗器50'。在圖11的左側顯示了喂紗器50'的進入側。喂紗器50'相應于喂紗器50,除了在隨后的說明中闡述的不同之外。相應的元件設有相同的參考標號。
該分解圖示顯示了喂紗器50'的驅動軸4,在其上端處設置有兩個皮帶盤6、7。在皮帶盤6、7之間存在聯結盤9。相比于喂紗器50,喂紗器50'附加地具有在上聯結盤6之上的蓋板a。
驅動軸4在豎向上延伸通過載體51。喂紗輪3'利用螺栓s與盤件s固定在驅動軸4的下端處。喂紗輪3'不同于喂紗器50的喂紗輪3具有條形護圈。
圖11顯示了空心柱體h1、支承支架59和空心柱體h3,其布置在驅動軸4上。
在進入區域中在支架42處布置有進入孔眼9、捕結器11、紗線制動器10和紗線孔眼13。不同于喂紗器50,捕結器11在紗線走向中布置在紗線制動器10之前。捕結器11通過附加的螺栓11'固定在支架42處。
支架42通過兩個螺栓43固定在喂紗器50'的殼體處。螺栓43同時將紗線制動器10固定在支架42處。
支承支架59通過四個螺栓71固定在載體51處。
支架42尤其固定在支承支架59處且利用其固定在載體51處。上部的螺栓43與元件st、螺母相連接,而下部的螺栓與支承支架59本身相連接。
喂紗器50'如喂紗器50那樣具有三個殼體元件53'、54'和55'。
第一殼體元件53'形成喂紗器50'的殼體的前橫向側壁和聯接的底部部分。第二殼體元件54'形成殼體的另一更大的底部部分。第三殼體元件55'形成與前橫向側壁相對而置的后橫向側壁。第三殼體元件55'處在固定裝置18的區域中。u形的螺紋板39'在開口38中靠著殼體元件55'放置且通過夾緊連接與殼體元件55'相連接。
殼體元件54'與兩個附加元件輪蓋板r和間壁z'制成為一個零件,即,由塑料制成為注射模制件。
第三附加元件(即,單獨的覆蓋元件56')固定在殼體元件54'處。在該備選方案中,覆蓋元件56'通過夾緊連接與殼體元件54'相連接。
帶有間壁z'的殼體元件54'與覆蓋元件56'一起形成內腔。
此外,殼體元件54'與這兩個附加元件和覆蓋元件56'形成組件。
該組件還包括進入傳感器57和離開傳感器58。
在組件的內腔中例如布置有例如帶有傳導元件的電子設備組件34以及切換元件35和用于進入傳感器57與離開傳感器58的懸掛部。
組件固定在載體51處。
在該實例中,組件與信號裝置17一起通過螺栓78固定在載體51處。該組件還利用螺栓77固定在支承載體59處并且經由支承載體57固定在載體51處。
組件可在不同的地點處預先制造并且為了最終裝配而交付到另一地點處。尤其敏感的構件可預制在帶有內腔的組件中并且被安全地派送。可將預制的組件發送用于最終裝配。
第三示例
在圖12至14中顯示了第三示例的根據本發明的喂紗器80。第三示例的喂紗器80相應于第一示例的喂紗器,除了以下不同之外。相應的元件標有相同的參考標號。
在圖12至14中顯示出喂紗器80沒有紗線,其中,進入傳感器81和離開傳感器82處在靜止位置中。捕結器11在紗線走向中布置在制動器10之前。離開傳感器82在紗線走向中布置在第一離開孔眼14與第二離開孔眼15之間。
載體83由鋁形成為擠制型材的部段。
在第三示例中,擠壓型材的擠壓方向在垂直于驅動軸4的水平方向上延伸并且不同于第一示例垂直于這樣的平面延伸,在該平面中,紗線在進入區域和離開區域中引導通過紗線導引元件,即,垂直于至紡織機的紗線走向。載體83的擠壓型材的擠壓方向垂直于第一示例和第二示例的擠壓方向延伸。
第三示例的喂紗器80的殼體元件構造為覆蓋外罩84和覆蓋底部85。擠壓型材的截面(由其部段制成第三示例的載體83)基本上具有在順時針方向上轉動90°的“p字形”的形狀。即,在圖13中示出的載體具有水平的梁狀區段,在其在圖13中右側處模制有框架區段,其具有近似方形的截面。
在一備選方案中,截面為矩形、橢圓形或圓形。
在梁狀區段的外部的后部的固定部分b中,即,在圖12和13中在左側,載體83具有在擠壓型材的縱向方向上伸延的凹處,其形成用于固定裝置18的開口38。在凹處的區域中布置有帶有固定螺栓40的螺紋板39。
構造為覆蓋外罩84的殼體元件具有蓋子、兩個縱向側壁和前橫向側壁。覆蓋外罩84在水平方向上延伸直到梁狀區段的固定部分之前。覆蓋外罩84覆蓋載體83的外面(即,直至固定部分b),以其蓋子覆蓋梁狀區段的上側,以其橫向側壁覆蓋前橫向側壁,并且以其縱向側壁在縱向側處覆蓋載體83的截面。載體83的固定部分b從覆蓋外罩84伸出。
喂紗器80的殼體由載體83(其外壁通過覆蓋外罩84覆蓋)、覆蓋外罩84和帶有間壁z的覆蓋底部85形成。
單獨的附加元件構造為用于喂紗輪3的輪蓋板r并且固定在載體83處。帶有間壁z的覆蓋底部85和覆蓋外罩84相應由塑料形成為一件式的注射模制件。
驅動軸4布置在載體83的框架區段中,在其中驅動軸4借助于支承支架86來支承。
單獨的支承支架86具有相應帶有支承座87、88的下部區段和上部區段,在支承座中相應布置有滾動支承89、90。支承支架86由塑料形成。下支承座87通過注入滾動支承89形成。支承擠壓元件91布置在上支承座88與上滾動支承90之間。
支承支架86在上部區段和下部區段中鎖定在載體處。為此,支承支架86在上部區段和下部區段中具有突起92,其伸入到載體83的框架區段的相應的凹處93中。突起92和凹處93平行于擠制型材的縱向方向延伸,從而支承支架83可在該方向上移入到框架件的框架中。在該位置中,支承支架86利用上鎖定器件和下鎖定器件94(例如夾緊螺栓和/或螺栓)在兩個區段中鎖定在載體83處。
此外,圖13顯示了螺栓95,通過其將支架96固定在前橫向側處,且將覆蓋外罩84固定在載體83處。在支架96處構造有進入孔眼9和紗線孔眼13以及固定有捕結器11和紗線制動器10。
第四示例
下面,圖15借助喂紗器的載體100的圖示且圖16借助在橫向方向上通過驅動軸4的豎向截面的圖示闡述了第四示例的根據本發明的喂紗器。該喂紗器相應于第一示例的喂紗器,除了以下的不同之外。相應的元件標有相同的參考標號。
載體100同樣由鋁形成為擠壓型材的部段。擠壓型材的擠壓方向平行于驅動軸4且因此垂直于喂紗器的殼體的縱向方向(其相應于紗線至紡織機的行進方向)伸延。擠壓型材的截面具有長形的內部敞開的橢圓形的形狀,其在一端處具有環面且在另一端處相對于環面帶有間距地具有填塞的區段。擠壓型材的部段和因此載體100由此在其前部區段中構造為用于支承驅動軸4的柱體y并且在其后部區段中由實心材料形成,在后部區段中設置(例如銑出)有用于固定裝置18的開口38。載體100在其在前部區段與后部區段之間的中間區段中限制殼體內腔。
載體100尤其形成喂紗器的殼體的外壁,亦即,兩個縱向側壁和前橫向側壁以及后橫向側壁。在圖15、16中未示出的殼體元件形成喂紗器的殼體的蓋子和底部。
在該實例中,兩個支承支架構造在載體100中。即,載體100形成支承支架本身。
在載體100的前部區段中相應作為柱體y的梯級狀的擴展部向下和向上在柱體y的下部區段中構造有下支承座101,且在上部區段中構造有上支承座102。在支承座101、102中相應布置有滾動支承103、104。在滾動支承103、104與相應的支承座101、102之間設置有未示出的支承擠壓元件。
參考標號列表
1喂紗器
2紗線
3喂紗輪
4驅動軸
5載體
6皮帶盤
7皮帶盤
8聯結盤
9進入孔眼
10紗線制動器
11捕結器
12進入傳感器
13紗線孔眼
14第一離開孔眼
15第二離開孔眼
16離開傳感器
17信號裝置
18固定裝置
19機器環
20第一殼體元件(底部和前橫向元件)
21第二殼體元件(后橫向元件)
22支承支架
23下支承座
24上支承座
25下滾動支承
26上滾動支承
27支架擠壓元件
28支承擠壓元件
29載體中的凹處
30支承支架處的對接部
31支架擠壓元件處的突起
32載體處的側部凹處
33覆蓋元件(單獨的附加元件)
34電子設備組件
35切換元件
36懸掛部
37接觸銷
38開口
39螺紋板
40固定螺栓
41中層板
42支架
43螺栓
50喂紗器
51載體
52中層板
53第一殼體元件
54第二殼體元件
55第三殼體元件
56覆蓋元件
57進入傳感器
58離開傳感器
59支承支架
60支承座
61支承座
62滾動支承
63輥子
64支承擠壓元件
65支承擠壓元件
66螺栓套筒
67端面
68開口
69支承面
70螺紋孔
71螺栓
72夾緊元件
73凹處
74壁部
75覆蓋件
76梯級部
77螺栓
77a螺紋孔
78螺栓
79螺紋孔
3'喂紗輪
11'螺栓
50'喂紗器
53'第一殼體元件(前橫向側壁)
54'第二殼體元件(底部元件)
55'第三殼體元件(后橫向側壁)
56'覆蓋元件(附加元件)
80喂紗器
81進入傳感器
82離開傳感器
83載體
84第一殼體元件
85第二殼體元件
86支承支架
87支承座
88支承座
89滾動支承
90滾動支承
91支承擠壓元件
92突起
93凹處
94鎖定器件
95螺栓
96支架
100載體、支承支架
101支承座
102支承座
103滾動支承
104滾動支承
s螺栓
h1上部的空心柱體
h2中間的空心柱體
h3下部的空心柱體
d蓋子
l1縱向側壁
l2縱向側壁
r輪蓋板(附加元件)
z間壁(附加元件)
n橋接部
a蓋板
z'間壁(附加元件)
st元件
y柱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