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發明涉及一種絲絨,尤其涉及一種絨毛可沿緯向傾斜的絲絨及其織造方法,屬于紡織技術領域。
背景技術:
現在絲絨品種繁多,其中陰影絲絨由于絨毛受折射光的影響,顯得變幻莫測、絢麗多彩,深受用戶歡迎。但現有技術的陰影絲絨,絨毛大多是沿經向傾斜,也就是所謂的前傾和后傾。在這種情況下,如要做成陰影橫條,那么陰影橫條的交界處,即前傾對后傾,將顯示絨毛尖對絨毛尖出現堆高或絨毛尾對絨毛尾出現溝槽,除非用不前傾也不后傾而直立的絨頭來過渡,但這樣橫條交界處界限不清晰,影響視覺效果。人們希望能有絨毛左傾右傾的橫條陰影絲絨,且要界限清晰的效果。
范德威爾有介紹關于絨毛前傾后傾的CN103814162B專利以及前期也有不少報道,但都只是前傾后傾,做橫條陰影界限不清晰,有絨毛堆高和絨面露地現象。
山東沂水恒泰有介紹一種絨毛橫向傾斜的摩擦配向布的制造方法CN105803812A,介紹了絲絨絨毛可橫向傾斜的織造方法。但是這種方法需要刷毛配合,但如果要橫條陰影,即既要沿緯向左傾,又要沿緯向右傾間隔配合,刷毛是配合不了的。因此也很難達到橫條陰影效果。
當然還有不少在絨背上加上附加經紗或附加緯紗迫使絨毛傾斜的方法,但這些都要和織造張力、染色、縮率配合,很難把握。
技術實現要素:
本發明的目的是提供一種絨毛可沿緯向傾斜的絲絨及其織造方法,解決目前技術所存在的做橫條陰影絲絨交界處不清晰、或絨毛堆高、或絨面露地有溝槽等現象,使陰影絲絨提高一個檔次,錦上添花,使橫條陰影界限清晰,絨面傾斜而界面清晰平整。
本發明解決其技術問題所采用的技術方案是:
一種絨毛可沿緯向傾斜的絲絨,包括有上層經紗、上層緯紗組成的上層基布,以及下層經紗、下層緯紗組成的下層基布,以及把上層基布和下層基布連接織造的絨經紗,所述上層經紗包括上層第一經紗、上層第二經紗、上層第三經紗、上層第四經紗、上層第五經紗、上層第六經紗、上層第七經紗、上層第八經紗,所述上層緯紗包括上層第一緯紗、上層第二緯紗、上層第三緯紗、上層第四緯紗、上層第五緯紗、上層第六緯紗、上層第七緯紗、上層第八緯紗,所述下層經紗包括下層第一經紗、下層第二經紗、下層第三經紗、下層第四經紗、下層第五經紗、下層第六經紗、下層第七經紗、下層第八經紗,所述下層緯紗包括下層第一緯紗、下層第二緯紗、下層第三緯紗、下層第四緯紗、下層第五緯紗、下層第六緯紗、下層第七緯紗、下層第八緯紗,所述絨經紗包括第一絨經紗、第二絨經紗、第三絨經紗和第四絨經紗,采用雙梭口技術織造。
一種絨毛可沿緯向傾斜的絲絨的織造方法:包括以下步驟:
第一步:加捻;將上述所有經紗、緯紗加捻,加捻系數為110-130;
第二步:整經;將上層第一經紗、下層第一經紗、上層第四經紗、下層第四經紗、上層第五經紗、下層第五經紗、上層第八經紗、下層第八經紗整經整在一個織軸上,作為緊經;將上層第二經紗、下層第二經紗、上層第三經紗、下層第三經紗、上層第六經紗、下層第六經紗、上層第七經紗、下層第七經紗整經在一個織軸上,作為松經;將第一絨經紗、第二絨經紗、第三絨經紗、第四絨經紗整經整在一個織軸上,作為絨經;
第三步:穿綜插筘;將上層第一經紗、下層第一經紗、上層第二經紗、下層第二經紗、第一絨經紗、第二絨經紗、上層第三經紗、下層第三經紗、上層第四經紗、下層第四經紗,共計十根依次穿綜并插入第一筘齒;將上層第五經紗、下層第五經紗、上層第六經紗、下層第六經紗、第三絨經紗、第四絨經紗、上層第七經紗、下層第七經紗、上層第八經紗、下層第八經紗共計十根依次穿綜并插入第二筘齒;
第四步:提綜打緯織造;
如果絨毛是需要往左傾斜的:
第一梭:
將上層第二經紗、上層第五經紗、上層第六經紗、上層第八經紗往上提;
將下層第一經紗、下層第三經紗、下層第四經紗、下層第七經紗往上提;
將第一絨經紗往上提,將第二絨經紗往下沉,將第三絨經紗、第四絨經紗放中間;
投入上層第一緯紗、下層第一緯紗,打緯織造;
第二梭:
將上層第一經紗、上層第二經紗、上層第四經紗、上層第六經紗往上提;
將下層第三經紗、下層第五經紗、下層第七經紗、下層第八經紗往上提;
將第三絨經紗往上提,將第四絨經紗往下沉,將第一絨經紗、第二絨經紗放中間;
投入上層第二緯紗、下層第二緯紗,打緯織造;
第三梭:
將上層第二經紗、上層第五經紗、上層第七經紗、上層第八經紗往上提;
將下層第一經紗、下層第三經紗、下層第四經紗、下層第六經紗往上提;
將第一絨經紗往上提,將第二絨經紗往下沉,將第三絨經紗、第四絨經紗放中間;
投入上層第三緯紗、下層第三緯紗,打緯織造;
第四梭:
將上層第一經紗、上層第三經紗、上層第四經紗、上層第六經紗往上提;
將下層第二經紗、下層第五經紗、下層第七經紗、下層第八經紗往上提;
將第四絨經紗往上提,將第三絨經紗往下沉,將第一絨經紗、第二絨經紗放中間;
投入上層第四緯紗、下層第四緯紗,打緯織造;
第五梭:
將上層第二經紗、上層第五經紗、上層第六經紗、上層第八經紗往上提;
將下層第一經紗、下層第三經紗、下層第四經紗、下層第七經紗往上提;
將第二絨經紗往上提,將第一絨經紗往下沉,將第三絨經紗、第四絨經紗放中間;
投入上層第五緯紗、下層第五緯紗,打緯織造;
第六梭:
將上層第一經紗、上層第二經紗、上層第四經紗、上層第六經紗往上提;
將下層第三經紗、下層第五經紗、下層第七經紗、下層第八經紗往上提;
將第四絨經紗往上提,將第三絨經紗往下沉,將第一絨經紗、第二絨經紗放中間;
投入上層第六緯紗、下層第六緯紗,打緯織造;
第七梭:
將上層第二經紗、上層第五經紗、上層第七經紗、上層第八經紗往上提;
將下層第一經紗、下層第三經紗、下層第四經紗、下層第六經紗往上提;
將第二絨經紗往上提,將第一絨經紗往下沉,將第三絨經紗、第四絨經紗放中間;
投入上層第七緯紗、下層第七緯紗,打緯織造;
第八梭:
將上層第一經紗、上層第三經紗、上層第四經紗、上層第六經紗往上提;
將下層第二經紗、下層第五經紗、下層第七經紗、下層第八經紗往上提;
將第三絨經紗往上提,將第四絨經紗往下沉,將第一絨經紗、第二絨經紗放中間;
投入上層第八緯紗、下層第八緯紗,打緯織造;
至此,絨毛向左傾斜的八梭一循環的織造方法結束,進入下一輪八梭一循環的織造;
在相同穿綜插筘的情況下,如果絨毛需要向右傾斜,織造如下:
第一梭:
將上層第三經紗、上層第五經紗、上層第七經紗、上層第八經紗往上提;
將下層第一經紗、下層第二經紗、下層第四經紗、下層第六經紗往上提;
將第一絨經紗往上提,將第二絨經紗往下沉,將第三絨經紗、第四絨經紗放中間;
投入上層第一緯紗、下層第一緯紗,打緯織造;
第二梭:
將上層第一經紗、上層第三經紗、上層第四經紗、上層第七經紗往上提;
將下層第二經紗、下層第五經紗、下層第六經紗、下層第八經紗往上提;
將第三絨經紗往上提,將第四絨經紗往下沉,將第一絨經紗、第二絨經紗放中間;
投入上層第二緯紗、下層第二緯紗,打緯織造;
第三梭:
將上層第三經紗、上層第五經紗、上層第六經紗、上層第八經紗往上提;
將下層第一經紗、下層第二經紗、下層第四經紗、下層第七經紗往上提;
將第一絨經紗往上提,將第二絨經紗往下沉,將第三絨經紗、第四絨經紗放中間;
投入上層第三緯紗、下層第三緯紗,打緯織造;
第四梭:
將上層第一經紗、上層第二經紗、上層第四經紗、上層第七經紗往上提;
將下層第三經紗、下層第五經紗、下層第六經紗、下層第八經紗往上提;
將第四絨經紗往上提,將第三絨經紗往下沉,將第一絨經紗、第二絨經紗放中間;
投入上層第四緯紗、下層第四緯紗,打緯織造;
第五梭:
將上層第三經紗、上層第五經紗、上層第七經紗、上層第八經紗往上提;
將下層第一經紗、下層第二經紗、下層第四經紗、下層第六經紗往上提;
將第二絨經紗往上提,將第一絨經紗往下沉,將第三絨經紗、第四絨經紗放中間;
投入上層第五緯紗、下層第五緯紗,打緯織造;
第六梭:
將上層第一經紗、上層第三經紗、上層第四經紗、上層第七經紗往上提;
將下層第二經紗、下層第五經紗、下層第六經紗、下層第八經紗往上提;
將第四絨經紗往上提,將第三絨經紗往下沉,將第一絨經紗、第二絨經紗放中間;
投入上層第六緯紗、下層第六緯紗,打緯織造;
第七梭:
將上層第三經紗、上層第五經紗、上層第六經紗、上層第八經紗往上提;
將下層第一經紗、下層第二經紗、下層第四經紗、下層第七經紗往上提;
將第二絨經紗往上提,將第一絨經紗往下沉,將第三絨經紗、第四絨經紗放中間;
投入上層第七緯紗、下層第七緯紗,打緯織造;
第八梭:
將上層第一經紗、上層第二經紗、上層第四經紗、上層第七經紗往上提;
將下層第三經紗、下層第五經紗、下層第六經紗、下層第八經紗往上提;
將第三絨經紗往上提,將第四絨經紗往下沉,將第一絨經紗、第二絨經紗放中間;
投入上層第八緯紗、下層第八緯紗,打緯織造;
至此,絨毛向右傾斜的八梭一循環的織造方法結束,進入下一輪八梭一循環的織造;
絨毛由向左傾斜轉換成向右傾斜,或者由向右傾斜轉換成向左傾斜,在八梭一循環結束后即可以任意轉換;
第五步:割絨后整理。
本發明和現有技術相比,具有以下優點和效果:通過本發明織造方法,可以簡單高效織造出絨毛可以直接向左或向右傾斜的絲絨。本發明解決目前技術所存在的做橫條陰影絲絨交界處不清晰、或絨毛堆高、或絨面露地有溝槽等現象,使陰影絲絨提高一個檔次,錦上添花,使橫條陰影界限清晰,絨面傾斜而界面清晰平整。
附圖說明
圖1為本發明絨毛向左傾斜的第一筘齒的組織結構示意圖。
圖2為本發明絨毛向左傾斜的第二筘齒的組織結構示意圖。
圖3為本發明絨毛向右傾斜的第一筘齒的組織結構示意圖。
圖4為本發明絨毛向右傾斜的第二筘齒的組織結構示意圖。
圖中:TU1為上層第一經紗,TU2為上層第二經紗,TU3為上層第三經紗,TU4為上層第四經紗,TU5為上層第五經紗,TU6為上層第六經紗,TU7為上層第七經紗,TU8為上層第八經紗,TD1為下層第一經紗,TD2為下層第二經紗,TD3為下層第三經紗,TD4為下層第四經紗,TD5為下層第五經紗,TD6為下層第六經紗,TD7為下層第七經紗,TD8為下層第八經紗,WU1為上層第一緯紗,WU2為上層第二緯紗,WU3為上層第三緯紗,WU4為上層第四緯紗,WU5為上層第五緯紗,WU6為上層第六緯紗,WU7為上層第七緯紗,WU8為上層第八緯紗,WD1為下層第一緯紗,WD2為下層第二緯紗,WD3為下層第三緯紗,WD4為下層第四緯紗,WD5為下層第五緯紗,WD6為下層第六緯紗,WD7為下層第七緯紗,WD8為下層第八緯紗,R1為第一絨經紗,R2為第二絨經紗,R3為第三絨經紗,R4為第四絨經紗。
具體實施方式
下面結合附圖并通過實施例對本發明作進一步的詳細說明,以下實施例是對本發明的解釋而本發明并不局限于以下實施例。
如圖1、圖2、圖3和圖4所示,一種絨毛可沿緯向傾斜的絲絨的織造方法:
第一步:加捻;將上述所有經紗、緯紗加捻,加捻系數為110-130,左右使之能相對有所滑移即可;
第二步:整經;將上層第一經紗TU1、下層第一經紗TD1、上層第四經紗TU4、下層第四經紗TD4、上層第五經紗TU5、下層第五經紗TD5、上層第八經紗TU8、下層第八經紗TD8整經整在一個織軸上,作為緊經;將上層第二經紗TU2、下層第二經紗TD2、上層第三經紗TU3、下層第三經紗TD3、上層第六經紗TU6、下層第六經紗TD6、上層第七經紗TU7、下層第七經紗TD7整經在一個織軸上,作為松經;將第一絨經紗R1、第二絨經紗R2、第三絨經紗R3、第四絨經紗R4整經整在一個織軸上,作為絨經;
第三步:穿綜插筘;將上層第一經紗TU1、下層第一經紗TD1、上層第二經紗TU2、下層第二經紗TD2、第一絨經紗R1、第二絨經紗R2、上層第三經紗TU3、下層第三經紗TD3、上層第四經紗TU4、下層第四經紗TD4,共計十根依次穿綜并插入第一筘齒;將上層第五經紗TU5、下層第五經紗TD5、上層第六經紗TU6、下層第六經紗TD6、第三絨經紗R3、第四絨經紗R4、上層第七經紗WU7、下層第七經紗WD7、上層第八經紗WU8、下層第八經紗WD8共計十根依次穿綜并插入第二筘齒;
第四步:提綜打緯織造;
絨毛需要往左傾斜時,詳見表1;
第一梭:
將上層第二經紗TU2、上層第五經紗TU5、上層第六經紗TU6、上層第八經紗TU8往上提;
將下層第一經紗TD1、下層第三經紗TD3、下層第四經紗TD4、下層第七經紗TD7往上提;
將第一絨經紗R1往上提,將第二絨經紗R2往下沉,將第三絨經紗R3、第四絨經紗R4放中間;
投入上層第一緯紗WU1、下層第一緯紗WD1,打緯織造;
第二梭:
將上層第一經紗TU1、上層第二經紗TU2、上層第四經紗TU4、上層第六經紗TU6往上提;
將下層第三經紗TD3、下層第五經紗TD5、下層第七經紗TD7、下層第八經紗TD8往上提;
將第三絨經紗R3往上提,將第四絨經紗R4往下沉,將第一絨經紗R1、第二絨經紗R2放中間;
投入上層第二緯紗WU2、下層第二緯紗WD2,打緯織造;
第三梭:
將上層第二經紗TU2、上層第五經紗TU5、上層第七經紗TU7、上層第八經紗TU8往上提;
將下層第一經紗TD1、下層第三經紗TD3、下層第四經紗TD4、下層第六經紗TD6往上提;
將第一絨經紗R1往上提,將第二絨經紗R2往下沉,將第三絨經紗R3、第四絨經紗R4放中間;
投入上層第三緯紗、下層第三緯紗,打緯織造;
第四梭:
將上層第一經紗TU1、上層第三經紗TU3、上層第四經紗TU4、上層第六經紗TU6往上提;
將下層第二經紗TD2、下層第五經紗TD5、下層第七經紗TD7、下層第八經紗TD8往上提;
將第四絨經紗R4往上提,將第三絨經紗R3往下沉,將第一絨經紗R1、第二絨經紗R2放中間;
投入上層第四緯紗WU4、下層第四緯紗WD4,打緯織造;
第五梭:
將上層第二經紗TU2、上層第五經紗TU5、上層第六經紗TU6、上層第八經紗TU8往上提;
將下層第一經紗TD1、下層第三經紗TD3、下層第四經紗TD4、下層第七經紗TD7往上提;
將第二絨經紗R2往上提,將第一絨經紗R1往下沉,將第三絨經紗R3、第四絨經紗R4放中間;
投入上層第五緯紗WU5、下層第五緯紗WD5,打緯織造;
第六梭:
將上層第一經紗TU1、上層第二經紗TU2、上層第四經紗TU4、上層第六經紗TU6往上提;
將下層第三經紗TD3、下層第五經紗TD5、下層第七經紗TD7、下層第八經紗TD8往上提;
將第四絨經紗R4往上提,將第三絨經紗R3往下沉,將第一絨經紗R1、第二絨經紗R2放中間;
投入上層第六緯紗WU6、下層第六緯紗WD6,打緯織造;
第七梭:
將上層第二經紗TU2、上層第五經紗TU5、上層第七經紗TU7、上層第八經紗TU8往上提;
將下層第一經紗TD1、下層第三經紗TD3、下層第四經紗TD4、下層第六經紗TD6往上提;
將第二絨經紗R2往上提,將第一絨經紗R1往下沉,將第三絨經紗R3、第四絨經紗R4放中間;
投入上層第七緯紗WU7、下層第七緯紗WD7,打緯織造;
第八梭:
將上層第一經紗TU1、上層第三經紗TU3、上層第四經紗TU4、上層第六經紗TU6往上提;
將下層第二經紗TD2、下層第五經紗TD5、下層第七經紗TD7、下層第八經紗TD8往上提;
將第三絨經紗R3往上提,將第四絨經紗R4往下沉,將第一絨經紗R1、第二絨經紗R2放中間;
投入上層第八緯紗WU8、下層第八緯紗WD8,打緯織造;
至此,絨毛向左傾斜的八梭一循環的織造方法結束,進入下一輪八梭一循環的織造;
備注:×為上層經紗在上層緯紗之上、下層經紗在下層緯紗之上;
↑為絨經紗在上層時在上層緯紗之上,↓為絨經紗在下層時在下層緯紗之下;
-為絨經紗在上層緯紗之下、在下層緯紗之上的狀態。
絨毛需要往右傾斜時,詳見表2;
第一梭:
將上層第三經紗TU3、上層第五經紗TU5、上層第七經紗TU7、上層第八經紗TU8往上提;
將下層第一經紗TD1、下層第二經紗TD2、下層第四經紗TD4、下層第六經紗TD6往上提;
將第一絨經紗R1往上提,將第二絨經紗R2往下沉,將第三絨經紗R3、第四絨經紗R4放中間;
投入上層第一緯紗WU1、下層第一緯紗WD1,打緯織造;
第二梭:
將上層第一經紗TU1、上層第三經紗TU3、上層第四經紗TU4、上層第七經紗TU7往上提;
將下層第二經紗TD2、下層第五經紗TD5、下層第六經紗TD6、下層第八經紗TD8往上提;
將第三絨經紗R3往上提,將第四絨經紗R4往下沉,將第一絨經紗R1、第二絨經紗R2放中間;
投入上層第二緯紗WU2、下層第二緯紗WD2,打緯織造;
第三梭:
將上層第三經紗TU3、上層第五經紗TU5、上層第六經紗TU6、上層第八經紗TU8往上提;
將下層第一經紗TD1、下層第二經紗TD2、下層第四經紗TD4、下層第七經紗TD7往上提;
將第一絨經紗R1往上提,將第二絨經紗R2往下沉,將第三絨經紗R3、第四絨經紗R4放中間;
投入上層第三緯紗WU3、下層第三緯紗WD3,打緯織造;
第四梭:
將上層第一經紗TU1、上層第二經紗TU2、上層第四經紗TU4、上層第七經紗TU7往上提;
將下層第三經紗TD3、下層第五經紗TD5、下層第六經紗TD6、下層第八經紗TD8往上提;
將第四絨經紗R4往上提,將第三絨經紗R3往下沉,將第一絨經紗R1、第二絨經紗R2放中間;
投入上層第四緯紗WU4、下層第四緯紗WD4,打緯織造;
第五梭:
將上層第三經紗TU3、上層第五經紗TU5、上層第七經紗TU7、上層第八經紗TU8往上提;
將下層第一經紗TD1、下層第二經紗TD2、下層第四經紗TD4、下層第六經紗TD6往上提;
將第二絨經紗R2往上提,將第一絨經紗R1往下沉,將第三絨經紗R3、第四絨經紗R4放中間;
投入上層第五緯紗WU5、下層第五緯紗WD5,打緯織造;
第六梭:
將上層第一經紗TU1、上層第三經紗TU3、上層第四經紗TU4、上層第七經紗TU7往上提;
將下層第二經紗TD2、下層第五經紗TD5、下層第六經紗TD6、下層第八經紗TD8往上提;
將第四絨經紗R4往上提,將第三絨經紗R3往下沉,將第一絨經紗R1、第二絨經紗R2放中間;
投入上層第六緯紗WU6、下層第六緯紗WD6,打緯織造;
第七梭:
將上層第三經紗TU3、上層第五經紗TU5、上層第六經紗TU6、上層第八經紗TU8往上提;
將下層第一經紗TD1、下層第二經紗TD2、下層第四經紗TD4、下層第七經紗TD7往上提;
將第二絨經紗R2往上提,將第一絨經紗R1往下沉,將第三絨經紗R3、第四絨經紗R4放中間;
投入上層第七緯紗WU7、下層第七緯紗WD7,打緯織造;
第八梭:
將上層第一經紗TU1、上層第二經紗TU2、上層第四經紗TU4、上層第七經紗TU7往上提;
將下層第三經紗TD3、下層第五經紗TD5、下層第六經紗TD6、下層第八經紗TD8往上提;
將第三絨經紗R3往上提,將第四絨經紗R4往下沉,將第一絨經紗R1、第二絨經紗R2放中間;
投入上層第八緯紗WU8、下層第八緯紗WD8,打緯織造;
至此,絨毛向右傾斜的八梭一循環的織造方法結束,進入下一輪八梭一循環的織造;
絨毛由向左傾斜轉換成向右傾斜,或者由向右傾斜轉換成向左傾斜,在八梭一循環結束后即可以任意轉換。
第五步:割絨后整理。
備注:×為上層經紗在上層緯紗之上、下層經紗在下層緯紗之上;
↑為絨經紗在上層時在上層緯紗之上,↓為絨經紗在下層時在下層緯紗之下;
-為絨經紗在上層緯紗之下、在下層緯紗之上的狀態。
本織造方法可使絨毛向左或向右傾斜的原理,是由于有緊經紗和松經紗的作用以及根據假紗組織透孔的效果設計而來,我們分析可以看到,首先看絨毛向左傾斜的上層,第一筘齒的上層第一經紗TU1和上層第四經紗TU4相同于投梭順序來講是同上同下,而第二筘齒的上層第五經紗TU5和上層第八經紗TU8是相同于投梭順序來講是同下同上,那么,上層第四經紗TU4和上層第五經紗TU5、上層第一經紗TU1和上層第八經紗TU8它們是相鄰的,而且又是相同于投梭順序是一上一下或一下一上的的織造關系。根據力學原理,上層第四經紗TU4和上層第五經紗TU5,上層第一經紗TU1和上層第八經紗TU8是不會靠攏的。這時,上層第一經紗TU1和上層第四經紗TU4、上層第五經紗TU5和上層第八經紗TU8都是經過加捻的、紗線光滑的緊經紗,而在上層第一經紗TU1、上層第四經紗TU4中間的上層第二經紗TU2、上層第三經紗TU3,以及上層第五經紗TU5、上層第八經紗TU8中間的上層第六經紗TU6、上層第七經紗TU7也都是經過加捻的、紗線光滑的松經紗。而且上層第二經紗TU2、上層第六經紗TU6是相同于投梭順序來講是三上一下的織造關系,上層第三經紗TU3、上層第七經紗TU7相同于投梭順序來講是三下一上的織造關系,織造張力相對于上層第一經紗TU1、上層第四經紗TU4、上層第五經紗TU5、上層第八經紗TU8特別松弛,而上層第一經紗TU1、上層第四經紗TU4、上層第五經紗TU5、上層第八經紗TU8相對于它們夾持在中間的上層第二經紗TU2、上層第三經紗TU3和上層第六經紗TU6、上層第七經紗TU7特別緊張。因此,一個織造過程的前四梭中,上層第一經紗TU1、上層第二經紗TU2、第一絨經紗R1、上層第三經紗TU3、上層第四經紗TU4會向中間聚集靠攏,上層第五經紗TU5、上層第六經紗TU6、第三絨經紗R3、上層第七經紗TU7、上層第八經紗TU8也會向中間聚集靠攏;而后四梭中,上層第一經紗TU1、上層第二經紗TU2、第二絨經紗R2、上層第三經紗TU3、上層第四經紗TU4也會向中間聚集靠攏,上層第五經紗TU5、上層第六經紗TU6、第四絨經紗R4、上層第七經紗TU7、上層第八經紗TU8也會向中間聚集靠攏。因此上層第一經紗TU1和上層第八經紗TU8、上層第四經紗TU4和上層第五經紗TU5之間的空隙會增大,這就是假紗透孔的效果,但這不是我們要的,我們要的是絨毛傾斜。我們再分析下去,在上層第一經紗TU1和上層第四經紗TU4,以及上層第五經紗TU5和上層第八經紗TU8相對靠攏的時候,第一筘齒的上層第一經紗TU1向中間移動,同時使上層第二經紗TU2也向中間移動,這時方向向右,上層第四經紗TU4也向中間移動,同時帶動上層第三經紗TU3也向中間移動,這時方向向左,第二筘齒的上層第五經紗TU5向中間移動,同時使上層第六經紗TU6也向中間移動,這時方向向右,上層第八經紗TU8向中間移動,同時使上層第七經紗TU7也向中間移動,這時方向向左。而處于第一筘齒的第一絨經紗R1、第二絨經紗R2就在就在上層第二經紗TU2和上層第三經紗TU3中間,處于第二筘齒的第三絨經紗R3、第四絨經紗R4也處于上層第六經紗TU6和上層第七經紗TU7中間。第一絨經紗R1和第二絨經紗R2在雙梭口織造下在上層第一筘齒基布上得到成三梭三緯固結的絨毛。第三絨經紗R3和第四絨經紗R4在雙梭口織造下在上層第二筘齒基布上也形成三梭三緯固結的絨毛。當第一筘齒的三緯固結的絨毛的絨根受到上層第二經紗TU2的向右因移動而擠壓時,絨根向右偏動,而三緯固結的絨頭受到上層第三經紗TU3的向左因移動而擠壓時,絨頭也會向左偏動,這時,第一筘齒的三緯固結的絨毛在絨根向右擠壓,絨頭向左擠壓的情況下,絨毛就向左傾斜了。同樣當第二筘齒的三緯固結的絨毛的絨根受到上層第五經紗TU5向右因移動而擠壓時,絨根向右偏動,而三緯固結的絨頭受到上層第六經紗TU6向左因移動而擠壓時,絨頭也向左移動,這時,第二筘齒內的三緯固結的絨毛,在絨根向右擠壓,絨頭向左擠壓的情況下,絨頭也就向左傾斜了。利用同樣的原理,下層的絨毛向左傾斜。再利用同樣的原理,上層絨毛可以向右傾斜,下層絨毛向右傾斜。我們再分析一下,其實要絨毛左右傾斜,在經紗緯紗加捻整經織造情況下,只要將上層第二經紗TU2、上層第三經紗TU3分別由三上一下和三下一上改為三下一上和三上一下,即可以有向左傾斜變成向右傾斜了。同理,下層情況也一樣。因此,通過本發明織造方法,可以簡單高效織造出絨毛可以直接向左或向右傾斜的絲絨。本發明解決目前技術所存在的做橫條陰影絲絨交界處不清晰、或絨毛堆高、或露地有溝槽等現象,使陰影絲絨提高一個檔次,錦上添花,使橫條陰影界限清晰,絨面傾斜而界面清晰平整。
本說明書中所描述的以上內容僅僅是對本發明所作的舉例說明。本發明所屬技術領域的技術人員可以對所描述的具體實施例做各種各樣的修改或補充或采用類似的方式替代,只要不偏離本發明說明書的內容或者超越本權利要求書所定義的范圍,均應屬于本發明的保護范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