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發(fā)明涉及紡織面料處理技術(shù)領(lǐng)域,尤其涉及一種滌綸混紡面料染色液制備方法。
背景技術(shù):
目前,市場上紡織面料常用的面料大多以棉、滌綸、錦綸及再生纖維素纖維為主,這些面料雖然基本能滿足人們的需求,但也存在一些不足。比如,滌綸織物具有良好的耐熱性,但其吸濕性差,靜電現(xiàn)象嚴(yán)重,主要是由于滌綸纖維是一種結(jié)構(gòu)緊密的疏水性纖維,分子中無特定染色基團,缺乏親水性,在水中膨化程度低,給染色帶來了一定困難。
近些年,隨著新型纖維的不斷涌現(xiàn),多元纖維復(fù)合織物應(yīng)用更為廣泛,如滌綸與羊毛、蠶絲、醋纖、氨綸等纖維混紡織物由于集合了各種纖維的優(yōu)點,使面料具有獨特的風(fēng)格,越來越受到消費者的青睞。但是,多組分混紡織物在印染過程中存在上色困難、易沾色、易損傷、勻染性差、色牢度低等問題。為了使混紡織物容易上色且均勻,通常需要加入大量鹽促染,增加了污水處理難度,會對環(huán)境造成危害。因此,亟需研究開發(fā)一種滌綸混紡面料染色液制備方法。
技術(shù)實現(xiàn)要素:
為了解決滌綸混紡面料上色困難、易沾色、易損傷、勻染性差、色牢度低等問題,本發(fā)明第一方面提供了一種滌綸混紡面料染色液制備方法,包括以下步驟:
(1)在硫酸鈷、硫酸鋁、硫酸亞鐵和元明粉的混合粉末中,加入去離子水,維持溫度在30~55℃,攪拌0.5~1.5h;
(2)在步驟(1)得到的物料中,先加入甘油和丙三醇混合均勻,再加入二苯醚四酸二酐、脂肪醇聚氧乙烯醚、三羥甲基丙烷、乙酰苯胺和乙二胺四乙酸二納,維持溫度在40~65℃,處理1.5~4h;
(3)在步驟(2)得到的物料中加入催化劑、改性劑、擴散劑和表面活性劑,維持溫度在25~40℃,超聲反應(yīng)0.5~2h。
優(yōu)選地,
所述步驟(1)中,維持溫度在35~45℃,攪拌0.5~1h;
所述步驟(2)中,維持溫度在45~55℃,處理2~3h;
所述步驟(3)中,維持溫度在28~35℃,超聲反應(yīng)1~1.5h。
其中,所述的催化劑為轉(zhuǎn)谷氨酰胺酶。
其中,所述的改性劑由殼聚糖和2,3-環(huán)氧丙基三甲基氯化銨組成。
其中,所述的擴散劑為亞甲基二萘磺酸鈉。
其中,所述的表面活性劑為陽離子表面活性劑。
其中,所述的陽離子表面活性劑為季銨鹽型表面活性劑。
其中,所述的滌綸混紡面料為滌綸與羊毛、蠶絲、醋纖、氨綸中的任意一種或是幾種組成的混合織物。
其中,所述的混合織物中,滌綸的重量比為40%~90%。
優(yōu)選地,滌綸的重量比為60%~80%。
進一步優(yōu)選地,滌綸的重量比為62%,65%,68%,70%,72%,75%,78%。
本發(fā)明第二方面提供了一種由上述制備方法制備得到的染色液,所述染色液按重量份計由以下組分組成:硫酸鈷0.5~1.5份,硫酸亞鐵1~2份,元明粉0.5~1份,甘油3~5份,二苯醚四酸二酐3~5份,脂肪醇聚氧乙烯醚2~4份,三羥甲基丙烷2~6份,乙酰苯胺1~5份,乙二胺四乙酸二納2~4份,催化劑0.5~2份,改性劑3~6份,擴散劑2~3份,表面活性劑2~6份。
本發(fā)明的有益效果:
本發(fā)明第一方面通過在染色液中加入轉(zhuǎn)谷氨酰胺酶作為催化劑,不僅能夠在滌綸混紡織物中形成網(wǎng)狀結(jié)構(gòu),起到改善分子功能性的作用,避免了織物在染色過程中由于損傷導(dǎo)致染色效果變差,提高了上染率;同時還能降低染色溫度,從現(xiàn)有的染色溫度120~140℃降至80~105℃。
本發(fā)明第二方面通過在染色液中加入殼聚糖和2,3-環(huán)氧丙基三甲基氯化銨作為改性劑,一方面由于殼聚糖在酸性水溶液中可以和H+結(jié)合而具有正電性及良好的水溶性;另一方面在殼聚糖分子中引入季銨鹽結(jié)構(gòu),能夠使其獲得良好的水溶性,并能在較大pH值范圍內(nèi)應(yīng)用;除此之外殼聚糖在堿性條件下與滌綸混紡織物發(fā)生親核加成的反應(yīng)性能,從而提高與滌綸纖維的結(jié)合牢度,從而可以提高上染率,實現(xiàn)低鹽染色。
本發(fā)明第三方面通過在染色液中加入亞甲基二萘磺酸鈉作為擴散劑,能夠避免滌綸混紡織物分子結(jié)構(gòu)阻礙染料在織物中的擴散,不僅能提高織物的上染率,勻染性及色牢度,還能降低織物的強力損失。
本發(fā)明第四方面通過在滌綸混紡面料染色液中加入季銨鹽型陽離子表面活性劑,提高了滌綸混紡織物的柔軟性、抗靜電性,同時還具有優(yōu)異的抗黃性及殺菌性。
具體實施方式
以下是本發(fā)明的優(yōu)選實施方式,應(yīng)當(dāng)指出,對于本技術(shù)領(lǐng)域的普通技術(shù)人員來說,在不脫離本發(fā)明原理的前提下,還可以做出若干改進和潤飾,這些改進和潤飾也視為本發(fā)明的保護范圍。
本發(fā)明提供了一種滌綸混紡面料染色液制備方法,包括以下步驟:
(1)在硫酸鈷、硫酸鋁、硫酸亞鐵和元明粉的混合粉末中,加入去離子水,維持溫度在30~55℃,攪拌0.5~1.5h;
(2)在步驟(1)得到的物料中,先加入甘油和丙三醇混合均勻,再加入二苯醚四酸二酐、脂肪醇聚氧乙烯醚、三羥甲基丙烷、乙酰苯胺和乙二胺四乙酸二納,維持溫度在40~65℃,處理1.5~4h;
(3)在步驟(2)得到的物料中加入催化劑、改性劑、擴散劑和表面活性劑,維持溫度在25~40℃,超聲反應(yīng)0.5~2h。
優(yōu)選地,
所述步驟(1)中,維持溫度在35~45℃,攪拌0.5~1h;
所述步驟(2)中,維持溫度在45~55℃,處理2~3h;
所述步驟(3)中,維持溫度在28~35℃,超聲反應(yīng)1~1.5h。
在本發(fā)明實施方式中,所述的催化劑為轉(zhuǎn)谷氨酰胺酶,所述的改性劑由殼聚糖和2,3-環(huán)氧丙基三甲基氯化銨組成,所述的擴散劑為亞甲基二萘磺酸鈉,所述的表面活性劑為陽離子表面活性劑。
優(yōu)選地,所述的陽離子表面活性劑為季銨鹽型表面活性劑。
在本發(fā)明實施方式中,所述的滌綸混紡面料為滌綸與羊毛、蠶絲、醋纖、氨綸中的任意一種或是幾種組成的混合織物,所述的混合織物中滌綸的重量比為40%~90%。
優(yōu)選地,滌綸的重量比為60%~80%。
進一步優(yōu)選地,滌綸的重量比為62%,65%,68%,70%,72%,75%,78%。
實施例1
本發(fā)明該實施例采用的滌綸混紡面料為滌綸與羊毛的混紡織物,其中滌綸的重量比為60%,所采用藥品均按重量份計。
本發(fā)明的一種滌綸混紡面料染色液制備方法,包括以下步驟:
(1)取硫酸鈷0.5份,硫酸亞鐵1份,元明粉0.5份,加入10份去離子水,在溫度為35℃,攪拌0.5h;
(2)在步驟(1)得到的物料中,先加入甘油3份混合均勻,再加入二苯醚四酸二酐3份,脂肪醇聚氧乙烯醚2份,三羥甲基丙烷3份,乙酰苯胺4份,乙二胺四乙酸二納2份,維持溫度在45℃,處理2h;
(3)在步驟(2)得到的物料中加入轉(zhuǎn)谷氨酰胺酶1份,殼聚糖2份,2,3-環(huán)氧丙基三甲基氯化銨3份,亞甲基二萘磺酸鈉2份,季銨鹽型表面活性劑4份,維持溫度在30℃,超聲反應(yīng)1h。
實施例2
本發(fā)明該實施例采用的滌綸混紡面料為滌綸與羊毛和醋纖的混紡織物,其中滌綸的重量比為65%,所采用藥品均按重量份計。
本發(fā)明的一種滌綸混紡面料染色液制備方法,包括以下步驟:
(1)取硫酸鈷1份,硫酸亞鐵1.5份,元明粉0.8份,加入10份去離子水,在溫度為38℃,攪拌1h;
(2)在步驟(1)得到的物料中,先加入甘油4份混合均勻,再加入二苯醚四酸二酐4份,脂肪醇聚氧乙烯醚3份,三羥甲基丙烷4份,乙酰苯胺3份,乙二胺四乙酸二納4份,維持溫度在50℃,處理2.5h;
(3)在步驟(2)得到的物料中加入轉(zhuǎn)谷氨酰胺酶2份,殼聚糖1份,2,3-環(huán)氧丙基三甲基氯化銨3份,亞甲基二萘磺酸鈉3份,季銨鹽型表面活性劑5份,維持溫度在32℃,超聲反應(yīng)1.2h。
實施例3
本發(fā)明該實施例采用的滌綸混紡面料為滌綸與蠶絲和氨綸的混紡織物,其中滌綸的重量比為70%,所采用藥品均按重量份計。
本發(fā)明的一種滌綸混紡面料染色液制備方法,包括以下步驟:
(1)取硫酸鈷0.5份,硫酸亞鐵1份,元明粉1份,加入10份去離子水,在溫度為40℃,攪拌0.5h;
(2)在步驟(1)得到的物料中,先加入甘油4份混合均勻,再加入二苯醚四酸二酐4份,脂肪醇聚氧乙烯醚4份,三羥甲基丙烷3份,乙酰苯胺4份,乙二胺四乙酸二納4份,維持溫度在50℃,處理3h;
(3)在步驟(2)得到的物料中加入轉(zhuǎn)谷氨酰胺酶0.5份,殼聚糖3份,2,3-環(huán)氧丙基三甲基氯化銨3份,亞甲基二萘磺酸鈉2份,季銨鹽型表面活性劑4份,維持溫度在35℃,超聲反應(yīng)1.5h。
實施例4
本發(fā)明該實施例采用的滌綸混紡面料為滌綸與醋纖的混紡織物,其中滌綸的重量比為75%,所采用藥品均按重量份計。
本發(fā)明的一種滌綸混紡面料染色液制備方法,包括以下步驟:
(1)取硫酸鈷1.5份,硫酸亞鐵1份,元明粉0.5份,加入10份去離子水,在溫度為45℃,攪拌0.8h;
(2)在步驟(1)得到的物料中,先加入甘油5份混合均勻,再加入二苯醚四酸二酐3份,脂肪醇聚氧乙烯醚2份,三羥甲基丙烷4份,乙酰苯胺4份,乙二胺四乙酸二納2份,維持溫度在50℃,處理2h;
(3)在步驟(2)得到的物料中加入轉(zhuǎn)谷氨酰胺酶1.5份,殼聚糖2份,2,3-環(huán)氧丙基三甲基氯化銨4份,亞甲基二萘磺酸鈉3份,季銨鹽型表面活性劑5份,維持溫度在30℃,超聲反應(yīng)1.2h。
實施例5
本發(fā)明該實施例采用的滌綸混紡面料為滌綸與蠶絲的混紡織物,其中滌綸的重量比為80%,所采用藥品均按重量份計。
本發(fā)明的一種滌綸混紡面料染色液制備方法,包括以下步驟:
(1)取硫酸鈷1.2份,硫酸亞鐵1份,元明粉0.8份,加入10份去離子水,在溫度為45℃,攪拌1h;
(2)在步驟(1)得到的物料中,先加入甘油5份混合均勻,再加入二苯醚四酸二酐4份,脂肪醇聚氧乙烯醚3份,三羥甲基丙烷5份,乙酰苯胺4份,乙二胺四乙酸二納3份,維持溫度在55℃,處理2h;
(3)在步驟(2)得到的物料中加入轉(zhuǎn)谷氨酰胺酶2份,殼聚糖3份,2,3-環(huán)氧丙基三甲基氯化銨2份,亞甲基二萘磺酸鈉2份,季銨鹽型表面活性劑4份,維持溫度在35℃,超聲反應(yīng)1.5h。
采用本發(fā)明提供的染色液制備方法得到的染色液用于加工滌綸混紡織物性能指標(biāo)見表1。
表1不同實施例染色性能測試結(jié)果
從表1中各實施例的性能測試結(jié)果可知,本發(fā)明提供的染色液制備方法得到的染色液用于滌綸混紡織物染色,具有色牢度優(yōu)良、強力損失小、上染率高及染色溫度低等優(yōu)良性能。
為了驗證本發(fā)明實施例的效果,本發(fā)明以實施例1為參照,設(shè)置了對比實施例。
對比實施例1
本發(fā)明的一種滌綸混紡面料染色液制備方法,包括以下步驟:
(1)取硫酸鈷0.5份,硫酸亞鐵1份,元明粉0.5份,加入10份去離子水,在溫度為35℃,攪拌0.5h;
(2)在步驟(1)得到的物料中,先加入甘油3份混合均勻,再加入二苯醚四酸二酐3份,脂肪醇聚氧乙烯醚2份,三羥甲基丙烷3份,乙酰苯胺4份,乙二胺四乙酸二納2份,維持溫度在45℃,處理2h;
(3)在步驟(2)得到的物料中加入殼聚糖2份,2,3-環(huán)氧丙基三甲基氯化銨3份,亞甲基二萘磺酸鈉2份,季銨鹽型表面活性劑4份,維持溫度在30℃,超聲反應(yīng)1h。
對比實施例2
本發(fā)明的一種滌綸混紡面料染色液制備方法,包括以下步驟:
(1)取硫酸鈷0.5份,硫酸亞鐵1份,元明粉0.5份,加入10份去離子水,在溫度為35℃,攪拌0.5h;
(2)在步驟(1)得到的物料中,先加入甘油3份混合均勻,再加入二苯醚四酸二酐3份,脂肪醇聚氧乙烯醚2份,三羥甲基丙烷3份,乙酰苯胺4份,乙二胺四乙酸二納2份,維持溫度在45℃,處理2h;
(3)在步驟(2)得到的物料中加入轉(zhuǎn)谷氨酰胺酶1份,亞甲基二萘磺酸鈉2份,季銨鹽型表面活性劑4份,維持溫度在30℃,超聲反應(yīng)1h。
對比實施例3
本發(fā)明的一種滌綸混紡面料染色液制備方法,包括以下步驟:
(1)取硫酸鈷0.5份,硫酸亞鐵1份,元明粉0.5份,加入10份去離子水,在溫度為35℃,攪拌0.5h;
(2)在步驟(1)得到的物料中,先加入甘油3份混合均勻,再加入二苯醚四酸二酐3份,脂肪醇聚氧乙烯醚2份,三羥甲基丙烷3份,乙酰苯胺4份,乙二胺四乙酸二納2份,維持溫度在45℃,處理2h;
(3)在步驟(2)得到的物料中加入轉(zhuǎn)谷氨酰胺酶1份,殼聚糖2份,2,3-環(huán)氧丙基三甲基氯化銨3份,季銨鹽型表面活性劑4份,維持溫度在30℃,超聲反應(yīng)1h。
對比實施例4
本發(fā)明的一種滌綸混紡面料染色液制備方法,包括以下步驟:
(1)取硫酸鈷0.5份,硫酸亞鐵1份,元明粉0.5份,加入10份去離子水,在溫度為35℃,攪拌0.5h;
(2)在步驟(1)得到的物料中,先加入甘油3份混合均勻,再加入二苯醚四酸二酐3份,脂肪醇聚氧乙烯醚2份,三羥甲基丙烷3份,乙酰苯胺4份,乙二胺四乙酸二納2份,維持溫度在45℃,處理2h;
(3)在步驟(2)得到的物料中加入轉(zhuǎn)谷氨酰胺酶1份,殼聚糖2份,2,3-環(huán)氧丙基三甲基氯化銨3份,亞甲基二萘磺酸鈉2份,維持溫度在30℃,超聲反應(yīng)1h。
本發(fā)明對比實施例采用的滌綸混紡面料為滌綸與羊毛的混紡織物,其中滌綸的重量比為60%,將實施例1和對比實施例1-4制備得到的染色液用于加工上述滌綸混紡織物性能指標(biāo)見表2。
表2實施例1與對比實施例1-4染色性能測試結(jié)果
從表2中各對比實施例的性能測試結(jié)果可知:
采用對比實施例1提供的染色液制備方法制備得到的染色液(缺少催化劑轉(zhuǎn)谷氨酰胺酶)加工上述織物,當(dāng)染色溫度提高到125~138℃時,織物上染率才能達到90~94%;
采用對比實施例2提供的染色液制備方法制備得到的染色液(缺少改性劑殼聚糖和2,3-環(huán)氧丙基三甲基氯化銨)加工上述織物,耐摩擦色牢度和耐皂洗色牢度都明顯降低;
采用對比實施例3提供的染色液制備方法制備得到的染色液(缺少擴散劑亞甲基二萘磺酸鈉)加工上述織物,強力損失比較大,強力下降率為24.35%;
采用對比實施例4提供的染色液制備方法制備得到的染色液(缺少季銨鹽型表面活性劑)加工上述織物,強力下降率有所增大為19.82%,織物的柔軟性、抗靜電性、抗黃性及殺菌性相對實施例1都有所降低。
由此可知,本發(fā)明提供的染色液中同時含有催化劑、改性劑、擴散劑及表面活性劑,能夠明顯降低染色溫度、提高上染率及色牢度,減少織物在染色過程中的強力損失,提高織物的柔軟性、抗靜電性、抗黃性及殺菌性。
以上實施例僅表達了本發(fā)明的一種實施方式,其描述較為具體和詳細(xì),但并不能因此而理解為對本發(fā)明專利范圍的限制。應(yīng)當(dāng)指出的是,對于本領(lǐng)域的普通技術(shù)人員來說,在不脫離本發(fā)明構(gòu)思的前提下,還可以做出若干變形和改進,這些都是屬于本發(fā)明的保護范圍。因此,本發(fā)明專利的保護范圍應(yīng)以所附權(quán)利要求為準(zhǔ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