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實用新型涉及一種洗衣機桶圈,特別是一種帶有出水功能的洗衣機桶圈。
背景技術:
隨著社會的日益進步,人民生活水平提高,對家用電器的需求量日益增長,與此同時的,人們對洗衣機的洗衣效果越來越重視,市場上主流的洗衣機多為有孔內桶式洗衣機,此類洗衣機由于設計原理限制,洗衣水長期在洗衣機內桶與外桶間滯留,易對洗衣機內桶外壁與洗衣機外桶內壁造成污染,由此,無孔內桶洗衣機的技術便開始發展。
CN204401314公開了一種帶漂洗噴淋的外桶圈及洗衣機,其中,所述外桶圈包括進水口,具有第一及第二凹槽的桶圈底板及對應的桶圈上蓋,所述桶圈底板與桶圈上蓋連接形成兩個獨立的空腔,所述第一凹槽底面設置有一個或多個用于噴淋洗衣機內桶的噴淋頭,所述第二凹槽底面設置有一個或多個用于噴淋洗衣機內桶和外桶間隙的噴淋頭。通過上述噴淋頭的設置,漂洗用水可以均勻地噴灑在衣物及桶壁上,不會飛濺出桶外,并可以同時對洗滌后的衣物及內桶與外桶之間的桶壁進行噴淋漂洗,從而有效的減少衣物的二次污染,提高漂洗效果。
CN201040804公開了一種淋浴漂洗節水洗衣機,它包括洗衣機殼體、頂蓋、控制基板、外桶圈、洗滌桶、動力傳輸機構和制動機構等,特征是在外桶圈上設有灑水盤,在灑水盤的底板上加工有漏水孔,在灑水盤的周邊加工有擋水邊。在外桶圈表面設有擋水板。為防止多余水分殘留在外桶圈表面,在外桶圈的內槽上設有按中軸線對稱分布的六個槽孔。本實用新型由于設計了灑水盤,標準漂洗程序將調整為淋浴漂洗與蓄水漂洗相結合的方式。因此本實用新型在淋浴漂洗程序中具有簾狀淋浴潤絲水流充分淋浴衣物以便更有效排出殘留在衣物上過多洗劑,不僅提高了漂洗效果,還減少了漂洗時間,從而達到了節水目的。
以上公開的技術內容里均沒有解決本申請中要解決的技術問題,有鑒于此,特提出本申請。
技術實現要素:
本實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種洗衣機桶圈。
具體地,本申請是通過如下技術方案實現的:
一種洗衣機桶圈,所述的洗衣機桶圈包括:桶圈本體和桶圈結合部兩部分,所述桶圈本體包括上周壁、側周壁和外側周壁;
所述的上周壁為桶圈的上壁,所述的側周壁為豎直方向上與上周壁相垂直的桶圈的側壁。
所述的桶圈結合部與洗衣機內桶的上周緣固定配合,桶圈結合部與桶圈的側周壁和外側周壁之間卡接。
所述的桶圈上設置的上周壁靠近洗衣桶外壁一側設置有圓弧形過渡,且在圓弧形過渡上開設有排水孔。
所述的上周緣與所述桶圈的桶圈結合部相配合,且上周緣下方位置還設置有至少兩層坡面過渡,上周緣與坡面過渡共同與出水機構的桶圈結合部配合。
所述的上周壁上預留有螺紋孔,通過該螺紋孔實現桶圈與桶圈結合部的螺紋固定連接。
本實用新型的優點及效果在于:通過實施本實用新型所提供的技術方案,使得洗衣機桶圈可以與洗衣機內桶緊密接觸,同時桶圈上的排水孔排掉在洗滌時濺到桶圈上的水,防止積水的擁堵,減少了對洗衣機內桶外壁以及洗衣機外筒內壁的污染,從而避免了洗衣時,洗衣水將污物再次從洗衣機內外筒之間帶至代洗衣機內桶中來,從而避免了再次污染,提高了對衣物的洗滌效果。
附圖說明
圖1是本實用新型的一種洗衣機桶圈結構示意圖;
圖2是與本實用新型的一種洗衣機桶圈匹配的內桶側視圖。
附圖標注說明:為進一步清楚的說明本實用新型的結構和各部件之間的連接關系,給出了以下附圖標記,并加以說明。
1.桶圈,2.桶身3.桶底支撐部件,4.外側周壁,5.桶圈結合部,6.支撐部件結合部,7.支撐部件外周部,8.支撐部件底座,9.加強結構,13.桶圈本體,14.上周壁,15.側周壁,16.桶圈排水孔,17.桶身本體,18.坡面過渡,1701.洗衣桶外壁,1702.引流槽,1704.桶側壁槽,1902.下周緣,1904.脫水孔,1905.安裝區域,1906.安裝孔,2000.平衡環,2001.洗衣機內桶,2002.上周緣。
具體實施方式:
為了更好的說明本發明中的內容,下面結合附圖來對發明內容進行更好的說明。應當理解的是,此處所描述的具體實施方式僅用于說明和解釋本實用新型,并不用于限制本實用新型。
實施例1
如圖1所示,本實用新型提供了一種洗衣機桶圈所述洗衣機桶圈包括:桶圈本體13,所述桶圈本體13包括上周壁14與側周壁15,所述上周壁14上設置有桶圈排水孔16。
所述的上周壁14為桶圈本體13的上壁,所述的側周壁15為豎直方向上與上周壁14相垂直的桶圈本體13的側壁。
洗衣桶內液體可通過所述的桶圈排水孔16排出。
實施例2
如圖1所示,一種洗衣機桶圈,所述的洗衣機桶圈包括:桶圈1,所述的桶圈1設置在桶身2的衣物取放口一端,且二者固定連接。
所述的桶圈1包括:桶圈本體13和桶圈結合部5兩部分,所述桶圈本體13包括上周壁14、側周壁15和外側周壁4,所述的上周壁14靠近洗衣桶外壁1701一側設置有圓弧形過渡,且在圓弧形過渡上開設有桶圈排水孔16。
當洗衣水沒有通過脫水孔1904完全排出時,則洗衣水可通過設置在圓弧型過渡上的桶圈排水孔16進行排出動作,以免洗衣水再次落入洗衣機內桶2001中,同時通過桶圈上的排水孔排掉洗滌時濺到桶圈上的水,防止積水的用處,影響甩干效果,同時也防止了洗衣水落下時帶落其他的污物,影響衣物的洗凈效果。
其中桶圈結合部5與洗衣機內桶2001的上周緣2002固定配合,桶圈結合部5與桶圈本體13的側周壁15和外側周壁4之間卡接,所述的上周壁14上預留有螺紋孔,通過該螺紋孔實現桶圈本體13與桶圈結合部5的螺紋固定連接。
所述桶圈本體13與桶圈結合部5之間在安裝時可先將側周壁15、外側周壁4預卡接安裝在桶圈結合部5上,這么做是為了先將桶圈本體13預安裝在桶圈結合部5上,起到一個固定、定位的作用,以方便之后通過上周壁14上預留的螺紋孔實現與桶圈結合部5之間的最終固定安裝。
如圖2所示,所述洗衣機內桶2001包括上周緣2002、桶身本體17、下周緣1902三個部分,所述上周緣2002與所述出水機構的桶圈結合部5相配合,且上周緣2002下方位置還設置有至少兩層坡面過渡18,上周緣2002與坡面過渡18共同與出水機構的桶圈結合部5配合,最終達到固定作用。
所述的坡面過渡18下方為桶身本體17,所述的桶身本體17上方靠近坡面過渡18沿桶身本體17徑向均勻設置有脫水孔1904,且脫水孔1904開孔方向朝向洗衣桶外壁1701,在脫水孔1904下方相鄰設置有引流區域與安裝區域1905,所述的引流區域與安裝區域1905下方為桶側壁槽1704,桶側壁槽1704下方相鄰設置有下周緣1902。其中通側壁槽1704在徑向方向上起到一個加強固定洗衣機內桶2001桶身的作用。
所述的安裝區域1905上預留設置有安裝孔1906,且所述的安裝孔1906數量大于等于1,如果需要設置多個安裝孔1906時則設置位置應相互對稱。
除具有更好的固定效果之外還可防止洗衣內桶重心偏移,避免造成在洗衣內桶工作時產生偏心力,使得洗衣機在工作時產生抖動、劇烈碰撞等現象,減少洗衣機在工作時對機體的損耗,從而延長洗衣機使用壽命。
所述的引流區域設置在桶身本體17上,且引流區域設置在桶身本體17的洗衣桶外壁1701一側,所述的引流區域包括引流槽1702,引流槽1702均勻的同桶體本體17軸向方向設置在洗衣桶外壁1701上,所述的引流槽1702為四邊均帶有引水倒角的長條形引流槽體,相應的所述的引流槽1702在洗衣桶內壁上會形成形狀與引流槽體相匹配的凸起,甩干時凸起可以對甩干水起到一個引流的作用,使得甩干水可以更快的到達內桶上方的脫水孔1904,進而通過脫水孔1904排出桶外。且脫水孔1904設置的位置與凸起的位置為相互交錯設置,這樣可使甩干水排出的效率進一步提高。
所述的桶底支撐部件3包括:支撐部件結合部6、支撐部件外周部7、支撐部件底座8和加強結構9。其中所述的支撐部件結合部6先與洗衣機內桶2001桶身下部進行套接,預安裝固定之后二者通過螺紋進行進一步固定工作。
所述的支撐部件外周部7呈圓環形,且外徑小于桶身外徑,所述的支撐部件結合部6與支撐部件外周部7為一體成型結構,目的在于加強桶底支撐部件3的整體強度,且降低在生產時的生產成本,減少生產時的生產環節。
加強結構9:設置在支撐部件外周部7上,且垂直桶底方向均勻設置有加強結構9,所述的加強結構9可選用與桶底支撐部件3材料相同的加強筋,加強結構9與支撐部件外周部7為一體成型結構,且加強結構9由靠近支撐部件結合部6一側至支撐部件底座8斜面過渡,寬度由寬至窄線性變化。
以上詳細描述了本實用新型的優選實施方式,但是,本實用新型并不限于上述實施方式中的具體細節,在本實用新型的技術構思范圍內,可以對本實用新型的技術方案進行多種簡單變型,這些簡單變型均屬于本實用新型的保護范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