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實用新型屬于蒸汽掛燙機技術領域,具體為一種旋轉蒸汽噴頭。
背景技術:
蒸汽掛燙機與普通的電熨斗產品有所不同,它可以對吊掛在衣架上的衣服直接進行熨燙,省略了普通電熨斗產品使用時需燙衣板相配套的麻煩。熨燙時,從燙刷頭噴出的蒸汽穿過衣服纖維而消除表面皺折,衣服變得自然而平整;同時由于高溫蒸汽的作用,又起到了去除異味和殺菌除螨的功效,所以它被廣泛應用于諸多服裝店鋪、小型服裝廠以及對著裝要求較高的部分家庭。而蒸汽噴頭是蒸汽掛燙機的重要組成部分,其設計合理與否將直接影響用戶在熨燙時的體現。
現有的蒸汽噴頭均是T字形其外形固定,當需要橫向掛燙衣物時需經常轉動手腕,為使用者的操作帶來不便,更進一步的,由于蒸汽噴頭的體積較大,所以對于衣物的邊角難以進行掛燙,從而導致衣物的掛燙效果欠佳,為此急需一種能夠解決上述問題的技術方案。
技術實現要素:
本實用新型的目的在于克服現有技術的不足,提供一種操作方便、熨燙效果好的旋轉蒸汽噴頭。
為了解決上述技術問題,本實用新型采用以下技術方案:
一種旋轉蒸汽噴頭,包括手柄和設置在所述手柄下側的噴頭本體,所述噴頭本體下側設有噴孔,所述噴頭本體上側設有第一連接座,所述手柄的一端設有第二連接座,所述第一連接座與第二連接座可旋轉連接,所述手柄和噴頭本體通過定位裝置實現角度的調節與定位,所述定位裝置包括設置在所述手柄上的驅動組件和鎖緊組件,以及設置在所述噴頭本體上的限位組件,所述驅動組件連接所述鎖緊組件,所述鎖緊組件通過所述第二連接座和第一連接座與所述限位組件活動連接;所述鎖緊組件復位并與所述限位組件連接實現噴頭本體角度的定位,觸發所述驅動組件使所述鎖緊組件脫離所述限位組件以實現噴頭本體的旋轉操作。
與現有技術相比,本實用新型提供的蒸汽噴頭通過設置在噴頭本體上的第一連接座和設置在手柄上的第二連接座進行配合,使噴頭本體可相對于手柄進行旋轉,通過觸發定位裝置,噴頭本體可在轉動到一個預設的角度之后進行定位,使熨燙更加方便,從而適應了對衣物各個部位進行熨燙的需求。。
進一步的,所述第一連接座內設有定位盤,所述定位盤設置在所述限位組件的上側, 所述第一連接座和所述第二連接座通過所述定位盤連接;所述定位盤設有供所述鎖緊組件通過的第一過孔,所述鎖緊組件通過所述的第一過孔與所述限位組件配合。優選的,所述第一連接座內設有連通噴頭本體內部的開口,第二連接座內設有連接手柄內部的開口,所述第一連接座上端靠近其開口處環設有向內部延伸的第一凸沿,所述第一凸沿上端環設有向上延伸的第一凸壁;所述第二連接座下端靠近其開口處環設有向內部延伸的第二凸沿,所述第二凸沿下端環設有向下延伸的第二凸壁,所述第一凸壁與所述第二凸壁套接,所述第一凸壁的上端面貼合于所述第二凸沿的下端面;所述定位盤上側邊緣貼合于所述第一凸沿的下端面,所述定位盤與所述第二連接座固定連接,以使所述第一凸沿限制在第二凸沿和定位盤之間;所述第二凸沿設有供所述鎖緊組件通過的第二過孔,所述鎖緊組件通過所述的第一過孔和第二過孔與所述限位組件配合。所述第一連接座與第二連接座的連接方式,結構緊湊,連接緊密、穩固。
進一步的,所述驅動組件包括按鈕、提升件和第一彈性復位件,所述按鈕安裝在所述手柄上,所述提升件與所述手柄鉸接,所述提升件包括設置在其上側的驅動部、設置在其下側的提升部以及連接所述驅動部和提升部的連接桿,所述按鈕連接所述驅動部,所述鎖緊組件連接所述提升部,所述第一彈性復位件連接所述按鈕和提升件,并使所述驅動部向所述按鈕一側旋轉復位,使所述提升部向相對所述按鈕的一側旋轉復位,按壓所述按鈕可使所述鎖緊組件脫離所述限位組件以實現噴頭本體的旋轉操作。所述驅動組件的設置方式,與鎖緊組件的連接緊密,操作簡單。
進一步的,所述鎖緊組件包括定位桿和第二彈性復位件,所述提升部為撥叉,所述撥叉中部設有供所述定位桿通過的定位槽,所述定位桿左右兩側分別對應設有與所述撥叉相適配的凸部,所述定位桿通過所述定位槽安裝在所述撥叉上,所述定位桿的下端通過所述第二過孔向外伸出所述手柄,并且通過所述第一過孔與所述限位組件配合;所述第二彈性復位件連接所述定位桿與手柄,并使所述定位桿向所述限位組件一側移動復位,按壓所述按鈕可使所述撥叉提升所述定位桿從而使其脫離所述限位組件,以實現噴頭本體的旋轉操作。所述鎖緊組件結構簡單,與所述驅動組件之間的連接緊密,與限位組件的配合穩固,有效地鎖定所述噴頭本體。
進一步的,所述限位組件包括設置在所述噴頭本體上的限位孔,所述限位孔設有兩個以上,所述限位孔與所述定位桿的下端相適配,所述定位桿的下端插入限位孔時實現噴頭本體角度的定位,觸發所述驅動組件使所述定位桿的下端脫離限位孔時實現噴頭本體的旋轉操作。所述限位孔結構簡單,制造工藝簡單,制造成本低,與定位桿的配合方式緊湊,連接牢固,有效地鎖定所述噴頭本體,并且提供了多個旋轉角度。
進一步的,所述限位組件還包括設置在所述噴頭本體上的弧形限位槽,以及對應所述弧形限位槽設置在所述定位盤下側的限位柱,所述弧形限位槽設置在所述限位孔的外側,所述限位柱的下端向下側延伸并嵌入所述弧形限位槽內,限制所述噴頭本體的旋轉角度在 弧形限位槽的范圍內調節。所述限位組件的設置方式,不僅便于噴頭本體的旋轉定位,而且避免了噴頭本體因旋轉角度過大而破壞其內部結構的現象。
進一步的,所述限位孔設有兩個,該兩個限位孔的夾角為90度,其分別對應于噴頭本體橫向設置和豎向設置的位置。該設置方式,結構簡單,便于噴頭本體的旋轉定位。
附圖說明
圖1為蒸汽噴頭的立體圖
圖2為蒸汽噴頭的爆炸圖
圖3為蒸汽噴頭的剖視圖
圖4為圖3的A區域的放大圖
圖5為圖4的B區域的放大圖
圖6為蒸汽噴頭的結構示意圖
具體實施方式
以下結合附圖說明本實用新型的具體實施方式。
參見圖1至圖3,一種旋轉蒸汽噴頭,包括手柄2和設置在所述手柄2下側的噴頭本體1,所述噴頭本體1下側設有噴孔10,所述噴頭本體1上側設有第一連接座11,所述手柄2的一端設有第二連接座21,所述第一連接座11與第二連接座21可旋轉連接,所述手柄2和噴頭本體1通過定位裝置實現角度的調節與定位,所述定位裝置包括設置在所述手柄2上的驅動組件31和鎖緊組件32,以及設置在所述噴頭本體1上的限位組件33,所述驅動組件31連接所述鎖緊組件32,所述鎖緊組件32通過所述第二連接座21和第一連接座11與所述限位組件33活動連接;所述鎖緊組件32復位并與所述限位組件33連接實現噴頭本體1角度的定位,觸發所述驅動組件31使所述鎖緊組件32脫離所述限位組件33實現噴頭本體1的旋轉操作。
與現有技術相比,本實用新型提供的蒸汽噴頭通過設置在噴頭本體1上的第一連接座11和設置在手柄2上的第二連接座21進行配合,使噴頭本體1可相對于手柄2進行旋轉,通過觸發定位裝置,噴頭本體1可在轉動到一個預設的角度之后進行定位,使熨燙更加方便,從而適應了對衣物各個部位進行熨燙。
參見圖2至圖5,所述第一連接座11內設有定位盤14,所述定位盤14設置在所述限位組件33的上側,所述第一連接座11和所述第二連接座21通過所述定位盤14連接;所述定位盤14設有供所述鎖緊組件32通過的第一過孔14a,所述鎖緊組件32通過所述的第一過孔14a與所述限位組件33配合。
所述第一連接座11內設有連通噴頭本體1內部的開口,第二連接座21內設有連接手柄2內部的開口,所述第一連接座11上端靠近其開口處環設有向內部端延伸的第一凸沿12,所述第一凸沿12上端環設有向上延伸的第一凸壁13;所述第二連接座21下端靠近其開口 處環設有向內部端延伸的第二凸沿22,所述第二凸沿22下端環設有向下延伸的第二凸壁23,所述第一凸壁13與所述第二凸壁23套接,所述第一凸壁13的上端面貼合于所述第二凸沿22的下端面;所述定位盤14上側邊緣貼合于所述第一凸沿12的下端面,所述定位盤14與所述第二連接座21固定連接,以使所述第一凸沿12限制在第二凸沿22和定位盤14之間;所述第二凸沿22設有供所述鎖緊組件31通過的第二過孔22a,所述鎖緊組件32通過所述的第一過孔14a和第二過孔22a與所述限位組件33配合。所述第一連接座11與第二連接座21的連接方式,結構緊湊,連接緊密、穩固。
參見圖2至圖4、圖6,所述驅動組件31包括按鈕311、提升件312和第一彈性復位件313,所述按鈕311安裝在所述手柄2上,所述提升件312與所述手柄2鉸接,所述提升件312包括設置在其上側的驅動部312a、設置在其下側的提升部312b以及連接所述驅動部312a和提升部312b的連接桿312c,所述按鈕311連接所述驅動部312a,所述鎖緊組件32連接所述提升部312b,所述第一彈性復位件313連接所述按鈕311和提升件312,并使所述驅動部312a向所述按鈕311一側旋轉復位,使所述提升部312b向相對所述按鈕311的一側旋轉復位,按壓所述按鈕311可使所述鎖緊組件32脫離所述限位組件33以實現噴頭本體1的旋轉操作。所述驅動組件31的設置方式,與鎖緊組件32的連接緊密,操作簡單。
參見圖2至圖4、圖6,所述鎖緊組件32包括定位桿321和第二彈性復位件322,所述提升部312b為撥叉,所述撥叉312b中部設有供所述定位桿321通過的定位槽312d,所述定位桿321左右兩側分別對應設有與所述撥叉312b相適配的凸部321b,所述定位桿321通過所述定位槽312d安裝在所述撥叉312b上,所述定位桿321的下端通過所述第二過孔22a向外伸出所述手柄2,并且通過所述第一過孔14a與所述限位組件33配合;所述第二彈性復位件322連接所述定位桿321與手柄2,并使所述定位桿321向所述限位組件33一側移動復位,按壓所述按鈕311可使所述撥叉312提升所述定位桿321從而使其脫離所述限位組件33,以實現噴頭本體1的旋轉操作。所述鎖緊組件32結構簡單,與所述驅動組件31之間的連接緊密,與限位組件33的配合穩固,有效地鎖定所述噴頭本體1。
參見圖2至圖4、圖6,所述限位組件33包括設置在所述噴頭本體1上的限位孔331,所述限位孔331設有兩個以上,所述限位孔331與所述定位桿321的下端相適配,所述定位桿321的下端插入限位孔331時實現噴頭本體1角度的定位,觸發所述驅動組件31使所述定位桿321的下端脫離限位孔331時實現噴頭本體1的旋轉操作。所述限位孔331結構簡單,制造工藝簡單,制造成本低,與定位桿321的配合方式緊湊,連接牢固,有效地鎖定所述噴頭本體1,并且提供了多個旋轉角度。
參見圖2至圖4、圖6,作為一種改進的方案,所述限位組件33還包括設置在所述噴頭本體1上的弧形限位槽332,以及對應所述弧形限位槽332設置在所述定位盤14下側的限位柱333,所述弧形限位槽332設置在所述限位孔331的外側,所述限位柱333的下端向下側延伸并嵌入所述弧形限位槽332內,限制所述噴頭本體1的旋轉角度在弧形限位槽332 的范圍內調節。所述限位組件33的設置方式,不僅便于噴頭本體1的旋轉定位,而且避免了噴頭本體1因旋轉角度過大而破壞其內部結構的現象。
參見圖2,作為一種改進的方案,所述限位孔331設有兩個,該兩個限位孔331的夾角為90度,其分別對應于噴頭本體1橫向設置和豎向設置時的位置。該設置方式,結構簡單,便于噴頭本體1的旋轉定位。
參見圖3、圖4和圖6,作為一種改進的方案,所述第二連接座21位于所述定位桿321的安裝處設有定位桿安裝室211,所述撥叉312b的定位槽312d卡設于所述定位桿安裝室211外側,所述第二過孔22a設于所述定位桿安裝室211下端,定位桿安裝室211下端連接所述第二過孔22a,所述定位桿321安裝在所述定位桿安裝室211內,所述定位桿安裝室211的左右兩側壁分別開設有供所述凸部321b活動的活動槽211a,所述凸部321b通過所述活動槽211a與所述撥叉312b配合,所述第二彈性復位件322安裝在所述定位桿321頂部和定位桿安裝室211頂部之間。所述定位桿安裝室211的設置方式,使所述定位桿321活動更順暢,更平穩。
參見圖1至圖3、圖6,作為一種改進的方案,所述噴頭本體1包括外殼15、內殼16和燙衣底板17,所述內殼16設置所述外殼15內,所述燙衣底板17蓋設在所述外殼15的下側,所述噴孔10設置在所述燙衣底板17上;所述內殼16的上端設有一凸臺16a,所述限位孔331、弧形限位槽332分別設置在所述凸臺16a上。所述噴頭本體1的設置方式,可使其結構更加緊湊,便于零件的更換。
根據上述說明書的揭示和教導,本實用新型所屬領域的技術人員還可以對上述實施方式進行變更和修改。因此,本實用新型并不局限于上面揭示和描述的具體實施方式,對本實用新型的一些修改和變更也應當落入本實用新型的權利要求的保護范圍內。此外,盡管本說明書中使用了一些特定的術語,但這些術語只是為了方便說明,并不對本實用新型構成任何限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