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實用新型涉及一種提花布料,尤其是涉及一種線條定位提花布料。
背景技術:
紡織品類別眾多,提花面料為其中一大類別。提花,就是紡織物以經線﹑緯線交錯組成的凹凸花紋。面料織造時用經緯組織變化形成花案,紗支精細,對原料棉要求極高。可分梭織、經編提花和緯編提花。
相比較繡花面料而言,造價成本更高,工藝更加復雜、而床品則更加柔和細膩、光澤度更好、手感更佳、質量和透氣性能更好,而且更顯高貴。提花面料又可分為家紡用料和時裝面料,早在古絲綢之路,中國絲綢就以提花織造的方式名揚世界。
漸變是美學中一條重要的形式美規律,形狀、巨細、方位、方向、顏色等視覺要素都可以進行突變。充沛感知顏色突變給畫面帶來的崎嶇、韻律、層次等作用,體會顏色突變在天然及日子中的奇特魅力。為制成帶有漸變色的面料,現有手段多采用具有漸變顏色的不同紗線編制而成,例如申請號為201420153544.7的中國專利公開了一種具有豐富漸變感的面料,其由經線和緯線織造而成;其中緯線為多合股的緯紗線,包括主緯紗線,主緯紗線由單一色度的股線構成,各主紗線具有色度差并沿經向按色度差呈漸變方式排列;相鄰兩主緯紗線之間排列有與其同色度的兩種股線構成的次緯紗。然而使用多種顏色的紗線,對紗線顏色色度要求較高,難以形成具有自然過渡效果的漸變;且需要準備多種顏色的紗線,對物料的生產成本及儲存具有較高要求。
技術實現要素:
本實用新型的目的就是為了克服上述現有技術存在的缺陷而提供一種具有自然過渡效果的線條定位提花布料。
本實用新型的目的可以通過以下技術方案來實現:
一種線條定位提花布料,由經紗和緯紗交織而成,其特征在于,所述的緯紗包括顏色不同的第一緯紗和第二緯紗,所述的經紗為由第一經紗和第二經紗組成的雙層經紗,第一經紗位于布料的A面,第二經紗位于布料的B面,B面為A面的反面;
所述的第一緯紗與第一經紗及第二經紗均勻輪流交織,每次交織時,第一緯紗在A面的浮起次數與在B面的浮起次數相同;
所述的第二緯紗與第一經紗及第二經紗輪流交織,第一緯紗與第二緯紗錯開,每次交織時,第一緯紗在A面的浮起次數與在B面的浮起次數不全相同;
所述的第二緯紗在A面的浮起次數的總和沿經紗方向逐漸增多或逐漸減少。
所述的第二緯紗在布料一面的浮線整體呈交錯線條狀。
作為優選方案,所述的經紗為30D/1尼龍。
作為優選方案,所述的經紗密度為64根/cm。
作為優選方案,所述的緯紗為精梳棉。
作進一步的,所述的緯紗為32S/1精梳棉。
與現有技術相比,本實用新型具有以下優點:
(1)利用第一緯紗與第一經紗及第二經紗均勻輪流交織形成布料底色,利用第二緯紗與第一經紗及第二經紗特殊的輪流交織方式,形成布料底色上的漸變色,只需兩種不同顏色的緯紗即可實現,用料簡單;使用雙層經紗,使兩種緯紗均能與經紗牢固交織,布料不易損壞。
(2)第二緯紗在布料一面的浮線整體呈交錯線條狀,利用線條密度形成過渡視覺過渡自然,富有美感。
(3)經紗為30D/1尼龍,配合適當的密度,使布料耐磨損、耐撕裂。
(4)緯紗為32S/1精梳棉,貼身穿著舒適,透氣性好。
附圖說明
圖1為本實用新型布料的截面結構示意圖;
圖2為本實用新型布料的組織結構示意圖;
附圖標記:
1為第一經紗;2為第二經紗;3為第一緯紗;4為第二緯紗。
具體實施方式
下面結合附圖和具體實施例對本實用新型進行詳細說明。本實施例以本實用新型技術方案為前提進行實施,給出了詳細的實施方式和具體的操作過程,但本實用新型的保護范圍不限于下述的實施例。
實施例1
如圖1所示,一種線條定位提花布料,由經紗和緯紗交織而成,緯紗包括顏色不同的第一緯紗3和第二緯紗4,經紗為由第一經紗1和第二經紗2組成的雙層經紗,第一經紗1位于布料的A面,第二經紗2位于布料的B面,B面為A面的反面;
第一緯紗3與第一經紗1及第二經紗2均勻輪流交織,每次交織時,第一緯紗3在A面的浮起次數與在B面的浮起次數相同;
第二緯紗4與第一經紗1及第二經紗2輪流交織,第一緯紗3與第二緯紗4錯開,使第二緯紗4的浮線能完全露出布料表面,每次交織時,第一緯紗3在A面的浮起次數與在B面的浮起次數不全相同;
第二緯紗4在A面的浮起次數的總和沿經紗方向逐漸增多或逐漸減少,形成布料A面的漸變效果。
如圖2所示,第二緯紗4在布料可視面的浮線整體呈交錯線條狀,沿經紗方向從上往下,線條密度逐漸增大,通過第二緯紗3與可視面的經紗的交織次數逐漸增多來實現,使整個布料在可視面呈現漸變色,達到自然過渡的效果。通過調整線條密度變化速度,可使顏色漸變速度相應變化。在布料的不可視面,則呈現相反顏色,即布料A、B面的顏色互補。
經紗為30D/1尼龍,密度為64根/cm,緯紗為32S/1精梳棉。
實施例2
經紗或緯紗可采用其他材料,例如腈綸、滌綸、經滌綸,經紗密度可根據需要來改變,例如80根/cm。其余與實施例1相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