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實用新型涉及一種平幅連續處理槽。
背景技術:
現有技術中,對應布料的處理一般使用染缸,將布料放進染缸,對布料進行第一道處理,處理完畢,將第一道工序的助劑溶液排掉,再向染缸加入第二道工序的助劑溶液,依次循環,費水費電,既不環保,效率還低。
技術實現要素:
本實用新型解決該技術問題所采用的技術方案是:一種平幅連續處理槽,包括至少兩個槽體、至少兩個脫水機構和至少一個調張力動桿,每個槽體之后帶有一脫水機構,相鄰的兩個脫水機構之間設置一調張力動桿,該調張力動桿置于該兩個脫水機構之間的槽體的上方。
具體地,該脫水機構包括兩壓輪輥,且該兩壓輪為主動輪,該兩壓輪880同軸向設置,且輥面相貼近,一壓輪與另一壓輪之間形成一脫水中縫,該脫水中縫的一側為布料進口,其另一端為布料出口。
具體地,該脫水機構還包括一駁邊輥,該駁邊輥與該脫水中縫同軸向,且其置于布料進口處。
進一步,該調張力動桿包括支撐桿、擺動桿、導布輥、配重和調張力處理器;該支撐桿豎直設立,其上端與該擺動桿的中部呈“T”字形活動連接,該擺動桿的一端與該導布輥的一端相互連接,且該導布輥垂直于該支撐桿和擺動桿相交所形成的面上,該導布輥的另一端懸空;該擺動桿的另一端連接該配重;該調張力處理器包括處理器本體、以及分別與該處理器本體連接的感應末端和控制末端,該感應末端連接該擺動桿或該配重,該控制末端連接所要調控的生產設備的主動輪軸的電動機,該處理器本體通過該感應末端感應到該擺動桿或配重的動作而通過該控制末端控制電動機的運轉。
具體地,該槽體的容腔內設有多根上下交錯平行排布的導布輥。
進一步,該槽體的容腔的底部設有至少一根導布輥。
具體地,該槽體的上方設有進液口,該槽體的下方設有出液口。
與現有技術相比,具有如下積極效果:1、本發明將傳統的染缸拆解為體積相對較小的多個的連續的槽體,使原來需要在一個染缸內完成的多個處理步驟,拆分為在多個槽體中同時進行。通過主動輪的帶動,布料平幅攤開地持續源源不斷地按照步驟進入一個個槽體中進行處理,節約水電,環保高效。而且,脫水機構作為平幅布料的傳動機構帶動布料運行,還對經過的布料進行脫水處理,使前一槽體的溶液盡量少地進入后一槽體中,避免后一槽體的溶液的污染和稀釋;2、調張力動桿能避免兩脫水機構之間的對布料的拉扯傷害,確保布料品質。
下面結合附圖和實施例對本實用新型作進一步說明。
附圖說明
圖1是本實用新型的結構示意圖。
圖2是調張力動桿的結構示意圖。
具體實施方式
請參閱圖1和圖2,本實用新型的平幅連續處理槽包括至少兩個槽體、至少兩個脫水機構和至少一個調張力動桿,每個槽體之后帶有一脫水機構,相鄰的兩個脫水機構之間設置一調張力動桿,該調張力動桿置于該兩個脫水機構之間的槽體的上方。
本實施例的平幅連續處理槽依序設置三個槽體,分別為第一槽體71、第二槽體73和第三槽體75。還包括第一脫水機構82、第二脫水機構84和第三脫水機構86,第一調張力動桿93和第二調張力動桿96。
第一槽體71為無上蓋容器,其上方具有進液口712及其下方具有出液口714。第一槽體71的容腔設有五根導布輥。該五根導布輥上下交錯地平行排布。
第二槽體73為無上蓋容器,其上方具有進液口732及其下方具有出液口734。第二槽體73的容腔設有五根導布輥。該五根導布輥上下交錯地平行排布。
第三槽體75為無上蓋容器,其上方具有進液口752及其下方具有出液口754。第三槽體75的容腔設有兩根導布輥。該兩根導布輥平行地置于第三槽體75底部。
第一脫水機構82、第二脫水機構84和第三脫水機構86均為脫水機構,其結構相同,設置的位置不同。脫水機構包括兩壓輪880和一駁邊輥890,且兩壓輪880為主動輪,負責帶動布料的傳遞。兩壓輪880同軸向設置,且兩壓輪880的輥面相貼近,一壓輪880與另一壓輪880之間形成一脫水中縫,脫水中縫的一側為布料進口,其另一端為布料出口。駁邊輥890與脫水中縫同軸向,且駁邊輥890置于布料進口處。布料先經過駁邊輥890,將布面攤開,進而緊接著進入中縫,壓出布料的水分。
第一脫水機構82置于第一槽體71和第二槽體73之間,且第一脫水機構82的布料進口對應第一槽體71,第一脫水機構82的布料出口對應第二槽體73。
第二脫水機構84置于第二槽體73和第三槽體75之間,且第二脫水機構84的布料進口對應第二槽體73,第二脫水機構84的布料出口對應第三槽體75。
第三脫水機構86置于第三槽體75之后,且第三脫水機構86的布料進口對應第三槽體75。
第一調張力動桿93和第二調張力動桿96均為調張力動桿,其結構相同,設置的位置不同。調張力動桿包括底座10、支撐桿20、擺動桿30、導布輥40、配重50和調張力處理器60。支撐桿20豎直設立,其下端與底座10連接,其上端與擺動桿30的中部呈“T”字形活動連接,擺動桿30可以以支撐桿20與擺動桿30的連接處為支點轉動。擺動桿30的一端與導布輥40的一端相互連接,該端為擺動桿30的主動端32。且導布輥40垂直于支撐桿20和擺動桿30相交所形成的面上,導布輥40的另一端懸空。擺動桿30的另一端連接配重50,該端為擺動桿30的從動端34。調張力處理器60包括處理器本體、以及分別和處理器本體連接的感應末端65和控制末端67。感應末端65與擺動桿30的從動端34連接,感應從動端34的擺動。控制末端67與所對應的主動輪軸的電動機70連接,控制該電動機70的轉速。
第一調張力動桿93置于第二槽體73的上方。且,第一調張力動桿93的控制末端與第二脫水機構84的壓輪880的電動機連接,從而控制第二脫水機構84的運行速度。
第二調張力動桿96置于第三槽體75的上方。且,第三調張力動桿的控制末端與第三脫水機構86的壓輪880的電動機連接,從而控制第三脫水機構86的運行速度。
使用時,第一槽體71、第二槽體73和第三槽體75分別存有處理布料的溶液,如強酸溶液、強堿溶液或清水或熱水。然后待處理的布料經過導布輥導入第一槽體71的容腔中,并依次上下交錯地跨過第一槽體71內的導布輥,延長布料停留于第一槽體71內的時間,然后布料從第一槽體71中抽起。
離開第一槽體71的布料通過第一脫水機構82的駁邊輥890,進入第一脫水機構82的脫水中縫,脫水后的布料跨過第一調張力動桿93的導布輥,而后進入第二槽體73。
同理,布料在第二槽體73的容腔內,上下交錯地跨過第二槽體73內的導布輥,延長布料停留于第二槽體73內的時間,然后布料從第二槽體73中抽起。
離開第二槽體73的布料通過第二脫水機構84的駁邊輥890,進入第二脫水機構84的脫水中縫,脫水后的布料跨過第二調張力動桿96的導布輥,而后進入第三槽體75。
進入第三槽體75的布料從第三槽體75內的兩根導布輥的底下穿過,然后離開第三槽體75,確保布料布浮于第三槽體75的液面,從而確保布料充分浸染第三槽體75的溶液。
離開第三槽體75的布料通過第三脫水機構86的駁邊輥890,進入第三脫水機構86的脫水中縫,脫水后的布料回收。
通過布料不斷經過槽體容腔的過程中,通過脫水機構實現控制前一槽體的溶液盡量少地帶入下一槽體,避免污染下一槽體的溶液。但在長時間的處理過程中,還是會稀釋帶有助劑的溶液或污染清水,因此,隔一段時間,可以調控槽體的出液口排除部分溶液,然后調控其進液口,補充新的溶液,從而保證布料處理效果。
在上述過程中,調張力動桿的作用由第一調張力動桿來舉例說明。具體如下:
布料跨騎在第一調張力動桿的導布輥40上,再向第二槽體傳送布料。布料從導布輥40處劃過,第一脫水機構的壓輪持續給布,第二脫水機構的壓輪取布。且第二脫水機構的壓輪的電動機連接調張力處理器60的控制末端67。
當給布速率不低于取布速率,擺動桿30的主動端32沒有受到一個向下拉扯的力,在擺動桿30的從動端34設有配重50的前提下,擺動桿30維持原來的狀態,不轉動。
當給布速度低于取布速度,擺動桿30的主動端32受到一個向下拉扯的力而下擺,擺動桿30轉動,擺動桿30的從動端34上擺,觸發調張力處理器60的感應末端65,并傳送信號至調張力處理器60的處理器本體,處理器本體通過控制末端67發送信號至第二脫水機構的壓輪的電動機,減慢或停止該第二脫水機構的壓輪的電動機。調整取布速度,防止布料拉扯受損。此時,減慢取布或不取布,而送布速率不變,布料逐漸減少對擺動桿30的主動端32施加的向下拉扯的力,擺動桿30受配重50的重力作用,逐漸恢復初始狀態,感應末端65感應到擺動桿30的從動端34恢復原來狀態,傳送信號至調張力處理器60的處理器本體,處理器本體通過控制末端67發送信號至第二脫水機構的壓輪的電動機,恢復第二脫水機構的壓輪的電動機的運轉。
可見,調張力動桿的設置,確保兩脫水機構之間產生的對布料的拉扯傷害。
需要說明的是,以上“第一、第二…”等置于機械結構前的序號為區分同種機械結構于不同設備位置之便而作出,其對機械結構的結構和功能無實質性的限定。
所述輥軸的具體結構如下:
所述駁邊輥,又名展布輥,其為一輥面帶有雙向螺紋的輥體,具體地,以輥體的中部為基線,基線左側向左端帶有左向螺紋,基線右側向右端帶有右向螺紋。其結構相似于專利號為201220361353.0的一種真空帶式過濾機用螺紋展布輥。
所述導布輥為外表面光滑的輥體,通過將各個導布輥設立在不同的位置、方向上,將跨騎其上的布料導向不同的位置、方向。
優選地,所有導布輥、所有壓輪、所有駁邊輥等輥軸均為同軸向設置。
與現有技術相比,本發明將傳統的染缸拆解為體積相對較小的多個的連續的槽體,使原來需要在一個染缸內完成的多個處理步驟,拆分為在多個槽體中同時進行。通過主動輪的帶動,布料平幅攤開地持續源源不斷地按照步驟進入一個個槽體中進行處理,節約水電,環保高效。而且,脫水機構作為平幅布料的傳動機構帶動布料運行,還對經過的布料進行脫水處理,使前一槽體的溶液盡量少地進入后一槽體中,避免后一槽體的溶液的污染和稀釋。
當需要讓布料在槽體的浸泡的時間足夠長時,可以在槽體內上下交錯平行設置多根導布輥。使進入的布料上下繞行,以使布料充分浸泡、吸收槽體內的溶液。當不需要讓布料在槽體的長時間浸泡,可以在槽體內的底部設置一根或多根導布輥,時布料從導布輥的底下穿過,確保布料不受浮力影響。
本實用新型并不局限于上述實施方式,如果對本實用新型的各種改動或變型不脫離本實用新型的精神和范圍,倘若這些改動和變型屬于本實用新型的權利要求和等同技術范圍之內,則本實用新型也意圖包含這些改動和變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