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實用新型涉及一種織機,具體涉及一種輕便可折疊的緙絲織機,該織機可用于學習緙絲之用,也可用于緙絲作品的創作。
背景技術:
緙絲又稱“刻絲”,是中國絲綢藝術品中的精華。它采用“通經斷緯”的織法,即緯線穿通織物的整個幅面,形成花紋邊界,具有猶如雕琢鏤刻的效果,且富雙面立體感。
緙絲制作需輔以專用的織機——緙絲機(一種平紋木機),以及一些工具如:幾十個裝有各色緯線的舟形梭子和一把竹制的撥子。織造時,先在織機上安裝好經線,緙絲藝人坐在木機前,經線下襯預先設計好的畫稿或書稿,緙絲藝人透過經線,然后再分別用長約十厘米、裝有各種絲線的舟形梭子依花紋圖案分塊緙織。同一種色彩的緯線不必穿過整個幅面,只需根據紋樣的輪廓或畫面色彩的變化,不斷換梭,然后用撥子把緯線排緊。緙絲能自由變換色彩,因而特別適宜制作書畫作品。織造一幅作品,往往需要換數以萬計的梭子,其花時之長,功夫之深,織造之精,可想而知。
緙絲的工藝流程,除織造部分外還有16道工序:落經線、牽經線、套筘、彎結、嵌后軸經、拖經面、嵌前軸經、捎經面、挑交、打翻頭、箸踏腳棒、捫經面、畫樣、配色線、搖線、修毛頭。緙絲的織造技法為:結、摜、勾、戧、繞、盤梭、子母經、押樣梭、押簾梭、蘆菲片、篤門閂、削梭、木梳戧、包心戧、鳳尾戧等,技法眾多。但無論做什么緙絲品,結、摜、勾、戧這四個基本技法是絕對不可少的。作為中國絲織藝術中的寶貴品種,緙絲充分體現了人,作為第一條件的人的智慧結晶。首先人們從養殖的蠶繭中抽取了蠶絲,再用人工漂染的色彩斑斕的彩色緯線,按人們精心設計的圖案花紋,本著細經粗緯,直經曲緯的原則,由織工心領神會的畫意,結合技法和感悟,通過漫長的制作周期,完成的藝術品,是不折不扣的人類文化產物。
然而,傳統的緙絲機存在以下缺陷:
一、體積較大且笨重,不適合現在個體學習要求。傳統緙絲機盡管簡陋,但裝配起來,并進行操作,每臺至少需要2平方米空間以上,更無法輕易移動;
二、操作張緊經線需要大量的體力。傳統緙絲機的搭建,經線的絞緊就位,都是費時且費力的事情;
三、傳統緙絲機,幾千年來沒有做過改進,阻礙了現代初學者的上手學習,不宜推廣到更多層面的社會環境中弘揚,對緙絲的良性傳承不利。
因此,如何解決上述傳統緙絲機存在的不足,便成為本實用新型所要研究解決的課題。
技術實現要素:
本實用新型提供一種便于學習的輕便可折疊緙絲織機,其目的在于解決傳統緙絲機體積大、笨重不易移動、操作費時費力以及不利于初學者上手學習的問題。
為達到上述目的,本實用新型采用的技術方案是:一種便于學習的輕便可折疊緙絲織機,包括前軸架和后軸架,該前軸架和后軸架用于定位并張緊經線,所述前軸架的邊框與所述后軸架的邊框相互鉸接,構成前軸架與后軸架具有收折和打開兩個工作狀態,且在打開狀態時所述前軸架與所述后軸架呈X形;
所述前軸架的上端具有一水平設置的前軸桿,該前軸桿連設于所述前軸架的兩側邊框之間;所述前軸架的上端還設有一前張緊軸,該前張緊軸平行設置于所述前軸桿的下方,并轉動設置于所述前軸架的邊框;所述前張緊軸上連設有一前剎結構,具有鎖緊和解鎖兩個狀態;
所述后軸架的上端具有一水平設置的后軸桿,該后軸桿連設于所述后軸架的兩側邊框之間;所述前軸架的下端還設有一后張緊軸,該后張緊軸平行設置于所述后軸桿的下方,并轉動設置于所述前軸架的邊框;所述后張緊軸上連設有一后剎結構,具有鎖緊和解鎖兩個狀態;
所述前軸架的邊框上還鉸接有一立架,該立架的內側具有一限位塊,該限位塊對應所述后軸架的邊框設置;
其中,所述立架的上端具有一水平設置的上轉動桿,該上轉動桿轉動連接于所述立架的兩邊框之間;所述后軸架的下端具有一水平設置的下轉動桿,該下轉動桿轉動連接于所述后軸架的兩邊框之間;
所述織機還包括兩番片,該兩番片懸設于所述上轉動桿的下方;其中第一番片對應排在單數位置的經線設置,第二番片對應排在偶數位置的經線設置;兩所述番片均由上橫桿、下橫桿以及連設于所述上橫桿和所述下橫桿之間的多根豎直排列的分離線組成;兩所述番片的上橫桿的左右兩端均分別通過一上牽引繩與所述上轉動桿的左右兩端連接,兩所述番片的下橫桿的左右兩端均分別通過一下牽引繩與所述下轉動桿的左右兩端連接;
所述織機還包括一踏腳件,該踏腳件的兩端分別通過一拉繩與所述下轉動桿的左右兩端連接,懸設于所述下轉動桿的下方;
其中,所述上轉動桿、所述下轉動桿、兩所述番片以及所述踏腳件構成了一經線分層機構;當所述踏腳件的一端向下時,所述拉繩牽引所述下轉動桿正轉或反轉,進而牽引所述第一番片向下位移,所述上轉動桿從動旋轉;當所述踏腳件的另一端向下時,所述拉繩牽引所述下轉動桿反轉或正轉,進而牽引所述第二番片向下位移,所述上轉動桿從動旋轉;
所述織機還包括一筘箱架,該筘箱架以其底部轉動連接于所述后軸架的下端,且該筘箱架的上端固設有一筘箱,開筘箱對應所述經線設置。
上述技術方案中的有關內容解釋如下:
1.上述方案中,所述前軸桿用于定位經線的前端,經線的前端經由所述前軸桿繞設定位于所述前張緊軸,通過前軸桿與前張緊軸的配合張緊并定位所述經線的前端;
所述后軸桿用于定位經線的后端,經線的后端經由所述后軸桿繞設定位于所述后張緊軸,通過后軸桿與后張緊軸的配合張緊并定位所述經線的后端。
2.上述方案中,所述前剎結構在解鎖狀態時,轉動前張緊軸以張緊經線;當經線張緊后,鎖緊該前剎結構,固定所述前張緊軸以保持經線的張緊;
所述后剎結構在解鎖狀態時,轉動后張緊軸以張緊經線;當經線張緊后,鎖緊該后剎結構,固定所述后張緊軸以保持經線的張緊。
3.上述方案中,通過所述限位塊的設置,當前軸架與后軸架完全打開時,所述限位塊與后軸架抵靠,通過后軸架的作用使所述立架的底部保持對前軸架邊框的抵靠并使立架保持直立。
4.上述方案中,兩所述番片(亦稱“翻頭”)用于分離排在單數位置的經線與排在偶數位置的經線。
5.上述方案中,所述踏腳件可以是踏腳棒,也可以是踏腳板,并不局限于某一具體的結構形式。
6.上述方案中,所述經線分層機構用于將排在單數位置的經線與排在偶數位置的經線分離,以便于帶有緯線的梭子在運動的一個來回中依次分別與排在單數位置的經線和排在偶數位置的經線穿梭,實現緯線與經線的交織,以構建緙絲作品的平紋組織。
7.上述方案中,所述第一番片的分離線對應排在單數位置的經線設置,以對其產生牽動作用;所述第二番片的分離線對應排在偶數位置的經線設置,以對其產生牽動作用。
8.上述方案中,所述第一番片向下位移,以帶動排在單數位置的經線向下位移,此時梭子帶著緯線穿梭于各排在偶數位置的經線;所述第二番片向下位移,以帶動排在偶數位置的經線向下位移,此時梭子帶著緯線穿梭于各排在單數位置的經線;至此,通過第一番片、第二番片的依次下移,而讓位出不同排列位置的經線,使得梭子完成一個往復的穿梭后,即可完成緯線對所有經線的一次穿梭交織。
9.上述方案中,所述開筘箱對應所述經線設置,用于梳理經線并壓緊已經緙織上去的緯線,以代替傳統的竹制的撥子。
10.上述方案中,所述前軸架的下端與所述后軸架的上端之間還設有一拉緊繩結構,該拉緊繩結構用于固定前軸架與后軸架的打開狀態,防止兩者因為經線的張緊力而發生收折的情況,提高了工作的流暢度和安全性。借此拉緊繩的設置,所述前軸架的前張緊軸與所述后軸架的后張緊軸可以對經線施加足夠大的張緊力,以使得緙織時,織機能夠滿足緙絲特有的高張緊力的要求。
11.上述方案中,所述踏腳件還通過一定位繩與所述后軸架的底部的一連桿連接,以避免所述踏腳件隨意擺動。
本實用新型工作原理及優點如下:
1、本實用新型的前軸架和后軸架具有收折和打開兩種工作狀態,對比現有技術而言,本實用新型在保有傳統緙絲機功能的同時大幅精簡了結構設計,具有結構設計合理,收折后便攜且占地空間小、利于收納的優點;
2、本實用新型對應前張緊軸設有前剎結構,對應后張緊軸設有后剎結構,對比現有技術而言,本實用新型的搭建以及經線的張緊定位都更加輕松,具有操作簡單、省時省力的優點;
3、本實用新型容易上手,能實現零基礎操作,和傳統緙絲機的互通性強,因此還適合有基礎的人使用,學員在使用之后也可以掌握傳統緙絲機的操作;即,本實用新型不僅無基礎的人操作使用也適合有基礎的人操作使用;
4、本實用新型克服了傳統緙絲機無筘箱導致的緙絲速度慢的問題,可以提高緙絲的效率;
5、由于質量較輕、收折后體積較小,因此可供緙絲愛好者在家中收藏,更可推廣學校的課堂使用,利于緙絲的傳承和推廣。
附圖說明
附圖1為本實用新型實施例打開狀態示意圖一(側前方視角);
附圖2為本實用新型實施例打開狀態示意圖二(側后方視角);
附圖3為圖1的部分剖開的結構示意圖;
附圖4為本實用新型實施例收折狀態示意圖一(側前方視角);
附圖5為本實用新型實施例收折狀態示意圖二(側后方視角)。
以上附圖中:1.前軸架;2.后軸架;3.經線;4.前軸桿;5.前張緊軸;6.前剎結構;7.后軸桿;8.后張緊軸;9.后剎結構;10.立架;11.限位塊;12.上轉動桿;13.下轉動桿;14.第一番片;15.第二番片;16.上橫桿;17.下橫桿;18.分離線;19.上牽引繩;20.下牽引繩;21.踏腳棒;22.拉繩;23.筘箱架;24.筘箱;25.拉緊繩結構;26.定位繩;27.連桿。
具體實施方式
下面結合附圖及實施例對本實用新型作進一步描述:
實施例:參見附圖1所示,一種便于學習的輕便可折疊緙絲織機,包括前軸架1和后軸架2,該前軸架1和后軸架2用于定位并張緊經線3,所述前軸架1的邊框的內側與所述后軸架2的邊框的外側相互鉸接,構成前軸架1與后軸架2具有收折和打開兩個工作狀態,且在打開狀態時所述前軸架1與所述后軸架2呈X形;
所述前軸架1的上端具有一水平設置的前軸桿4,用于定位經線3的前端,該前軸桿4連設于所述前軸架1的兩側邊框之間;所述前軸架1的上端還設有一前張緊軸5,該前張緊軸5平行設置于所述前軸桿4的下方,并轉動設置于所述前軸架1的邊框,經線3的前端經由所述前軸桿4繞設定位于該前張緊軸5,通過前軸桿4與前張緊軸5的配合張緊并定位所述經線3的前端。所述前張緊軸5上連設有一前剎結構6,具有鎖緊和解鎖兩個狀態,用以鎖緊和解鎖前張緊軸5,在解鎖狀態時,轉動前張緊軸5以張緊經線3;當經線3張緊后,鎖緊該前剎結構6,固定所述前張緊軸5以保持經線3的張緊。
所述后軸架2的上端具有一水平設置的后軸桿7,用于定位經線3的后端,該后軸桿7連設于所述后軸架2的兩側邊框之間;所述前軸架1的下端還設有一后張緊軸8,該后張緊軸8平行設置于所述后軸桿7的下方,并轉動設置于所述前軸架1的邊框,經線3的后端經由所述后軸桿7繞設定位于該后張緊軸8,通過后軸桿7與后張緊軸8的配合張緊并定位所述經線3的后端;所述后張緊軸8上連設有一后剎結構9,具有鎖緊和解鎖兩個狀態,用以鎖緊和解鎖后張緊軸8,在解鎖狀態時,轉動后張緊軸8以張緊經線;當經線3張緊后,鎖緊該后剎結構9,固定所述后張緊軸8以保持經線3的張緊。在實際使用時,通常后剎結構9始終對所述后張緊軸8保持鎖緊狀態,以固定經線3的后端,當需要調整經線3張緊度時,僅需操作前剎結構6對前張緊軸5進行鎖緊和解鎖即可,由于前剎結構6正好對應操作者安坐的位置,又由于替換了傳統緙絲織機的杠桿式張緊方式,因此經線3的張緊操作會十分的省力和方便。
所述前軸架1的邊框上還鉸接有一立架10,該立架10的內側具有一限位塊11,該限位塊11對應所述后軸架2的邊框設置;當前軸架1與后軸架2完全打開時,所述限位塊11與后軸架2抵靠,通過后軸架2的作用使所述立架10的底部保持對前軸架1邊框的抵靠并使立架10保持直立。
其中,所述立架10的上端具有一水平設置的上轉動桿12,該上轉動桿12轉動連接于所述立架10的兩邊框之間;所述后軸架2的下端具有一水平設置的下轉動桿13,該下轉動桿13轉動連接于所述后軸架2的兩邊框之間;
所述織機還包括兩番片14、15,用于分離排在單數位置的經線3與排在偶數位置的經線3,該兩番片14、15懸設于所述上轉動桿12的下方;其中第一番片14對應排在單數位置的經線3設置,第二番片15對應排在偶數位置的經線3設置;兩所述番片14、15均由上橫桿16、下橫桿17以及連設于所述上橫桿16和所述下橫桿17之間的多根豎直排列的分離線18組成;兩所述番片14、15的上橫桿16的左右兩端均分別通過一上牽引繩19與所述上轉動桿12的左右兩端連接,兩所述番片14、15的下橫桿17的左右兩端均分別通過一下牽引繩20與所述下轉動桿13的左右兩端連接。
所述織機還包括一踏腳棒21,該踏腳棒21的兩端分別通過一拉繩22與所述下轉動桿13的左右兩端連接,懸設于所述下轉動桿13的下方。
其中,所述上轉動桿12、所述下轉動桿13、兩所述番片14、15以及所述踏腳棒21構成了一經線分層機構,該經線分層機構用于將排在單數位置的經線3與排在偶數位置的經線3分離,以便于帶有緯線的梭子依次分別與排在單數位置的經線3和排在偶數位置的經線3穿梭,實現緯線與經線3的交織,以構建緙絲織物的平紋組織。當所述踏腳棒21的一端被向下踩動時,所述拉繩22牽引所述下轉動桿13正轉,進而牽引所述第一番片14向下位移,并帶動排在單數位置的經線3向下位移,此時梭子帶著緯線穿梭于各排在偶數位置的經線3,所述上轉動桿12從動旋轉;當所述踏腳棒21的另一端被向下踩動時,所述拉繩22牽引所述下轉動桿13反轉,進而牽引所述第二番片15向下位移,并帶動排在偶數位置的經線3向下位移,此時梭子帶著緯線穿梭于各排在單數位置的經線。至此,通過第一番片14、第二番片15的依次下移,而讓位出不同排列位置的經線3,使得梭子完成一個往復的穿梭后,即可完成緯線對所有經線3的一次穿梭交織。
所述織機還包括一筘箱架23,該筘箱架23以其底部轉動連接于所述后軸架2的下端,且該筘箱架23的上端固設有一筘箱24,該筘箱24對應所述經線3設置,用于梳理經線3并壓緊已經緙織上去的緯線。
其中,所述前軸架1的下端與所述后軸架2的上端之間還設有一拉緊繩結構25,該拉緊繩結構25用于固定前軸架1與后軸架2的打開狀態,防止兩者因為經線3的張緊力而發生收折的情況,提高了工作的流暢度和安全性。更借此拉緊繩結構25的設置,所述前軸架1的前張緊軸5與所述后軸架1的后張緊軸8可以對經線3施加足夠大的張緊力,以使得緙織時,織機能夠滿足緙絲特有的高張緊力的要求(緙絲在緙織時與其他織物的最大區別之一就是緙絲對經線的張力要求極高)。
所述踏腳棒21還通過一定位繩26與所述后軸架2的底部的一連桿27連接,以避免所述踏腳棒21隨意擺動。
本實用新型的優點如下:
1、本實用新型的前軸架和后軸架具有收折和打開兩種工作狀態,對比現有技術而言,本實用新型在保有傳統緙絲機功能的同時大幅精簡了結構設計,具有結構設計合理,收折后便攜且占地空間小、利于收納的優點;
2、本實用新型對應前張緊軸設有前剎結構,對應后張緊軸設有后剎結構,對比現有技術而言,本實用新型的搭建以及經線的張緊定位都更加輕松,具有操作簡單、省時省力的優點;
3、本實用新型容易上手,能實現零基礎操作,和傳統緙絲機的互通性強,因此還適合有基礎的人使用,學員在使用之后也可以掌握傳統緙絲機的操作;即,本實用新型不僅無基礎的人操作使用也適合有基礎的人操作使用;
4、本實用新型克服了傳統緙絲機無筘箱導致的緙絲速度慢的問題,可以提高緙絲的效率;
5、由于質量較輕、收折后體積較小,因此可供緙絲愛好者在家中收藏,更可推廣學校的課堂使用,利于緙絲的傳承和推廣。
上述實施例只為說明本實用新型的技術構思及特點,其目的在于讓熟悉此項技術的人士能夠了解本實用新型的內容并據以實施,并不能以此限制本實用新型的保護范圍。凡根據本實用新型精神實質所作的等效變化或修飾,都應涵蓋在本實用新型的保護范圍之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