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實用新型涉及一種高彈性復合面料。
背景技術:
隨著商業模式的不斷進步,現有大部分的衣物一般為均碼設計;因此,對于一些局部肥胖的人來說,衣物面料的彈性非常重要;對于一些喜愛運動的人來說,衣物面料的彈性也是一項主要指標。但是,現有的衣物面料的彈性較不理想;而且,現有的衣物面料的彈性一般只在單一方向或幾個方向上,在其他方向上的彈性較差,彈力均勻性不理想。因此,現有的衣物面料存在著彈性較不理想和彈力均勻性不理想的問題。
技術實現要素:
本實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種高彈性復合面料。本實用新型不僅能夠增強彈性,而且還具有全方位彈力均勻的優點。
本實用新型的技術方案:高彈性復合面料,包括多個相互連接的蜂窩單元,相鄰蜂窩單元交叉的位置處連接有定位環;所述蜂窩單元包括正六邊形的滌綸邊框,滌綸邊框內連接有多條滌綸框架線;滌綸框架線上連接有多條同心設置且直徑不同的氨綸纖維,氨綸纖維呈圓形且與多條滌綸框架線依次連接;所述一個蜂窩單元上的滌綸框架線與相鄰的蜂窩單元上的滌綸邊框連接。
前述的高彈性復合面料中,所述一個蜂窩單元上的滌綸框架線設有3條,相鄰兩條滌綸框架線之間的夾角為60°,且3條滌綸框架線相互交叉連接。
前述的高彈性復合面料中,所述氨綸纖維在多條滌綸框架線上沉浮交織連接。
前述的高彈性復合面料中,所述滌綸框架線在多條氨綸纖維上沉浮交織連接。
與現有技術相比,本實用新型改進了現有的面料結構,通過定位環將多個蜂窩單元連接起來并進行定位,形成蜂窩結構,提高了結構穩定性;然后通過滌綸邊框、滌綸框架線和氨綸纖維構成類似蜘蛛網的結構,增強了彈性;從而即增強了彈性,還能夠均勻全方位的彈力;通過設置多條同心設置且直徑不同的氨綸纖維,進一步增強了彈性;同時,一個蜂窩單元上的滌綸框架線與相鄰的蜂窩單元上的滌綸邊框連接,方便生產。此外,本實用新型將氨綸纖維在多條滌綸框架線上沉浮交織連接,并將滌綸框架線在多條氨綸纖維上沉浮交織連接,提高滌綸框架線和氨綸纖維的連接穩定性及聯動性,進一步提高彈性。因此,本實用新型不僅能夠增強彈性,而且還具有結構穩定性好、方便生產和全方位彈力均勻的優點。
附圖說明
圖1是本實用新型的結構示意圖;
圖2時一個蜂窩單元的結構示意圖。
附圖中的標記為:1-定位環,2-滌綸邊框,3-滌綸框架線,4-氨綸纖維。
具體實施方式
下面結合附圖和實施例對本實用新型作進一步的說明,但并不作為對本實用新型限制的依據。
實施例。高彈性復合面料,構成如圖1、2所示,包括多個相互連接的蜂窩單元,相鄰蜂窩單元交叉的位置處連接有定位環1;所述蜂窩單元包括正六邊形的滌綸邊框2,滌綸邊框2內連接有多條滌綸框架線3;滌綸框架線3上連接有多條同心設置且直徑不同的氨綸纖維4,氨綸纖維4呈圓形且與多條滌綸框架線3依次連接;所述一個蜂窩單元上的滌綸框架線3與相鄰的蜂窩單元上的滌綸邊框2連接。
所述一個蜂窩單元上的滌綸框架線3設有3條,相鄰兩條滌綸框架線3之間的夾角為60°,且3條滌綸框架線3相互交叉連接;所述氨綸纖維4在多條滌綸框架線3上沉浮交織連接;所述滌綸框架線3在多條氨綸纖維4上沉浮交織連接。
生產時,使用滌綸纖維編織成網,并形成蜂窩裝網孔(正六邊形)即可;其中的滌綸邊框2和滌綸框架線3只需要在同一根編織成網用的滌綸纖維上選定不同的位置即可,然后將氨綸纖維4在滌綸框架線3沉浮交織成圈即可,方便生產。受壓或收拉時,作用力傳動給氨綸纖維4后氨綸纖維4先傳遞給所有的滌綸框架線3,然后滌綸框架線3再傳遞給所有的氨綸纖維4進行彈性蓄力,提供良好的彈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