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實用新型涉及紡織技術領域,具體涉及一種織機送經機構。
背景技術:
織機是將經紗和緯紗按照織物設計要求交織而形成面料的設備。在織機工作過程中,經紗容易受到徑向拉伸,導致生產過程中,經紗所受到的張力出現波動,影響織物的質量,甚至會造成經紗變形或者拉斷,造成設備的生產效率降低;另外隨著經濟社會的發展,寬幅在工業生產中的應用越來越普遍,現有技術中寬幅生產一般采用單經軸送經,但是單經軸送經,因活動后梁太長,剛性要求高、制造難度大,而且后梁太長,單靠后梁側的張力信號模塊來檢測經紗張力,所采集的張力信號誤差較大。
技術實現要素:
為了克服現有技術不足,本實用新型提供一種織機送經機構,目的是準確檢測寬幅生產過程中經紗所受到的張力并進行有效補償,保證了高品質的布面質量。
本實用新型的技術解決方案:一種織機送經機構,其特征在于:包括第一經軸、第一固定后梁、第一活動后梁、第一活動后梁擺桿、第二經軸、第二固定后梁、第二活動后梁、第二活動后梁擺桿、中間支架和控制柜,第一經軸、第一固定后梁、第一活動后梁、第一活動后梁擺桿和第二經軸、第二固定后梁、第二活動后梁、第二活動后梁擺桿分別設于中間支架兩側,第一經軸和第二經軸的兩端分別與織機機架和中間支架連接,所述第一經軸和第二經軸分別與第一伺服電機和第二伺服電機連接,所述第一固定后梁和第二固定后梁的兩端分別通過轉軸與織機機架和中間支架可轉動連接,所述第一活動后梁的高度高于第一固定后梁,第二活動后梁的高度高于第二固定后梁的高度,使得經紗能夠在第一活動后梁和第二活動后梁上形成包角,第一活動后梁和第二活動后梁兩端分別通過第一活動后梁擺桿和第二活動后梁擺桿與織機機架和中間支架連接,所述第一活動后梁擺桿和第二活動后梁擺桿上均設有張力檢測裝置,所述張力檢測裝置、第一伺服電機和第二伺服電機與控制柜連接,所述控制柜內設有計算模塊和比較模塊。
優選的所述一種織機送經機構包括四組張力檢測裝置,即設于兩個第一活動后梁擺桿上的第一張力檢測裝置和第二檢測裝置以及設于兩個第二活動后梁擺桿上的第三張力檢測裝置和第四張力檢測裝置。
優選的所述張力檢測裝置包括張力彈簧和稱重傳感器,所述張力彈簧的一端與第一后梁擺桿或第二后梁擺桿連接,另一端與稱重傳感器的一端連接,所述稱重傳感器設置在中間支架或織機機架上。
本實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本實用新型采用雙經軸和雙活動后梁送經,降低了在寬幅生產過程中對活動后梁剛性的要求、降低了活動后梁的制造難度;在經軸和活動后梁之間設置了固定后梁,減少了織造過程中經軸直徑大小變化對活動后梁的影響;雙活動后梁有各自獨立的張力檢測裝置檢測各自不同的張力變化,從而各自完成送經補償,達到恒張力織造的目的,保證了高品質的布面質量。
附圖說明
圖1是本實用新型的俯視圖。
圖2是本實用新型的側視圖,不含織機機架。
其中:1第一經軸 2第一固定后梁 3第一活動后梁 4第一活動后梁擺桿 5第二經軸 6第二固定后梁 7第二活動后梁 8第二活動后梁擺桿 9中間支架 10織機機架 11第一伺服電機 12第二伺服電機 13第一張力檢測裝置 14第二張力檢測裝置 15第三張力檢測裝置 16第四張力檢測裝置 17張力彈簧 18稱重傳感器。
具體實施方式
下面結合附圖和實施例對本實用新型做進一步說明:
一種織機送經機構,包括第一經軸1、第一固定后梁2、第一活動后梁3、第一活動后梁擺桿4、第二經軸5、第二固定后梁6、第二活動后梁7、第二活動后梁擺桿8、中間支架9和控制柜,所述控制柜內設有計算模塊和比較模塊。所述第一經軸1、第一固定后梁2、第一活動后梁3、第一活動后梁擺桿4和第二經軸5、第二固定后梁6、第二活動后梁7、第二活動后梁擺桿8分別設于中間支架9兩側,所述中間支架9設于地面上。所述第二經軸5、第二固定后梁6、第二活動后梁擺桿7和第二活動后梁8分別位于第一經軸1、第一固定后梁2、第一活動后梁擺桿3和第一活動后梁4下游,且第二經軸的高度略高于第一經軸的高度,第二固定后梁的高度略高于第一固定后梁的高度,第二活動后梁的高度略低于第一活動后梁的高度,使得經過第一經軸1、第一固定后梁2和第一活動后梁3的經紗與經過第二經軸5、第二固定后梁6和第二活動后梁7的經紗在同一水平面內。所述第一經軸1和第二經軸5的兩端分別與織機機架10和中間支架9連接,所述第一經軸1和第二經軸5分別與第一伺服電機11和第二伺服電機12連接,所述第一伺服電機11和第二伺服電機12與控制柜連接。所述第一固定后梁2和第二固定后梁6的兩端分別通過轉軸與織機機架10和中間支架9可轉動連接。第一固定后梁2和第二固定后梁6的設置,減少了織造過程中經軸直徑大小變化對活動后梁的影響。所述第一活動后梁3的高度高于第一固定后梁2,第二活動后梁7的高度高于第二固定后梁6的高度,使得經紗能夠在第一活動后梁3和第二活動后梁7上形成包角,第一活動后梁3和第二活動后梁7兩端分別通過第一活動后梁擺桿4和第二活動后梁擺桿8與織機機架10和中間支架9連接,所述第一活動后梁擺桿4和第二活動后梁擺桿8上均設有張力檢測裝置,所述張力檢測裝置與控制柜連接。優選的本實用新型包括四組張力檢測裝置,即設于兩個第一活動后梁擺桿4上的第一張力檢測裝置13和第二檢測裝置14以及設于兩個第二活動后梁擺桿8上的第三張力檢測裝置15和第四張力檢測裝置16。所述張力檢測裝置包括張力彈簧17和稱重傳感器18,所述張力彈簧17的一端與第一后梁擺桿4或第二后梁擺桿8連接,另一端與稱重傳感器18的一端連接,所述稱重傳感器18設置在中間支架9或織機機架10上。
本實用新型的工作過程:工作過程中,位于第一活動后梁擺桿4上的第一張力檢測裝置13和第二張力檢測裝置14檢測位于第一活動后梁3上的經紗的張力,并將檢測結果傳輸給控制柜,控制柜內的計算模塊計算這兩個張力檢測值的平均值,控制柜內的比較模塊將此平均值與控制柜內的預設張力值進行比較并根據比較結果調節第一伺服電機11的運轉速度,使得經過第一經軸1、第一固定后梁2和第一活動后梁3的經紗保持恒定的張力;同時位于第二活動后梁擺桿8上的第三張力檢測裝置15和第四張力檢測裝置16檢測位于第二活動后梁7上的經紗的張力,并將檢測結果傳輸給控制柜,,控制柜內的計算模塊計算這兩個張力檢測值的平均值,控制柜內的比較模塊將此平均值與控制柜內的預設張力值進行比較并根據比較結果調節第二伺服電機12的運轉速度,使得經過第二經軸5、第二固定后梁6和第二活動后梁7的經紗保持恒定的張力。本實用新型采用雙經軸和雙活動后梁送經,降低了在寬幅生產過程中對活動后梁剛性的要求、降低了活動后梁的制造難度大,同時雙活動后梁有各自獨立的張力檢測裝置檢測各自不同的張力變化,從而各自完成送經補償,達到恒張力織造的目的,保證了高品質的布面質量。
綜上,本實用新型達到預期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