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實用新型涉及錢包加工技術領域,特別涉及一種錢包內格加工設備。
背景技術:
目前在錢包內格加工行業內,傳統的工藝流程主要為:沖床開料→分片折邊縫合→疊加縫合。沖床開料行業內目前統一使用的壓力機擠壓成型刀模切出想要的材料或半成品。分片折邊縫合行業內目前對于縫制產品時都是用市場成熟的縫紉機縫制,材料需要折邊縫制的地方通過機修工手工制作拉筒。最后縫紉工把相應的塊料按照一定的次序對齊,最后縫合在一起。
在上述現有技術中,工藝流程較長,對工人的技術要求較高,步驟繁多因而整體效率不高。以人工為主導,通過縫紉機縫制,經過多到工序疊加最終產出成品。主要缺點為以下幾點:首先、工序過多,需要多個工人多工序進行配合完成,因此如果一個工序出現問題,會導致后續工序也不能操作。而且多工人操作,也會相當占用場地。其次、以人工為主導,需要操作工有一定的技術水平。而多操作工帶來整體人工成本的上升。最后、工序繁瑣,最終整體導致產出效率低下。
技術實現要素:
本實用新型的目的是提供一種錢包內格加工設備,該錢包內格加工設備可以解決在加工過程中工序過多且較為依賴工人的問題。
為實現上述目的,本實用新型提供一種錢包內格加工設備,其特征在于,包括:
用以對物料進行車縫以形成連續的預制錢包內格的折邊車縫機構;所述折邊車縫機構包括至少兩層縫紉工作面,每層所述縫紉工作面設置至少兩臺縫紉機,且每臺所述縫紉機均設置用以對所述物料進行定位與折邊的定位折邊拉筒;
用以將經所述預制錢包內格進行縫制以形成連續的錢包內格的定位縫合機構,所述定位縫合機構包括分層定位拉筒以及拉布器。
相對于上述背景技術,本實用新型提供的錢包內格加工設備,主要包括折邊車縫機構以及定位縫合機構;折邊車縫機構包括至少兩層縫紉工作面,且每層縫紉工作面均設置至少兩臺縫紉機,且每臺縫紉機均設置用以對物料進行定位與折邊的定位折邊拉筒;定位縫合機構對折邊車縫機構所制成的預制錢包內格進行縫制,從而形成錢包內格;采用如上設置方式,能夠降低人工參與的程度,極大提高自動化生產,提高了加工效率,使得錢包內格的質量有較大程度的提升。
優選地,同一層所述縫紉工作面的任意相鄰的兩臺所述縫紉機之間沿進給方向具有間距。
優選地,還包括用以調節物料進給速度的自適應同步調節機構,所述自適應同步調節機構包括:
設置于每層所述縫紉工作面之間的對射傳感器,所述對射傳感器感應垂吊于同一層所述縫紉工作面的任意相鄰的兩臺所述縫紉機之間的物料的高度;
與所述對射傳感器連接、用以控制所述縫紉機啟停的中央處理器。
優選地,還包括用以避免出現漏縫和空縫現象的斷線反饋機構,所述斷線反饋機構包括設置于每層所述縫紉工作面的四孔傳感器以及用以檢測所述物料進給是否正常的檢測傳感器。
優選地,還包括用以將所述物料切成盤狀的預切裝置,切成盤狀的所述物料放置于支撐管上,以實現在所述縫紉機的牽引作用下旋轉。
優選地,還包括對連續的所述錢包內格進行切斷的布料切斷裝置。
優選地,所述布料切斷裝置包括:
用以放置連續的所述錢包內格的沖床板;
位于所述沖床板上方實現沖壓的刀模;
位于所述沖床板下方用以供所述錢包內格進給的同步送料輪。
優選地,所述縫紉工作面包括用以實現第一條料帶兩邊的折邊與車縫的上縫紉工作面、用以實現第二條與第三條料帶兩邊的折邊與車縫的中縫紉工作面以及用以實現第四條與第五條料帶兩邊的折邊與車縫的下縫紉工作面。
優選地,所述上縫紉工作面的任意兩臺縫紉機之間的縱向間距小于所述中縫紉工作面的任意兩臺縫紉機之間的縱向間距;且所述中縫紉工作面的任意兩臺縫紉機之間的縱向間距小于所述下縫紉工作面的任意兩臺縫紉機之間的縱向間距。
優選地,所述定位縫合機構位于所述中縫紉工作面。
附圖說明
為了更清楚地說明本實用新型實施例或現有技術中的技術方案,下面將對實施例或現有技術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圖作簡單地介紹,顯而易見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圖僅僅是本實用新型的實施例,對于本領域普通技術人員來講,在不付出創造性勞動的前提下,還可以根據提供的附圖獲得其他的附圖。
圖1為本實用新型實施例所提供的錢包內格加工設備的示意圖;
圖2為圖1中的電控框圖。
其中:
1-第一縫紉機、2-第二縫紉機、3-第三縫紉機、4-第四縫紉機、5-第五縫紉機、6-第六縫紉機、7-第七縫紉機、8-沖床、9-刀模、10-電控箱、11-觸摸屏、12-第一對射傳感器、13-第二對射傳感器、14-第三對射傳感器、15-第四對射傳感器、16-第五對射傳感器、17-第六對射傳感器、20-對射光電傳感器、30-斷線傳感器、40-缺料傳感器、50-執行機構、60-人機界面、90-PLC。
具體實施方式
下面將結合本實用新型實施例中的附圖,對本實用新型實施例中的技術方案進行清楚、完整地描述,顯然,所描述的實施例僅僅是本實用新型一部分實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實施例。基于本實用新型中的實施例,本領域普通技術人員在沒有做出創造性勞動前提下所獲得的所有其他實施例,都屬于本實用新型保護的范圍。
為了使本技術領域的技術人員更好地理解本實用新型方案,下面結合附圖和具體實施方式對本實用新型作進一步的詳細說明。
請參考圖1和圖2,圖1為本實用新型實施例所提供的錢包內格加工設備的示意圖;圖2為圖1中的電控框圖。
本實用新型提供的一種錢包內格加工設備,主要包括以下幾個部分:物料承載機構、折邊車縫機構、自適應同步調節機構、斷線反饋機構、定位縫合機構、布料切斷機構以及電控系統。
其中,所需的物料可以預先切成盤狀,再放置到對應層高的物料承載機構的物料架上。本實用新型的物料承載機構主要包括固定在機架體上的四根不銹鋼管,物料盤則貫穿在不銹鋼管上。不銹鋼管外徑略小于料盤中心孔直徑,這樣更利于料盤在縫紉機的牽引力作用下自由轉動,從而實現物料盤上料帶均勻進給的目的。
本實用新型的錢包內格加工設備還包括用以將所述物料切成盤狀的預切裝置,切成盤狀的所述物料放置于支撐管上,以實現在所述縫紉機的牽引作用下旋轉;支撐管可以為上述不銹鋼管,或是其他材質管體。
折邊車縫機構用以對物料進行車縫以形成連續的預制錢包內格;折邊車縫機構包括至少兩層縫紉工作面,每層縫紉工作面設置至少兩臺縫紉機,且每臺縫紉機均設置用以對所述物料進行定位與折邊的定位折邊拉筒。
本實用新型提供的一種具體實施方式,可以在每層縫紉工作面設置兩臺縫紉機,因此三層縫紉工作面上的總計實用新型六臺鏈式單針縫紉機分層錯位布置;即,同一層所述縫紉工作面的兩臺所述縫紉機之間沿進給方向具有間距。
每臺縫紉機均設有獨立可調定位折邊拉筒組成。縫紉工作面包括用以實現第一條料帶兩邊的折邊與車縫的上縫紉工作面、用以實現第二條與第三條料帶兩邊的折邊與車縫的中縫紉工作面以及用以實現第四條與第五條料帶兩邊的折邊與車縫的下縫紉工作面。
折邊車縫機構一共分為三層,上縫紉工作面的兩臺共同完成同一條料帶兩邊的折邊和車縫。中間一層兩臺縫紉機則完成兩條獨立料帶的折邊及車縫。為保證兩條料帶互不干擾,同一層的兩臺縫紉機之間采用一定間距的錯位布置。下縫紉工作面的設置方式與中縫紉工作面類似,由于料帶加寬所以加大了縫紉機錯位間距。即,中縫紉工作面的兩臺縫紉機之間的間距小于下縫紉工作面的兩臺縫紉機之間的間距;每臺縫紉機設有的獨立可調定位拉筒其主要功能就是實現料帶的折邊和定位。本實用新型的錢包內格加工設備采取了三層疊加式結構,從而減小了設備的占地面積。
當然,根據實際需要,每層縫紉工作面還可以設置個數多于兩臺的縫紉機,并且每層縫紉工作面上的縫紉機還可以有其他設置方式,本文將不再贅述。
如說明書附圖1可以看出,第一縫紉機1和第二縫紉機2位于上縫紉工作面,第三縫紉機3和第四縫紉機4位于中縫紉工作面,第五縫紉機5和第六縫紉機6位于下縫紉工作面。
為了在下一道工序多層定位縫合順利進行,需要上述六臺縫紉機車縫出來的料帶等長度。由于六臺縫紉機在牽引料帶過程中所受阻力不同,六臺縫紉機就很難實現同步,因此本實用新型設置自適應同步調節機構。
自適應同步調節機構包括設置于每層所述縫紉工作面之間的對射傳感器,所述對射傳感器感應垂吊于同一層所述縫紉工作面的任意相鄰的兩臺所述縫紉機之間的物料的高度;以及與所述對射傳感器連接、用以控制所述縫紉機啟停的中央處理器。
自適應同步調節機構主要由鋁型材固定在層與層之間的十二對對射傳感器組成。上述十二對對射傳感器分兩對為一組安裝于每臺縫紉機后面按一定距離上下分布。即,共包括6組對射傳感器,分別為第一對射傳感器12、第二對射傳感器13、第三對射傳感器14、第四對射傳感器15、第五對射傳感器16與第六對射傳感器17;
料帶到這里由重力作用下自然下垂呈U型。正常工作狀態下U型料帶底部的高度介于上下布置的兩組對射傳感器之間。當料帶高度低于下面一對傳感器時則觸發這對傳感器,再由傳感器發出信號給中央處理器,從而由中央處理器控制相應的縫紉機啟停達到調節的目的。同理料帶觸發上面一對傳感器時則由中央處理器控制其他相應的縫紉機暫停。通過各組傳感器的相互配合來實現整個設備的自適應調節。
為確保同一層上的縫紉機的同步,在任意相鄰的兩臺縫紉機之間設置布料緩存區間,布料在緩沖區間呈現U型,分別在U型的頂部和底部兩邊分別設置對射型光電傳感器。當對射傳感器感知緩存區已滿時,前臺縫紉機停止工作并延時打開;對射傳感器感知緩沖區已空時,后臺縫紉機停止工作并延時打開。
除此之外,將上縫紉工作面的任意兩臺縫紉機之間的縱向間距設置為小于中縫紉工作面的任意兩臺縫紉機之間的縱向間距;且中縫紉工作面的任意兩臺縫紉機之間的縱向間距設置為小于下縫紉工作面的任意兩臺縫紉機之間的縱向間距。即,下縫紉工作面的任意兩臺縫紉機之間的縱向間距最寬,其次為中縫紉工作面的任意兩臺縫紉機之間的縱向間距,最窄的為上縫紉工作面的任意兩臺縫紉機之間的縱向間距;這是由于縫紉機采用了上述的錯位布置,縫紉機的布置根據料帶中線跡的相對位置錯開,因此采用上述設置方式。
為了防止料帶出現漏縫以及在完料情況下縫紉機空縫,本實用新型設置用以避免出現漏縫和空縫現象的斷線反饋機構。斷線反饋機構主要包括設置于每層縫紉工作面的四孔傳感器以及用以檢測物料進給是否正常的檢測傳感器。由于四孔傳感器采用四孔設置,所以在分層布置的鏈式單針縫紉機上采用同一層公用一個傳感器,其安裝位置位于任意相鄰的兩臺縫紉機的中間垂直上方,通過鋁合金型材支撐。檢測傳感器則用于斷料完料感應,其安裝位置位于物料架與機架體之間。工作是如果產生斷線或者是斷料的情況相應傳感器則反饋信號給中央處理器。再由處理器控制所有機構暫停工作,同時發出警報,通知工作人員查看檢修。
定位縫合機構由一臺鏈式雙針縫紉機、分層式定位拉筒以及拉布器組成。鏈式雙針縫紉機即為說明書附圖1中所示的第七縫紉機7;定位縫合機構用于完成縫合的最后一步,其作用是將前面一道工序完成的五條料帶以及不需要折邊的底層料帶按要求疊加縫合成一條內格料帶。其中分層式定位拉筒主要完成多層料帶的排列和定位。拉布器主要作用是增加縫紉機的拖拽力從而是多層料帶順利平穩的進給。定位縫合機構最好位于中縫紉工作面,能夠方便進行最好縫合的步驟。
布料切斷裝置主要包括一臺沖床8、刀模9、定位導向軌道、沖床板、同步送料輪、單射傳感器;沖床板用以放置連續的所述錢包內格的;刀模9位于沖床板上方實現沖壓;同步送料輪位于沖床板下方用以供錢包內格進給的同步送料輪。
布料切斷裝置主要完成錢包內格的切斷成型。刀模9可以為激光刀模,激光刀模通過專用模柄安裝到沖床8,再將定向導軌裝在沖床板上,導軌的導向寬度就等于多層縫合和后內格料帶的最大寬度。裝有導軌的沖板安裝于沖床底座上,導軌方向應與刀模側邊保持平行從而保證切出的內格達到標準。同步送料輪組由一臺同步電機帶動上下分布的一對橡膠滾輪來完成沖床工作時內格料帶的進給。每次送料的長度預先設定好略大于刀模的切斷長度。為了使送料平直同時在送料輪組前面加裝限位導向筒。整個送料輪組安裝于沖床后面的機架上,使其貼近沖床達到最佳的送料效果。單射傳感器安裝于拉布器下方,其主要作用是當沖床與鏈式雙針縫紉機之間的緩存內格料帶過少時,反饋信號給中央處理器從而控制暫停送料以及暫停沖斷。
電控系統采用PLC90,采集對射光電傳感器20、斷線傳感器30、缺料傳感器40,執行機構50的信號,使得錢包內格加工設備按照工作時序要求控制縫紉機和沖床協同工作;當然,對射光電傳感器20包括第一對射傳感器12、第二對射傳感器13、第三對射傳感器14、第四對射傳感器15、第五對射傳感器16與第六對射傳感器17;人機界面60交互采用觸摸屏11,電控箱10用于提供電能,實現錢包內格加工設備的工作參數設定、顯示工作狀態、啟動運行、顯示歷史報警記錄等功能。本實用新型優選將觸摸屏11與電控箱10分別設置于錢包內格加工設備的機架本體的兩側,在機架本體設置上縫紉工作面、中縫紉工作面和下縫紉工作面,這樣便能夠方便操作,提高錢包內格的生產加工效率。
本實用新型的錢包內格加工設備,物料進給簡單,保證縫紉機的連續作業,提高縫紉機的工作效率;還能夠平衡布料裁剪速度與縫紉機縫紉速度的差異,提高產品的生產效率。利用拉筒對物料進行定位與折邊拉筒簡單高效。由于錢包內格加工設備采用自動化送料、縫紉、切斷,因此只需要一名操作工人上料即可,因而減少了對人工的依賴。并且由于機器的連續性工作,其速度遠遠大于傳統的加工方式。
需要說明的是,在本說明書中,諸如第一和第二之類的關系術語僅僅用來將一個實體與另外幾個實體區分開來,而不一定要求或者暗示這些實體之間存在任何這種實際的關系或者順序。
以上對本實用新型所提供的錢包內格加工設備進行了詳細介紹。本文中應用了具體個例對本實用新型的原理及實施方式進行了闡述,以上實施例的說明只是用于幫助理解本實用新型的方法及其核心思想。應當指出,對于本技術領域的普通技術人員來說,在不脫離本實用新型原理的前提下,還可以對本實用新型進行若干改進和修飾,這些改進和修飾也落入本實用新型權利要求的保護范圍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