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實用新型涉及生活電器領域,特別涉及一種蒸汽發生器和掛燙機。
背景技術:
隨著人們對生活品質的提升,掛燙機越來越普及。掛燙機通常包括外部殼體,和設置在外部殼體內的蒸汽發生器,蒸汽發生器內具有蒸汽發生腔,蒸汽發生器內的發熱管將水加熱以產生大量的高溫蒸汽。這樣,掛燙機通過內部產生的灼熱水蒸氣不斷接觸衣服和布料,達到軟化衣服和布料纖維組織的目的,并通過“拉”、“壓”、“噴”的動作平整衣服和布料,使衣服和布料完好如新。
現有技術中,發熱管通常通過焊接方式固定在蒸汽發生器的殼體上,由于發熱管的壁厚較薄(通常只有0.5mm左右),在焊接過程中很容易造成發熱管管壁破裂,產生漏電危險。
因此,希望有一種蒸汽發生器能夠克服或者至少減輕現有技術的上述缺陷。
技術實現要素:
有鑒于此,本實用新型旨在提出一種蒸汽發生器,以避免發熱管安裝過程中的損壞。
為達到上述目的,本實用新型的技術方案是這樣實現的:
一種蒸汽發生器,包括蒸汽發生腔和伸入到所述蒸汽發生腔內的發熱管,所述發熱管通過夾持件固定設置在所述蒸汽發生腔內。
進一步的,所述夾持件為多個,并且沿著所述發熱管的延伸方向間隔地 設置在所述蒸汽發生腔的底表面上。
進一步的,所述夾持件包括一端相互連接的第一夾持臂和第二夾持臂,其中,所述發熱管通過所述第一夾持臂和所述第二夾持臂夾持定位。
進一步的,所述夾持件為U形夾,其中,所述U形夾的底臂固定連接于所述蒸汽發生腔的底表面上,所述U形夾的兩個側臂分別形成為所述第一夾持臂和所述第二夾持臂。
進一步的,所述第一夾持臂和所述第二夾持臂分別形成有相對的弧形段,兩個所述弧形段貼合所述發熱管的外周面。
進一步的,兩個所述弧形段之間的最大距離小于所述發熱管的外徑,使得兩個所述弧形段緊壓所述發熱管。
進一步的,所述第一夾持臂和所述第二夾持臂的自由端分別向外弧形延伸,以在所述第一夾持臂和所述第二夾持臂之間形成弧形入口引導段。
進一步的,所述弧形入口引導段的最小距離小于所述發熱管的外徑。
進一步的,所述蒸汽發生腔的底壁上形成有兩個安裝孔,所述發熱管的入口管段和出口管段分別通過密封件密封裝配在各自對應的所述安裝孔內。
相對于現有技術,本實用新型所述的蒸汽發生器具有以下優勢:
本實用新型所述的蒸汽發生器通過夾持件來夾持安裝發熱管,可實現發熱管的可靠固定,同時又避免安裝過程中損壞發熱管,從而避免產生漏電危害等問題。
本實用新型的另一目的在于提出一種掛燙機,以避免掛燙機的蒸汽發生器的發熱管安裝過程中的損壞。
為達到上述目的,本實用新型的技術方案是這樣實現的:
一種掛燙機,所述掛燙機設置有根據上文所述的蒸汽發生器。
所述掛燙機與上述蒸汽發生器相對于現有技術所具有的優勢相同,在此不再贅述。
本實用新型的其它特征和優點將在隨后的具體實施方式部分予以詳細說明。
附圖說明
構成本實用新型的一部分的附圖用來提供對本實用新型的進一步理解,本實用新型的示意性實施例及其說明用于解釋本實用新型,并不構成對本實用新型的不當限定。在附圖中:
圖1為根據本實用新型的一種實施方式所述的蒸汽發生器的剖視示意圖;
圖2為圖1所示的蒸汽發生器的發熱管沿S向的示意圖;
圖3為圖1所示的蒸汽發生器的夾持件的剖視示意圖。
附圖標記說明:
1-蒸汽發生腔, 11-進水口,
12出汽口, 13-底表面,
2-發熱管, 21-入口管段,
22-出口管段, 3-夾持件,
31-底臂, 32-第一夾持臂,
33-第二夾持臂, 34-弧形段,
35-弧形入口引導段, 4-密封件。
具體實施方式
需要說明的是,在不沖突的情況下,本實用新型中的實施例及實施例中的特征可以相互組合。
下面將參考附圖并結合實施例來詳細說明本實用新型。
根據本實用新型的一個方面,提供一種蒸汽發生器,參見圖1,所述蒸 汽發生器包括蒸汽發生腔1和伸入到蒸汽發生腔1內的發熱管2,發熱管2通過夾持件3固定設置在蒸汽發生腔1內。發熱管2設置在蒸汽發生腔1中,對經進水口11進入蒸汽發生腔1中的水進行加熱以生成蒸汽,蒸汽經出汽口12排出。
上述蒸汽發生器通過夾持件3來夾持安裝發熱管2,可實現發熱管2的可靠固定,同時又避免安裝過程中以焊接損壞發熱管2,從而避免產生漏電危害等問題。
夾持件3的固定方式可根據實際需要進行適當的選擇,例如,焊接、鉚接、螺紋連接等,夾持件3內不設置電線等部件,施加在夾持件3上焊接等安裝方式不會產生漏電等問題。
夾持件3的數量可根據實際需要進行適當的選擇,但是,為了保障發熱管2的可靠安裝,優選地,夾持件3為多個,并且沿著發熱管2的延伸方向間隔地設置在蒸汽發生腔1的底表面13上,以提高發熱管2的安裝穩定性和可靠性。
此外,可以理解的是,在圖示實施方式中,發熱管2設置在蒸汽發生腔1的底表面處,在需要的情況下,發熱管2也可設置在蒸汽發生腔1的側表面處,使用者可根據實際需要選擇釋放的位置,僅需在相應位置對應的設置夾持件3即可。
夾持件3的結構可根據實際需要進行適當的設置,例如,將夾持件3設置為彈性環體,發熱管2可在彈性力的作用下夾緊在所述彈性環體中。優選地,參見圖1,夾持件3包括在一端相互連接的第一夾持臂32和第二夾持臂33,其中,發熱管2通過第一夾持臂32和第二夾持臂33夾持定位,第一夾持臂32和第二夾持臂33之間形成開口,便于發熱管2的放置。
夾持件3的具體結構可根據實際需要進行適當的選擇,例如,夾持件3形成“V”形、“n”形等結構,但是,由于夾持件3需要安裝發熱管2,下 端開口的“n”形結構不利于發熱管2的便捷放置,而開口逐漸變大的“V”形結構雖然可以定位發熱管2,但可能存在對發熱管2夾緊力不夠的不足。因此,優選地,參見圖3,夾持件3為U形夾,其中,所述U形夾的底臂31固定連接于蒸汽發生腔1的底表面13上,所述U形夾的兩個側臂分別形成為第一夾持臂32和第二夾持臂33,U形夾的側臂能夠可靠的夾緊發熱管2,且U形夾上端開口,進一步便于發熱管2的放置。
再次參見圖3,優選地,第一夾持臂32和第二夾持臂33分別形成有相對的弧形段34,兩個弧形段34貼合發熱管2的外周面,以更加穩定可靠的夾持發熱管2。其中,弧形段34的形狀可尺寸可對應于發熱管2進行適當的設計,能夠穩定夾持發熱管2即可。
兩個弧形段34之間的尺寸可根據實際需要進行適當的選擇,兩個弧形段34之間的最小距離小于發熱管2的外徑即可實現發熱管2的夾持。優選地,兩個弧形段34之間的最大距離小于所述發熱管2的外徑,使得兩個弧形段34緊壓發熱管2。參見圖3所示,夾持件3的兩個弧形段34之間的最小距離D2小于發熱管2的外徑,發熱管2安裝固定時,需要撐開第一夾持臂32和第二夾持臂33,將發熱管2放置在第一夾持臂32和第二夾持臂33之間,然后第一夾持臂32和第二夾持臂33在自身的恢復力的作用下向發熱管2施加恢復到初始狀態的恢復力,從而使第一夾持臂32和第二夾持臂33有力地夾緊固定發熱管2。
優選地,夾持件3選用疲勞強度較高、且恢復力較強的材料制造,使得夾持件3能夠進行多次夾持和釋放操作。
參見圖3,第一夾持臂32和第二夾持臂33的自由端分別向外弧形延伸,以在第一夾持臂32和第二夾持臂33之間形成弧形入口引導段35,該弧形入口引導段35能夠引導發熱管2滑入兩個弧形段34之間,便于發熱管2的安裝固定。
其中,弧形入口引導段35的最小距離D1小于發熱管2的外徑,避免發熱管2安裝完成后再次從夾持件3中脫出。
發熱管2可通過任意適當的方式與電源連接,優選地,參見圖1,蒸汽發生腔1的底壁上形成有兩個安裝孔,發熱管2的入口管段21和出口管段22分別通過密封件4密封裝配在各自對應的所述安裝孔內,使得發熱管2與電源連接,密封件4的設置能夠避免蒸汽生成腔1發生泄漏等問題,密封件4的結構和類型可根據實際需要進行適當的選擇,例如,O型密封圈、密封膠等。
參見圖2,發熱管2包括同心設置的兩個發熱管,可使得每個發熱管的入口管段和出口管段分別與電源連接,也可將兩個發熱管串聯起來??蛇x擇的是,也可將發熱管設置為盤繞設置的一根發熱管,便于發熱管的電連接。
根據本實用新型的另一個方面,提供一種掛燙機,所述掛燙機設置有根據上文所述的蒸汽發生器。該掛燙機與上述蒸汽發生器相對于現有技術所具有的優勢相同,在此不再贅述。
以上所述僅為本實用新型的較佳實施例而已,并不用以限制本實用新型,凡在本實用新型的精神和原則之內,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換、改進等,均應包含在本實用新型的保護范圍之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