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發明涉及紡織機械技術領域,具體涉及一種無梭引緯方法。
背景技術:
織機分為有梭織機和無梭織機,由于效率低、噪聲大等原因,有梭織機已漸漸被淘汰,無梭織機的發展成為主流,其中無梭織機主要有噴氣織機、噴水織機、劍桿織機、片梭織機等。
噴氣織機和噴水織機采用噴射引緯,兩者都是通過圧縮流體提供初始動能帶動紗線完成引緯。
無梭引緯的引緯速度相對于傳統的有梭引緯提高了至少6倍以上。
普通的噴射引緯織機通過流體的噴射牽引緯紗形成引緯,其特點是速度快,但是流體引緯速度耗散較快,能量消耗較大;并且這種引緯方式對紗線的夾持摩擦力力不足,無法牽引加捻紗線;由于流體牽引力相對較低,一些重磅織物一直無法在噴氣織機上進行加工。
有鑒于此,開發一種新的無梭引緯方法,應用在無梭織機上,解決現有技術中能量消耗較大、應用范圍窄、對紗線磨損大、織機結構復雜等缺陷,顯然是有必要的。
技術實現要素:
本發明的目的是提供一種無梭引緯方法,在保留原無梭引緯優勢的同時增加紗線牽引力,提高效率;使噴射引緯可以加工加捻紗線以及重磅織物,提高產品適應性;使彈射引緯簡化機構、降低成本。
為達到上述發明目的,本發明采用的技術方案是:一種無梭引緯方法,包括如下步驟:
(1)、緯線經傳送裝置送入引緯機構;
(2)、在緯線上結合突起物,使突起物成為牽引緯線的受力主體;
(3)、引緯機構的動力裝置為突起物提供動能,使得突起物牽引緯線穿越梭口,完成引緯運動。
優選地,所述傳送裝置沿緯線傳送方向包括筒子、儲緯器、導紗器、導板和張力控制器。
優選地,所述動力裝置為集束裝置或物理供能裝置。
優選地,所述突起物呈球形結構,所述球形結構表面設有魔力粘,突起物與緯線纏繞結合。
優選地,所述突起物包括包括相互磁力拼接的上強力磁突起物和下強力磁突起物,上強力磁突起物與下強力磁突起物將緯線夾持。
優選地,所述突起物包括相互扣接的第一半球體和第二半球體,所述第一半球體的端面設有凹陷部,所述第二半球體的端面設有與凹陷部相配合使用的凸出部,第一半球體與第二半球體相扣接將緯線夾持。
進一步技術方案中,所述凹陷部呈半球形,所述凸出部呈半球形。
優選地,所述步驟(2)中,通過突起物形成裝置在緯線上結合突起物,使突起物成為牽引緯線的受力主體。
進一步技術方案中,所述突起物形成裝置為多個機械手,機械手夾取突起物將突起物與紗線結合。
優選地,當完成一次引緯運動后,還包括步驟(4):用緯剪將布料兩端的緯線剪斷,將突起物送入突起物回收裝置中,進行循環利用。
上文中,突起物形成裝置不僅可以為機械手,也可以是其它抓取裝置,能實現將突起物與紗線相結合的設備均應納入本發明中突起物形成裝置中。
上文中,突起物的提出為增強此種引緯方法實現的現實可能,如有適用于此引緯方法的突起物種類皆為本專利保護范圍。
本發明中,突起物的形狀和結構符合飛行特性,即受到的空氣阻力盡可能小。
由于上述技術方案運用,本發明與現有技術相比具有下列優點:
本發明在緯線上設突起物,利用突起物牽引緯線穿越經紗層,不僅可以在保留原本無梭引緯優勢的同時增加紗線牽引力,提高效率;使噴射引緯可以織造加捻紗線或重磅織物,提高產品適應性;簡化機構、降低成本。
附圖說明
圖1是本發明突起物形應用在織機中的結構示意圖。
圖2是本發明實施例一中一種突起物的結構示意圖。
圖3是本發明實施例一中一種突起物的結構示意圖。
圖4是本發明實施例一中一種突起物的分解結構示意圖。
圖5是圖4中一種突起物的整體結構示意圖。
其中:1、筒子;2、儲緯器;3、緯線;4、導紗器;5、導板;6、張力控制器;7、引緯機構;8、突起物形成裝置;9、突起物;10、緯剪;11、經紗層;12、布料成品;13、突起物回收裝置;14、球形結構;15、魔力粘;16、第一半球體;17、第二半球體;18、凹陷部;19、凸出部。
具體實施方式
下面將通過具體實施方式對本發明的技術方案進行清楚、完整地描述。顯然,所描述的實施例僅僅是本發明的一部分實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實施例。基于本發明中的實施例,本領域普通技術人員在沒有作出創造性勞動前提下所獲得的所有其他實施例,都屬于本發明保護的范圍。
實施例一:
一種無梭引緯方法,包括如下步驟:
(1)、緯線經傳送裝置送入引緯機構;
(2)、在緯線上結合突起物,使突起物成為牽引緯線的受力主體;
(3)、引緯機構的動力裝置為突起物提供動能,使得突起物牽引緯線穿越梭口,完成一次引緯運動;
(4)、用緯剪將布料兩端的緯線剪斷,將突起物送入突起物回收裝置中,進行循環利用。
參見圖1所示,所述傳送裝置沿緯線3傳送方向包括筒子1、儲緯器2、導紗器4、導板5和張力控制器6,張力控制器6之后為引緯機構7、突起物形成裝置8、緯剪10、經紗11、緯剪10和突起物回收器13,經紗層11下面為布料成品12。
本實施例中,所述動力裝置為集束裝置,采用噴射引緯,例如主噴嘴將流體壓縮噴射,通過高壓流體使突起物獲得動能從而牽引紗線穿越梭口。
參見圖2所示,所述突起物呈球形結構14,其橫截面呈圓形,球表面設有魔力粘15,突起物與紗線纏繞結合。
對于上述突起物,突起物形成裝置為機械手,機械手夾持突起物,利用魔力粘上的勾絲對紗線纏繞的作用,使魔力粘突起物可以較好的吸附在紗線上,為了獲得更好的吸附效果,機械手通過旋轉,使魔力粘纏繞到更多紗線,從而增強牽引作用。
參見圖3所示,所述突起物包括包括相互磁力拼接的上強力磁突起物和下強力磁突起物,當紗線進入突起物形成裝置內,上強力磁突起物與下強力磁突起物將紗線夾持。
對于上述突起物,突起物形成裝置為兩個機械手,一個機械手夾取上強力磁突起物,另一個機械手夾取下強力磁突起物,兩個機械手配合使用,將紗線夾持在強力磁突起物中,由于強力磁的相互吸力可以達到自身重量的960倍,因此它們產生的吸力可以很好的夾持住紗線,并且帶動紗線穿越經紗層;通過圖3所示,突起物形成裝置8使強力磁突起物上下結合,并且將紗線夾持在中間,足夠的加持力可以給予紗線良好的牽引效果;穿越過經紗層的開口之后,強力磁突起物進入突起物回收處理器中,進行上下分離,實現回收循環。
本實施例中,參見圖4、圖5所示,所述突起物包括相互扣接的第一半球體16和第二半球體17,所述第一半球體16的端面設有凹陷部18,所述第二半球體17的端面設有與凹陷部18相配合使用的凸出部19,當紗線進入突起物形成裝置內,第一半球體16與第二半球體17相扣接將紗線夾持。所述凹陷部呈半球形凹陷形狀,所述凸出部呈半球形凸出形狀。
對于上述突起物,突起物形成裝置包括兩個機械手,機械手夾取對應的半球體,將其與紗線結合,兩個半球體相扣接,擁有強大的夾持力,夾持住紗線,獲得足夠動能后帶動紗線穿越經紗層,完成引緯運動;球體突起物的凸出部和凹陷部呈過盈配合,使按扣有更大的加持力;突起物穿越經紗層后,進入回收處理器中,進行上下分離,實現循環利用。
本實施例在噴射引緯試驗中顯示,在增加了突起物的試驗中,供氣壓力0.2Mp所產生的牽引力已經非常可觀,而沒有突起物的噴射引緯試驗中主噴供氣壓力必須達到0.3Mp才能有足夠的牽引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