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發明涉及生產具有磨損外觀的編織織物的方法,用所述方法獲得的織物和包括所述織物的服裝。具體地,本發明涉及生產織物的方法和包括具有“老舊”或“磨損”外觀的織物的制品。該方法使用酶聚集體,優選交聯的酶聚集體(clea)。
背景技術:
磨損的織物,尤其是牛仔布,已經在時裝業中流行,具體是由于可應用于織物以產生不同外觀并因此在織物的正面有不同可見效果(即,在穿著由該織物制成的制品時可見的表面上)的精加工過程。事實上,在牛仔布工業中的成功很大程度上依賴于來自多種織物精加工方法的創造力,其給予織物獨特的外觀和樣子。
可通過使用不同的精加工技術來修飾織物,以及由該織物制成的服裝制品的外部外觀。
可通過用一般在服裝或織物上進行的精加工方法處理織物來實現織物的“老舊”或“復古”或“磨損”樣子。已知的精加工方法可使用特定化學物,或機械磨擦,如使用石洗、酸洗、激光處理和噴砂的方法。例如,在石洗中,在浮石存在下,在圓筒中洗滌織物。在洗滌圓筒旋轉時,石頭接觸織物,其將去除部分紗纖維,包括所述纖維上存在的染料。
在這種情況中,當使用織物,尤其是靛藍染色的編織織物,其中靛藍染料位于紗的表面上而紗核心未染色時,可應用石洗(或噴砂)精加工方法以使得不同量的靛藍紗的未染色核心變得可見。
wo98/28411公開了修飾的纖維素酶蛋白,其用于處理紡織品,例如,在紡織品的石洗中以產生磨損且褪色的樣子。
具體地,wo98/28411公開了處理含纖維素的織物的方法,包括以下步驟:(a)形成包含纖維素酶組合物的水溶液,其與前體纖維素酶的不同之處在于其已經被放大,即,已經處理以增加其質量(分子量)、表面積或空間體積,和(b)使該水溶液與含纖維素的織物在適于處理該織物的條件下接觸一段時間。
us2008/0296231公開了制備交聯的酶聚集體的方法,其包括以下步驟:i.在可能或可能不溶解于合適溶劑中的酶分子上生成醛基;ii.使用合適的沉淀劑沉淀該酶分子;iii.使用胺組合物交聯提供醛基的沉淀的酶分子,產生具有改善的性質,尤其是改善的活性和膠體性能的交聯的酶聚集體。
所有上述精加工處理允許獲得不同的可見效果,尤其是磨損外觀,獲得在服裝和紡織業上時髦的織物。
然而,可通過已知精加工處理獲得的可見效果和外觀是有限的。例如,在精加工的織物中,磨損外觀基本上是由于一定量的靛藍紗的未染色核心變得可見;因此,具有磨損外觀的一個產品與另一個產品之間的差異是產品的總體“色澤”,即具有磨損外觀的產品相對于另一個產品“褪色”的程度有多少。
因此,由不同生產者制作的服裝制品可能互相類似,因此降低了產品的市場需求以及區分產品與其他生產者的產品的可能性。
另一個問題是在已知精加工方法期間難以控制從織物去除纖維的程度;常規的基于磨擦的方法總會顯著降低織物的機械完整性,因此降低了經處理的織物和服裝的拉伸強度。
技術實現要素:
本發明的一個目標是解決上述問題并提供生產具有改善的磨損外觀,尤其是之前不可通過已知方法獲得的獨特磨損外觀的織物的方法。
本發明的另一個目標是提供生產具有磨損外觀的織物的方法,其是市場上需要的、可識別的并且易于與其他產品區分。
通過權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來實現這些和其他目標,其使得能夠生產權利要求17所述的編織織物,和權利要求19所述的服裝。在以下說明中,參考在織物上進行的方法;這種定義包括在制品,尤其是服裝或服裝制品中存在的織物。換而言之,方法權利要求針對在織物上進行的方法,無論織物的形式。本申請的權利要求的保護范圍中包括包含所述織物或用所述織物制成的制品,例如,服裝。因此,權利要求1保護對具有具體附加層的織物進行生物-石磨(bio-stoning)的方法,無論織物的形式:處理已經制成制品的織物以及處理剛從編織方法獲得的織物落入本申請權利要求的范圍內。
具體地,本發明涉及精加工編織織物的方法,包括以下步驟:
a.提供包含編織在一起以形成織物的基底層的經紗和緯紗的編織織物,并且其中多根經紗和/或多根緯紗形成多個形成所述織物的至少一個附加層的紗的上部分(overportion),所述附加層位于所述織物的至少一面上,其中所述附加層的紗包含至少部分染色的纖維;
b.用酶聚集體接觸所述編織織物,以從至少所述附加層的紗中至少部分去除染料。
事實上,已經驚訝地觀察到,通過根據該方法的步驟a提供編織織物,并用酶聚集體,優選交聯的酶聚集體(clea)處理該編制織物(即,與該編制織物接觸),可獲得具有改善的美學效果的織物。獲得的織物具有“三維”石洗效果,稱為“三維”磨損外觀,這在先前無法通過已知的精加工方法得到。
根據本發明的一個實施方式,編織織物的多個緯紗是至少部分染色的,因此在織物的至少一面上提供由此至少部分染色的附加層。
本發明的方法優選能夠主要從織物的正面上的附加層去除染料,而基本不影響下面的基底層。通過用酶聚集體,優選交聯的酶聚集體(clea)處理步驟a中提供的編織織物,可進行從織物的附加層中受控并局部去除染料。通過這種方式,通過本發明的方法,可改變織物的附加層的外觀,以使織物具有磨損樣子,而不破壞織物的基底層(即提供織物機械性質,如拉伸強度的織物的層)的結構。
例如,根據本發明的一個實施方式,步驟a中提供的編織織物可同時具有附加層和基底層,其經染色,即靛藍染色,優選環染。在這種情況中,通過使織物與交聯的酶聚集體(clea)接觸,可能從附加層中去除染料,而對基底層影響有限。因此,染料主要從附加層中去除,由此產生與基底層的視覺反差,和新的磨損效果。
此外,本發明的方法允許從織物的附加層中去除至少部分染料,但不使其受到破壞或損壞。
事實上,已經觀察到,使用酶聚集體,優選clea,代替有利酶或代替常規石洗,可能有效并可控處理步驟a中提供的織物,以在不破壞織物的情況下獲得織物的磨損樣子;該方法也導致從基底層中受控地去除染料。
不受特定科學解釋的限制,已經觀察到當生成大于游離酶的酶“聚集體”,優選交聯的聚集體,并且使步驟a中提供的織物與所述“聚集體”而不是游離酶接觸時,可控制聚集體向織物內的滲透深度;因此,通過使用酶聚集體,優選clea,根據本發明的一個方面,能在不破壞織物的情況下獲得基本位于織物的附加層上的石洗外觀。
例如,適于通過本發明的方法的手段精加工的織物結構在專利申請us2015/0038042(參見具體段落[0013]、[0019]-[0027]、[0030]、[0031]、[0033]、[0049]-[0051]、[0054]、[0055]、[0060]、[0066]、[0068]-[0071]、[0075]、[0076]、[0078]-[0083]、[0086]、[0089]-[0117])和專利申請us2013/0048140(參見具體段落[0007]、[0010]、[0013]-[0018]、[0041]-[0046]、[0048]-[0050]、[0054]-[0059]和實施例1、3-8和10)中公開,其說明通過引用納入本文。
本發明的另一個目的是按照權利要求20精加工編織織物(或服裝)的方法,包括以下步驟:
i.提供包含經紗和緯紗,以及正面和背面的編織織物,其中所述經紗和/或緯紗包含天然纖維和合成纖維的混合物,其中至少所述天然纖維被染色;
ii.使步驟i的所述編織織物與酶聚集體,優選交聯的聚集體(clea)接觸。
適用于上述方法的酶是之前參考權利要求1的方法公開的那些,即,適用于對纖維的所謂生物-石磨方法的酶。優選的天然纖維是棉纖維。
根據本發明的方面,上述限定的編織織物與之前限定的酶,優選酶的聚集體,更優選交聯的酶聚集體(clea)接觸,染料僅從天然織物中被去除,因此使織物上的“部分”脫色,即,僅從織物中包含的天然纖維去除染料。換而言之,本發明的方法的步驟i中提供的編織織物的經紗和/或緯紗是“混合”紗,即,同一屢紗中同時包含天然和合成纖維的紗。
通過用酶接觸所述編織織物,可能將染料去除僅定位在織物的經紗和/或緯紗中包含的天然纖維(例如,棉)上,由此提供具有改善的磨損外觀和獨特色澤效果(之前無法通過已知方法獲得)的編織織物。酶可以是游離酶,但是它們優選是酶的聚集體,優選交聯的酶聚集體(clea)。
在本說明書中,參考在具有混合紗的織物上進行的方法;這種定義包括在制品,尤其是服裝或服裝制品中存在的織物。換而言之,本申請的該方法權利要求針對在織物上進行的方法,無論織物的形式。本申請的權利要求的保護范圍中包括包含所述織物或用所述織物制成的制品,例如,服裝。
本發明的另一個目的是可通過本發明的上述方法獲得的編織織物。根據本發明的一個方面,可通過本發明的方法獲得的編織織物是“部分”脫色的編織織物。編織織物包含包括染色的第一纖維,優選棉纖維,以及染色的第二纖維的紗,其中染料已經從所述第一纖維部分被去除并且存在于所述第二纖維上。
本發明的另一個目的是包含上述限定的編織織物的服裝制品。
因此,本發明的其他目的是權利要求21所述的編織織物,和權利要求22所述的服裝制品。
本發明的另一個目的是按照權利要求23精加工編織織物的方法,包括以下步驟:
提供包含編織在一起的經紗和緯紗的編織織物,所述紗的至少部分被染色;并且用酶聚集體接觸所述編織織物以從所述織物的紗的至少部分中至少部分地去除染料。
優選地,所述編織織物的所述紗包含至少部分靛藍染色的,優選環染的纖維。
優選地,所述酶聚集體是交聯的酶聚集體(clea)。
本發明的另一個目的是權利要求36所述的clea的用途。
本文所用的表述“織物”和“編織織物”優選指代具有使其適于通過本發明的方法精加工的特定結構特征的織物;即,這些表述表示本發明的方法的上述實施方式中步驟a或步驟i中的編織織物。然而,本發明的酶聚集體可用于任何織物上,優選編織織物上。
本發明的方法的另一個優勢在于,通過使用酶聚集體,優選clea,織物的拉伸強度在用酶聚集體處理前后基本相同。不受具體科學解釋的限制,可假設,與游離酶相比,聚集體(優選clea)的較大尺寸防止聚集體深度滲透到織物中,由此保留了織物的性質,如拉伸強度。
本文所用表述“聚集體”、“交聯的酶聚集體(clea)”和“clea”表示以已知方式固定和/或保持在一起的多個酶。優選地,酶聚集體是“交聯的酶聚集體”,即,“clea”,即,聚集體通過交聯的方式保持在一起以形成不溶性簇(即,“聚集體”)。酶聚集體,包括clea,是本領域已知的;它們可通過一種或多種類型的酶形成,具有一種或多種類型的催化活性。在以下說明中,出于簡明目的參考clea,然而,并沒有將本發明的范圍限于交聯的酶。
本文所用術語“酶”是指適用于紡織業的任何種類的酶,例如,適于在織物或服裝上進行精加工方法的酶。適于形成本發明的clea的酶的示例性類別是水解酶和氧化還原酶。酶聚集體,優選clea,可通過本領域已知的技術產生。例如,可通過交聯酶與一種或多種交聯劑,例如,戊二醛來產生clea。制備酶聚集體的方法的示例性公開可發現于申請wo97/01629和公開
示例性的第一纖維可以是棉和其他天然纖維。本文所用術語“天然纖維”是指可在自然中發現的任何類型的纖維,即,非合成纖維,如棉、羊毛、絲等。優選棉。本文所用術語“天然紗”是指由天然纖維制成的紗。
示例性的第二纖維是合成纖維。本文所用術語“合成纖維”是指人造纖維,包括“半合成纖維”。本發明的示例性合成纖維是尼龍、丙烯酸、聚酯、萊卡彈性纖維等。本文所用術語“合成紗”是指由合成纖維制成的紗。
根據本發明的一個方面,合適的酶聚集體,優選clea包括多個不同的酶,例如,多個不同類型的酶,和/或具有不同催化活性。
根據本發明的優選的實施方式,聚集體,優選交聯的酶聚集體(clea),包含選自纖維素酶、漆酶、葡萄糖氧化酶、果膠酶、木聚糖酶、過氧化物酶、過氧化氫酶、蛋白酶及其混合物的至少一種酶。優選地,酶聚集體包含至少一種纖維素酶。例如,合適的纖維素是中性纖維素酶、酸性纖維素酶及其混合物。
優選地,使酶聚集體接觸(即,處理)織物,優選具有上述方法的步驟a中所述的附加層的織物,所述酶聚集體優選clea,其包含纖維素酶和/或漆酶,和/或葡萄糖氧化酶,和/或果膠酶,和/或木聚糖酶、和/或過氧化物酶和/或蛋白酶和/或過氧化氫酶,以能夠從織物的附加層中受控去除染料,并且產生主要定位在織物的附加層上的“石洗”效果(即,“磨舊”或“老舊”或“磨損”效果)。
根據另一個實施方式,本發明的方法是“生物-石磨”的方法,其中具有上述方法的步驟1中提供的混合的第一和第二纖維的紗的織物接觸聚集體,優選clea,其包含選自纖維素酶、漆酶、葡萄糖氧化酶、果膠酶、木聚糖酶、過氧化物酶、過氧化氫酶、蛋白酶或其混合物的至少一種酶,以通過從織物的經和/或緯紗中包含的天然纖維局部去除染料來向織物提供“石洗”樣子。
本文所用術語“生物石磨”是指使用酶精加工纖維或織物的方法,其給予精加工的紡織產品石洗外觀。本文所用表述“石洗樣子”、“石洗外觀”和“石洗效果”是指具有與可通過用浮石洗滌織物獲得的外觀相同或相似的外觀,即舊或磨損外觀,其中織物的至少部分已經損失其原始顏色的至少部分并且看似老舊且褪色。
根據本發明的方面,用于編織織物的附加層的紗與基底層的紗差異染色。即,附加層的紗可被染色以提供相對于基底層的染色的紗不同的色調或顏色;例如,附加層的紗的色調可能比基底層的紗的色調更深。因此,根據本發明的一個方面,本發明的方法能提供相對于基底層具有不同的顏色或不同的顏色褪色的附加層。
通過這種方式,可能獲得其中主要或幾乎僅在附加層上獲得的“石洗”樣子,而基底層基本保持與接觸clea前的方面相同或相似的方面,即非石洗樣子的織物。
根據優選的實施方式,酶聚集體選自纖維素酶聚集體、漆酶聚集體、葡萄糖氧化酶聚集體、果膠酶聚集體、木聚糖酶聚集體、過氧化物酶聚集體、蛋白酶聚集體、過氧化氫酶聚集體及其混合物。
優選地,酶聚集體是纖維素酶聚集體。
根據優選的實施方式,clea選自纖維素酶clea、漆酶clea、葡萄糖氧化酶clea、果膠酶clea、木聚糖酶clea、過氧化物酶clea、蛋白酶clea、過氧化氫酶clea及其混合物。
換而言之,適用于本發明的方法的酶聚集體,優選clea,例如,可完全由纖維素酶(“纖維素酶聚集體”或“纖維素酶clea”)、漆酶(“漆酶聚集體”或“漆酶clea”)或葡萄糖氧化酶(“葡萄糖氧化酶聚集體”或“葡萄糖氧化酶clea”)制成,并且所述聚集體,優選clea可交替或以任意比例混合用于本發明的方法中。
根據本發明的優選的實施方式,酶聚集體可包含不同類型的酶;換而言之,單個酶聚集體可包含各種酶。優選地,酶聚集體包含任意比例的選自纖維素酶、漆酶、葡萄糖氧化酶、果膠酶、木聚糖酶、過氧化物酶、過氧化氫酶、蛋白酶的至少兩種酶。例如,本發明的酶聚集體可包含纖維素酶和漆酶的混合物,或者可包含纖維素酶、漆酶和果膠酶的混合物。
優選地,酶聚集體,優選clea,是“特定酶簇”,其可在其特征上經具體調整以得到織物的所需效果。
這一事實相對于現有技術的隨機交聯的酶簇提供了幾種優勢。
例如,可設計酶聚集物以具有確定的酶組成、質量(即,分子量)和活性。優選地,酶聚集物可經設計以具有確定的結構和功能特征,其可視待用聚集物處理的織物類型,并且鑒于織物所需的最終視覺效果而預先確定。
根據優選的實施方式,本發明的方法中使用的酶聚集體,優選clea具有1μm至100μm,優選1μm至50μm,更優選1μm至30μm范圍的尺寸。
跟鑒于待精加工的織物的結構選擇并調整聚集體,優選clea的尺寸。例如,可視由多個緯紗形成的上部分的密度和/或厚度,和/或視待獲得的最終效果,例如,從附加層部分或完全去除染料來選擇聚集體的尺寸。
根據優選的實施方式,通過用含有酶聚集體,優選交聯的酶聚集體(clea)的溶液洗滌編織織物來進行所述步驟b(或步驟ii)。
根據本發明的方法的一個優選實施方式,在3.5至9.5,優選4.0至8.0,更優選4.5至7.0范圍的ph下進行步驟b(或步驟ii)。更優選地,本發明的方法的步驟b(或步驟ii)在4.8至5.0的ph下進行。優選地,根據待用于聚集物的酶的性質來選擇并調整ph。
根據本發明的方法的一個優選實施方式,在25℃至70℃,優選35℃至55℃,更優選45℃至55℃范圍的溫度下進行步驟b(或步驟ii)。更優選地,本發明的方法的步驟b(或步驟ii)在50℃的溫度下進行。
根據本發明的方法的一個優選實施方式,酶聚集體,優選clea具有0.5u/ml至100u/ml,優選2u/ml至50u/ml,更優選5u/ml至20u/ml范圍的酶活性,其中1u/ml(酶單位/ml的包含聚集體的溶液)是在1ml的包含聚集體的溶液中每分鐘轉化1μmol底物的酶的量(即,聚集體,優選clea的量)。
根據本發明,可用于制備酶聚集體,優選clea的各酶需要不同的方法/方式來檢測其活性;所述不同的方法/方式是本領域已知的。
例如,當聚集體包含一種或多種纖維素酶時,檢測纖維素酶活性的一般方法基于dns試驗,其是本領域已知的方法。
優選地,當聚集體包含至少一種纖維素酶時,按照pure&appl.chem.第59卷,第2期,第257-268頁,1987,“纖維素酶活性測量(measurementofcellulaseactivities)”,部分vii:內切葡聚糖酶的其他試驗過程(hec試驗)(參考文獻9)中公開的方法來測量酶活性(u/ml)。
根據本發明的實施方式,酶聚集體,優選clea,保留游離酶活性的至少10%,優選至少50%,更優選至少70%。例如,本發明的纖維素酶clea保留游離纖維素酶活性的10%,優選至少40%,更優選至少70%。
根據本發明的方法的優選實施方式,通過使步驟a(或步驟i)的織物接觸包含酶聚集體,優選clea的組合物來進行步驟b(或步驟ii),其中組合物中聚集體的濃度范圍是1mg/g至100mg/g,優選10mg/g至70mg/g,更優選15mg/g至50mg/g,其中量度單位“mg/g”表示“針對1g織物底物的聚集體(優選clea)的mg數”。
優選地,聚集體,優選clea的濃度,即,使用濃度,可視其他參數,例如,聚集體的催化活性,即酶活性和/或聚集體的尺寸選擇,以在織物上獲得所需的最終結果,例如,所需的“三維”磨損效果。
根據本發明的方法的一個優選實施方式,在10分鐘至90分鐘,優選15分鐘至50分鐘,更優選20分鐘至30分鐘范圍的接觸時間內進行步驟b(或步驟ii)。
根據示例性實施方式,本發明的方法的步驟b(或步驟ii),即,使步驟a(或步驟i)的編織織物接觸酶聚集體,優選交聯的酶聚集體(clea),可以幾種不同方式進行。
例如,本發明的織物可浸入含有聚集體(優選clea)的溶液中;或者,可將該聚集體噴霧到織物上。
根據一個優選的實施方式,酶聚集體,優選clea以本領域已知的方式偶聯至磁性納米顆粒。在本發明的方法中使用與磁性納米顆粒偶聯的聚集體是特別有優勢的,因為可在精加工過程結束之后容易且快速回收與磁性納米顆粒偶聯的聚集體。通過這種方式,酶聚集體,優選clea可重復使用,因此進一步降低了精加工方法的成本并提供其他環境優勢,如降低該方法的廢產物。
優選地,將聚集體與磁性納米顆粒偶聯提供了可磁性控制的酶聚集體。
換而言之,可控制與磁性納米顆粒偶聯的酶聚集體,例如,通過提供磁場來“導向”或“移動”。
例如,在用聚集體處理織物期間,可通過磁場的方式將與磁性納米顆粒偶聯的酶聚集體移向織物的特定區域,使得基本上僅在聚集體已經移向的織物的特定區域中提供石洗效果。
根據實施方式,酶聚集體,優選clea與一種或多種添加劑偶聯。
根據實施方式,酶聚集體與一種或多種添加劑偶聯,其中所述添加劑選自碳水化合物、蛋白質、多元醇及其混合物。
例如,酶聚集體,優選clea,可偶聯至一種或多種碳水化合物(如葡聚糖或葡萄糖)、蛋白質(例如,bsa,即牛血清白蛋白)和多元醇(例如,peg,即聚乙二醇)及其混合物。
優選地,通過將聚集體與一種或多種上述添加劑偶聯,可能調整聚集體的ζ電勢,使得可能調整聚集體與織物的相互作用,以及從織物去除染料,例如,通過在用聚集體處理織物期間提供電場來進行。
根據實施方式,酶聚集體,優選clea,與至少一種磁性納米顆粒和至少一種添加劑偶聯。
根據優選的實施方式,步驟a的編織織物是具有經紗、第一緯紗和第二緯紗的編織織物,所述經紗和所述第一緯紗形成所述織物的基底層,并且所述第二緯紗沿著織物的一面(例如正面)延伸,以提供上部分。
根據優選的實施方式,本發明的方法的步驟a的編織織物具有沿著織物的一面(例如正面)通過如下方式延伸以形成上部分的第二緯紗:通過在至少3根經紗上跳紗,優選通過在至少5根經紗上跳紗,并且更優選通過在至少7根經紗上跳紗。
優選地,由第二緯紗形成的上部分的長度根據待通過的經紗的數量選擇,和/或以獲得可更緊密或更松散地編織于基底層的上部分。換而言之,在示例性實施方式中,選擇上部分的長度以獲得與基底層緊密結合的附加層;在其他示例性實施方式中,選擇上部分的長度以獲得上部分,其松散地懸在基底層上,使得它們下垂,因此獲得不與基底層緊密結合的附加層。根據本發明的一個示例性實施方式,步驟a中提供的織物包含至少一組多根形成松散上部分的第二緯紗,和/或至少一組多根在基底層上形成緊密編織的上部分的第二緯紗。
根據一個優選的實施方式,本發明的方法的步驟a的編織織物具有沿著織物的正面延伸形成上部分的第二緯紗,通過上穿(passover)至多20根經紗,優選通過穿過至多15根經紗,更優選最多12根經紗。
根據優選的實施方式,本發明的方法的步驟a的所述編織織物具有沿著織物的背面延伸形成下部分(underportion)的第一緯紗,通過下穿(passbelow)2根或更多經紗,優選通過下穿5根或更少經紗。
根據一個優選的實施方式,步驟a中提供的編織織物具有2組第二緯紗。
根據本發明的實施方式,步驟a的編織織物具有范圍為1∶1至2∶1的平均比率“第二緯紗:第一緯紗”;換而言之,對于織物中的各第一緯紗,第二緯紗的平均數范圍是1-2。
根據一個優選的實施方式,編織織物是牛仔布織物,優選彈性牛仔布織物。根據示例性實施方式,編織織物是選自“非常輕”牛仔布織物(具有5盎司/平方碼或更小的重量);“中等輕”牛仔布織物(具有5盎司/平方碼至8盎司/平方碼的重量);具有8盎司/平方碼至12.5盎司/平方碼的重量的“正常”牛仔布織物;“重”牛仔布織物(具有超過12.5盎司/平方碼的重量)的牛仔布織物。
根據一個實施方式,以其天然顏色提供編織織物,即未染色,并且在用酶聚集體處理之前可通過已知方法染色。根據其他示例性實施方式,在編織成織物之前對經紗和/或緯紗進行染色。
根據一個優選的實施方式,編織織物的經紗具有范圍為118,2tex(5/1ne)至5,91tex(100/1ne),優選19,7tex(30/1ne)至8,44tex(70/1ne),更優選13,13tex(45/1ne)至10,754tex(55/1ne)的線性密度;甚至更優選經紗的線性密度為11,82tex(50/1ne),其中“tex”是紡織領域中使用的計量單位并且指單位長度的紡紗和線的質量(1tex=10-6kg.m-1),并且其中“ne”是英制棉紗支數,其是紡織領域中使用的已知計量單位。
在優選的實施方式中,經紗是棉紗,例如,靛藍染色的棉紗,優選環染的棉紗。
根據示例性實施方式,編織織物的第一緯紗具有118,2tex(5/1ne)至5,91tex(100/1ne),優選19,7tex(30/1ne)至8,44tex(70/1ne),更優選13,13tex(45/1ne)至10,754tex(55/1ne)的限定密度;甚至更優選,第一緯紗的線性密度為11,82tex(50/1ne)。
在優選的實施方式中,編織織物的第一緯紗的線性密度范圍是24,625tex(24/1ne)至超過11,82tex(50/1ne),或范圍是49,25tex(12/1ne)至14,775tex(40/1ne),或范圍是73,875tex(8/1ne)至19,7tex(30/1ne),或范圍是118,2tex(5/1ne)至24,625tex(24/1ne)。
根據示例性實施方式,第二緯紗的支數或線性密度范圍是118,2tex(5/1ne)至5,91tex(100/1ne),優選19,7tex(30/1ne)至8,44tex(70/1ne),更優選13,13tex(45/1ne)至10,754tex(55/1ne);甚至更優選,第二緯紗的線性密度為11,82tex(50/1ne)。在優選的實施方式中,第二緯紗的支數范圍是24,625tex(24/1ne)至超過11,82tex(50/1ne),或范圍是49,25tex(12/1ne)至14,775tex(40/1ne),或范圍是73,875tex(8/1ne)至19,7tex(30/1ne),或范圍是118,2tex(5/1ne)至24,625tex(24/1ne)。
相同范圍適用于具有紗附加層的織物的紗,和具有混合的第一和第二纖維的紗的織物的紗。一種織物可具有含有混合的第一和第二纖維的紗制成的附加層。
在本發明的實施方式中,步驟a中提供的編織織物的第一緯紗和第二緯紗都是天然紗,即,由天然纖維,例如棉纖維制成的紗。在本發明的其他實施方式中,步驟a中提供的編織織物的第一緯紗是合成紗,優選熱塑性紗,更優選熱塑性彈性體紗,并且第二緯紗是天然紗。在其他實施方式中,第一緯紗是天然紗,并且第二緯紗是合成紗,優選熱塑性紗,更優選熱塑性彈性體紗。優選地,天然緯紗是棉紗,更優選靛藍染色的棉紗。
根據實施方式,本發明的方法還包括在進行步驟b(或步驟ii)之前從步驟a(或步驟i)的編織織物生產制品的步驟。
優選地,所述制品是具有內側和外側的服裝,并且其中所述附加層位于所述服裝的外側上。
根據實施方式,本發明的方法還包括以下步驟:編織未染色的紗以提供織物,隨該織物進行染色并且按照步驟b處理染色的織物。
根據本發明的實施方式,本發明的方法的步驟a中提供的編織織物的經紗和/或第一緯紗和/或第二緯紗包括天然纖維和合成纖維。如上所述,本發明的目的是權利要求20所述的方法,權利要求21所述的織物和權利要求22所述的服裝制品。
根據優選的實施方式,本發明的方法的步驟i中提供的編織織物具有與方法的步驟a中提供的編織織物相同的結構,即,是包含經紗和緯紗的編織織物,其中所述緯紗包含多根第一緯紗和至少一組多根第二緯紗,所述經紗和所述多根第一緯紗形成所述織物的基底層,并且所述至少一組多根第二緯紗以上部分形式形成所述織物的附加層,所述附加層位于該織物的正面上,其中所述附加層是至少部分染色的。優選地,至少所述第二緯紗包含天然纖維和合成纖維,其中至少所述天然纖維被染色。
酶聚集體,尤其是clea可用于處理一般編織織物。本發明的另一個目的是權利要求23所述的方法。
根據實施方式,在范圍為3.5至9.5,優選4.0至8.0,更優選4.5至7.0的ph下進行用酶聚集體接觸編織織物的步驟。
優選地,根據待用于聚集體的酶的性質來選擇并調整ph。
根據實施方式,在范圍為25℃至70℃,優選35℃至55℃,更優選45℃至55℃的溫度下進行用酶聚集體接觸編織織物的步驟。
根據實施方式,通過使所述織物接觸包含酶聚集體的組合物來進行用酶聚集體接觸編織織物的步驟,所述組合物中所述酶聚集體的濃度范圍是1mg/g至100mg/g,優選10mg/g至70mg/g,更優選15mg/g至50mg/g。
根據實施方式,在范圍為10分鐘至90分鐘,優選15分鐘至50分鐘,更優選20分鐘至30分鐘的接觸時間內進行用酶聚集體接觸編織織物的步驟。
如上所述,根據一個優選的實施方式,酶聚集體,優選clea,與磁性納米顆粒偶聯,或與添加劑(選自碳水化合物、蛋白質、多元醇及其混合物)偶聯,或與至少一種磁性納米顆粒和至少一種添加劑偶聯。
優選地,天然纖維是棉纖維,更優選靛藍染色的棉纖維。
根據本發明的實施方式,天然纖維和紗是“硬”纖維和紗,即,在從織布機移去之后相對于合成纖維和紗具有較小收縮比率。
根據本發明的實施方式,合成纖維和紗是“彈性”纖維和紗,即,在從織布機移去之后相對于天然纖維和紗具有較大收縮比率。合適的彈性紗是含彈性體纖維的紗。“彈性體纖維”是由連續纖絲或多根纖絲制成的纖維,其在斷裂時具有至少100%的伸長,與任何卷曲無關。可按照例如astmd2256/d2256m-10(2015)來測量斷裂伸長。“彈性體纖維”是在其長度拉伸2倍并在所述長度下保持1分鐘之后將在釋放1分鐘內縮回至小于其原始長度的1.5倍的纖維。
根據優選的實施方式,在包含步驟a(或步驟i)中提供的編織織物的服裝制品(即,服裝)上進行本發明的方法,即,包含步驟a(或步驟i)中提供的織物的服裝制品與酶聚集體,優選交聯的酶聚集體(clea)接觸。
本發明還涉及可通過本發明的方法獲得的編織織物。
可通過本發明的方法獲得的編織織物顯示,例如,“改善的石洗外觀”,可能是“三維石洗外觀”,由于本發明的精加工方法相對于織物的基底層對附加層的不同效果;事實上,本發明的方法優選使得能夠至少從織物的正面上的附加層去除染料,而基本不影響基底層的機械特性。
本發明還涉及包含可通過本發明的方法獲得的編織織物的服裝制品。根據本發明的一個方面,編織織物的所述正面是穿上服裝制品(即,服裝)時的外部可見側(即,外側),并且所述背面是穿上服裝制品時內部不可見側(即,內側)。
根據本發明的實施方式,編織織物的所述正面是穿上制品時的內部不可見側,并且所述背面是穿上制品時的外部可見側。
附圖的簡要說明
本發明的其他方面和優勢將參考以非限制性示例的方式給出的所附附圖更詳細描述,其中:
-圖1是在本發明的精加工方法之前,編織織物的可能實施方式的部分的截面圖;
-圖2是在本發明的精加工方法之后,圖1的編織織物的截面圖;
-圖3是在本發明的精加工方法之前,編織織物的可能實施方式的部分的透視圖;
-圖4是在本發明的精加工方法之后,圖3的編織織物的部分的透視圖;
-圖5是在本發明的精加工方法之前,編織織物的可能實施方式的正面的示意圖;
-圖6是在本發明的精加工方法之后,圖5的編織織物的正面的示意圖;
-圖7是在本發明的精加工方法前后,圖5和6的編織織物的背面的示意圖;
-圖8是已經用不同方法處理的本發明的示例性編織織物的照片:“樣品1”和“樣品4”已經用浮石洗滌;“樣品2”和“樣品5”已經用游離酶洗滌;“樣品3”和“樣品6”已經用交聯的酶聚集體(clea)洗滌;
-圖9和10顯示分別用于樣品4-6和樣品1-3的織物的編織圖案。
發明詳述
圖1顯示了在進行本發明的精加工方法之前,本發明的方法的步驟a中提供的編織織物的可能實施方式的部分的截面圖。
具體地,圖1顯示了編織織物1,其中經紗2、第一緯紗3,和第二緯紗4一起編織成圖案,以形成具有正面5和背面6的所述編織織物1。
編織織物1的緯紗3,4在經紗2上下延伸,以相對于經紗2提供相應的上部分7,7’和下部分8,8’。如圖1所示,第一緯紗3在它們上穿經紗2時在織物1的正面5上形成上部分7,并且在它們下穿經紗2時在織物1的背面6上形成下部分8。
第二緯紗4在它們上穿經紗2時在織物1的正面5上形成上部分7’,并且在它們下穿經紗2時在織物1的背面6上形成下部分8’。
根據本發明的一個方面,在編織制品時,編織織物1的正面5對應于包含編織織物1的服裝制品的外部可見表面。
在圖1所示的實施方式中,第一緯紗3通過上穿一根經紗2形成上部分7并且通過下穿三根經紗2形成下部分8。
在相同的實施方式中,第二緯紗4通過上穿7根經紗2形成上部分7’并且通過下穿1根經紗2形成下部分8’。
根據一個方面,編織織物1的緯紗包含多根第一緯紗3,其與經紗2一起編織以形成編織織物1的基底層1a,并且至少一組多根第二緯紗4形成織物的附加層1b。
在圖1所示的示例性實施方式中,在經過本發明的精加工方法之前,經紗2和第二緯紗4經靛藍染色;因此,附加層1b經靛藍染色并且基底層1a基本上也經靛藍染色。
圖2顯示了在編織織物1經過本發明的精加工方法之后,圖1的相同編織織物1。
圖2顯示了本發明的方法,其包括使編織織物1與酶聚集體,優選交聯的酶聚集體(clea)接觸,允許從附加層1b,即從由織物的正面5上的第二緯紗4形成的上部分7’基本局部地去除染料,例如靛藍染料的步驟。
本發明的方法,優選,允許從附加層1b去除染料,例如,靛藍染料,而不使其破壞或損壞,并且基本不影響基底層1a,即,避免染料從基底層1a,例如,從經紗2(和/或從第一緯紗3)上的不希望的去除,當這些紗被染色時。
在圖2的示例性實施方式中,顯示染料已經從附加層1b中去除,同時基底層1a還未受到精加工方法,即用酶聚集體處理的影響。具體地,圖2顯示在經過本發明的方法之后,經紗2和由第二緯紗4形成的下部分8’仍然是染色的,即,靛藍染色的。
根據本發明的一個方面,通過用酶聚集體,優選clea接觸編織織物1從附加層1b中去除染料,可能獲得具有附加層1b上的破損樣子,即石洗效果,而沒有使其破壞或損壞并且基本不影響基底層1a的編織織物1。
必須注意到,至少圖1和圖2所示的編織織物1的第二緯紗4可同時包含天然纖維和合成纖維。
圖3是在本發明的精加工方法之前,示例性的編織織物的部分的透視圖。圖3顯示了編織織物1的部分,其包含多根經紗2、多根第一緯紗3和多根第二緯紗4。第二緯紗4在織物的正面5上形成多個上部分7’,并且在織物的背面6上形成多個下部分8’。
上部分7’在織物1的正面上形成附加層1b,未在圖3中顯示。如圖3所示,在編織織物1中,在按照本發明加工(即,處理)之前,經紗2和第二緯紗4經染色,尤其是靛藍染色。
圖4是在進行本發明的精加工方法之后,圖3的編織織物1的部分的透視圖。
可在圖4中觀察到本發明的方法,其包括如上所述的使編織織物1與酶聚集體,優選交聯的酶聚集體(clea)接觸的步驟,能夠從形成附加層1b(圖4中未顯示)的上部分7’去除染料,例如,靛藍染料,而不破壞它們,并且基本不影響基底層1a,即基本沒有從基底層1a,即從經紗2和/或從第一緯紗3去除染料(若這類紗被染色)。
在圖4的示例性實施方式中,顯示了已經從由多個上部分7’形成的附加層1b(圖4中未顯示)去除染料,而由經紗2和第一緯紗3形成的基底層1a(圖4中未顯示)不受精加工方法的影響。必須注意到,至少圖1和圖4所示的編織織物3的第二緯紗4可同時包含天然纖維和合成纖維。
圖5顯示了在經過本發明的精加工方法之前,即在接觸酶聚集體之前,本發明的方法的步驟a中提供的編織織物1的示例性實施方式的正面5。
圖5所示的編織織物1的示例性實施方式包括經紗2、第一緯紗3和第二緯紗4。第二緯紗4通過上穿確定數量的緯紗2形成上部分7’。在圖5的示例性實施方式中,存在2種多根第二緯紗4。在其他示例性實施方式中(圖中未顯示),圖5(和圖6)的相同織物可具有一組多根第二緯紗。
在圖5中,第二緯紗4通過上穿11根經紗2。因此,圖5的示例性實施方式的第二緯紗4不是緊密編織的;因此,所述的上部分7’是松散且下垂的,因此提供了不與基底層1a緊密結合的附加層1b。
根據本發明的一個方面,在編織服裝制品時,編織織物1的正面5對應于包含編織織物1的服裝制品(即,服裝)的外部可見表面。
在圖5的示例性實施方式中,第二緯紗4和經紗2被染色,例如,靛藍染色。
圖6顯示了在已經實施本發明的精加工方法之后,圖5的相同編織織物。如觀察到的那樣,通過本發明的精加工方法的方式,其包括如上所述,使編織織物1與酶聚集體,優選交聯的酶聚集體(clea)接觸的步驟,已經主要從上部分7’去除染料;相反,經紗2保持基本不受精加工方法的影響。
優選地,本發明的方法,如上所述,使得能夠在不破壞的情況下從由上部分7’形成的附加層1b去除靛藍染料,并且基本不影響基底層1a,即基本不同例如,來自經紗2的基底層1a中去除染料。因此,可在編織織物1的附加層1b上獲得石洗效果(即,磨損效果)。因此,主要從附加層1b去除染料,因此產生與基本不受本發明的精加工方法影響的基底層1a的視覺反差,并且可通過附加層1b看到由此產生“三維”磨損效果。
必須注意到,至少圖5和圖6所示的編織織物1的第二緯紗4可同時包含天然纖維和合成纖維。
圖7顯示了圖5的編織織物1的背面6。在圖7所示的實施方式中,第一緯紗3通過下穿1根經紗2形成下部分8,并且第二緯紗4通過下穿1根經紗2形成下部分8’。如可觀察到的那樣,形成下部分8’的經紗2和第二緯紗4被染色,而形成下部分8的第一緯紗3未經染色。
圖7表示圖5個6的編織織物1的背面6,即,在進行本發明的方法前后,即在使編織織物1與酶聚集體接觸的步驟前后。包括如上所述的使編織織物1與酶聚集體,優選交聯的酶聚集體(clea)接觸的步驟本發明的精加工方法使得能從織物1的正面5上的附加層1b去除染料,同時基底層1a和具體的背面6較少或幾乎不受該方法的影響。換而言之,基本不從基底層1a,具體地從織物1的背面6去除染料,其在精加工方法之后外觀沒有明顯改變。
實施例1-生產織物a。
按照圖9的編織報告生產編織織物,具有以下特征:
經:73,875tex(ne8/1)環紡竹節棉
緯1:84,43tex(ne7/1)環紡棉
緯2:11,82tex(ne50/1)精梳棉
經密度:29.5線/cm
緯密度:42.0緯疵(pick)/cm
使用實施例1的織物的三種樣品來分別進行實施例2、3和4的三種不同處理。
比較實施例2-用浮石處理
實施例1的織物的樣品,測量30cm×20cm,經過以下石洗∶液體比率:1∶10,150g浮石用于1kg織物,在30℃下持續15分鐘。結果示于圖8的樣品4。
比較實施例3-用游離酶處理
實施例1的織物的樣品,測量30cm×20cm,經過用游離酶,即游離纖維素酶如下處理:2mg/ml游離酶溶液用于1kg織物,ph4.8,在50℃下持續30分鐘。
結果示于圖8的樣品5。
實施例4-用clea處理
實施例1的織物的樣品,測量30cm×20cm,經過用纖維素酶交聯的酶聚集體,即纖維素酶clea如下處理:20mg/ml的clea溶液用于1kg織物,ph4.8,在50℃下持續30分鐘。結果示于圖8的樣品6。
實施例5-生產織物b。
按照圖10的編織報告生產編織織物,具有以下特征:
經1:29,55tex(ne20/1)環紡棉
經2∶29,55tex(ne20/1)環紡竹節棉
緯1∶7,78tex(70dn)peslyc40lyc
緯2∶11,82tex(ne50/1)精梳棉
經密度:33.1線/cm
緯密度:54緯疵/cm
使用實施例5的織物的三種樣品來分別進行實施例6、7和8的三種不同處理。
比較實施例6-用浮石處理
實施例5的織物的樣品,測量30cm×20cm,經過以下石洗∶液體比率:1∶10,150g浮石用于1kg織物,在30℃下持續15分鐘。結果示于圖8的樣品1。
比較實施例7-用游離酶處理
實施例5的織物的樣品,測量30cm×20cm,經過用游離酶,即游離纖維素酶如下處理:2mg/ml游離酶溶液用于1kg織物,ph4.8,在50℃下持續30分鐘。結果示于圖8的樣品2。
實施例8-用clea處理
實施例5的織物的樣品,測量30cm×20cm,經過用纖維素酶clea如下處理:20mg/ml的clea溶液用于1kg織物,ph4.8,在50℃下持續30分鐘。結果示于圖8的樣品3。
圖8顯示了實施例2-4和6-8的方法的視覺結果。
本發明的精加工方法可見于樣品3和6,通過游離纖維素酶處理的精加工可見于樣品2和5,并且通過浮石洗滌的精加工可見于樣品1和4。
樣品1-3顯示通過用浮石(樣品1)和游離纖維素酶(樣品2)處理實施例5的編織織物導致編織織物1的上部分7’的附加層斷裂;基底層1a也被破壞并且染料從中被去除。相反,樣品3顯示在相同的編織織物1上進行本發明的方法允許從附加層1b,即從上部分7’去除染料;基底層1a僅被酶聚集體部分脫色(在這種情況中,纖維素酶的交聯的酶聚集體)而不被破壞,如樣品1和2中發生的那樣。
通過測試實施例1的編織織物獲得相似的結果;在圖8的樣品4-6中顯示視覺結果。樣品4和樣品5顯示用浮石(樣品4)和游離纖維素酶(樣品5)處理導致對編織織物1的附加層1b的破壞,破壞上部分7’。樣品6顯示用纖維素酶clea細度相同的編織織物1,使得能夠從附加層1b,即從上部分7’去除染料,而不對其造成損壞或破壞。
實施例9-斷裂強度-grab方法-拉伸強度-astmd5034-改良
確定了按照上述實施例的各處理前后的實施例1和實施例5的拉伸強度。
1.范圍
為了確定使用中的織物的有效強度,即,在具體寬度上紗的強度以由相鄰紗產生的附加強度一起,按照標準astmd5034(改良)如下測量拉伸強度:
2.設備
2.1.-拉伸測試機器(cre或crt)
2.1.1.-creinstron試驗臺模型4411,基于微處理器的控制臺(或相似的),具有12±0.5英寸/分鐘(305±10mm/分鐘)的十字頭速度
2.1.2.-crtscott模型j,具有12±0.5英寸/分鐘(305±10mm/分鐘)的十字頭速度
2.1.3-兩個測試器都安裝a-420氣動夾,具有背面的1”x3″(25.4x76.2mm)金屬面砧機和正面的1”x1″(25.4x25.4mm)橡膠面砧機。可使用1″(25.4mm)寬砧機面的其他組合,其允許試樣的最小滑動/頜斷裂。
3.試樣制備。
3.1.針對各經和緯方向制備三種試樣。切割各試樣4±0.05″(100±1mm)寬并且至少6″(150mm)長,最長維度與需要斷裂負荷的方向平行。
3.1.1.與在各方向上切割三個試驗相反,可在各方向上切割一個12″(300mm)×最小6″(150mm)的連續試樣。
3.1.2.服裝測試:應該從允許合適空間的服裝組中獲取樣品。如果服裝在該組上有噴砂精加工,必須從經噴砂和未經噴砂的部分中獲取試樣用于測試。
3.2.與用于使試樣在夾子中居中的測試的方向平行,在離試樣邊緣1.5±0.02″(37±1mm)處畫一條線。平行于經切割的試樣不應該含有相同組的經末端,并且平行于緯的試樣不應該含有相同組的緯疵。
3.3.樣品靠近織邊的距離應不小于織物寬度的十分之一。
4.方案
4.1.根據樣品的纖維含量使所有測試試樣適應表示氣氛持續合適的時間段。
4.2.準備設備-在各系列測試之前檢查標尺的零點。檢查在測試開始時設為3±0.05″(76±1mm)的夾間距離。對于instron4411或類似模型,按照手冊中的說明。
4.3.選擇測試機器的負荷范圍,使得斷裂出現在10%和90%的完全尺度負荷之間。
4.4.向夾中插入測試試樣,使得在與測試方向平均運行的樣品上畫的線與上頜和下頜側相鄰。
4.5.運行機器并讀取斷裂負荷。如果試樣在頜中滑動,在頜中斷裂或如果結果明顯低于試樣組的平均,棄去結果并取另一個試樣。
4.5.1.頜斷裂的標準是在頜的0.25″(5mm)內出現任何斷裂,其導致低于所有其他斷裂的平均的50%的值。
5.報告。
5.1.織物測試-報告與最接近0.5kg(1lb)的各方向上的三個試樣的平均。
5.2.服裝測試-報告最接近0.5kg(1lb)的經和緯方向上的噴砂部分和未噴砂部分的試樣組的平均。
結果
表1)拉伸強度-經方向(g):
在表1中,可以觀察到,對于實施例5和實施例1的織物而言,用浮石或游離纖維素酶處理導致織物的拉伸強度降低;換而言之,該織物在用浮石或游離纖維素酶處理之后變得更弱。
相反,表1中報告的結果表示對實施例5和實施例1的織物的處理基本不影響(即,基本不降低)織物的拉伸強度,其在用clea處理之前(“無處理”)和之后保持基本相同。
表2)拉伸強度-緯方向(kgf)
與表1的結果相似,表2中報告的結果也顯示用浮石或游離纖維素酶處理織物降低了實施例5和實施例1的織物的拉伸強度(在這種情況中,沿緯方向)。
相反,實施例5和實施例1的織物的拉伸強度基本不受用clea處理的影響;換而言之,織物的拉伸強度在用clea處理之前(“無處理”)和之后保持基本相同。
如本文之前報告的可從表中觀察到的,在進行的所有測試中,與用浮石和游離纖維素酶相比,用clea處理提供了織物的最高拉伸強度保留。
具體地,算上關于經(表1)和緯(表2)部分的結果,可觀察到浮石和游離酶對纖維的破壞作用強于cle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