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發明涉及紡織機技術領域,尤其涉及一種帶有可調節筒管的紡織機。
背景技術:
紡織機,又叫紡機、織機、棉紡機等,古代的紡織機是依靠人力帶動的織布機。紡織機就是把線、絲、麻等原材料加工成絲線后織成布料的工具全稱。象紡墜、紡車、錠子、踏板織布機,還有現代機械織布機、現代數控自動織布機等。古今紡織工藝流程和設備的發展都是因應紡織原料而設計的,因此,原料在紡織技術中具有重要的地位。古代世界各國用于紡織的纖維均為天然纖維,一般是(毛、麻、棉)三種短纖維。現有的紡織機結構不穩定,減震性能差,筒管不便于調節。
技術實現要素:
本發明的目的是為了解決現有技術中存在的缺點,而提出的一種帶有可調節筒管的紡織機。
為了實現上述目的,本發明采用了如下技術方案:
一種帶有可調節筒管的紡織機,包括支撐座,所述支撐座的上端對稱設有兩個架體,兩個所述架體之間從上至下依次設有綜框、三根筒管、承載臺和兩根限位桿,所述綜框的一側設有綜絲,所述綜框上設有鋼筘,兩個所述架體上還共同設有停經片,且綜框位于鋼筘和停經片之間,三根所述筒管的兩端分別設有第一連接架和第二連接架,所述第一連接架通過第一轉軸與設置在一側架體上的第一驅動電機連接,所述第二連接架通過第二轉軸與設置在另一側架體上的第一軸承連接,兩根所述限位桿上共同貫穿設有移動塊,所述移動塊上螺紋連接有螺紋桿,所述螺紋桿的一端貫穿一側架體并與設置在架體的上第二驅動電機連接,所述螺紋桿的另一端與設置在另一側的架體上的第二軸承連接,兩個所述架體相對的一側均設有安裝座,兩個所述安裝座上共同卡設有承載板,且承載板位于筒管與限位桿之間。
優選地,所述支撐座的下端對稱設有多個限位柱,多個所述限位柱的下端共同設有底座,所述支撐座與底座之間等距離設有多個彈簧減震器。
優選地,所述支撐座采用304不銹鋼制成。
優選地,所述支撐座的側面涂覆有高分子復合膜。
優選地,所述移動塊采用圓形體型結構。
優選地,所述支撐座與架體采用一體成型結構
本發明中,支撐座與底座之間彈簧減震器的設置,確保整體結構的穩定,限位柱的設置,加強了支撐座的穩定性;移動塊上可套放織物,移動塊可進行左右調節,利用第二驅動電機驅動螺紋桿轉動,螺紋桿轉動帶動移動塊左右移動進而進行移動塊位置的調節,第二軸承的設置,確保螺紋桿可穩定的轉動,限位桿的設置,確保移動塊只可在左右方向上移動;三個筒管可轉動進行位置切換,第一驅動電機驅動轉軸轉動進而帶動第一連接架轉動,繼而使得三個轉動進而位置的切換,第一軸承的設置,確保三個筒管可穩定的轉動;鋼筘、綜絲和綜框配合使用可對織物進行紡織處理。本發明結構穩定,減震性能好,筒管便于調節,值得推廣。
附圖說明
圖1為本發明提出的一種帶有可調節筒管的紡織機的結構示意圖;
圖2為本發明提出的一種帶有可調節筒管的紡織機中筒管部分的側視放大圖。
圖中:1支撐座、2架體、3第二驅動電機、4第一連接架、5第一驅動電機、6筒管、7停經片、8綜框、9綜絲、10鋼筘、11限位桿、12螺紋桿、13移動塊、14彈簧減震器、15底座、16限位柱。
具體實施方式
下面將結合本發明實施例中的附圖,對本發明實施例中的技術方案進行清楚、完整地描述,顯然,所描述的實施例僅僅是本發明一部分實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實施例。
參照圖1-2,一種帶有可調節筒管的紡織機,包括支撐座1,支撐座1采用304不銹鋼制成,便于清潔,經久耐用,使用壽命長,支撐座1的上端對稱設有兩個架體2,兩個架體2之間從上至下依次設有綜框8、三根筒管6、承載臺和兩根限位桿11,綜框8的一側設有綜絲9,綜框8上設有鋼筘10,兩個架體2上還共同設有停經片7,且綜框8位于鋼筘10和停經片7之間,三根筒管6的兩端分別設有第一連接架4和第二連接架,第一連接架4通過第一轉軸與設置在一側架體2上的第一驅動電機5連接,第二連接架通過第二轉軸與設置在另一側架體2上的第一軸承連接,兩根限位桿11上共同貫穿設有移動塊13,移動塊13采用圓形體型結構,移動塊13上螺紋連接有螺紋桿12,螺紋桿12的一端貫穿一側架體2并與設置在架體2的上第二驅動電機3連接,螺紋桿12的另一端與設置在另一側的架體2上的第二軸承連接,兩個架體2相對的一側均設有安裝座,兩個安裝座上共同卡設有承載板,且承載板位于筒管6與限位桿11之間,支撐座1的下端對稱設有多個限位柱16,多個限位柱16的下端共同設有底座15,支撐座1與底座15之間等距離設有多個彈簧減震器14,確保整體結構的穩定性,支撐座1的側面涂覆有高分子復合膜,若發生火災,高分子復合膜燃燒產生的氣體無毒無害,且具有阻燃功能。
本發明中,支撐座1與底座15之間彈簧減震器14的設置,確保整體結構的穩定,限位柱16的設置,加強了支撐座1的穩定性;移動塊13上可套放織物,移動塊13可進行左右調節,利用第二驅動電機3驅動螺紋桿12轉動,螺紋桿12轉動帶動移動塊13左右移動進而進行移動塊13位置的調節,第二軸承的設置,確保螺紋桿12可穩定的轉動,限位桿11的設置,確保移動塊13只可在左右方向上移動;三個筒管6可轉動進行位置切換,第一驅動電機5驅動轉軸轉動進而帶動第一連接架4轉動,繼而使得三個轉動進而位置的切換,第一軸承的設置,確保三個筒管6可穩定的轉動;鋼筘10、綜絲9和綜框8配合使用可對織物進行紡織處理,具體結構和原理為現有成熟的技術,在此不多贅述。
以上所述,僅為本發明較佳的具體實施方式,但本發明的保護范圍并不局限于此,任何熟悉本技術領域的技術人員在本發明揭露的技術范圍內,根據本發明的技術方案及其發明構思加以等同替換或改變,都應涵蓋在本發明的保護范圍之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