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發明屬于家用電器領域,具體提供一種聯動蓋組件、頂開式滾筒洗衣機及其內筒。
背景技術:
頂開式滾筒洗衣機主要包括箱體、外筒和內筒。其中箱體的頂部設置有上蓋,外筒的周向在與上蓋對準的位置處設置有外筒蓋,內筒的周向在與外筒蓋對應的位置處設置有內筒蓋。當內筒蓋轉動到內筒的頂部時,上蓋、外筒蓋和內筒蓋對準,用戶可以將上蓋、外筒蓋和內筒蓋打開,向內筒內投放衣物或者從內筒內將衣物取出。
目前市場上的頂開式滾筒洗衣機的內筒通常具有兩個內筒蓋。兩個內筒蓋在關閉時能夠以彼此扣合的方式相互鎖緊。兩個內筒蓋與內筒之間分別設置有扭簧,兩個內筒蓋從相互鎖緊狀態下解鎖后能夠在扭簧的作用下完全打開。但是,兩個內筒蓋在關閉時需要用戶同時對其進行翻轉,操作很不方便。
為了解決上述問題,兩個內筒蓋通常被設置為電動聯動,通過電機驅動兩個內筒蓋同時開啟或同時關閉。但是電動聯動不僅結構成本高,而且在驅動內筒蓋打開時轉速過快,容易產生噪音和碰傷用戶,用戶體驗較差。
相應地,本領域需要一種新的滾筒來解決上述問題。
技術實現要素:
為了解決現有技術中的上述問題,即為了解決現有頂開式滾筒洗衣機的內筒上兩個內筒蓋聯動機構結構復雜、成本高的問題,本發明提供了一種聯動蓋組件,所述聯動蓋組件包括樞轉連接到容器上的開口處的第一蓋體和第二蓋體,所述第一蓋體和所述第二蓋體之間設置有聯動機構,所述聯動機構用于使所述第一蓋體和所述第二蓋體能夠同步地打開或關閉。
在上述聯動蓋組件的優選技術方案中,所述聯動機構包括第一連桿和第二連桿,所述第一連桿的一端與所述第一蓋體連接,所述第一連桿的另一端與所述第二連桿的一端樞轉連接,所述第二連桿的另一端與所述第二蓋體樞轉連接,使得所述第一蓋體和所述第二蓋體能夠沿相反的方向同步轉動。
在上述聯動蓋組件的優選技術方案中,所述第一連桿的所述一端與所述第一蓋體固定連接或一體制成。
在上述聯動蓋組件的優選技術方案中,所述第一蓋體和/或所述第二蓋體與所述容器之間設置有阻尼器,所述阻尼器用于為所述第一蓋體和所述第二蓋體的轉動提供阻尼。
在上述聯動蓋組件的優選技術方案中,所述第一蓋體通過第一轉軸樞轉連接到所述容器,所述第二蓋體通過第二轉軸樞轉連接到所述容器;所述阻尼器設置在所述第一轉軸和/或所述第二轉軸上。
在另一方面,本發明提供了一種頂開式滾筒洗衣機的內筒,所述內筒包括上述聯動蓋組件的優選技術方案中任一項所述的聯動蓋組件,其中,所述容器是所述內筒,并且所述第一蓋體和所述第二蓋體分別設置到所述內筒的周向筒壁上。
在又一方面,本發明還一種頂開式滾筒洗衣機,所述頂開式滾筒洗衣機包括上述聯動蓋組件的優選技術方案中任一項所述的聯動蓋組件。
在上述頂開式滾筒洗衣機的優選技術方案中,所述容器是所述頂開式滾筒洗衣機的內筒,并且所述第一蓋體和所述第二蓋體分別設置到所述內筒的周向筒壁上。
在上述頂開式滾筒洗衣機的優選技術方案中,所述容器是所述頂開式滾筒洗衣機的外筒,并且所述第一蓋體和所述第二蓋體分別設置到所述外筒的頂部。
在上述頂開式滾筒洗衣機的優選技術方案中,所述容器是所述頂開式滾筒洗衣機的箱體,并且所述第一蓋體和所述第二蓋體分別設置到所述箱體的頂部。
本領域技術人員能夠理解的是,在本發明的優選技術方案中,通過在第一蓋體和第二蓋體之間設置聯動機構,使得第一蓋體和第二蓋體能夠同步地打開或關閉。具體地,該聯動機構包括第一連桿和第二連桿,第一連桿的一端與第一蓋體固定連接,第一連桿的另一端與第二連桿的一端樞轉連接,第二連桿的另一端與第二蓋體樞轉連接,通過第一連桿和第二連桿的上述連接關系,第一蓋體和第二蓋體能夠沿相反的方向同步轉動。在采用上述技術方案的情況下,本發明的聯動機構相對于現有技術中的電動聯動機構在結構上更加簡單、成本更加低廉。
進一步,通過在第一蓋體和/或第二蓋體與容器之間設置阻尼器,能夠有效地減緩第一蓋體和第二蓋體的轉動速度,避免了第一蓋體和第二蓋體因轉動過快相互碰撞或與容器碰撞時發出噪音,同時避免了第一蓋體和第二蓋體因轉動過快而碰傷用戶的問題,從而有效地提高了用戶的使用體驗。
更進一步,將本發明的聯動蓋組件應用到頂開式滾筒洗衣機的內筒上時,即將第一蓋體和第二蓋體分別設置到內筒的周向上時,不僅能夠使用戶單手操作將第一蓋體和第二蓋體同時打開和關閉,而且相對于電動聯動機構本發明的聯動蓋組件有效地降低了整體質量,提高了內筒轉動時的穩定性。
附圖說明
下面參照附圖來描述本發明的優選實施方式,附圖中:
圖1是頂開式滾筒洗衣機的結構示意圖;
圖2是頂開式滾筒洗衣機的內筒蓋打開狀態下的示意圖;
圖3是頂開式滾筒洗衣機的內筒蓋關閉狀態下的示意圖;
圖4是內筒蓋打開狀態下的結構示意圖;
圖5是內筒蓋關閉狀態下的結構示意圖。
附圖標記列表:
1、箱體;11、上蓋;2、外筒;21、外筒蓋;3、內筒;31、第一蓋體;311、按鍵;312、側卡鉤;313、主卡鉤;32、第二蓋體;321、側卡槽;322、主卡槽;3221、小卡鉤;33、聯動機構;331、第一連桿;332、第二連桿;34、阻尼器;35、第一轉軸;36、第二轉軸;37、第一扭簧;38、第二扭簧。
具體實施方式
本領域技術人員應當理解的是,這些實施方式僅僅用于解釋本發明的技術原理,并非用于限制本發明的保護范圍。例如,雖然附圖中的各部件之間是按一定比例關系繪制的,但是這種比例關系并非一成不變,本領域技術人員可以根據需要對其作出調整,以便適應具體的應用場合,調整后的技術方案仍將落入本發明的保護范圍。
需要說明的是,在本發明的描述中,術語“中心”、“上”、“下”、“左”、“右”、“豎直”、“水平”、“內”、“外”等指示的方向或位置關系的術語是基于附圖所示的方向或位置關系,這僅僅是為了便于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述裝置或元件必須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構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為對本發明的限制。此外,術語“第一”、“第二”、“第三”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為指示或暗示相對重要性。
此外,還需要說明的是,在本發明的描述中,除非另有明確的規定和限定,術語“安裝”、“相連”、“連接”應做廣義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連接,也可以是可拆卸連接,或一體地連接;可以是機械連接,也可以是電連接;可以是直接相連,也可以通過中間媒介間接相連,可以是兩個元件內部的連通。對于本領域技術人員而言,可根據具體情況理解上述術語在本發明中的具體含義。
本發明的聯動蓋組件包括樞轉連接到容器上的第一蓋體和第二蓋體,第一蓋體和第二蓋體之間設置有聯動機構,聯動機構用于使第一蓋體和第二蓋體能夠同步地打開或關閉。具體地,該聯動機構包括第一連桿和第二連桿,第一連桿的一端與第一蓋體固定連接或一體制成,第一連桿的另一端與第二連桿的一端樞轉連接,第二連桿的另一端與第二蓋體樞轉連接,使得第一蓋體和第二蓋體能夠沿相反的方向同步轉動。此外,本領域技術人員還可以根據需要,將聯動機構的連接固定關系進行適當調整,例如使第一連桿的一端與第一蓋體樞轉連接,使第二連桿的另一端與第二蓋體固定連接。
下面以頂開式滾筒洗衣的內筒為例來對本發明的聯動蓋組件進行詳細說明。
如圖1所示,本發明的頂開式滾筒洗衣主要包括箱體1、外筒2和內筒3。其中箱體1的頂部樞轉連接有上蓋11,外筒2的頂部樞轉連接有外筒蓋21,內筒3的周向設置有內筒蓋(圖中未標示)。當內筒蓋隨內筒3旋轉到頂部時,內筒蓋、外筒蓋21和頂蓋11相對準,以便用戶打開頂蓋11、外筒蓋21和內筒蓋后能夠向內筒內投放衣物,或從內筒中將衣物取出。
如圖1至圖3所示,內筒蓋包括第一蓋體31和第二蓋體32,第一蓋體31和第二蓋體32分別樞轉的連接到內筒3上,并且第一蓋體31和第二蓋體32開啟或關閉時的旋轉方向相反。
如圖4和圖5所示,第一蓋體31和第二蓋體32之間設置有聯動機構33,該聯動機構33包括第一連桿331和第二連桿332。圖4中第一連桿331的左端與第一蓋體31固定連接,圖4中第一連桿331的右下端與第二連桿332的左端樞轉連接,圖4中第二連桿的右端與第二蓋體32樞轉連接。本領域技術人員能夠理解的是,除了將第一連桿331和第一蓋體31采用鉚接、焊接等的固定方式外,還可以將第一連桿331和第一蓋體31設置為一個整體。
如圖4所示,通過第一連桿331和第二連桿332連接到一起的第一蓋體31和第二蓋體32能夠實現同步地轉動。具體地,當第一蓋體31順時針轉動時,第一蓋體31會通過第一連桿331驅使第二連桿332向左運動,進而向左運動的第二連桿332會驅使第二蓋體32沿逆時針方向轉動,直至第一蓋體31和第二蓋體32被完全關閉。
如圖5所示,第一蓋體31和內筒3之間設置有阻尼器34,該阻尼器34用于減緩第一蓋體31和第二蓋體32的轉動速度,防止第一蓋體31和第二蓋體32轉動過快碰撞發出聲響,同時避免了第一蓋體31和第二蓋體32因轉動過快而碰上用戶的問題。本領域技術人員能夠理解的是,在滿足阻尼器34能夠減緩第一蓋體31和第二蓋體32轉動速度的前提下,阻尼器34可以設置為任意數量和被設置到任意位置,例如在第一蓋體31和內筒3之間、第二蓋體32和內筒3之間分別設置一個阻尼器34。本領域技術人員能夠理解的是,在滿足阻尼器34能夠減緩第一蓋體31和第二蓋體32轉動速度的前提下,阻尼器34還可以是任意形式的阻尼器,例如,液壓阻尼器、旋轉阻尼器、粘滯阻尼器等。
繼續參閱圖4和圖5,第一蓋體31通過第一轉軸35與內筒3樞轉連接,阻尼器34被設置到第一轉軸35上。第二蓋體32通過第二轉軸36與內筒3樞轉連接。進一步,第一轉軸35和第二轉軸36上還分別設置有第一扭簧37和第二扭簧38。第一扭簧37的一端與第一蓋體31相連接,第一扭簧37的另一端與內筒3相連接,用于使第一蓋體31在開啟時能夠自動完全打開。第二扭簧38的一端與第二蓋體32相連接,第二扭簧38的另一端與內筒3相連接,用于使第二蓋體32在開啟時能夠自動完全打開。由于第一蓋體31和第二蓋體32之間具有聯動機構33,所以本領域技術人員還可以根據需要,僅在第一蓋體31和內筒3之間的第一轉軸35上設置第一扭簧37,或者僅在第二蓋體32和內筒3之間的第二轉軸36上設置第二扭簧38,也可以實現第一蓋體31和第二蓋體32的自動打開。
如圖2、圖3和圖5所示,第一蓋體31上設置有按鍵311、兩個側卡鉤312和主卡鉤313。第二蓋體32上設置有兩個側卡槽321和主卡槽322,該主卡槽322內還設置有一個小卡鉤3221。當第一蓋體31和第二蓋體32如圖4所示被關閉時,兩個側卡鉤312分別卡進各自對應的側卡槽321內,主卡鉤313卡進主卡槽322內并被小卡扣3221卡住。被卡住的主卡鉤313和兩個側卡鉤312能夠對第一蓋體31和第二蓋體32進行鎖定,使第一蓋體31和第二蓋體32保持關閉的狀態。當第一蓋體31和第二蓋體32需要被打開時,用戶只需按動按鍵311,使兩個側卡鉤312和主卡鉤313向下移動脫離側卡槽321和主卡槽322。進而第二蓋體32在第二扭簧38的作用下朝打開的方向轉動,轉動的第二蓋體32會帶動第一蓋體31朝打開的方向轉動直至完全打開。本領域技術人員能夠理解的是,在第一蓋體31和第二蓋體32都轉過一定角度之后,由于卡鉤312、313和卡槽321、322脫離了配合位置,所以用戶可以松開按鍵311。
下面結合圖2至圖4來對第一蓋體31和第二蓋體32的開閉過程進行詳細描述。
當第一蓋體31和第二蓋體32從圖3所示鎖定狀態被打開時,用戶手動按動按鍵311,卡鉤312、313分別從卡槽321、322中脫出。第二蓋體32在第二扭簧38的作用下朝打開的方向轉動,轉動的第二蓋體32通過聯動機構33作用于第一蓋體31。第一蓋體31在第一扭簧37和聯動機構33的作用下朝打開的方向轉動。在第一蓋體31和第二蓋體32打開至卡鉤312、313和卡槽321、322脫離配合的位置時,用戶可以松開按鍵311。此時,在聯動機構33、第一扭簧37和第二扭簧38的作用下第一蓋體31和第二蓋體32同步地轉動,直至完全打開。進一步,由于第一蓋體31和內筒3之間設置有阻尼器34,所以當用戶松開按鍵311后,第一蓋體31和第二蓋體32能夠被同步地、緩慢地打開。
當第一蓋體31和第二蓋體32從圖2所示打開狀態被關閉時,用戶手動按壓第一蓋體31,使第一蓋體31朝關閉的方向轉動。轉動的第一蓋體31通過聯動機構33帶動第二蓋體32也朝關閉的方向同步轉動。在第一蓋體31轉動到無法繼續轉動的位置時,用戶松開第一蓋體31。此時卡鉤312、313能夠分別卡到卡槽321、322中,并且卡住時會發出“咔噠”聲,確認第一蓋體31和第二蓋體32被鎖定。進一步,由于第一蓋體31和內筒3之間設置有阻尼器34,所以用戶在按壓第一蓋體31時,第一蓋體31和第二蓋體32的轉動速度比較緩慢,從而不會發生劇烈的碰撞或傷害到用戶的手。
需要說明的是,為了防止用戶在關蓋過程中傷到手,聯動機構33設置為必須先按第一蓋體31才可以正常關閉內筒蓋;如果先按動第二蓋體32,第一蓋體31也會在聯動機構33的作用下轉動,但是會因與第一蓋體31間留有縫隙而無法關蓋。
本領域技術人員能夠理解的是,在本發明的優選技術方案中,通過在第一蓋體31和第二蓋體32之間設置聯動機構33,使得第一蓋體31和第二蓋體32能夠同步地打開或關閉。具體地,該聯動機構33包括第一連桿331和第二連桿332,第一連桿331的一端與第一蓋體31固定連接,第一連桿331的另一端與第二連桿332的一端樞轉連接,第二連桿332的另一端與第二蓋體32樞轉連接,通過第一連桿331和第二連桿332的上述連接關系,第一蓋體31和第二蓋體32能夠沿相反的方向同步轉動。因此,本發明的聯動機構33相對于現有技術中的電動聯動機構在結構上更加簡單、成本更加低廉。
進一步,通過在第一蓋體31和內筒3之間設置阻尼器33,能夠有效地減緩第一蓋體31和第二蓋體32的轉動速度,避免了第一蓋體31和第二蓋體32因轉動過快相互碰撞或與內筒3碰撞時發出噪音,同時避免了第一蓋體31和第二蓋體32因轉動過快而碰傷用戶的問題,從而有效地提高了用戶的使用體驗。
此外,除了本發明的優選實施方案外,本發明的聯動蓋組件還可以被應用于其他裝置和設備上,例如,設置到頂開式滾筒洗衣機的箱體1的頂部,設置到頂開式滾筒洗衣機的外筒2的頂部。本領域技術人員可以根據需要對其作出調整,以便適應具體的應用場合,調整后的技術方案仍將落入本發明的保護范圍。
進一步,除了本發明的優選實施方案外,第一蓋體31和第二蓋體32還可以沿相同的方向轉動,在第一蓋體31和第二蓋體32被關閉時,第一蓋體31和第二蓋體32中的一個蓋體的前端會扣壓到另一個蓋體的后端。例如將聯動機構33設置為一根連桿,第一蓋體31和第二蓋體32在相同的位置處分別與該連桿連接。
至此,已經結合附圖所示的優選實施方式描述了本發明的技術方案,但是,本領域技術人員容易理解的是,本發明的保護范圍顯然不局限于這些具體實施方式。在不偏離本發明的原理的前提下,本領域技術人員可以對相關技術特征作出等同的更改或替換,這些更改或替換之后的技術方案都將落入本發明的保護范圍之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