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實用新型涉及一種棉花靛藍染色設備。
背景技術:
靛藍染料亦稱靛青染料,國際上稱為印地科(Indigo)染料,是傳統牛仔布紗染色最常用的染料。靛藍藍色體對纖維的親和力很低,不易染得深濃的色澤,同時移染性差,用于紗線染色時大多呈環染狀,且濕摩擦牢度較差,僅能達到1級,因此,牛仔布成衣經過石磨洗或其它助劑處理,可獲得均勻或局部剝色效果,顯露出一定的程度的白芯。
牛仔布經紗靛藍常用兩種方式,一種是用片狀經紗染色機,另一種是繩狀染色機(球經染色機),紗線染色時以數百根經紗聚集在一起繩狀方式進行,可以克服片狀染色由于橫向擠壓不勻而導致邊、中、邊色差,花條等染疵,具有透染性好,勻染程度高、染色牢度好的優點,生產是漿染聯合機的2至3倍。靛藍染料的染色包括:還原上染、空氣氧化、多次還原上染、空氣氧化后進行后處理。
但是棉纖維靛藍染色目前國內外尚無先例。
技術實現要素:
本實用新型所要解決的技術問題是:現有的靛藍染色工藝及設備不能適應棉纖維的靛藍染色。
本實用新型解決其技術問題所采用的技術方案是:一種棉花靛藍染色設備,包括依次連接的縫合體制備裝置、縫合體儲存裝置、滲透前處理槽裝置、多組染料浸軋槽裝置和空氣氧化架裝置、水洗槽裝置、酸洗槽裝置、柔軟槽裝置、烘干裝置和落布裝置,棉纖維通過縫合體制備裝置制備成為可連續傳輸的縫合體,縫合體通過連續傳輸的方式依次通過縫合體儲存裝置、滲透前處理槽裝置、多組染料浸軋槽裝置和空氣氧化架裝置、水洗槽裝置、酸洗槽裝置、柔軟槽裝置、烘干裝置和落布裝置進行縫合體儲存、滲透前處理、多次染料浸軋和空氣氧化、水洗、酸洗、柔軟、烘干和落布。
進一步限定,染料浸軋槽裝置的染料浸軋槽內的傳輸輥上下分層設置形成多層輥組,縫合體采用依次繞過每個傳輸輥的方式通過各層輥組由下至上進行橫向往復輸送并在染料浸軋槽內的染液中上染。
本實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實現了棉纖維靛藍染色的連續式生產,大大提高了生產效率大大提高,和紗線染色對比,可降低50%以上的污水排放,降低2000元/T以上的水、電、汽、工資等成本,同時紡紗后棉紗無色差、條花問題產生,大幅提高了產品質量和檔次。
附圖說明
下面結合附圖和實施例對本實用新型進一步說明;
圖1為本實用新型的棉花靛藍染色設備的整體結構示意圖;
圖2是本實用新型的染料浸軋槽裝置的結構示意圖;
圖中,1.縫合體制備裝置,2.縫合體儲存裝置,3.滲透前處理槽裝置,4.染料浸軋槽裝置,4-1.傳輸輥,5.空氣氧化架裝置,6.水洗槽裝置,7.酸洗槽裝置,8.柔軟槽裝置,9.烘干裝置,10.落布裝置,11.縫合體。
具體實施方式
一種棉花靛藍染色工藝,首先將棉纖維整理為棉胎;然后通過縫合裝置將上夾層、棉胎和下夾層縫合為一體,成為可連續傳輸的縫合體;縫合體通過連續傳輸的方式依次進行滲透前處理、多次染料浸軋和空氣氧化、水洗、酸洗、柔軟、烘干和落布。具體地,在該工藝中滲透前處理后的縫合體經過8次以上的染料浸軋和空氣氧化處理后,進入水洗步驟。
在滲透前處理步驟中,通過滲透助劑對縫合體進行前處理,使縫合體中的棉纖維具有足夠的毛細效益,便于在后續的染料浸軋步驟中有足夠的毛細管效益,便于上染。
通常情況下,包含棉纖維的縫合體的軋液率比棉紗線和織物高,棉紗線和織物的軋液率在80%左右,而縫合體的軋液率在130%左右,因此如果按現有的棉紗線和織物染色工藝時會照成帶液率過高而造成氧化不透的問題。
為解決該問題,在染料浸軋步驟中的染液中添加滲透助劑并結合軋車,使軋液率達到70~80%。優選該滲透助劑為耐堿高效滲透劑,軋車為高效軋車。滲透助劑的添加量可參考滲透助劑的產品使用說明及所染纖維的種類,按需進行添加。
另外,縫合體在滲透前處理后需要進行多次染料浸軋和空氣氧化,在每次染料浸軋和空氣氧化后,縫合體內的棉纖維的毛細效益都會下降,同時因為采用滲透助劑處理產生的毛細管效益為瞬時毛效,在軋液后毛細管效益會減弱,在染液中添加滲透助劑可使縫合體中的棉纖維在染液中有足夠的毛細管效益,這樣在同等軋車條件下可大大減低軋液率,同時,加入滲透助劑后,染液的滲透力增強,染液中的染料可以更容易的進入纖維內部,進而增加染色深度和牢度。
常規的染料浸軋槽,包括上層和下層兩層輥組,棉紗線和織物通過這些傳輸輥4-1進行上下縱向往復輸送,縫合體在水中體積增大,帶液量是棉紗線和織物的10多倍,縫合體如果在常規結構的染料浸軋槽內上下縱向往復輸送,會造成局部棉纖維堵塞,擠斷絎縫線機上染不均勻。
為解決該問題,在染料浸軋步驟中,縫合體在染液內采用依次繞過每個傳輸輥4-1的方式通過上下分層設置的多層輥組由下至上進行橫向往復輸送并上染。
因為存在同樣的問題,在滲透前處理、水洗、酸洗、柔軟步驟中,縫合體同樣采用依次繞過每個傳輸輥4-1的方式通過上下分層設置的多層輥組由下至上進行橫向往復輸送。
在柔軟步驟中,采用添加滲透助劑、柔軟助劑、固色助劑和石蠟的水浴在進行柔軟處理的同時保證染色牢度及可紡性。
實現并采用上述棉花靛藍染色工藝的棉花靛藍染色設備,包括依次連接的縫合體制備裝置1、縫合體儲存裝置2、滲透前處理槽裝置3、多組染料浸軋槽裝置4和空氣氧化架裝置5、水洗槽裝置6、酸洗槽裝置7、柔軟槽裝置8、烘干裝置9和落布裝置10,棉纖維通過縫合體制備裝置1制備成為可連續傳輸的縫合體11,縫合體11通過連續傳輸的方式依次通過縫合體儲存裝置2、滲透前處理槽裝置3、多組染料浸軋槽裝置4和空氣氧化架裝置5、水洗槽裝置6、酸洗槽裝置7、柔軟槽裝置8、烘干裝置9和落布裝置10進行縫合體11儲存、滲透前處理、多次染料浸軋和空氣氧化、水洗、酸洗、柔軟固色、烘干和落布。具體地,在該設備中滲透前處理后的縫合體經過8組以上染料浸軋槽裝置4和空氣氧化架裝置5進行染料浸軋和空氣氧化處理后,進入水洗步驟。
在圖1所示的具體設備中,滲透前處理槽裝置3的數量為三個。具有十組染料浸軋槽裝置4和空氣氧化架裝置5,共十個染料浸軋槽裝置4和10個空氣氧化架裝置5。縫合體儲存裝置2包括多個儲棉倉。水洗槽裝置6的數量為兩個,酸洗槽裝置7和柔軟槽裝置8各一個。
如圖2所示,優選,染料浸軋槽裝置4的染料浸軋槽內的傳輸輥4-1上下分層設置形成多層輥組,縫合體11采用依次繞過每個傳輸輥4-1的方式通過各層輥組由下至上進行橫向往復輸送并在染料浸軋槽內的染液中上染。
因為存在同樣的問題,優選,滲透前處理槽裝置3、水洗槽裝置6、酸洗槽裝置7、柔軟槽裝置8的各槽內的傳輸輥4-1上下分層設置形成多層輥組,縫合體11同樣采用依次繞過每個傳輸輥4-1的方式通過各層輥組由下至上進行橫向往復輸送。
本實用新型的縫合體制備裝置1在本發明人的另一篇專利文獻CN105155166A中已做公開,該縫合體制備裝置1包括棉纖維整理裝置、放卷裝置和縫合裝置,棉纖維整理裝置和放卷裝置設置在縫合裝置的前方,棉纖維按照棉纖維整理裝置、放卷裝置、縫合裝置的順序在各裝置中連續傳輸,棉纖維整理裝置用于將棉纖維進行整理,平鋪成均勻的扁平狀的棉胎并向后連續輸出,放卷裝置包括上夾層放卷裝置和下夾層放卷裝置,上夾層放卷裝置和下夾層放卷裝置分別位于棉胎的上方和下方,上夾層放卷裝置和下夾層放卷裝置用于輸出上夾層和下夾層,并將棉纖維整理裝置連續輸出的棉胎夾在上夾層和下夾層之間,縫合裝置用于將放卷裝置輸出的上夾層、下夾層和夾在上夾層和下夾層之間的棉胎縫合為一體,成為可連續傳輸的縫合體11。
同樣,本實用新型的落布裝置10也包括縫合線拆開裝置和收卷裝置,縫合線拆開裝置用于將完成染色的縫合體11上的縫合結構拆開,收卷裝置用于將拆除縫合線的縫合體11中的上夾層和下夾層分別收卷。縫合裝置通過絎縫的方式將上夾層、棉胎和下夾層縫合為一體,并且絎縫的縫合結合為可抽拉拆開形式的縫合結構,縫合線拆開裝置通過將縫合線收卷的方式拆開縫合結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