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發明涉及除塵技術領域,特別是一種新型除塵器。
背景技術:
織物多由天然纖維或者合成纖維制成,在加工過程中,織物容易沾染毛灰,因此在卷繞成卷的時候需要進行除塵,傳統的織物除塵需要工人手持粘毛器在織物表面滾動進行清潔,但是這一方式費時費力,效率低下,人工成本高,且卷繞和除塵需要分成兩個環節進行,耗時長。
技術實現要素:
本發明所要解決的技術問題是提供一種新型除塵器,其能夠解決上述現在技術中的問題。
本發明是通過以下技術方案來實現的:本發明的一種新型除塵器,包括機座以及分別固定在所述機座頂面左右兩側的卷繞裝置以及導入除塵裝置,所述卷繞裝置由前后相對且固定設在所述機座頂面的第一立架和第二立架組成,所述第一立架和所述第二立架相對側對等設有第一滑接槽,每個所述第一滑接槽內均設有第一滑接塊,所述第一立架內的所述第一滑接槽下方的所述第一立架后側面內固定設有卷繞馬達,所述卷繞馬達右側面配合連接有第一轉繞軸,所述卷繞馬達相對的所述第二立架內設有前后穿貫設置的滑接槽,所述滑接槽內底面設有導接槽,所述滑接槽內滑接配合連接有第二滑接塊,所述第二滑接塊前側端轉繞配合連接有與所述第一轉繞軸相對設置的第二轉繞軸,所述第二滑接塊底部設有伸到所述導接槽內的導接塊,所述導接塊底部設有第二滑接槽,所述導接槽前端內壁內設有第一嵌入槽,所述第一嵌入槽內設有后側端與所述導接塊前側面相觸接的第一簧圈,所述第一嵌入槽下方的所述第二立架內設有滑接腔,所述滑接腔內設有第三滑接塊,所述第三滑接塊上螺型紋配合連接有上下延長設置的鎖接螺型桿,所述滑接腔與所述導接槽之間的設有第二立架內設有過槽,所述過槽內滑接配合連接有上下延長設置的推進桿,所述推進桿頂部設有推進斜角面,所述推進桿底部尾部與所述第三滑接塊前側頂部固定連接,所述第二立架頂面左側邊緣處固定設置有用于吸收除塵過程中揚塵的吸塵器,所述吸塵器左端設置有可彎折吸塵管,所述吸塵器右端連通設置有集塵盒,所述機座底部設置有油壓裝置。
作為優選地技術方案,兩組所述第一滑接塊之間轉繞配合連接有第三轉繞軸,所述第三轉繞軸上固定設有第一除塵筒,每個所述第一滑接塊頂面內均設有觸接監測儀,所述觸接監測儀與所述第一滑接槽內頂壁相對設置,所述觸接監測儀與所述卷繞馬達電連接,每個所述第一滑接槽內頂壁內設有第二嵌入槽,每個第二嵌入槽內頂壁與所述第一滑接塊頂面之間均設有第二簧圈。
作為優選地技術方案,所述第一轉繞軸與所述第二轉繞軸相對側固定設有卡接件,每個所述卡接件上均設有相對設置的連接桿以及固定在所述連接桿上下兩側相對等設置的卡接塊,兩組所述卡接件之間卡接配合連接有卷繞芯,所述卷繞芯兩側尾部對等設有用以與所述連接桿配合連接的插接孔,所述插接孔上下兩側對等設有用以與所述卡接塊配合連接的卡接槽。
作為優選地技術方案,所述鎖接螺型桿頂部端與所述滑接腔內頂壁轉繞配合連接,所述鎖接螺型桿底部與鎖接馬達配合連接,所述鎖接馬達外表面設置于所述滑接腔內底面內且固定連接。
作為優選地技術方案,所述導入除塵裝置由前后對等設置的支立架組成,每個所述支立架相對側對等設有第四導接槽,每個所述第四導接槽內均設有第四滑接塊,兩組所述第四滑接塊之間轉繞配合連接有第二除塵筒,所述第二除塵筒上方的兩組所述支立架之間轉繞配合連接有第三除塵筒,每個所述第四滑接塊底部的所述第四導接槽內均設有第三簧圈。
作為優選地技術方案,所述油壓裝置包括油壓臺、油壓泵和導接桿,所述油壓臺設置在所述機座下方,所述油壓泵固定設置在油壓臺頂面,所述油壓泵頂面與所述機座底面固定連接,所述油壓泵左右分別設置有所述導接桿。
本發明的有益效果是:
1.通過第一立架內的第一滑接槽下方的第一立架后側面內固定設卷繞馬達,卷繞馬達右側面配合連接第一轉繞軸,卷繞馬達相對的第二立架內設前后穿貫設置的滑接槽,滑接槽內底面設導接槽,滑接槽內滑接配合連接第二滑接塊,第二滑接塊前側端轉繞配合連接與第一轉繞軸相對設置的第二轉繞軸,第一轉繞軸與第二轉繞軸相對側固定設卡接件,從而實現自動控制卷繞工作,提高工作效率,同時方便卷繞芯的快速安裝和拆卸,提高整體卷繞進程。
2.通過第二滑接塊底部設伸到導接槽內的導接塊,導接塊底部設第二滑接槽,導接槽前端內壁內設第一嵌入槽,第一嵌入槽內設后側端與導接塊前側面相觸接的第一簧圈,第一嵌入槽下方的第二立架內設滑接腔,滑接腔內設第三滑接塊,第三滑接塊上螺型紋配合連接上下延長設置的鎖接螺型桿,滑接腔與導接槽之間的設第二立架內設過槽,過槽內滑接配合連接上下延長設置的推進桿,推進桿頂部設推進斜角面,推進桿底部尾部與第三滑接塊前側頂部固定連接,從而實現自動控制第二滑接塊的前后移動,實現對卷繞芯的鎖接以及解鎖工作,提高卷繞芯安裝速度以及穩定性。
3.通過兩組第一滑接塊之間轉繞配合連接第三轉繞軸,第三轉繞軸上固定設第一除塵筒,每個第一滑接塊頂面內均設觸接監測儀,觸接監測儀與第一滑接槽內頂壁相對設置,觸接監測儀與卷繞馬達電連接,當觸接監測儀觸接到第一滑接槽內頂壁內頂壁時發出信號并控制卷繞馬達停止轉繞,防止卷繞超程,實現定量卷繞,每個第一滑接槽內頂壁內設第二嵌入槽,每個第二嵌入槽內頂壁與第一滑接塊頂面之間均設第二簧圈,從而實現自動恢復初始位置以及使得第一除塵筒對卷繞芯上的織物進行頂壓滾動,提高織物的卷繞質量。
4.本發明結構簡單,能實現自動控制安裝和拆卸卷繞芯,提高卷繞芯的安裝和拆卸速度,減少工作人員勞動量,同時提高了整體卷繞進程,能實現自動控制定量卷繞工作,防止卷繞超程,能實現自動卷繞的同時對織物表面的粘毛粘灰進行了清潔,提高了織物的質量。
附圖說明
為了易于說明,本發明由下述的具體實施例及附圖作以詳細描述。
圖1為本發明的一種新型除塵器外部整體結構示意圖;
圖2為本發明的卷繞裝置內部結構示意圖;
圖3為本發明的卷繞芯前視圖;
圖4為本發明的卡接件的結構示意圖;
圖5為本發明的導入除塵裝置內部結構示意圖;
圖6為本發明的導接槽內部結構示意圖。
具體實施方式
如圖1-圖6所示,本發明的一種新型除塵器,包括機座5以及分別固定在所述機座5頂面左右兩側的卷繞裝置6以及導入除塵裝置7,所述卷繞裝置6由前后相對且固定設在所述機座5頂面的第一立架61和第二立架62組成,所述第一立架61和所述第二立架62相對側對等設有第一滑接槽63,每個所述第一滑接槽63內均設有第一滑接塊631,所述第一立架61內的所述第一滑接槽63下方的所述第一立架61后側面內固定設有卷繞馬達610,所述卷繞馬達610右側面配合連接有第一轉繞軸611,所述卷繞馬達610相對的所述第二立架62內設有前后穿貫設置的滑接槽621,所述滑接槽621內底面設有導接槽624,所述滑接槽621內滑接配合連接有第二滑接塊622,所述第二滑接塊622前側端轉繞配合連接有與所述第一轉繞軸611相對設置的第二轉繞軸623,所述第二滑接塊622底部設有伸到所述導接槽624內的導接塊626,所述導接塊626底部設有第二滑接槽6261,所述導接槽624前端內壁內設有第一嵌入槽625,所述第一嵌入槽625內設有后側端與所述導接塊626前側面相觸接的第一簧圈6251,所述第一嵌入槽625下方的所述第二立架62內設有滑接腔627,所述滑接腔627內設有第三滑接塊628,所述第三滑接塊628上螺型紋配合連接有上下延長設置的鎖接螺型桿629,所述滑接腔627與所述導接槽624之間的設有第二立架62內設有過槽620,所述過槽620內滑接配合連接有上下延長設置的推進桿6201,所述推進桿6201頂部設有推進斜角面6202,所述推進桿6201底部尾部與所述第三滑接塊628前側頂部固定連接,所述第二立架62頂面左側邊緣處固定設置有用于吸收除塵過程中揚塵的吸塵器4,所述吸塵器4左端設置有可彎折吸塵管42,所述吸塵器4右端連通設置有集塵盒41,所述機座5底部設置有油壓裝置。
其中,兩組所述第一滑接塊631之間轉繞配合連接有第三轉繞軸632,所述第三轉繞軸632上固定設有第一除塵筒634,每個所述第一滑接塊631頂面內均設有觸接監測儀633,所述觸接監測儀633與所述第一滑接槽63內頂壁相對設置,所述觸接監測儀633與所述卷繞馬達610電連接,當所述觸接監測儀633觸接到所述第一滑接槽63內頂壁內頂壁時發出信號并控制卷繞馬達610停止轉繞,每個所述第一滑接槽63內頂壁內設有第二嵌入槽636,每個第二嵌入槽636內頂壁與所述第一滑接塊631頂面之間均設有第二簧圈635,從而實現自動恢復初始位置以及使得第一除塵筒634對卷繞芯8上的織物進行頂壓滾動,提高織物的卷繞質量。
其中,所述第一轉繞軸611與所述第二轉繞軸623相對側固定設有卡接件64,每個所述卡接件64上均設有相對設置的連接桿641以及固定在所述連接桿641上下兩側相對等設置的卡接塊642,兩組所述卡接件64之間卡接配合連接有卷繞芯8,所述卷繞芯8兩側尾部對等設有用以與所述連接桿641配合連接的插接孔81,所述插接孔81上下兩側對等設有用以與所述卡接塊642配合連接的卡接槽82,從而方便卷繞芯8的快速安裝和拆卸,提高整體卷繞速度。
其中,所述鎖接螺型桿629頂部端與所述滑接腔627內頂壁轉繞配合連接,所述鎖接螺型桿629底部與鎖接馬達6291配合連接,所述鎖接馬達6291外表面設置于所述滑接腔627內底面內且固定連接,從而實現自動控制卷繞芯8的鎖接以及松脫工作,減少工作人人員勞動量且提高了拆裝速度。
其中,所述導入除塵裝置7由前后對等設置的支立架71組成,每個所述支立架71相對側對等設有第四導接槽72,每個所述第四導接槽72內均設有第四滑接塊721,兩組所述第四滑接塊721之間轉繞配合連接有第二除塵筒73,所述第二除塵筒73上方的兩組所述支立架71之間轉繞配合連接有第三除塵筒74,每個所述第四滑接塊721底部的所述第四導接槽72內均設有第三簧圈722,從而實現支撐織物的同時防止織物雖受張力作用造成褶皺或重疊現象,從而影響卷制后的織物的質量。
其中,所述油壓裝置包括油壓臺2、油壓泵21和導接桿22,所述油壓臺2設置在所述機座5下方,所述油壓泵21固定設置在油壓臺2頂面,所述油壓泵21頂面與所述機座5底面固定連接,所述油壓泵21左右分別設置有所述導接桿22,通過設置所述油壓裝置可以自由調節作業高度。
初始狀態時,第一立架61和第二立架62內的第一滑接塊631受到第二簧圈635的頂壓力,使第一立架61和第二立架62內的第一滑接塊631位于第一滑接槽63內的最底部位置,此時,第一滑接塊631頂面內的觸接監測儀633最大程度遠離第一滑接槽63內頂壁,同時,第三滑接塊628通過鎖接馬達6291帶動鎖接螺型桿629轉繞,由鎖接螺型桿629帶動第三滑接塊628位于滑接腔627內的最底部位置,此時,由第三滑接塊628帶動推進桿6201底部最大程度伸到滑接腔627內,同時,推進桿6201頂部尾部完全縮回過槽620內,此時,導接槽624內的導接塊626受到第一簧圈625的頂壓力,使導接塊626位于導接槽624內的最后側位置,同時,由導接塊626帶動第二滑接塊622右側端最大程度伸出第二立架62的后側面外,此時,推進桿6201頂部的推進斜角面6202與第二滑接槽6261前側段處于相對狀態,同時,前后兩側第四導接槽72內的第四滑接塊721受到第三簧圈722的頂壓力,使第四滑接塊721位于第四導接槽72內的最頂部位置,此時,第四滑接塊721帶動第二除塵筒73頂部外壁與第三除塵筒74底部外壁相觸接。
當需要使用時,首先將卷繞芯8移動到前后兩側卡接件64之間,同時,使得卷繞芯8兩側的插接孔81以及卡接槽82分別與前后兩側卡接件64上的連接桿641以及卡接塊642處于相對位置,然后向前側移動卷繞芯8,使得卷繞芯8前側的插接孔81以及卡接槽82與前側卡接件64上的連接桿641以及卡接塊642配合連接,然后通過鎖接馬達6291帶動鎖接螺型桿629轉繞,由鎖接螺型桿629帶動第三滑接塊628以及第三滑接塊628上的推進桿6201向上移動,直至推進桿6201上的推進斜角面6202伸到第二滑接槽6261內且與第二滑接槽6261前側段斜角面滑接抵壓配合連接,此時,繼續控制鎖接馬達6291帶動鎖接螺型桿629轉繞,直至第三滑接塊628移動到滑接腔627內的最頂部位置時,此時,推進斜角面6202與第二滑接槽6261滑接抵壓配合,使得導接塊626克服第一簧圈6251的頂壓力滑接到導接槽624內的最前側位置,使第一簧圈6251完全伸到第一嵌入槽625內,此時,導接塊626帶動第二滑接塊622完全滑入滑接槽621內,同時,第二滑接塊622帶動后側的卡接件64上的連接桿641以及卡接塊642完全插入卷繞芯8后側的插接孔81以及卡接槽82內,此時控制鎖接馬達6291停止轉繞,然后將織物穿過第三除塵筒74底面以及第二除塵筒73頂壁之間,然后將織物與卷繞芯8固定連接,此時,通過卷繞馬達610帶動第一轉繞軸611轉繞,由第一轉繞軸611帶動第二轉繞軸623上的卡接件64以及第一轉繞軸611上的卡接件64之間的卷繞芯8轉繞,隨著卷繞芯8上的織物增加,使第一除塵筒634克服第二簧圈635的頂壓力逐漸向上移動,直至第一滑接塊631移動到第一滑接槽63內的最頂部位置時,此時,第一滑接塊631頂面內的觸接監測儀633與第一滑接槽63內頂壁相觸接,同時由觸接監測儀633發送信號并控制卷繞馬達610停止轉繞,從而實現智能定量控制,防止卷繞超程,此時,第二簧圈635完全伸到第二嵌入槽636內。
本發明的有益效果是:
1.通過第一立架內的第一滑接槽下方的第一立架后側面內固定設卷繞馬達,卷繞馬達右側面配合連接第一轉繞軸,卷繞馬達相對的第二立架內設前后穿貫設置的滑接槽,滑接槽內底面設導接槽,滑接槽內滑接配合連接第二滑接塊,第二滑接塊前側端轉繞配合連接與第一轉繞軸相對設置的第二轉繞軸,第一轉繞軸與第二轉繞軸相對側固定設卡接件,從而實現自動控制卷繞工作,提高工作效率,同時方便卷繞芯的快速安裝和拆卸,提高整體卷繞進程。
2.通過第二滑接塊底部設伸到導接槽內的導接塊,導接塊底部設第二滑接槽,導接槽前端內壁內設第一嵌入槽,第一嵌入槽內設后側端與導接塊前側面相觸接的第一簧圈,第一嵌入槽下方的第二立架內設滑接腔,滑接腔內設第三滑接塊,第三滑接塊上螺型紋配合連接上下延長設置的鎖接螺型桿,滑接腔與導接槽之間的設第二立架內設過槽,過槽內滑接配合連接上下延長設置的推進桿,推進桿頂部設推進斜角面,推進桿底部尾部與第三滑接塊前側頂部固定連接,從而實現自動控制第二滑接塊的前后移動,實現對卷繞芯的鎖接以及解鎖工作,提高卷繞芯安裝速度以及穩定性。
3.通過兩組第一滑接塊之間轉繞配合連接第三轉繞軸,第三轉繞軸上固定設第一除塵筒,每個第一滑接塊頂面內均設觸接監測儀,觸接監測儀與第一滑接槽內頂壁相對設置,觸接監測儀與卷繞馬達電連接,當觸接監測儀觸接到第一滑接槽內頂壁內頂壁時發出信號并控制卷繞馬達停止轉繞,防止卷繞超程,實現定量卷繞,每個第一滑接槽內頂壁內設第二嵌入槽,每個第二嵌入槽內頂壁與第一滑接塊頂面之間均設第二簧圈,從而實現自動恢復初始位置以及使得第一除塵筒對卷繞芯上的織物進行頂壓滾動,提高織物的卷繞質量。
4.本發明結構簡單,能實現自動控制安裝和拆卸卷繞芯,提高卷繞芯的安裝和拆卸速度,減少工作人員勞動量,同時提高了整體卷繞進程,能實現自動控制定量卷繞工作,防止卷繞超程,能實現自動卷繞的同時對織物表面的粘毛粘灰進行了清潔,提高了織物的質量。
以上所述,僅為本發明的具體實施方式,但本發明的保護范圍并不局限于此,任何不經過創造性勞動想到的變化或替換,都應涵蓋在本發明的保護范圍之內。因此,本發明的保護范圍應該以權利要求書所限定的保護范圍為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