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實用新型涉及一種面料,更具體地說,它涉及一種彈性面料。
背景技術:
隨著人們生活水平的不斷提高,人們對服裝性能的要求不斷提高。制作服裝的面料的布面光澤度、手感以及風格等越來越受到人們的關注。目前生產出的許多面料容易起皺,面料的柔軟度較差,吸汗和透氣性效果不盡理想,面料容易出現起圈、緯縮,圖案紋路較不清晰,此外,目前的面料大多彈力較差,拉伸性能較差,用這種面料做成的衣服修身效果較差。
技術實現要素:
針對現有技術存在的不足,本實用新型在于提供一種彈性面料,通過設置第一彈性絲和第二彈性絲,使面料的彈性增加,達到提升做成的衣服修身效果的目的。
為實現上述目的,本實用新型提供了如下技術方案:一種彈性面料,包括多個基布層,還包括多個第一彈性絲,相鄰所述的基布層之間通過所述第一彈性絲連接,所述的基布層中穿設有第二彈性絲,所述的基布層左右兩側均縫制有多個連接部,相鄰所述連接部之間形成第一間隙。
通過采用上述技術方案,第一彈性件具有彈性,基布層可以沿著自身的長度方向拉伸,在對面料橫向拉動時,連接部發生移動,第二彈性絲的彈力作用和第一間隙的作用,使得面料在受到橫向的力時可以發生形變并產生彈力,從而使面料具有較好的彈性,使用該面料做成的衣服修身效果較好,同事,通過第一間隙,能夠使本彈性面料具有較好的透氣性,提升舒適度。
本實用新型進一步設置為:所述的連接部呈傾斜設置。
通過采用上述技術方案,傾斜設置的連接部,在面料受到橫向的力時,能夠提升連接部的位移量,從而進一步提升本彈性面料的彈性。
本實用新型進一步設置為:多個所述的連接部沿基布層的長度方向均勻分布。
通過采用上述技術方案,在本彈性面料受到拉力時,能夠使連接部受到的拉力趨于相等,不易使個別的連接部容易發生斷裂,提升使用壽命。
本實用新型進一步設置為:所述的連接部采用抗菌纖維和氨綸纖維編織而成。
通過采用上述技術方案,氨綸纖維具有較好的彈性,抗菌纖維具有良好的抗菌效果,能夠提升舒適性。
本實用新型進一步設置為:相鄰所述第一彈性絲之間的距離為0.5-1mm。
通過采用上述技術方案,能夠使本彈性面料具有良好的彈性的同時,具有良好的透氣性。
本實用新型進一步設置為:所述的第一間隙的寬度為1-1.5mm。
通過采用上述技術方案,能夠使本彈性面料具有良好的彈性的同時,具有良好的透氣性。
本實用新型進一步設置為:所述的第一彈性絲和第二彈性絲均采用氨綸制成。
通過采用上述技術方案,氨綸具有較好的彈性,并且能夠在拉力消失能迅速恢復到初始狀態,并且具有較好的耐酸堿性、耐汗、耐海水性、耐干洗性、耐磨性,具有較長的使用壽命。
本實用新型進一步設置為:所述的第一彈性絲和連接部之間形成第二間隙。
通過采用上述技術方案,能夠使本彈性面料具有良好的彈性的同時,具有良好的透氣性。
本實用新型進一步設置為:所述的連接部呈弧形設置。
通過采用上述技術方案,能夠增加人們的舒適性。
綜上所述,本實用新型具有以下有益效果:
通過第一彈性絲以及第二彈性絲的設置,使得本彈性面料具有良好的彈性,同時,通過連接部以及相鄰連接部之間所形成的第一間隙,進一步提升了彈性,從而達到用本彈性面料做成的衣服具有較好的修身效果的目的。
附圖說明
圖1為本實用新型的結構示意圖;
圖2為圖1的A處放大圖。
附圖標記:1、基布層;2、第一彈性絲;3、連接部;4、第一間隙;5、第二彈性絲;6、第二間隙。
具體實施方式
參照圖1至圖2對本實用新型做進一步說明。
如圖1至圖2所示,一種彈性面料,包括多個相互平行設置的基布層1,基布層1呈長條狀。在每個基布層1當中穿設有一根第一彈性絲2。第一彈性絲2的長度方向與基布層1的長度方向平行設置。基布層1采用滌綸制成。
在基布層1的左右兩側均縫制有多個連接部3。連接部3呈長條狀,并且傾斜設置。一個基布層1的左右兩個連接部3以基布層1為對稱線對稱設置。這多個連接部3沿著基布層1的長度方向均勻分布。
連接部3采用抗菌纖維和氨綸纖維編織而成,該抗菌纖維為銀系抗菌纖維。
位于基布層1同一側的兩個連接部3之間形成第一間隙4,第一間隙4的寬度為1mm。連接部3的寬度為1.5mm。
連接部3呈弧形設置,并與第二彈性絲5之間形成第二間隙6。
第二彈性絲5也采用氨綸制成并且數量有多個。這多個第二彈性絲5沿著基布層1的長度方向均勻分布。相鄰兩個第二彈性絲5之間的距離為0.5mm,且均平行設置。
第二彈性絲5與第一彈性絲2的長度方向垂直設置。
以上所述僅是本實用新型的優選實施方式,本實用新型的保護范圍并不僅局限于上述實施例,凡屬于本實用新型思路下的技術方案均屬于本實用新型的保護范圍。應當指出,對于本技術領域的普通技術人員來說,在不脫離本實用新型原理前提下的若干改進和潤飾,這些改進和潤飾也應視為本實用新型的保護范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