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利名稱:玻璃拉管線跑道柔性滾輪機構的制作方法
技術領域:
本實用新型涉及一種玻璃拉管線跑道柔性滾輪機構。
技術背景目前,使用的玻璃拉管線跑道滾輪機構同類產品大多采用氣懸浮輪 的結構。它主要由通氣連接桿、空心軸、不銹鋼套、吹氣銅嘴、石墨輪 等組成。它采用壓縮空氣通過氣懸浮軸上的小孔對石墨滾輪內孔吹壓縮 空氣,在石墨滾輪內孔形成一層氣墊薄膜,使石墨滾輪懸浮起來,以減 少石墨滾輪與軸之間的摩擦力,使之在很小的轉動力下就能轉動。軸上 的壓縮空氣通過孔制造成傾斜的角度,在壓縮空氣吹入石墨輪內孔時產 生一個轉動力矩。這樣就能給石墨滾輪一個向前的滾動力,使之轉動, 從而帶動玻璃管向前傳送。但是,在實際使用時由于玻璃管重量下壓以及壓縮空氣不合格和工 作環境惡劣(有玻璃粉塵)等原因,氣懸浮石墨輪很難懸浮起來,石墨 輪與軸之間的滑動摩擦力很大,很少有使用廠家的氣懸浮輪是正常工作 的,大多的滾輪不"滾",實際使用情況是玻璃管與滾輪在干摩擦,這 種情況不僅影響玻璃管加工質量,而且加速了滾輪的磨損,增加了牽引 機的牽引負載力。發明的內容本實用新型的目的是提供一種滾輪不易磨損的玻璃拉 管線跑道柔性滾輪機構。本實用新型的技術解決方案是,石墨滾輪兩端 面的中心開有碗形孔,孔內鑲有碗形金屬套,金屬套內孔中均勻排列滾 珠,兩側的滾珠外側各安裝有外圓與滾珠直徑相對應的金屬滑套;芯軸 穿入石墨滾輪中心孔中, 一端與金屬滑套螺紋連接,另一端與另一個金 屬滑套滑動配合,該金屬滑套外側的芯軸上套接墊圈與彈簧并用螺帽壓 緊。本實用新型采用滾珠支撐代替現在普遍采用的氣懸浮支撐的方式。彈簧對滾珠與金屬滑套和碗形金屬套的接觸產生一定的壓緊力,使本實 用新型的滾珠間隙由彈簧壓力控制,在受到一定的外力和芯軸發生熱脹 冷縮時金屬滑套可以左右串動以自動調節它們之間的間隙,防止抱死現 象的發生,從而杜絕發生石墨滾輪的失效現象。該實用新型使用效果很
好,生產線上滾輪的轉動率達到95%,同時還節省了生產線加工氣懸浮 系統的成本,節省了生產線運行時壓縮空氣的消耗,降低了生產加工成 本,使跑道設備更簡潔、有效。由于石墨滾輪保持了轉動的狀態,改變 了原來生產線石墨輪滑動摩擦的現象,石墨滾輪的壽命相對比以前的結 構提高了 3倍以上。減少了牽引機牽引力對玻璃管圓度和直線度的影響,使玻璃管成型的圓度和直線度提高50%以上。
圖1為本實用新型的結構示意圖。
具體實施方式
在石墨滾輪[5]兩端面的中心加工有碗形孔,碗形孔內鑲有碗形金 屬套4、 6,在金屬套4、 6內孔中均勻排列滾珠3、 7,兩側的滾珠3、 7 外側各安裝有外圓與滾珠直徑相對應的金屬滑套2、 8;芯軸1穿入石墨 滾輪5中心孔中, 一端與金屬滑套2螺紋連接,另一端與金屬滑套8滑 動配合,金屬滑套8外側的芯軸上套接墊圈9、 11與彈簧10并用螺帽 12、 13壓緊。使用時,滾輪直接接觸剛剛從熔爐里出來的高溫玻璃管,溫度非常 高,可以達到800°C,所以滾輪機構的各件間隙必須可調,否則當零件 發生熱脹冷縮時各件之間的間隙會發生變化。原來的滾輪機構當溫度下 降時,零件縮小,各件間隙變小,滾珠就會與金屬滑套轉動發生困難, 從而發生抱死的現象,使滾輪不能夠正常轉動,造成滾輪轉動的失效; 而當溫度上升時,零件膨脹,各件間隙變大,使滾珠與碗形金屬套接觸 不緊密,滾輪轉動時就會由于支撐力不均衡產生上下擺動,影響傳動效 果,進而影響玻璃拉管的產品質量。本實用新型的滾輪機構一側的滑套壓緊力由彈簧提供,使滾珠的間 隙可以由彈簧壓力控制,在溫度發生變化、各件間隙變化時金屬滑套可 以左右串動,以抵消由于溫度及玻璃管壓力變化造成的各件間隙變化, 使滾輪機構的各件能一直保持緊密配合,能夠隨時變化,實現滾輪機構 的柔性接觸,提高滾輪機構的傳動精度。
權利要求1.一種玻璃拉管線跑道柔性滾輪機構,其特征是,石墨滾輪[5]兩端面的中心開有碗形孔,孔內鑲有碗形金屬套[4][6],金屬套[4][6]內孔中均勻排列滾珠[3]、[7],兩側的滾珠[3]、[7]外側各安裝有外圓與滾珠直徑相對應的金屬滑套[2]、[8];芯軸[1]穿入石墨滾輪[5]中心孔中,一端與金屬滑套[2]螺紋連接,另一端與金屬滑套[8]滑動配合,金屬滑套[8]外側的芯軸上套接墊圈[9]、[11]與彈簧[10]并用螺帽[12]、[13]壓緊。
專利摘要本實用新型涉及一種玻璃拉管線跑道柔性滾輪機構。石墨滾輪兩端面的中心開有碗形孔,孔內鑲有碗形金屬套,金屬套內孔中均勻排列滾珠,兩側的滾珠外側各安裝有外圓與滾珠直徑相對應的金屬滑套;芯軸穿入石墨滾輪中心孔中,一端與金屬滑套螺紋連接,另一端與另一個金屬滑套滑動配合,該金屬滑套外側的芯軸上套接墊圈與彈簧并用螺帽壓緊。
文檔編號C03B15/00GK201024133SQ20072014042
公開日2008年2月20日 申請日期2007年3月13日 優先權日2007年3月13日
發明者晶 姚, 孔慶峰, 李廣偉, 殷淑萍, 洪文龍, 管爾申 申請人:哈爾濱飛機工業集團有限責任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