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利名稱:建筑物避震裝置的施工法的制作方法
技術領域:
本發明系關于一種建筑物避震裝置的施工法。
背景技術:
臺灣因位處歐亞大陸板塊與菲律賓板塊的交界處,因此地震的發生率極為頻繁,尤 其是數年前的『九二一大地震』更造成無數生命及財產的損失,令人聽聞地震而色變, 深怕地震為自己的生命及財產造成重大的損傷,而歸納該次地震造成的重大生命傷亡與 財產損失,除了地震強度過大的主因外,肇因于建筑物倒塌所造成的死傷情形,更不在 少數,而經過此次劇變后,也喚起人們對建筑物結構安全的重視,因此有很多新建的大 樓極為重視其建筑結構的避震設計,甚至采用鋼骨作為建筑物的主要架構,以取得較佳 的結構強度與避震效果。
而除了利用鋼骨作為建筑物的主體結構外,更重視避震效果的建筑物,進一步于其 各樓層的鋼骨間架設避震裝置,利用該避震裝置得以吸收抵消地震的作用力,藉以有效 減降地震對建筑結構所造成的不利影響。
然而,因此類避震裝置多采用金屬材質制咸,對于采用鋼骨為建筑架構的建筑物, 自不致有組設施工上的困擾,但對于以RC混凝土為建筑材料的建筑物而言,則在其金 屬避震裝置與RC混凝土的結合固定上,便面臨了無法牢固結合的問題,即使是利用錨 栓固定的方式,亦可能因錨栓與RC混凝土結構的固結力不足,加上應力集中現象,而 容易造成錨栓松動而嚴重影響避震裝置的組設牢固性,甚至因而喪失預期的避震效能, 實有待再設法加以解決改善。
發明內容
本發明的主要目的在于提供一種建筑物避震裝置的施工法,其主要是為解決金屬制 消能減震阻尼器無法直接與RC混凝土建筑結合架組的問題,利用于RC混凝土建筑結 構外層結合組制包覆的鋼板作為組設介面,使其得以順利完成金屬制消能減震阻尼器與 避震撐架的架設搭組,進而在RC混凝土建筑的預定位置架組完成避震裝置,據以得有 效減降地震對建筑物結構的影響程度。為了實現上述目的,本發明的建筑物避震裝置的施工法,主要是針對RC混凝土建 筑與金屬制避震裝置的架組施工而設計,其施工步驟大致包括
(1 )覆設鋼板利用化學錨栓將預制的鋼板栓鎖覆設于建筑物預定施工部位的混凝 土結構外層;
(2) 封口作業以封口劑將鋼板周緣及化學錨栓的錨設縫隙予以封結,并于高、低 預定位置分別預留一注射管與 一排氣管,使鋼板與混凝土結構間形成一密閉空間;
(3) 補強灌注作業將補強灌注劑由注射管注入,使其滲流填補鋼板與混凝土結構 間的余隙,直至補強灌注劑由排氣管溢流為止,待補強灌注劑干凝固化,即可取得鋼板 與混凝土結構的穩固結合關系;
(4) 架組避震裝置利用鋼板作為金屬制的避震裝置與混凝土結構的組設介面,藉 鋼板與金屬制消能減震阻尼器及避震撐架同屬金屬材質的關系,使其得以順利取得穩固 結合,進而得于混凝土建筑物的預定位置完成避震裝置的架組施工;
據以,在RC混凝土建筑的預定位置完成避震裝置的架組施工,以便在遭遇地震時, 藉該避震裝置的作用,減降地震力量對建筑物結構的影響程度,進而能確保建筑物結構 的安全。
該補強灌注劑由注射管注入鋼板與混凝土結構間的余隙并由排氣管溢流后,將注射 管及排氣管予以撓折并綁結固定,待補強灌注劑干凝固化,再將注射管及排氣管切除。 該補強灌注劑的灌注劑量是以3 ~ 5kg / cm2為宜。
該避震裝置的組設上,系先將金屬制消能減震阻尼器的固定端與自由端的節點板分 別固設于建筑物上層的混凝土結構外層覆設的鋼板上,再將金屬制消能減震阻尼器的固 定端節點板連結組設一連結座,并以連結座連結組設呈『人』字撐托型態的避震撐架, 同時將避震撐架的下端固定于建筑物下層的混凝土結構外層覆設的鋼板板上,據以完成 其避震裝置的架組施工作業。
該避震裝置的組設上,系先將金屬制消能減震阻尼器的固定端與自由端的節點板分 別固設于建筑物下層的混凝土結構外層覆設的鋼板上,再將金屬制消能減震阻尼器的固 定端節點板連結組設一連結座,并以連結座連結組設呈倒『人』字撐托型態的避震撐架, 同時將避震撐架的上端固定于建筑物上層的混凝土結構外層覆設的鋼板上,據以完成其 避震裝置的架組施工作業。
該避震裝置的組設上,系先將單組的金屬制消能減震阻尼器的固定端與自由端的節 點板分別固設于建筑物上、下層或對角部位間的混凝土結構外層覆設的鋼板上,據以完 成其避震裝置的架組施工作業。本發明具有以下有益技術效果
1、 利用鋼板作為RC混凝土結構與金屬制避震裝置的架設組置介面,以便可順利于 其建筑物上、下樓層間完成避震裝置的架組,以賦予建筑物得以具備消能減震的防震功 能,從而可有效降低地震對建筑物所造成的損害與影響;
2、 經由其特殊施工,可有效取得鋼板與RC混凝土間的穩固結合效果,據以使其避 震裝置在架設搭組上,得與建筑物結構取得穩固的聯結關系,從而能確實達到避震效能。
圖1為本發明較佳實施例的施工法示意圖(一)。
圖2為本發明較佳實施例的施工法示意圖(二)。
圖3為本發明較佳實施例的施工法示意圖(三)。
圖4為本發明較佳實施例的施工法示意圖(四)。
圖5為本發明較佳實施例的施工法示意圖(五)。
圖6為本發明較佳實施例的架設組置結構示意圖(一)。
圖7為本發明較佳實施例的架設組置結構示意圖(二 )。
圖8系本發明另一較佳實施例的架設組置結構示意圖。
圖9系本發明又一較佳實施例的結構關系示意圖。
圖10系本發明再一較佳實施例的結構關系示意圖。
具體實施例方式
有關于本發明的結構組成、施工技術及功效達成方面,謹配合圖式再予舉例進一步 具體說明于后
首先,請參閱圖1~圖8所示,本發明在針對RC混凝土建筑物的避震裝置設置上, 主要是于建筑物欲架設搭組避震裝置的梁柱或墻壁的混凝土結構10外層,先行利用化學 錨栓1配合外層組設包覆一層鋼板20,并以封口劑將鋼板20及化學錨栓1周緣縫隙予 以封結,使鋼板20與混凝土結構10間形成一密閉空間,而僅于其高、低預定位置分別 預留一注射管12及一排氣管13,藉加壓機器25將補強灌注劑14得以由低位的注射管 12注入,使其可滲流填補鋼板20與混凝土結構10間的余隙,其填補的劑量大致是以3 ~ 5kg/cm2宜,并將余隙空間的空氣向排氣管13推擠排出,直至補強灌注劑14由排氣管 13溢流為止,即代表補強灌注劑14已完全填滿鋼板20與混凝土結構10間的余隙,而 后再將注射管12及排氣管13予以撓折并綁結固定,待隔日補強灌注劑14干凝固化,即可將注射管12及排氣管13切除,依此利用補強灌注劑14取得鋼板20與混凝土結構10 的穩固結合關系,此時即得以鋼板20作為金屬制消能減震阻尼器30及其連結避震撐架 40的結合組設而構成避震裝置。
而在其避震裝置的組設上,系先將金屬制消能減震阻尼器30的固定端與自由端的 節點板31、 32分別固設于建筑物上層的RC梁柱或墻壁的混凝土結構10外層覆設的鋼 板20上,再將金屬制消能減震阻尼器30的固定端節點板31連結組設一連結座33,并 以連結座33連結組設呈『人』字撐托型態的避震撐架40,同時將避震撐架40的下端固 定于建筑物下層的RC梁柱或墻壁的混凝土結構10外層覆設的鋼板20上,據以完成在 RC混凝土建筑的預定位置完成避震裝置的架組施工作業,以便在遭遇地震時,藉該金 屬制消能減震阻尼器30與避震撐架40的作用,減降地震力量對建筑物結構的影響程度, 進而能確保建筑物結構的安全。
另,請參閱圖9、圖10的平面結構關系示意圖,系為本發明在避震裝置架組上的不 同組設型態,而在其施工上,基本上仍是依循前述工法,于建筑物的上、下層梁柱或墻 壁采用相對型態或對角型態,在其混凝土結構10的外層利用化學錨栓1配合外層組設包 覆一層鋼板20,再配合封口劑封結及注入補強灌注劑14使其干凝取得鋼板20與混凝土 結構10的固結效果,并視其建筑物的型態及避震裝置的組設位置,采用前述的『人』字 型避震撐架40或以單一金屬制消能減震阻尼器30架撐于建筑物的上、下層梁柱或墻壁 的混凝土結構10外層鋼板20間,進而完成其避震裝置的不同型態架組施工。
即,經由以上說明,可將本發明針對RC混凝土建筑物的避震裝置的施工法歸納如
下
(1 )覆設鋼板利用化學錨栓將預制的鋼板栓鎖覆設于建筑物預定施工部位的混 凝土結構外層;
(2) 封口作業以封口劑將鋼板周緣及化學錨栓的錨設縫隙予以封結,并于高、 低預定位置分別預留一注射管與 一排氣管,使鋼板與混凝土結構間形成一密閉空間;
(3) 補強灌注作業將補強灌注劑由注射管注入,使其滲流填補鋼板與混凝土結 構間的余隙,直至補強灌注劑由排氣管溢流為止,而后再將注射管及排氣管予以撓折并 綁結固定,待隔日補強灌注劑千凝固化,即可將注射管及排氣管切除,并取得鋼板與混 凝土結構的穩固結合關系;
(4) 架組避震裝置利用鋼板作為金屬制消能減震阻尼器及其連結避震撐架與混
凝土結構的組設介面,藉鋼板與金屬制消能減震阻尼器及避震撐架同屬金屬材質,使其
得以順利取得穩固結合,進而得于混凝土建筑物的預定位置完成避震裝置的架組施工。由此可知,本發明在針對RC混凝土建筑物在架設搭組金屬制避震裝置所面臨的施 工難題,創新地利用于混凝土結構外層包覆鋼板的技術,使其得以順利于建筑物預定位 置完成避震裝置的架組,據以賦予其適當的避震效能,以便在遭遇地震時,藉該避震裝 置的作用,減降地震力量對建筑物結構的影響程度,進而能確保建筑物結構的安全。
綜上所述,本發明所提供的建筑物避震裝置的施工法,確能有效解決RC混凝土建 筑結構與金屬制消能減震阻尼器及避震撐架組成的避震裝置的架設搭組問題,使其得以 利用該避震裝置的作用而增進此類RC混凝土建筑的避(抗)震效果,避免地震的發生 造成建筑結構的受損而釀成生命財產的重大損失,整體而言,具有極佳的產業利用性及 實用價值。
權利要求
1、一種建筑物避震裝置的施工法,主要是針對RC混凝土建筑與金屬制避震裝置的架組施工而設計,其特征在于,其施工步驟大致包括(1)覆設鋼板利用化學錨栓將預制的鋼板栓鎖覆設于建筑物預定施工部位的混凝土結構外層;(2)封口作業以封口劑將鋼板周緣及化學錨栓的錨設縫隙予以封結,并于高、低預定位置分別預留一注射管與一排氣管,使鋼板與混凝土結構間形成一密閉空間;(3)補強灌注作業將補強灌注劑由注射管注入,使其滲流填補鋼板與混凝土結構間的余隙,直至補強灌注劑由排氣管溢流為止,待補強灌注劑干凝固化,即可取得鋼板與混凝土結構的穩固結合關系;(4)架組避震裝置利用鋼板作為金屬制的避震裝置與混凝土結構的組設介面,藉鋼板與金屬制消能減震阻尼器及避震撐架同屬金屬材質的關系,使其得以順利取得穩固結合,進而得于混凝土建筑物的預定位置完成避震裝置的架組施工。
2、 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建筑物避震裝置的施工法,其特征在于,該補強灌注劑由 注射管注入鋼板與混凝土結構間的余隙并由排氣管溢流后,將注射管及排氣管予以撓折 并綁結固定,待補強灌注劑干凝固化,再將注射管及排氣管切除。
3、 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建筑物避震裝置的施工法,其特征在于,該補強灌注劑的 灌注劑量是以3 ~ 5kg / cm2為宜。
4、 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建筑物避震裝置的施工法,其特征在于,該避震裝置的組 設上,系先將金屬制消能減震阻尼器的固定端與自由端的節點板分別固設于建筑物上層 的混凝土結構外層覆設的鋼板上,再將金屬制消能減震阻尼器的固定端節點板連結組設 一連結座,并以連結座連結組設呈『人』字撐托型態的避震撐架,同時將避震撐架的下 端固定于建筑物下層的混凝土結構外層覆設的鋼板板上,據以完成其避震裝置的架組施 工作業。
5、 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建筑物避震裝置的施工法,其特征在于,該避震裝置的組 設上,系先將金屬制消能減震阻尼器的固定端與自由端的節點板分別固設于建筑物下層 的混凝土結構外層覆設的鋼板上,再將金屬制消能減震阻尼器的固定端節點板連結組設 一連結座,并以連結座連結組設呈倒『人』字撐托型態的避震撐架,同時將避震撐架的 上端固定于建筑物上層的混凝土結構外層覆設的鋼板上,據以完成其避震裝置的架組施 工作業。
6、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建筑物避震裝置的施工法,其特征在于,該避震裝置的 組設上,系先將單組的金屬制消能減震阻尼器的固定端與自由端的節點板分別固設于建 筑物上、下層或對角部位間的混凝土結構外層覆設的鋼板上,據以完成其避震裝置的架 組施工作業。
全文摘要
本發明系提供一種建筑物避震裝置的施工法,其主要是于建筑物欲架設搭組避震裝置的梁柱或墻壁,先行利用化學錨栓配合其外層組設包覆的鋼板,并以封口劑將鋼板及化學錨栓周緣縫隙予以封結,僅于高、低預定位置分別預留一注射管及一排氣管,再由加壓機器自注射管注入補強灌注劑,使其滲流填補鋼板與梁柱或墻壁間的余隙,直至補強灌注劑由排氣管溢流為止,而后將注射管及排氣管予以綁結固定,待隔日補強灌注劑干凝固化,即可切除注射管及排氣管,取得鋼板與RC混凝土梁柱或墻壁的固定關系,此時即得以鋼板作為金屬制消能減震阻尼器及其連結避震撐架的結合組設,減降地震力量對建筑物結構的影響程度,進而能確保建筑物結構的安全。
文檔編號E04B1/38GK101525908SQ20081003418
公開日2009年9月9日 申請日期2008年3月4日 優先權日2008年3月4日
發明者楊豐旗 申請人:楊豐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