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利名稱:Ca砂漿用移動式水貯存輸送裝置的制作方法
技術領域:
本實用新型涉及一種CA砂漿用移動式水貯存輸送裝置,屬水泥瀝青砂漿加工設 備的制造技術領域。
背景技術:
水泥瀝青砂漿(簡稱CA砂漿)是城際高速鐵路、城市高速輕軌、城市地鐵等中板 式無碴軌道的關鍵組成部分,主要由水泥、瀝青乳液、細骨料等組成。板式無碴軌道施工時 先在路基上鋪設混凝土底座,在底座上放置預制的軌道板,再在兩者之間預留的空隙中灌 注CA砂漿,以形成均質的兼具剛性和彈性的填充墊層,可起到調整軌道幾何精度和吸收振 動沖擊能量的雙重作用。為了填滿空間的每個角落,要求CA砂漿具有良好的流動性。現有 技術大都是在固定的拌和站里生產出CA砂漿運到工地或直接泵送到工地進行施工,由于 CA砂漿在較短的時間內便失去了能用其對無碴軌道板按質量要求進行灌漿的特性,而目前 CA砂槳生產中的水貯存輸送裝置也難以滿足CA砂槳的特殊需要,不能保證CA砂槳的性能 和施工流動性,從而影響了澆灌的質量
發明內容本實用新型的目的是提供一種設計合理,貯存和輸送方便,能保證CA砂漿生產和 施工質量的的CA砂漿用移動式水貯存輸送裝置。 本實用新型為CA砂漿用移動式水貯存輸送裝置,其特征在于包括車載廂體,置于
車載廂體內頂部帶進水管的水貯存箱,置于水貯存箱底部帶水泵的出水管;水泵的一端與
出水管相連,另一端與帶水流量計和控制閥門的低壓水管相連。 所述的低壓水管上還可設有帶增壓泵的高壓水管。 所述的出水管上還可設有與水貯存箱頂部相連的回流管路。 所述水貯存箱的底部還可設有排污管。 所述水貯存箱的頂部還可設有檢查孔和通氣管。 所述水貯存箱的外壁上還可設有液位計。 本實用新型與現有技術相比,具有以下突出優點和積極效果 本實用新型設計合理,結構緊湊,操作方便,運行可靠,水貯存方便、輸送連續、計 量精確,從而保證了 CA砂漿生產和施工質量。
圖1是本實用新型的主視結構示意圖。 圖2是本實用新型的俯視結構示意圖。
具體實施方式本實用新型主要由車載廂體15,置于車載廂體15內頂部帶進水管2、檢查孔11、通氣管12的水貯存箱l,置于水貯存箱1底部的排污管14和帶水泵3的出水管6,置于出水 管6上與水貯存箱1頂部相連的回流管路9,置于水貯存箱1外壁上的液位計13等構成;水 泵3的一端與出水管6相連,另一端與帶水流量計5和控制閥門7的低壓水管61相連;低 壓水管61上還設有帶增壓泵4的高壓水管62 ;低壓水管61和高壓水管62均置于攪拌缸 10的上部。 工作時,水由車廂外接水口 8通過進水管2進入水貯存箱1,開啟水泵3,將水由水 貯存箱1底部的出水管6經水流量計5計量后經低壓水管61送入攪拌缸10。當關閉控制 閥門7對攪拌缸10停止加水時,在水泵3仍然開啟的狀態下,水可通過回流管路9回流至 水貯存箱1內。當需清洗攪拌缸10時,開啟增壓泵4,則流經低壓水管61的水經增壓泵4 增壓后由高壓水管62進入攪拌缸10進行清洗。水貯存箱1底部的排污管14則用于將水 貯存箱l內因使用時間久而產生的水污進行定期排放。
權利要求一種CA砂漿用移動式水貯存輸送裝置,其特征在于包括車載廂體(15),置于車載廂體(15)內頂部帶進水管(2)的水貯存箱(1),置于水貯存箱(1)底部帶水泵(3)的出水管(6);水泵(3)的一端與出水管(6)相連,另一端與帶水流量計(5)和控制閥門(7)的低壓水管(61)相連。
2. 按權利要求1所述的CA砂漿用移動式水貯存輸送裝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的低壓水管 (61)上還設有帶增壓泵(4)的高壓水管(62)。
3. 按權利要求1所述的CA砂漿用移動式水貯存輸送裝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的出水管 (6)上還設有與水貯存箱(1)頂部相連的回流管路(9)。
4. 按權利要求1所述的CA砂漿用移動式水貯存輸送裝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水貯存箱 (1)的底部還設有排污管(14)。
5. 按權利要求1或4所述的CA砂漿用移動式水貯存輸送裝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水貯存 箱(1)的頂部還設有檢查孔(11)和通氣管(12)。
6. 按權利要求1或4所述的CA砂漿用移動式水貯存輸送裝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水貯存 箱(1)的外壁上還設有液位計(13)。
專利摘要一種CA砂漿用移動式水貯存輸送裝置,屬水泥瀝青砂漿加工設備的制造技術領域,主要由車載廂體(15),頂部帶進水管(2)、檢查孔(11)、通氣管(12)的水貯存箱(1),置于水貯存箱(1)底部帶水泵(3)的出水管(6)等構成;水泵(3)的一端與出水管(6)相連,另一端與帶水流量計(5)和控制閥門(7)的低壓水管(61)相連;低壓水管(61)上還設有帶增壓泵(4)的高壓水管(62)。整體結構設計合理,操作方便,運行可靠,水貯存方便、輸送連續、計量精確,從而保證了CA砂漿生產和施工質量。
文檔編號B28C7/12GK201456238SQ20092012184
公開日2010年5月12日 申請日期2009年6月4日 優先權日2009年6月4日
發明者楊林江, 裘伯鋼, 金海山 申請人:浙江蘭亭高科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