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利名稱:一種蒸養釜工藝布置結構的制作方法
技術領域:
本發明屬于加氣混凝土砌體材料坯件蒸養的技術領域,涉及蒸養釜的結構及其附屬設施的布置形式,更具體地說,本發明涉及一種蒸養釜工藝布置結構。
背景技術:
目前,蒸養釜及其釜外的移坯布置形式,一般有以下幾種方式一是雙頭蒸養釜加縱向移動的布置形式,即移坯機械從蒸養釜的一端,沿著與蒸養釜軸線重合的直線送進,然后再從蒸養釜的另一端仍然沿著與蒸養釜軸線重合的直線離開。二是雙頭蒸養釜加橫向移動的布置形式,即移坯機械從蒸養釜的一端,沿著與蒸養釜軸線垂直的方向橫向送進,然后再從蒸養釜的另一端仍然沿著與蒸養釜軸線垂直的方向橫向離開。三是單頭蒸養釜加縱向移動的布置形式,即移坯機械從蒸養釜的一端,沿著與蒸養釜軸線重合的直線送進,然后還從蒸養釜的同一端仍然沿著原路直線離開。上述幾種方式,使整個設備的布置占地面積大,設備的運行不方便,設備布置不合理。
發明內容
本發明所要解決的問題是提供一種蒸養釜工藝布置結構,其目的是節省設備占用的生產場地。為了實現上述目的,本發明采取的技術方案為本發明所提供的蒸養釜工藝布置結構,所述的蒸養釜的數量多于一個,所述的蒸養釜為數量相等的兩列布置,每列中的蒸養釜均互相平行分布;所述的兩列蒸養釜按垂直于蒸養釜長度方向的對稱軸對稱分布。所述的蒸養釜為單頭蒸養釜,即在所述的蒸養釜的一端設置釜門,且兩列中的蒸養釜的釜門相對地設置。所述的兩列蒸養釜之間設釜前移坯機?;蛘?,所述的釜前移坯機為釜前橫移車。所述的釜前移坯機為固定的門式吊車結構。本發明采用上述技術方案,能減少設備占用的生產場地面積,簡化生產工藝,降低操作難度。
下面對本說明書的附圖所表達的內容及圖中的標記作簡要說明圖1為本發明的結構示意圖。圖中標記為
1、蒸養釜,2、釜前移坯機。
具體實施例方式下面對照附圖,通過對實施例的描述,對本發明的具體實施方式
作進一步詳細的說明,以幫助本領域的技術人員對本發明的發明構思、技術方案有更完整、準確和深入的理解。如圖1所表達的本發明的結構,為一種蒸養釜工藝布置結構,所述的蒸養釜1的數
量多于一個。為了解決在本說明書背景技術部分所述的目前公知技術存在的問題并克服其缺陷,實現節省設備占用的生產場地的發明目的,本發明采取的技術方案為如圖1所示,本發明所提供的蒸養釜工藝布置結構,所述的蒸養釜1為數量相等的兩列布置,每列中的蒸養釜1均互相平行分布;所述的兩列蒸養釜1按垂直于蒸養釜1長度方向的對稱軸對稱分布。采用上述技術方案,能減少設備占用的生產場地面積,簡化生產工藝,降低操作難度。所述的蒸養釜1為單頭蒸養釜,即在所述的蒸養釜1的一端設置釜門,且兩列中的蒸養釜1的釜門相對地設置。所述的兩列蒸養釜1之間設釜前移坯機2?;蛘?,所述的釜前移坯機2為釜前橫移車。所述的釜前移坯機2為固定的門式吊車結構。上面結合附圖對本發明進行了示例性描述,顯然本發明具體實現并不受上述方式的限制,只要采用了本發明的方法構思和技術方案進行的各種非實質性的改進,或未經改進將本發明的構思和技術方案直接應用于其它場合的,均在本發明的保護范圍之內。
權利要求
1.一種蒸養釜工藝布置結構,所述的蒸養釜(1)的數量多于一個,其特征在于所述的蒸養釜(1)為數量相等的兩列布置,每列中的蒸養釜(1)均互相平行分布;所述的兩列蒸養釜(1)按垂直于蒸養釜(1)長度方向的對稱軸對稱分布。
2.按照權利要求1所述的蒸養釜工藝布置結構,其特征在于所述的蒸養釜(1)為單頭蒸養釜,即在所述的蒸養釜(1)的一端設置釜門,且兩列中的蒸養釜(1)的釜門相對地設置。
3.按照權利要求1所述的蒸養釜工藝布置結構,其特征在于所述的兩列蒸養釜(1) 之間設釜前移坯機(2)。
4.按照權利要求3所述的蒸養釜工藝布置結構,其特征在于所述的釜前移坯機(2) 為釜前橫移車。
5.按照權利要求3所述的蒸養釜工藝布置結構,其特征在于所述的釜前移坯機(2) 為固定的門式吊車結構。
全文摘要
本發明公開了一種蒸養釜工藝布置結構,所述的蒸養釜(1)的數量多于一個,所述的蒸養釜(1)為數量相等的兩列布置,每列中的蒸養釜(1)均互相平行分布;所述的兩列蒸養釜(1)按垂直于蒸養釜(1)長度方向的對稱軸對稱分布。采用上述技術方案,能減少設備占用的生產場地面積,簡化生產工藝,降低操作難度。
文檔編號B28B11/24GK102350731SQ20111029938
公開日2012年2月15日 申請日期2011年9月30日 優先權日2011年9月30日
發明者徐順武 申請人:蕪湖新銘豐機械裝備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