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利名稱:雙層停車位升入機的制作方法
技術領域:
本實用新型涉及一種汽車立體停車位升入機,更具體而言,涉及一種擁有上下兩層車位,且車輛可以獨立進出的立體車庫的雙層停車位升入機。
背景技術:
隨著小汽車越來越多地進入家庭及各類單位,城市中的公共辦公場所及家庭小區內停車難的問題越來越嚴重,小區內停車位“一位難求”的現象日益顯現。汽車貯存庫立體化是城市建設中的發展方向。專利文獻中記載的立體車庫方案中,歸類有單體地槽式和多層升降橫移式兩類結構的立體車庫,但這些結構形式普遍存在著結構復雜、建造成本高,特別是不能節約利用空間的缺點。如圖1所示,單體地槽式立體車庫,需要破壞原有的地面G,在地面G建造一個地槽U,使一個兩層的升降機可以下到地槽U里,其中第一層停車平臺Fl停在地面G上,第二層停車平臺F2在地槽U內。當需要停車時,可直接將第一輛車Cl停放在第一層停車平臺 Fl上;當需停第二輛車C2時,將所述第二層停車平臺F2從地槽U內升出至地面G,所述第二輛車C2停放在第二層停車平臺F2上,所述第一層停車平臺Fl懸空;出車時,所述第二輛車C2可以自由出車,所述第一層停車平臺Fl上的第一輛車Cl如需出車,須將第二層停車平臺F2下降到地槽U內,出車比較麻煩,需要下邊的車輛避讓。這樣,車庫不僅地基施工量大、周期長,而且地下部分容易進水,存在安全隱患。況且地上部分仍占據兩層的空間,沒有達到節約利用空間的目的。如圖2所示,多層升降橫移式立體車庫,地基施工量較小,全部為地上建筑,具有上層車位B、下層車位A,下層車位A可直接存取車輛,并可左右移動,但需始終空出一車位 C以便上層車進出;下層車位A移出空位后,上層車位B才能下降至地面,車輛方可自由進出。此類車庫的共同缺點是結構復雜,且上、下車位最多能存貯相同數目的車輛,也沒有充分發揮立體車庫的優勢,沒有達到節約利用空間的目的。綜合現有雙層停車位,其共同缺點是建設投入成本高、地基施工量大;空間利用率低,對場地要求較高;出入車輛時另一層車輛需避讓,耗時費力,效率低下;使用風險大, 一旦故障影響其他車輛出入,安全、可靠性低。因此,需要提供一種新型的雙層停車位,減少地基施工量、降低車庫的建設成本, 同時使兩層停車位都可自由出車,不需另一層車輛避讓,提高空間利用率,使二層車庫更加安全、可靠。
實用新型內容為了解決上述現有技術問題中雙層停車位建設投入成本高、地基施工量大、空間利用率低、對場地要求較高、出入車輛時另一層車輛需避讓、耗時費力、效率低下,使用風險大,一旦故障影響其他車輛出入,安全、可靠性低等技術問題或者至少之一,本實用新型提供了一種雙層停車位升入機,可有效克服現有技術的上述缺陷。[0009]有鑒于此,本實用新型提供了一種雙層停車位升入機,包括吊籃裝置1、升降機構2、平移裝置3、二層停車平臺4、電氣控制臺5、豎直立柱6,所述豎直立柱6固定在地面上,支撐所述二層停車平臺4,并限定一個地面停車位61,所述吊籃裝置1上停放車輛7,所述升降機構2將所述吊籃裝置1及其上的車輛7升至所述二層停車平臺4的高度,所述平移裝置3將所述吊籃裝置1、升降機構2、車輛7移動至所述二層停車平臺4的停車位上。在上述技術方案中,優選地,所述吊籃裝置1包括吊籃底托11、吊籃柱體12、吊桿 13,所述底托11四個邊角處固定有所述吊籃柱體12,所述吊籃柱體12上部固定有豎直的所述吊桿13。優選地,所述升降機構2包括液壓舉升缸21、支撐立架22、吊臂23,所述吊臂23垂直于所述吊桿13,所述支撐立架22垂直于所述吊臂23,所述支撐立架22為中空結構,且開有供所述吊臂23上下移動的滑槽,所述液壓舉升缸21設置在所述支撐立架22的內部,所述吊臂23的一端設置在所述液壓舉升缸21的頂桿上,另一端連接所述吊桿13,所述液壓舉升缸21在液壓馬達的驅動下將所述吊臂23及與其連接的所述吊籃裝置1沿所述支撐立架 22的滑槽上下運動。進一步,所述吊臂23與所述支撐立架22連接的一端設置有第一掛鉤231、所述支撐立架22的上端設置有第二掛鉤221,當所述吊臂23上升至所述支撐立架22的頂端時,所述第一掛鉤231掛在所述第二掛鉤221上,防止所述液壓舉升缸21因壓力不足導致所述吊籃裝置1墜落,所述第二掛鉤221上還設置有偏心輪2211,當所述吊籃裝置1下降時,驅動所述偏心輪2211轉動,將所述第一掛鉤231與所述第二掛鉤221分離。優選地,所述平移裝置3包括平移平臺31、驅動電機32、設置在所述二層停車平臺 4上的平移軌道41,所述驅動電機32安裝在所述平移平臺31上,所述平移平臺31底部安裝有齒輪,所述平移軌道41上設置有與所述平移平臺31底部齒輪相配合的齒條,所述驅動電機32驅動所述齒輪沿所述齒條傳動,將所述平移平臺31及其上的吊籃裝置1移動到所述二層停車平臺4上的停車位;其中,所述吊籃底托11的下表面距所述平移軌道41的上表面有一定的距離,使所述吊籃裝置始終處于懸空狀態,不與所述平移軌道41相對滑動。進一步,所述平移軌道41的兩端設置有前行程開關和后行程開關,將車輛移動至所述二層停車平臺4上時,所述平移平臺31觸到所述后行程開關后停止移動;將所述二層停車平臺的車輛取出時,所述平移平臺觸到所述前行程開關后停止移動。更進一步,所述液壓舉升缸21、支撐立架22均固定在所述移動平臺上,隨所述移動平臺31沿所述平移軌道41直線運動,所述電氣控制臺5固定在所述豎立柱6上,控制所述吊籃裝置1的升降,平移平臺3的平移運動,并連接所述前行程開關和所述后行程開關。優選地,還包括角度調整裝置,所述角度調整裝置包括設置在所述吊臂23上的齒輪軸231,所述齒輪軸231與所述支撐立架22連接的一端設置有第一齒輪2311,所述支撐立架22內部固定有與所述第一齒輪2311嚙合的第一齒條2312,所述齒輪軸231的另一端設置有第一圓錐齒輪2313,所述吊桿13上設置有與所述第一圓錐齒輪2313嚙合的第二圓錐齒輪131,在所述吊臂23沿所述支撐立架22上升的過程中,所述第一齒輪2311與所述第一齒條2312嚙合,帶動所述齒輪軸231轉動,所述齒輪軸231帶動所述第一圓錐齒輪 2313驅動所述第二圓錐齒輪131轉動,同時帶動所述吊桿13和所述吊籃裝置1旋轉;[0018]其中,所述齒輪軸231的軸線與所述吊臂23的軸線平行。進一步,控制所述第一齒條2312的長度,所述第一齒輪2311與第一齒條2312、第一圓錐齒輪2313與第二圓錐齒輪131的傳動比,使所述吊籃裝置1在上升過程中順時針或逆時針緩慢旋轉90°。優選地,所述支撐立架22與所述平移平臺31之間、所述支撐立架22與所述吊臂 23之間設置有斜拉桿8。通過本實用新型提供的技術方案,可以減少地基施工量、降低車庫的建設成本,對場地的要求較低,提高了空間利用率,上下層車出入互不影響,不需另一層車輛避讓,結構簡單,操作方便,使二層車庫更加安全、可靠,可以應用于一家一戶的車位安裝,也可以集群安裝,適宜各種用戶的要求。
圖1示出了單體地槽式立體車庫的結構示意圖;圖2示出了多層升降橫移式立體車庫的結構示意圖;圖3示出了根據本實用新型實施例的雙層停車位升入機的結構示意圖;圖4示出了圖3所示結構中吊籃裝置1被舉升至支撐立架22頂端的示意圖;圖5示出了圖3所示機構中平移裝置3將吊籃裝置1、升降裝置2、待停泊車輛7 移動至二層停車平臺4停車位的示意圖;圖6示出了根據本實用新型實施例的第一掛鉤231和第二掛鉤221的結構示意圖;圖7示出了圖6所示結構中第一掛鉤231和第二掛鉤221配合的示意圖;圖8示出了根據本實用新型的雙層停車位升入機的第二個實施例的整體結構示意圖;圖9示出了圖8所示機構中角度調整裝置的結構示意圖;圖10示出了圖8所示機構中角度調整裝置的傳動示意圖。
具體實施方式
為了能夠更清楚地理解本實用新型的上述目的、特征和優點,
以下結合附圖和具體實施方式
對本實用新型進行進一步的詳細描述。在下面的實施例中闡述了很多具體細節以便于充分理解本實用新型,但是,本實用新型還可以采用其他不同于在此描述的其他方式來實施,因此,本實用新型并不限于下面公開的具體實施例的限制。圖3、圖4、圖5示出了根據本實用新型實施例的雙層停車位升入機的結構原理示意圖。其中,圖3示出了根據本實用新型實施例的雙層停車位升入機的結構示意圖;圖4示出了圖3所示結構中吊籃裝置1被舉升至支撐立架22頂端的示意圖;圖5示出了圖3所示機構中平移裝置3將吊籃裝置1、升降裝置2、待停泊車輛7移動至二層停車平臺4停車位的示意圖。如圖3、圖4、圖5所示,本實用新型提供了一種雙層停車位,包括吊籃裝置1、升降機構2、平移裝置3、二層停車平臺4、電氣控制臺5、豎直立柱6,所述豎直立柱6固定在地面上,支撐所述二層停車平臺4,并限定一個地面停車位61,所述吊籃裝置1上停放車輛7, 所述升降機構2將所述吊籃裝置1及其上的車輛7升至所述二層停車平臺4的高度,所述平移裝置3將所述吊籃裝置1、升降機構2、車輛7移動至所述二層停車平臺4的停車位上。如圖3所示,所述吊籃裝置1包括吊籃底托11、吊籃柱體12、吊桿13,所述底托11 四個邊角處固定有所述吊籃柱體12,所述吊籃柱體12上部固定有豎直的所述吊桿13。如圖4所示,所述升降機構2包括液壓舉升缸21、支撐立架22、吊臂23,所述吊臂 23垂直于所述吊桿13,所述支撐立架22垂直于所述吊臂23,所述支撐立架22為中空結構, 且開有供所述吊臂23上下移動的滑槽,所述液壓舉升缸21設置在所述支撐立架22的內部,所述吊臂23的一端設置在所述液壓舉升缸21的頂桿上,另一端連接所述吊桿13,所述液壓舉升缸21在液壓馬達的驅動下將所述吊臂23及與其連接的所述吊籃裝置1沿所述支撐立架22的滑槽上下運動。如圖5所示,所述平移裝置3包括平移平臺31、驅動電機32、設置在所述二層停車平臺4上的平移軌道41,所述驅動電機32安裝在所述平移平臺31上,所述平移平臺31底部安裝有齒輪,所述平移軌道41上設置有與所述平移平臺31底部齒輪相配合的齒條,所述驅動電機32驅動所述齒輪沿所述齒條傳動,將所述平移平臺31及其上的吊籃裝置1移動到所述二層停車平臺4上的停車位;所述吊籃底托11的下表面距所述平移軌道41的上表面有一定的距離,使所述吊籃裝置始終處于懸空狀態,不與所述平移軌道41相對滑動。所述平移軌道41的兩端設置有前行程開關和后行程開關,將車輛移動至所述二層停車平臺4上時,所述平移平臺31觸到所述后行程開關后停止移動;將所述二層停車平臺的車輛取出時,所述平移平臺觸到所述前行程開關后停止移動。所述液壓舉升缸21、支撐立架22均固定在所述移動平臺31上,隨所述移動平臺 31沿所述平移軌道41直線運動,所述電氣控制臺5固定在所述豎立柱6上,控制所述吊籃裝置1的升降,平移平臺3的平移運動,并連接所述前行程開關和所述后行程開關。所述支撐立架22與所述平移平臺31之間、所述支撐立架22與所述吊臂23之間設置有斜拉桿8。圖6、圖7示出了根據本實用新型實施例的第一掛鉤231和第二掛鉤221的結構示意圖。其中,圖6示出了根據本實用新型實施例的第一掛鉤231和第二掛鉤221的結構示意圖;圖7示出了圖6所示結構中第一掛鉤231和第二掛鉤221配合的示意圖。如圖6、圖7所示,所述吊臂23與所述支撐立架22連接的一端設置有第一掛鉤 231、所述支撐立架22的上端設置有第二掛鉤221,當所述吊臂23上升至所述支撐立架22 的頂端時,所述第一掛鉤231掛在所述第二掛鉤221上,防止所述液壓舉升缸21因壓力不足導致所述吊籃裝置1墜落,所述第二掛鉤221上還設置有偏心輪2211,當所述吊籃裝置1 下降時,驅動所述偏心輪2211轉動,將所述第一掛鉤231與所述第二掛鉤221分離。本實用新型一層的地面停車位,車輛可以自由出入;當需要在二層停車平臺4上停車時,可以將待泊車輛7駛入吊籃底托11內,操作電氣控制臺5使液壓舉升缸21舉升所述吊藍裝置1,當到達所述支撐立架22的頂端時,所述第一掛鉤231掛在所述第二掛鉤221 上,固定所述吊藍裝置1的位置,此時上升動作停止;操作電氣控制臺5,啟動所述驅動電機 32,所述驅動電機32驅動所述平移平臺31上的齒輪,所述齒輪與所述平移軌道41上的齒條相配合,帶動所述平移平臺31和吊藍裝置1、升降裝置2沿所述平移軌道41運動,當觸到所述后行程開關時,停止平移運動,車輛被停放在二層停車平臺4上。上述車輛進入吊藍底托11的方向和二層停車平臺4的車位方向平行,即車輛可直接被拖入二層停車平臺4的車位。出車時,動力由驅動電機32輸出,經由變速箱(可有效防止倒轉)帶動驅動齒輪, 使平移平臺31向外直線運動,當觸到前行程開關后停止前進,此時液壓舉升缸21開始工作,將吊籃緩緩放下,直到與地面接觸。待停泊的車輛駛入吊籃底托11后,啟動“上升”按鈕,之后吊籃裝置1在液壓舉升缸21作用下慢慢升起,直到升至與二層停車平臺4相同高度并使車輛與車位方向一致,第一掛鉤231與第二掛鉤221掛在一起,起安全防沉裝置作用。在驅動電機32驅動下,吊籃裝置1步入平移軌道41,緩緩地將吊籃裝置1平移至設定的車位,直到觸到后行程開關后停止。通過上面動作的配合,在下層汽車不避讓的情況下實現汽車進出車位動作。圖8、圖9示出了根據本實用新型的雙層停車位升入機的第二個實施例。其中圖8 示出了根據本實用新型的雙層停車位升入機的第二個實施例的整體結構示意圖,圖9示出了圖8所示機構中角度調整裝置的結構示意圖。如圖8、圖9所示,本實用新型的又一實施例,其結構與上述的第一個實施例基本相同,其不同之處在于還包括角度調整裝置,所述角度調整裝置包括設置在所述吊臂23上的齒輪軸 231,所述齒輪軸231與所述支撐立架22連接的一端設置有第一齒輪2311,所述支撐立架 22內部固定有與所述第一齒輪2311嚙合的第一齒條2312,所述齒輪軸231的另一端設置有第一圓錐齒輪2313,所述吊桿13上設置有與所述第一圓錐齒輪2313嚙合的第二圓錐齒輪131,在所述吊臂23沿所述支撐立架22上升的過程中,所述第一齒輪2311與所述第一齒條2312嚙合,帶動所述齒輪軸231轉動,所述齒輪軸231帶動所述第一圓錐齒輪2313驅動所述第二圓錐齒輪131轉動,同時帶動所述吊桿13和所述吊籃裝置1旋轉;其中,所述齒輪軸231的軸線與所述吊臂23的軸線平行。進一步,控制所述第一齒條2312的長度,所述第一齒輪2311與第一齒條2312、第一圓錐齒輪2313與第二圓錐齒輪131的傳動比,使所述吊籃裝置1在上升過程中順時針或逆時針緩慢旋轉90°。圖10示出了圖8所示機構中角度調整裝置的傳動示意圖。如圖10所示,在支撐立架22的內部固定有第一齒條2312,所述吊臂23上固定有齒輪軸231,所述齒輪軸231與支撐立架22連接的一端設置有第一齒輪2311,所述第一齒輪2311與所述第一齒條2312嚙合;在所述齒輪軸231的另一端設置有第一圓錐齒輪2313, 在所述吊桿13上設置有第二圓錐齒輪131,與所述第一圓錐齒輪2313嚙合。在所述吊臂 23沿所述支撐立架22上升的過程中,所述第一齒輪2311與所述第一齒條2312嚙合,帶動所述齒輪軸231轉動,所述齒輪軸231帶動所述第一圓錐齒輪2313驅動所述第二圓錐齒輪 131轉動,同時帶動所述吊桿13和所述吊籃裝置1旋轉,圖9所示傳動機構在吊籃裝置的上升過程中,使吊籃裝置1順時針旋轉,下降過程中逆時針旋轉。如需吊籃裝置1在上升過程中逆時針旋轉,只需在第一齒輪2311與所述第一齒條2312間外接一個齒輪變向即可實現, 或者在第一圓錐齒輪2313與第二圓錐齒輪131之間外接一個齒輪變向。[0055]與車位成90度方向的車輛駛進吊籃后,吊籃在緩緩升起的同時,由橫向旋轉為縱向(車位方向),當吊籃上升到車位高度后自動停止。驅動電機工作,將車輛準確拖入停車位。反之則為出車程序。角度調整裝置適用于空間受限制的場所,如待停泊車輛7駛入吊籃時方向與二層停車平臺4的停車位方向垂直,這時待停泊車輛7不能直接進入二層停車平臺4的停車位, 需要在舉升過程中調整吊籃裝置1的角度,使車輛7的方向與二層停車位方向一致。角度調整裝置可以根據用戶的停車場地的具體環境條件來定,如果停車空間充裕,且車輛7駛入吊籃裝置1的角度與二層停車位的角度一致,就無需安裝;設計停車位時, 如果車輛7駛入吊籃裝置1的角度垂直于二層停車位的角度,就可以在升入機中加入角度調整裝置,設計支撐立架22內的第一齒條2312的長度和各個傳動齒輪間的傳動比,使吊籃裝置1旋轉的角度符合工作要求。本技術領域的技術人員應當理解,本實用新型的第二個實施例中,所述角度調整裝置的傳動示意圖9,僅為本實用新型的一個優選實施例,在具體的實施過程中,還涉及到吊籃裝置1的順時針方向旋轉和逆時針方向旋轉,只需在第一齒輪2311與所述第一齒條 2312間外接一個齒輪變向即可實現,或者在第一圓錐齒輪2313與第二圓錐齒輪131之間外接一個齒輪變向,吊籃裝置1的旋轉角度可以根據具體的停車環境設計,不受機構本身的限制,凡是在本實用新型的精神范圍內的角度調整裝置,均應包含在本實用新型的保護范圍之內。上述升降機構2中還可以采用其他傳動形式來實現吊籃裝置1的升降,如可以采用氣壓舉升、伺服電機驅動、齒輪傳動等,凡是能將吊籃裝置1舉升至支撐立架22頂部的機構均應包含在本實用新型的保護范圍之內。上述平移裝置3中還可以采用其他的結構實現吊籃裝置1和升降機構2在二層停車平臺4上的平移,如燕尾槽滑動,或者在平移平臺31的底部安裝滾輪,實現平移平臺31 在二層停車平臺4上的滾動平移,凡是能實現平移平臺31在二層停車平臺4上平行移動的裝置,均應包含在本實用新型的保護范圍之內。以上所述僅為本實用新型的優選實施例而已,并不用于限制本實用新型,對于本領域的技術人員來說,本實用新型可以有各種更改和變化。凡在本實用新型的精神和原則之內,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換、改進等,均應包含在本實用新型的保護范圍之內。
權利要求1.一種雙層停車位升入機,其特征在于,包括吊籃裝置(1)、升降機構O)、平移裝置 (3)、二層停車平臺G)、電氣控制臺(5)、豎直立柱(6),所述豎直立柱(6)固定在地面上,支撐所述二層停車平臺G),并限定一個地面停車位(61),所述吊籃裝置(1)上停放車輛(7), 所述升降機構( 將所述吊籃裝置(1)及其上的車輛(7)升至所述二層停車平臺(4)的高度,所述平移裝置C3)將所述吊籃裝置(1)、升降機構O)、車輛(7)移動至所述二層停車平臺的停車位上。
2.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雙層停車位升入機,其特征在于,所述吊籃裝置(1)包括吊籃底托(11)、吊籃柱體(1 、吊桿(13),所述底托(11)四個邊角處固定有所述吊籃柱體 (12),所述吊籃柱體(12)上部固定有豎直的所述吊桿(13)。
3.根據權利要求2所述的雙層停車位升入機,其特征在于,所述升降機構(2)包括液壓舉升缸(21)、支撐立架02)、吊臂(23),所述吊臂03)垂直于所述吊桿(13),所述支撐立架02)垂直于所述吊臂(23),所述支撐立架02)為中空結構,且開有供所述吊臂03) 上下移動的滑槽,所述液壓舉升缸設置在所述支撐立架0 的內部,所述吊臂03) 的一端設置在所述液壓舉升缸的頂桿上,另一端連接所述吊桿(13),所述液壓舉升缸 (21)可驅動所述吊臂及與其連接的所述吊籃裝置(1)沿所述支撐立架0 的滑槽上下運動。
4.根據權利要求3所述的雙層停車位升入機,其特征在于,所述吊臂與所述支撐立架0 連接的一端設置有第一掛鉤031)、所述支撐立架0 的上端設置有第二掛鉤 021),當所述吊臂上升至所述支撐立架0 的頂端時,所述第一掛鉤(231)掛在所述第二掛鉤021)上,防止所述液壓舉升缸因壓力不足導致所述吊籃裝置(1)墜落, 所述第二掛鉤(221)上還設置有偏心輪0211),當所述吊籃裝置(1)下降時,驅動所述偏心輪0211)轉動,將所述第一掛鉤(231)與所述第二掛鉤021)分離。
5.根據權利要求4所述的雙層停車位升入機,其特征在于,所述平移裝置C3)包括平移平臺(31)、驅動電機(3 、設置在所述二層停車平臺(4)上的平移軌道(41),所述驅動電機(3 安裝在所述平移平臺(31)上,所述平移平臺(31)底部安裝有齒輪,所述平移軌道 (41)上設置有與所述平移平臺(31)底部齒輪相配合的齒條,所述驅動電機(3 驅動所述齒輪沿所述齒條傳動,將所述平移平臺(31)及其上的吊籃裝置(1)移動到所述二層停車平臺(4)上的停車位;所述吊籃底托(11)的下表面距所述平移軌道Gl)的上表面有一定的距離,使所述吊籃裝置始終處于懸空狀態,不與所述平移軌道Gl)相對滑動。
6.根據權利要求5所述的雙層停車位升入機,其特征在于,所述平移軌道的兩端設置有前行程開關和后行程開關,將車輛移動至所述二層停車平臺(4)上時,所述平移平臺(31)觸到所述后行程開關后停止移動;將所述二層停車平臺的車輛取出時,所述平移平臺觸到所述前行程開關后停止移動。
7.根據權利要求6所述的雙層停車位升入機,其特征在于,所述液壓舉升缸(21)、支撐立架0 均固定在所述移動平臺上,隨所述移動平臺(31)沿所述平移軌道Gl)直線運動,所述電氣控制臺(5)固定在所述豎立柱(6)上,控制所述吊籃裝置⑴的升降,平移平臺(3)的平移運動,并連接所述前行程開關和所述后行程開關。
8.根據權利要求7所述的雙層停車位升入機,其特征在于,還包括角度調整裝置,所述角度調整裝置包括設置在所述吊臂上的齒輪軸031),所述齒輪軸031)與所述支撐立架0 連接的一端設置有第一齒輪(2311),所述支撐立架0 內部固定有與所述第一齒輪0311)嚙合的第一齒條(2312),所述齒輪軸031)的另一端設置有第一圓錐齒輪 0313),所述吊桿(13)上設置有與所述第一圓錐齒輪0313)嚙合的第二圓錐齒輪(131), 在所述吊臂沿所述支撐立架02)上升的過程中,所述第一齒輪0311)與所述第一齒條031 嚙合,帶動所述齒輪軸(231)轉動,所述齒輪軸031)帶動所述第一圓錐齒輪 (2313)驅動所述第二圓錐齒輪(131)轉動,同時帶動所述吊桿(1 和所述吊籃裝置(1)旋轉;所述齒輪軸031)的軸線與所述吊臂03)的軸線平行。
9.根據權利要求1至8任一所述的雙層停車位升入機,其特征在于,所述支撐立架(22)與所述平移平臺(31)之間、所述支撐立架0 與所述吊臂之間設置有斜拉桿 ⑶。
專利摘要本實用新型提供了一種雙層停車位升入機,包括吊籃裝置、升降機構、平移裝置、二層停車平臺、電氣控制臺、豎直立柱,所述豎直立柱固定在地面上,支撐所述二層停車平臺,并限定一個地面停車位,所述吊籃裝置上停放車輛,所述升降機構將所述吊籃裝置其上的車輛升至所述二層停車平臺的高度,所述平移裝置將所述吊籃裝置、升降機構、車輛移動至所述二層停車平臺的停車位上。通過本實用新型提供的技術方案,可以減少地基施工量、降低車庫的建設成本,對場地的要求較低,提高了空間利用率,上下層車出入互不影響,不需另一層車輛避讓,結構簡單,操作方便,使二層車庫更加安全、可靠,可用于一家一戶的車位安裝,也可集群安裝,適宜各種用戶的要求。
文檔編號E04H6/22GK202117369SQ20112012579
公開日2012年1月18日 申請日期2011年4月26日 優先權日2011年4月26日
發明者張紅旗 申請人:張紅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