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利名稱:用于混凝土中心泵送系統的減振連接結構及混凝土泵車的制作方法
技術領域:
本發明涉及工程機械技術領域,具體涉及一種用于混凝土中心泵送系統的減振連接結構以及設置該用于混凝土中心泵送系統的減振連接結構的混凝土泵車。
背景技術:
混凝土中心泵送系統是混凝土泵車的心臟部位,是實現混凝土泵送的關鍵部件,混凝土中心泵送系統用于為泵送的混凝土提供持續不斷動力。如圖1所示,混凝土中心泵送系統為由料斗17、水槽18、泵送主油缸102、泵送缸101等零部件組裝成的整體部件,水槽18、泵送主油缸102以及泵送缸101三者固定連接在一起。目前,中心泵系統均采用料斗連接和水槽連接的兩點固定形式,即料斗17通過料斗鉸接板11和料斗鉸接支座12經銷軸13進行鉸點連接;水槽18與水槽連接體14固定連接,水槽連接體14的兩端為軸形結構,且水槽連接體14的兩端分別與不同的水槽鉸接支座16相配合,水槽連接體14由固定板15以及螺栓110固定于水槽鉸接支座16上。料斗鉸接板11剛性固定在料斗17上,料斗鉸接支座12和水槽鉸接支座16均剛性固定在副車架19上。現有技術至少存在以下技術問題:由于制造誤差,如圖1所示的料斗17與副車架19之間的連接部件以及水槽18與副車架19之間的連接部件彼此的配合尺寸難以較好的保證其精度,所以各連接部件的裝配工藝性比較差,導致不易裝配;同時,由于各連接部件之間的配合無調節量,無法實現自調節(自調節指不借助外部條件,依靠自身條件的變 化而達到某項功能的實現),連接部件之間的連接點緊固后容易出現變形,引起過定位,更為嚴重的是:在泵送過程中系統內部產生的瞬間變形無法完全釋放,導致活塞頭易偏磨(指由于外部作用不均勻或局部環境惡劣產生局部磨損的現象)而損壞,并引起整車(即整個混凝土泵車)振動,活塞頭磨損后更換較為困難,且成本較高,容易引起用戶的抱怨。此外,泵送過程中產生的沖擊易導致料斗產生運動,致使泵送角度發生改變,影響吸料效率。
發明內容
本發明的目的是提出一種用于混凝土中心泵送系統的減振連接結構以及設置該用于混凝土中心泵送系統的減振連接結構的混凝土泵車。解決了現有技術存在裝配工藝性較差、中心泵送系統內的活塞頭易偏磨而損壞的技術問題。為實現上述目的,本發明提供了以下技術方案:本發明所提供的用于混凝土中心泵送系統的減振連接結構,包括第一座體、第二座體、軸承以及連接件,其中:所述第一座體固定連接于第一運動件上或與所述第一運動件為一體式結構,所述第二座體與所述第一座體固定連接;
所述第一座體以及所述第二座體兩者彼此接近的一側均開設有軌道槽,所述軌道槽的底面的傾斜方向與混凝土中心泵送系統內泵送缸的泵送方向相一致;所述連接件包括第一部分以及位于所述連接件的第一部分的兩端的第二部分;所述連接件的第一部分與第二運動件固定連接,所述第二運動件與所述泵送缸固定連接;在所述連接件的第一部分的兩端對稱地設置有所述第一座體、所述第二座體以及所述軸承,且所述連接件的第二部分均插裝在所述軸承內;所述軸承嵌于所述第一座體以及所述第二座體上的所述軌道槽內,且所述連接件的所述第二部分能沿所述軸承的軸向方向相對所述軸承移動,并能帶動所述軸承在所述軌道槽內轉動的同時沿所述軌道槽的底面的傾斜方向移動。優選地,所述連接件的所述第二部分與所述軸承之間為鍵連接。優選地,所述鍵連接為花鍵連接。優選地,所述第一座體、所述第二座體或所述第一運動件至少其中之一與所述連接件之間設置有彈性吸能結構。優選地,所述彈性吸能結構包括第一拉簧、第二拉簧以及開設于所述連接件上的連接槽,其中: 所述第一拉簧以及所述第二拉簧各自的兩個鉤頭中的一個鉤頭鉤套于所述連接槽上,所述第一拉簧以及所述第二拉簧各自的兩個鉤頭中的另一個鉤頭分別鉤持在位于所述連接件的兩側的所述第一座體、所述第二座體或所述第一運動件上;所述第一拉簧以及所述第二拉簧的拉伸方向位于同一平面上,且該平面穿過所述連接件的所述第二部分的中心線;優選地,所述第一拉簧以及所述第二拉簧的拉伸方向與所述泵送缸的泵送方向相—致。優選地,所述彈性吸能結構還包括固設在所述第一座體上的第一連接柱以及固設在所述第二座體上的第二連接柱,所述第一拉簧以及所述第二拉簧各自的兩個鉤頭中的所述另一個鉤頭分別鉤持所述第一連接柱、所述第二連接柱,所述第二連接柱;和/或,所述軌道槽沿所述泵送方向上的兩端還嵌有附著于所述軌道槽端壁的第一減振塊;和/或,所述第一運動件與所述第二運動件之間還設置有第二減振塊。優選地,所述第一座體與所述第二座體相對于所述軸承的軸心線中心對稱布置;和/或,所述第一減振塊和/或所述第二減振塊為橡膠材料制成;和/或,所述連接件的所述第二部分穿出所述軸承的部分與防脫螺母螺紋連接。優選地,所述防脫螺母與所述軸承之間還套設有彈性墊片;和/或,在所述第一座體以及第二座體的外側還固定連接有防護罩。 優選地,所述軸承的內圈的內表面開設有兩個以上沿所述軸承的內圈的周向方向等角度分布的鍵槽,與所述連接件的所述第二部分為一體式結構或固定連接的兩個以上凸齒嵌于相應的所述鍵槽內。本發明所提供的混凝土泵車,包括料斗、水槽、泵送缸、副車架以及上述的用于混凝土中心泵送系統的減振連接結構,其中:
與所述用于混凝土中心泵送系統的減振連接結構中的所述第一座體固定連接或為一體式結構的所述第一運動件為所述副車架的兩個結構件;所述水槽與所述泵送缸固定連接,與所述減振連接結構中所述連接件的第一部分固定連接的所述第二運動件至少為所述水槽或所述泵送缸其中之一。基于上述本發明所提供的任一技術方案,本發明至少可以產生以下技術效果:由于本發明所提供的用于混凝土中心泵送系統的減振連接結構中,第一運動件(例如副車架的結構件)與第二運動件(例如水槽)發生相對運動時,第一運動件與第二運動件兩者相對運動的產生的作用力會由連接件傳至軸承,從而驅使嵌于第一座體以及第二座體上的軌道槽內的軸承在軌道槽內沿軸承的軸心線轉動或者驅使連接件的第二部分沿軸承的軸向方向相對軸承移動,可見,軸承與連接件之間、軸承與軌道槽之間具有可移動性,這樣,軸承與連接件之間、軸承與軌道槽之間的配合存在一定的調節量,故而無需要求軸承與軌道槽之間或連接件與軸承之間的配合尺寸具有太高的精度,所以軸承與軌道槽之間以及連接件與軸承之間的裝配工藝性比較好,更便于裝配。同時,設置本發明·用于混凝土中心泵送系統的減振連接結構的混凝土泵車在泵送過程中,中心泵送系統產生的瞬間變形可以隨軸承相對于軌道槽的運動或者連接件第二部分相對于軸承的運動而得到釋放,最終可以保證泵送角度不受影響,進而實現了泵送角度的自調節,避免了過約束的存在,防止了活塞頭易偏磨而損壞的現象發生,所以解決了現有技術存在裝配工藝性較差、中心泵送系統內的活塞頭易偏磨而損壞的技術問題。除此之外,本發明提供的優選技術方案中,彈簧、減振塊等構成的吸能裝置對中心泵送系統產生的振動、沖擊能進行有效的吸收和緩沖,故而減少了振動對整車的影響,提高了整車穩定性。
此處所說明的附圖用來提供對本發明的進一步理解,構成本申請的一部分,本發明的示意性實施例及其說明用于解釋本發明,并不構成對本發明的不當限定。在附圖中:圖1為現有的混凝土中心泵送系統內的主要零部件的立體分解示意圖;圖2為設置有本發明實施例所提供的用于混凝土中心泵送系統的減振連接結構的混凝土泵車內的主要零部件的組裝前(上)以及組裝后(下)示意圖;圖3為圖2中連接件的立體放大示意圖;圖4為圖3所示連接件的主視示意圖;圖5為圖2中軸承的放大后的主視示意圖。
具體實施例方式下面通過附圖和實施例,對本發明的技術方案做進一步的詳細描述。本發明提供了一種連接部件之間裝配工藝性比較好、便于裝配的用于混凝土中心泵送系統的減振連接結構,能夠實現泵送角度的自調節且中心泵送系統內的活塞頭不易偏磨而損壞。本申請還涉及設置該用于混凝土中心泵送系統的減振連接結構的混凝土泵車。如圖2、圖3和圖4所示,本發明實施例所提供的用于混凝土中心泵送系統的減振連接結構,包括第一座體21、第二座體22、軸承23以及如圖3和圖4所示連接件24,其中:第一座體21固定連接于第一運動件201上或與第一運動件201為一體式結構,第二座體22與第一座體21固定連接。第一座體21以及第二座體22兩者彼此接近的一側均開設有軌道槽212,軌道槽212的底面傾斜方向與混凝土中心泵送系統內泵送缸的泵送方向相一致。連接件24包括第一部分241以及位于連接件24的第一部分241的兩端的第二部分242。連接件24的第一部分241與第二運動件202固定連接,軸承23嵌于第一座體21以及第二座體22上的軌道槽212內,第一座體21、第二座體22以及軸承23均對稱布置在連接件24的第一部分241的兩端,連接件24的第二部分242均插裝在軸承23內。第二運動件202與泵送缸固定連接。連接件24的第二部分242能沿軸承23的軸向方向相對軸承23移動,并能帶動軸承23在軌道槽212內進行轉動的同時沿軌道槽212的延伸方向移動。第一運動件(例如副車架的結構件)201與第二運動件(例如水槽)202發生相對運動時,第一運動件201與第二運動件202兩者相對運動的產生的作用力會由連接件24傳至軸承23,從而驅使嵌于第一座體21以及第二座體22上的軌道槽212內的軸承23在軌道槽212內沿軸承23的軸心線轉動或者驅使連接件24的第二部分242沿軸承23的軸向方向相對軸承23移動,可見,軸承23與連接件24之間、軸承23與軌道槽212之間存在可移動性,也就是說軸承23與連接件24之間、軸承23與軌道槽212之間的配合存在一定的調節量,故而無需要求軸承23與軌道槽212之間或連接件24與軸承23之間的配合尺寸具有太高的精度,所以軸承23與軌道槽212之間以及連接件24與軸承23之間的裝配工藝性比較好,更便于裝配。本實施例中連接件24的第二部分242與軸承23之間為鍵連接,優選為花鍵連接。鍵連接具有結構簡單,且安裝方便的`優點。當然,本實施例中鍵連接也可以為平鍵連接。本實施例中固定連接為螺栓連接、螺釘連接其中之一,優選為螺釘連接。本實施例中第一座體21、第二座體22或第一運動件201至少其中之一與連接件24之間設置有彈性吸能結構25。彈性吸能結構25可以利用彈性變形,緩沖、吸收第一座體21、第二座體22或第一運動件201其中之一與連接件24之間的作用力或反作用力,進而起到了吸收設置該彈性吸能結構25的系統的能量,減少了系統對與彈性吸能結構25相連接的部件施加的力的效果。彈性吸能結構25具有減振的效果,提高系統運行穩定性的效果。本實施例中彈性吸能結構25包括第一連接柱251、第二連接柱252、第一拉簧253、第二拉簧254以及開設于如圖4所示連接件24上的連接槽255,其中:第一拉簧253以及第二拉簧254各自的兩個鉤頭中的一個鉤頭鉤套于連接槽255上,第一拉簧253以及第二拉簧254各自的兩個鉤頭中的另一個鉤頭分別固設在位于連接24件的兩側的第一座體21、第二座體22或第一運動件23上。第一拉簧253以及第二拉簧254的拉伸方向優選為位于同一平面上,且該平面穿過連接件24的所述第二部分的中心線。第一拉簧253以及第二拉簧254的拉伸方向優選為與泵送缸的泵送方向相一致。第一連接柱251以及第二連接柱252可以固設于第一座體21、第二座體22或第一運動件201其中之一上,優選為第一連接柱251以及第二連接柱252兩者其中之一固設于第一座體21上,兩者其中另一固設于第二座體22上。
第一拉簧253以及第二拉簧254在連接件24的相反兩側分別對連接件24施加彈性拉力,從而保證了連接件24發生振動時,其上各處均能得到比較均衡的彈性拉力,進而實現較好的減振作用。當然,上述第一連接柱、第二連接柱也可以為掛鉤或連接孔等其他連接結構所取代。本實施例中軌道槽212沿泵送缸的泵送方向上的兩端還嵌有附著于軌道槽212端壁的第一減振塊271。本實施例中第一運動件201與第二運動件202之間還設置有第二減振塊272。第一減振塊271可以緩沖、吸收軸承23的周向外表面對軌道槽212的端壁施加的沖力,不僅減振效果更為均勻、理想,而且安裝時也比較方便。第二減振塊272可以緩沖、吸收第一運動件201與第二運動件202之間即沿軸承23的軸向方向的沖力,進而承受第一運動件201沿軸承23的軸向方向對第二運動件202施加的作用力。本實施例中第一座體21與第二座體22以軸承23的軸心線中心對稱。這種結構中第一座體21與第二座體22的結構優選為一致的,僅僅是位置不同,所以第一座體21以及第二座體22的互換 性比較好。本實施例中第一減振塊271和/或第二減振塊272為橡膠材料制成,第一減振塊271以及第二減振塊272優選為均采用橡膠材料制成。橡膠材料具有成本低廉,耐磨性、耐腐蝕性優良的優點。當然,第一減振塊271以及第二減振塊272也可以采用橡膠材料之外的其他彈性材料制成或取代,例如可以使用金屬制彈性部件。本實施例中連接件24的第二部分242穿出軸承23的部分與防脫螺母26螺紋連接。防脫螺母26可以防止軸承23從連接件24的第二部分242上松脫。本實施例中防脫螺母26與軸承23之間還套設有具有彈性的墊片261。具有彈性的墊片261可以從軸承23的軸向方向上緩沖軸承23對防脫螺母26施加的沖擊力。本實施例中如圖2所示在第一座體21以及第二座體22的外側還固定連接有防護罩28。防護罩28—方面對軌道槽以及其中布置的部件具有防塵的效果,另一方面可以對防脫螺母26以及連接件24的第二部分242起到限位的作用。本實施例中如圖5所示軸承23的內圈的內表面開設有兩個以上(優選為四個)沿軸承23的內圈的周向方向等角度分布的鍵槽291,與如圖4所示連接件24的第二部分242為一體式結構或固定連接的兩個以上(優選為四個)凸齒292嵌于相應的鍵槽291內。這種結構中不僅結構簡單,便于制造,而且裝配時容易對準、更容易裝配。如圖2所示,本發明實施例所提供的混凝土泵車,包括料斗206、水槽、泵送缸、副車架以及上述本發明實施例所提供的任一用于混凝土中心泵送系統的減振連接結構,其中:與用于混凝土中心泵送系統的減振連接結構中的第一座體21固定連接或與用于混凝土中心泵送系統的減振連接結構中的第一座體21為一體式結構的第一運動件201為副車架內的兩個結構件。水槽與泵送缸固定連接,與所述連接件24的第一部分241固定連接的第二運動件202至少為水槽或泵送缸其中之一,優選為水槽。
副車架的兩個結構件上均固設有鉸接支座203,料斗206的底部兩側均固設有鉸接板205,鉸接支座203與鉸接板205通過銷軸204相鉸接。用于混凝土中心泵送系統的減振連接結構可以更為有效、更為平衡、更為全面的實現連接件24不同的兩部分與副車架不同的兩個結構件裝配尺寸、裝配位置以及裝配角度的自調節,避免連接件24不同的兩部分與副車架不同的兩個結構件之間發生過約束,進而更為有效地減少泵送過程中活塞頭出現偏磨的現象。除此之外,上述本發明所提供的用于混凝土中心泵送系統的減振連接結構也可以應用于連接混凝土泵車中副車架以及水槽之外的其他零部件,乃至應用于混凝土泵車之外的其他裝置或設備中。上述本發明所公開或涉及的互相固定連接的零部件或結構件,除另有聲明之外固定連接均可以理解為:能夠拆卸地匹配固定連接(例如使用螺栓或螺釘連接),也可以理解為:不可拆卸的固定連接(例如焊接),當然,互相固定連接也可以為一體式結構(例如使用鑄造工藝一體成形制造出來)所取代。最后應當說明的是:以上實施例僅用以說明本發明的技術方案而非對其限制。盡管參照較佳實施例對本發明進行了詳細的說明,所屬領域的普通技術人員應當理解:依然可以對本發明的具體實施方 式進行修改或者對部分技術特征進行等同替換。而不脫離本發明技術方案的精神,其均應涵蓋在本發明請求保護的技術方案范圍當中。
權利要求
1.一種用于混凝土中心泵送系統的減振連接結構,其特征在于,包括第一座體、第二座體、軸承以及連接件,其中: 所述第一座體固定連接于第一運動件上或與所述第一運動件為一體式結構,所述第二座體與所述第一座體固定連接; 所述第一座體以及所述第二座體兩者彼此接近的一側均開設有軌道槽,所述軌道槽的底面的傾斜方向與混凝土中心泵送系統內泵送缸的泵送方向相一致; 所述連接件包括第一部分以及位于所述連接件的第一部分的兩端的第二部分; 所述連接件的第一部分與第二運動件固定連接,所述第二運動件與所述泵送缸固定連接; 在所述連接件的第一部分的兩端對稱地設置有所述第一座體、所述第二座體以及所述軸承,且所述連接件的第二部分均插裝在所述軸承內; 所述軸承嵌于所述第一座體以及所述第二座體上的所述軌道槽內,且所述連接件的所述第二部分能沿所述軸承的軸向方向相對所述軸承移動,并能帶動所述軸承在所述軌道槽內轉動的同時沿所述軌道槽的底面的傾斜方向移動。
2.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用于混凝土中心泵送系統的減振連接結構,其特征在于,所述連接件的所述第二部分與所述軸承之間為鍵連接。
3.根據權利要求2所述的用于混凝土中心泵送系統的減振連接結構,其特征在于,所述鍵連接為花鍵連接。
4.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用于混凝土中心泵送系統的連接結構減振連接結構,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座體、所述第二座體或所述第一運動件至少其中之一與所述連接件之間設置有彈性吸能結構。
5.根據權利要求4所述的用于混凝土中心泵送系統的減振連接結構,其特征在于,所述彈性吸能結構包括第一拉簧、第二拉簧以及開設于所述連接件上的連接槽,其中: 所述第一拉簧以及所述第二拉簧各自的兩個鉤頭中的一個鉤頭鉤套于所述連接槽上,所述第一拉簧以及所述第二拉簧各自的兩個鉤頭中的另一個鉤頭分別鉤持在位于所述連接件的兩側的所述第一座體、所述第二座體或所述第一運動件上; 所述第一拉簧以及所述第二拉簧的拉伸方向位于同一平面上,且該平面穿過所述連接件的所述第二部分的中心線; 所述第一拉簧以及所述第二拉簧的拉伸方向與所述泵送缸的泵送方向相一致。
6.根據權利要求5所述的用于混凝土中心泵送系統的減振連接結構,其特征在于,所述彈性吸能結構還包括固設在所述第一座體上的第一連接柱以及固設在所述第二座體上的第二連接柱,所述第一拉簧以及所述第二拉簧各自的兩個鉤頭中的所述另一個鉤頭分別鉤持所述第一連接柱、所述第二連接柱,所述第二連接柱; 和/或,所述軌道槽沿所述泵送方向上的兩端還嵌有附著于所述軌道槽端壁的第一減振塊; 和/或,所述第一運動件與所述第二運動件之間還設置有第二減振塊。
7.根據權利要求6所述的用于混凝土中心泵送系統的減振連接結構,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座體與所述第二座體相對于所述軸承的 軸心線中心對稱布置;和/或,所述第一減振塊和/或所述第二減振塊為橡膠材料制成;和/或,所述連接件的所述第二部分穿出所述軸承的部分與防脫螺母螺紋連接。
8.根據權利要求7所述的用于混凝土中心泵送系統的減振連接結構,其特征在于,所述防脫螺母與所述軸承之間還套設有彈性墊片; 和/或,在所述第一座體以及第二座體的外側還固定連接有防護罩。
9.根據權利要求2或3所述的用于混凝土中心泵送系統的減振連接結構,其特征在于,所述軸承的內圈的內表面開設有兩個以上沿所述軸承的內圈的周向方向等角度分布的鍵槽,與所述連接件的所述第二部分為一體式結構或固定連接的兩個以上凸齒嵌于相應的所述鍵槽內。
10.一種混凝土泵車,其特征在于,包括料斗、水槽、泵送缸、副車架以及權利要求1-9任一所述的用于混凝土中心泵送系統的減振連接結構,其中: 與所述用于混凝土中心泵送系統的減振連接結構中的所述第一座體固定連接或為一體式結構的所述第一運動件為所述副車架的兩個結構件; 所述水槽與所述泵送缸固定連接,與所述減振連接結構中所述連接件的第一部分固定連接的所述第二運動件至少為·所述水槽或所述泵送缸其中之一。
全文摘要
本發明涉及一種用于混凝土中心泵送系統的減振連接結構及設置有該減振連接結構的混凝土泵車,涉及工程機械技術領域。該減振連接結構內的第一座體固定連接于第一運動件上;第一座體以及第二座體上開設有軌道槽,連接件的第一部分與第二運動件固定連接,第二運動件與泵送缸固定連接;第一座體、第二座體以及軸承均對稱布置在連接件的第一部分的兩端;軸承嵌于第一座體以及第二座體上的凹槽內,連接件的第二部分能沿軸承的軸向方向相對軸承移動。本申請解決了現有技術存在裝配工藝性較差、中心泵送系統內的活塞頭易偏磨而損壞的問題,實現了泵送角度的自調節,防止了活塞頭易偏磨而損壞的現象發生,減少了振動對整車的影響,提高了整車穩定性。
文檔編號E04G21/02GK103243914SQ201210022009
公開日2013年8月14日 申請日期2012年2月2日 優先權日2012年2月2日
發明者沈千里, 李明玉, 劉文波, 王彥梅, 樊學勇, 王磊磊, 張亮, 張衛國 申請人:徐工集團工程機械股份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