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利名稱:一種建筑條板及該建筑條板的安裝方法
技術領域:
本發明涉及ー種建筑條板,本發明還涉及該建筑條板的安裝方法。
背景技術:
條形墻體材料制品已越來越多的取替塊狀墻體材料制品。由于國內條形墻體材料的加工設計起步時間較短,至今還有許多關鍵技術沒有得到很好解決,比如條形墻體材料之間的連接問題,過去人們普遍采用膠粘的方式,可是經過實踐證明,即便是采用目前性能已經十分優良的粘接材料也難以達到持久的粘接強度,因此,膠粘的方式已被人們普遍否定。有關建筑條板之間的連接技術本發明人已進行了長期的研究,很早就提出在生產制作過程中先在建筑條板間的連接處加工出對應的連接孔或連接槽,在施工連接時向連接孔或連接槽中注入料漿,通過料漿凝固后形成的連接榫將兩塊條板牢固的連接在一起。采用這種方式完成的工程項目具有施工速度快、連接強度持久、穩定的許多優點。解決了建筑條板人們難以牢固連接的重大難題。由于建筑條板的設計結構和形狀種類比較多,連接方式也需要多祥化,這樣才能更好地滿足生產和施工時的具體需要。
發明內容
本發明要解決的技術問題是提供一種建筑條板及該建筑條板的安裝方法。本發明建筑條板的設計方案是把建筑條板的側壁分為大的半側壁和小的半側壁兩部分,大的半側壁比小的半側壁寬,大的半側壁和小的半側壁的規格、形狀相互匹配,在大的半側壁上設有數個穿透板面的柱形孔。上述設計在大的半側壁上的柱形孔未穿透板面。在板面與未穿透板面的柱形孔之間設有注料孔。本發明建筑條板的安裝方法是將一塊建筑條板ー側大的半側壁與另ー塊建筑條板一側小的半側壁相互對接,同時兩個大的半側壁重疊在一起,并且重疊一起的兩個大的半側壁上的ー對柱形孔對接并貫通,把備好的料漿注滿貫通的柱形孔里,待料漿凝固后形成貫穿兩個大的半側壁的柱體,這樣把相鄰兩板牢固的連接一起。本發明的有益效果是采用本發明的建筑條板安裝的墻體不但能夠實現條板與條板之間的牢固連接,也能實現條板與樁、柱及其它墻體之間的安裝連接,而且作用持久,還便于安裝。
以下結合附圖對本發明做以詳細說明
圖1為本發明建筑條板的正面視2為本發明建筑條板背面視3為本發明建筑條板實施例2的示意4為本發明建筑條板安裝時的結構示意圖
圖中1、側壁 2、大的半側壁 3、小的半側壁 4、柱形孔5、板面 6、注料孔
具體實施例例 1如圖1、圖2所示,該建筑條板的側壁1分為大的半側壁2和小的半側壁3兩部分, 大的半側壁2比小的半側壁3寬,大的半側壁2和小的半側壁3的規格、形狀相互匹配,在大的半側壁2上設有數個穿透板面5的柱形孔4。例 2如圖3所示,設計在大的半側壁2上的柱形孔4未穿透板面5。在板面5與未穿透板面5的柱形孔4之間設有注料孔6。例 3如圖4所示,將一塊建筑條板一側大的半側壁2與另一塊建筑條板一側小的半側壁3相互對接,同時兩個大的半側壁2重疊在一起,并且重疊一起的兩個大的半側壁2上的一對柱形孔4對接并貫通,把備好的料漿注滿貫通的柱形孔4里,待料漿凝固后形成貫穿兩個大的半側壁2的柱體,這樣把相鄰兩板牢固的連接一起。
權利要求
1.一種建筑條板,其特征在于該建筑條板的側壁(1)分為大的半側壁( 和小的半側壁C3)兩部分,大的半側壁O)比小的半側壁(3)寬,大的半側壁( 和小的半側壁(3) 的規格、形狀相互匹配,在大的半側壁( 上設有數個穿透板面(5)的柱形孔G)。
2.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一種建筑條板,其特征是設計在大的半側壁( 上的柱形孔⑷未穿透板面(5)。
3.根據權利要求2所述的一種建筑條板,其特征是在板面( 與未穿透板面(5)的柱形孔(4)之間設有注料孔(6)。
4.該一種建筑條板的安裝方法是將一塊建筑條板一側大的半側壁( 與另一塊建筑條板一側小的半側壁C3)相互對接,同時兩個大的半側壁( 重疊在一起,并且重疊一起的兩個大的半側壁(2)上的一對柱形孔(4)對接并貫通,把備好的料漿注滿貫通的柱形孔(4) 里,待料漿凝固后形成貫穿兩個大的半側壁O)的柱體,這樣把相鄰兩板牢固的連接一起。
全文摘要
本發明公開了一種建筑條板及該建筑條板的安裝方法。具體方案是把該建筑條板的側壁分為大的半側壁和小的半側壁兩部分,大的半側壁比小的半側壁寬,大的半側壁和小的半側壁的規格、形狀相互匹配,在大的半側壁上設有數個穿透板面的柱形孔。其安裝方法是將一塊建筑條板一側大的半側壁與另一塊建筑條板一側小的半側壁相互對接,同時兩個大的半側壁重疊在一起,并且重疊一起的兩個大的半側壁上的一對柱形孔對接并貫通,把備好的料漿注滿貫通的柱形孔里,待料漿凝固后形成貫穿兩個大的半側壁的柱體,這樣把相鄰兩板牢固的連接一起。有益效果是采用本發明的建筑條板安裝的墻體不但能夠實現條板與條板之間的牢固連接,也能實現條板與樁、柱及其它墻體之間的安裝連接,而且作用持久,還便于安裝。
文檔編號E04C2/30GK102535737SQ20121002828
公開日2012年7月4日 申請日期2012年2月2日 優先權日2011年6月7日
發明者姚景祥 申請人:姚景祥, 崔存民, 李雪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