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利名稱:一種隔板組件的制作方法
技術領域:
本發明涉及建筑領域,特別是涉及一種應用于建筑領域的隔板組件。
背景技術:
目前,潔凈室廣泛用于精密機械工業、電子工業、制藥工業等各種領域。潔凈室由天花板系統、空調系統、隔墻板、地板、照明器具等各種系統所組成。天花板系統的密封程度的高低是潔凈室的潔凈程度高低的關鍵因素之一。現有技術的天花板系統主要包括吊桿(Ceiling rod)、綱梁(I-Beam 或 U-Be am)、吊頂龍骨(Ceiling grid)以及盲板(blinddisk)。其中,吊頂龍骨分段連接,并由鋼索吊掛于天花板上,而盲板則依靠其自身重量搭接在相鄰的兩個吊頂龍骨的支撐板上。進一步,為了提高盲板與吊頂龍骨之間的密封效果,通常在盲板與吊頂龍骨的支撐板之間增加密封膠條,并通過盲板在密封膠條上產生的壓力實現密封。然而,由于盲板的自身重量較輕,往往導致盲板與吊頂龍骨之間的接合效果相對較差,影響盲板與吊頂龍骨的固定效果。同時,也會導致顆粒會從密封膠條與盲板和吊頂龍骨之間的縫隙進入潔凈室,影響潔凈室的潔凈程度。此外,應用于建筑領域的其他隔板組件的隔板與承重件之間存在同樣的技術問題。
發明內容
本發明主要解決的技術問題是提供一種隔板組件,以增強隔板與承重件之間的接合強度,提高固定效果。為解決上述技術問題,本發明采用的一個技術方案是提供一種隔板組件,該隔板組件包括第一承重件,其包括第一承重板以及設置于第一承重板上且向第一承重板的側向延伸的第一翻邊;第二承重件,其包括與第一承重板間隔設置的第二承重板以及設置于第二承重板上且向第二承重板的側向延伸的第二翻邊,第一翻邊和第二翻邊彼此朝向且間隔設置;隔板,其包括隔板主體以及間隔設置于隔板主體上且向隔板主體的側向延伸的第三翻邊和第四翻邊。第一翻邊和第二翻邊設置于第三翻邊和第四翻邊之間,且第三翻邊彈性壓持于第一翻邊上,第四翻邊彈性壓持于第二翻邊上,以使隔板主體跨接于第一承重板與第二承重板之間。其中,第一翻邊和第二翻邊分別設置于第一承重板和第二承重板的彼此相鄰的側邊緣,第三翻邊和第四翻邊分別設置于隔板主體的兩側邊緣。其中,第一翻邊與第一承重板垂直設置,第三翻邊相對于隔板主體的垂直方向向隔板內部成第一角度傾斜設置。其中,第二翻邊與第二承重板垂直設置,第四翻邊相對于隔板主體的垂直方向向隔板內部成第二角度傾斜設置。其中,在自然狀態下,第三翻邊的內側面與第四翻邊的內側面之間的間距小于第一翻邊的內側面與第二翻邊的內側面之間的間距。
其中,第一角度和第二角 度為O. 5-1度。其中,第一角度等于第二角度。其中,第三翻邊與第一翻邊之間設置有第一密封膠條,第四翻邊與第二翻邊之間設置有第二密封膠條。其中,第一承重板和第二承重板沿水平方向間隔設置。其中,第一承重件和第二承重件分別為吊頂龍骨,隔板為盲板。本發明的有益效果是區別于現有技術的情況,本發明通過在支撐件和隔板上分別設置翻邊結構,進而實現二者的彈性壓持固定,增強隔板與承重件之間的接合強度,提高固定效果。
圖I是本發明實施例的隔板組件在分解狀態下的結構示意圖;圖2是本發明實施例的隔板組件在組裝狀態下的結構示意圖;圖3是圖2中的區域A的放大示意圖。
具體實施例方式下面結合附圖和實施例對本發明進行詳細說明。參照圖1,圖I是本發明實施例的隔板組件在分解狀態下的結構示意圖。如圖I所示,本發明實施例的隔板組件包括第一承重件10、第二承重件20和隔板30。第一承重件10包括第一承重板101以及設置于第一承重板101上且向第一承重板101的側向延伸的第一翻邊102。第二承重件20包括與第一承重板101間隔設置的第二承重板201以及設置于第二承重板201上且向第二承重板201的側向延伸的第二翻邊202,第一翻邊102和第二翻邊202彼此朝向且間隔設置。隔板30包括隔板主體301以及間隔設置于隔板主體301上且向隔板主體301的側向延伸的第三翻邊302和第四翻邊303。在本實施例中,第一承重件10和第二承重件20分別為吊頂龍骨,而隔板30為盲板,且第一承重板101和第二承重板201沿水平方向間隔設置,使得隔板主體301沿水平方向跨接于第一承重板101和第二承重板201之間,進而可作為天花板應用于潔凈室或其他建筑中。當然,在其他實施例中,第一承重件10、第二承重件20和隔板30也可以根據實際需要采用其他結構或設置方式。在本實施例中,第一翻邊102和第二翻邊202分別設置于第一承重板101和第二承重板201的彼此相鄰的側邊緣,第三翻邊302和第四翻邊303分別設置于隔板主體301的兩側邊緣,且第一翻邊102與第一承重板101垂直設置,第二翻邊202與第二承重板201垂直設置,第三翻邊302相對于隔板主體301的垂直方向向隔板30內部成第一角度al傾斜設置,第四翻邊303相對于隔板主體301的垂直方向向隔板30內部成第二角度a2傾斜設置。進一步,在自然狀態下,第三翻邊302的內側面與第四翻邊303的內側面之間的間距LI小于第一翻邊102的內側面與第二翻邊202的內側面之間的間距L2。在優選實施例中,第一角度al與第二角度a2為O. 5-1度,且第一角度al等于第二角度a2。當然,在其他實施例中,第一角度al和第二角度a2可根據實際情況進行任意設置,且第一翻邊102、第二翻邊202、第三翻邊302和第四翻邊303的具體位置可根據實際需要進行任意設定。
參照圖2-3,圖2是本發明實施例的隔板組件在組裝狀態下的結構示意圖,圖3是圖2中的區域A的放大示意圖。如圖2-3所示,在進行組裝時,沿豎直方向相對于第一承重件10和第二承重件20向下按壓隔板30,使得第一翻邊102和第二翻邊202在壓力作用下向外側發生彈性形變,進而使得第一翻邊102和第二翻邊202設置于第三翻邊302和第四翻邊303之間,且第三翻邊302彈性壓持于第一翻邊102上,第四翻邊303彈性壓持于第二翻邊202上,以使隔板主體301跨接于第一承重板101與第二承重板201之間。通過上述接合方式,利用第三翻邊302和第四翻邊 303的彈性形變所產生的壓力實現隔板30與第一承重件10和第二承重件20的相對固定,其接合強度相較于僅依靠隔板30的自身重力實現的壓持固定有著明顯提高,且即便在第一承重件10和第二承重件20發生變形時仍能保持良好的固定。進一步,為了實現良好的密封效果,在第一翻邊102與第三翻邊302之間設置第一密封膠條40,第二翻邊202與第四翻邊303之間設置第二密封膠條50。第一密封膠條40與第二密封膠條50的厚度優選為5mm,并可由橡膠、泡沫等任何適當材料制成。通過上述方式,使得第一密封膠條40和第二密封膠條50分別彈性夾持在第一翻邊102與第三翻邊302之間以及第二翻邊202與第四翻邊303,其密封效果和得到明顯提高,避免了微粒的進入,有利于提高潔凈室的潔凈程度。通過上述方式,本發明通過在支撐件和隔板上分別設置翻邊結構,進而實現二者的彈性壓持固定,增強隔板與承重件之間的接合強度,提高固定效果。進一步,利用翻邊結構彈性夾持密封膠條,可進一步提高密封效果,提高潔凈室的潔凈程度。以上所述僅為本發明的實施例,并非因此限制本發明的專利范圍,凡是利用本發明說明書及附圖內容所作的等效結構或等效流程變換,或直接或間接運用在其他相關的技術領域,均同理包括在本發明的專利保護范圍內。
權利要求
1.一種隔板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隔板組件包括 第一承重件,包括第一承重板以及設置于所述第一承重板上且向所述第一承重板的側向延伸的第一翻邊; 第二承重件,包括與所述第一承重板間隔設置的第二承重板以及設置于所述第二承重板上且向所述第二承重板的側向延伸的第二翻邊,所述第一翻邊和所述第二翻邊彼此朝向且間隔設置; 隔板,包括隔板主體以及間隔設置于所述隔板主體上且向所述隔板主體的側向延伸的第三翻邊和第四翻邊,所述第一翻邊和所述第二翻邊設置于所述第三翻邊和所述第四翻邊之間,且所述第三翻邊彈性壓持于所述第一翻邊上,所述第四翻邊彈性壓持于所述第二翻邊上,以使所述隔板主體跨接于所述第一承重板與所述第二承重板之間。
2.根據權利要求I所述的隔板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翻邊和所述第二翻邊分別設置于所述第一承重板和所述第二承重板的彼此相鄰的側邊緣,所述第三翻邊和所述第四翻邊分別設置于所述隔板主體的兩側邊緣。
3.根據權利要求I所述的隔板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翻邊與所述第一承重板垂直設置,所述第三翻邊相對于所述隔板主體的垂直方向向所述隔板內部成第一角度傾斜設置。
4.根據權利要求3所述的隔板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翻邊與所述第二承重板垂直設置,所述第四翻邊相對于所述隔板主體的垂直方向向所述隔板內部成第二角度傾斜設置。
5.根據權利要求4所述的隔板組件,其特征在于,在自然狀態下,所述第三翻邊的內側面與所述第四翻邊的內側面之間的間距小于所述第一翻邊的內側面與所述第二翻邊的內側面之間的間距。
6.根據權利要求4所述的隔板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角度和所述第二角度為O. 5-1 度。
7.根據權利要求6所述的隔板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角度等于所述第二角度。
8.根據權利要求I所述的隔板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三翻邊與所述第一翻邊之間設置有第一密封膠條,所述第四翻邊與所述第二翻邊之間設置有第二密封膠條。
9.根據權利要求I所述的隔板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承重板和所述第二承重板沿水平方向間隔設置。
10.根據權利要求I所述的隔板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承重件和所述第二承重件分別為吊頂龍骨,所述隔板為盲板。
全文摘要
本發明公開了一種隔板組件,包括第一承重件、第二承重件以及隔板。第一承重件包括第一承重板以及設置于第一承重板上且向第一承重板的側向延伸的第一翻邊。第二承重件包括與第一承重板間隔設置的第二承重板以及設置于第二承重板上且向第二承重板的側向延伸的第二翻邊。隔板包括隔板主體以及間隔設置于隔板主體上且向隔板主體的側向延伸的第三翻邊和第四翻邊。第一翻邊和第二翻邊設置于第三翻邊和第四翻邊之間,且第三翻邊彈性壓持于第一翻邊上,第四翻邊彈性壓持于第二翻邊上,以使隔板主體跨接于第一承重板與第二承重板之間。通過上述方式,本發明能夠增強隔板與承重件之間的接合強度,提高固定效果。
文檔編號E04B9/22GK102635190SQ20121013756
公開日2012年8月15日 申請日期2012年5月7日 優先權日2012年5月7日
發明者吳俊豪, 李賢德, 楊衛兵, 林昆賢, 汪永強, 蔣運芍, 郭振華, 陳增宏 申請人:深圳市華星光電技術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