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利名稱:用于使諸如玻璃瓶的玻璃制品成形的加工模具的制作方法
技術領域:
本發(fā)明涉及用于使玻璃制品、例如玻璃瓶成形的加工模具。
背景技術:
通常,玻璃瓶通過將至少一個玻璃滴(也稱為型坯)插入坯料模具的空腔內,并且例如通過將空氣吹入所述坯料模具內使型坯預成型來獲得。然后,操控臂將上述形成的型坯脫模并轉移到加工模具的空腔內,并且將空氣吹 入型坯內部,從而最終形成玻璃瓶。通常,加工模具由組件構成,該組件包括兩個半模具和在其間形成空腔的抽屜,型坯放置于該空腔內。抽屜可沿著用于由型坯模制該制品的主動位置和用于使該制品脫模的被動位置之間的直線路徑移動。然而,玻璃瓶,尤其是化妝品和香水領域內的玻璃瓶通常傾向于在瓶體的外壁上制作凸起和/或凹陷的圖案。為此,在加工模具的內壁上制造凸起和/或凹陷的圖案,以在所述加工模具內進行模制時,將這些圖案復制在瓶體的外壁上。然而,已經證明,這種帶抽屜的加工模具不適合于上述類型的瓶體,該加工模具在脫模的過程中產生問題,造成凸起和/或凹陷的圖案變差。實際上,通過確保在半模具和抽屜之間的均勻熱并且從而確保具有實際上不可見的密封表面,因此,這些加工模具不適合于凸起和/或凹陷的圖案的完全對稱脫模。
發(fā)明內容
本發(fā)明的目的在于提出能夠避免此類缺陷的用于使玻璃制品成形的加工模具(finishing mold)。因此,本發(fā)明涉及用于使諸如玻璃瓶的玻璃制品成形的加工模具,例如這種類型的加工模具包括空腔,用于容納所述制品的型坯并且由設置在蓋體和底部之間的中心主體定界,其特征在于,所述中心主體由至少等于四的偶數個互補的區(qū)段構成,至少等于四的偶數個互補的所述區(qū)段在所述區(qū)段橫向彼此相對作用的主動位置與所述區(qū)段彼此隔離開的被動位置之間可徑向同時移動,所述主動位置用于由所述型坯模制所述制品,所述被動位置用于使所述制品脫模。根據本發(fā)明的其它特征所述蓋體由兩個半蓋體構成,每個半蓋體由鉸鏈銷連接到該組區(qū)段的區(qū)段半部分的每個相鄰的區(qū)段,所述半蓋體連接到控制單元,所述控制單元用于控制每個半蓋體在所述空腔的關閉位置和所述空腔的打開位置之間的移動,每個半蓋體包括中心半開口,所述中心半開口在所述半蓋體的關閉位置確定開口,所述開口用于定位所述玻璃制品的所述型坯的頸部,區(qū)段半部分的所述相鄰的區(qū)段通過在每個所述區(qū)段上鉸接的連接部件與所述蓋體相對地彼此連接,每個連接部件包括圓弧形的調整片,所述底部包括定心(centering)單元,所述定心單元用于在所述區(qū)段的所述主動位置使所述區(qū)段定心,所述定心單元包括輪緣和狹槽,所述輪緣形成在所述底部上并且突出到空腔的內部,所述狹槽形成在每個區(qū)段的下部上,并且設計成每個狹縫與所述輪緣協作,所述底部包括引導單元,所述引導單元用于在所述主動位置和所述被動位置之間分別引導所述區(qū)段,以及所述引導單元包括凹槽,所述凹槽形成在所述底部的上表面上,并且設計成與滾子(roller)協作,所述滾子位于相應的區(qū)段的下表面上。
在下面提供為實例所并參照附圖所進行的描述中,本發(fā)明的特征和優(yōu)點顯而易見,其中圖I為根據本發(fā)明在模制位置中的加工模具的第一實施方式的透視圖;圖2為圖I的加工模具的中心主體的橫向剖面的圖解視圖;圖3為圖I的加工模具的半主體和半蓋體的透視圖;圖4為圖3的透視側局部的底視圖;圖5為底部和用于引導中心主體的區(qū)段的引導單元的透視圖;圖6為圖I的加工模具的底部的頂視圖;圖7為加工模具位于脫模位置的與圖I相似的透視圖;圖8為根據本發(fā)明的加工模具的第二實施方式的透視圖;以及圖9為圖8的透視側局部的底視圖。
具體實施例方式圖I和圖8用圖解顯示了加工模具的兩個實施方式,圖I的加工模具由普通標記I表示,圖8的加工模具由普通標記2表示. 在下面的描述中,兩個實施例共用的部件用相同的標記表示。加工模具I和2設計成生產玻璃制品,比如玻璃瓶,并且優(yōu)選在其外表面上包括至少一個凸起和/或凹陷圖案。作為實例,加工模具I和2設計為將玻璃瓶制成具有普通圓柱形形狀并且包括頸部。根據本發(fā)明的加工模具也可設計為模制卵形、橢圓形、正方形或六邊形瓶體、或比如具有六條臂部的星形瓶體。加工模具I或2包括空腔10,用于容納未示出的型坯,優(yōu)選成形的型坯。空腔10由設置在蓋體12和底部13之間的中心主體11定界。通常,中心主體11由以大于或等于四的偶數提供的若干個相同且互補的區(qū)段20構成。在圖I到圖7中所示的實施方式中,加工模具I的中心主體11包括六個互補的區(qū)段20,這些區(qū)段均勻地分布在空腔10的周圍,在圖8和圖9中所示的實施方式中,加工模具2的中心主體11包括四個互補的區(qū)段20,這些區(qū)段均勻地分布在空腔10的周圍。如圖I和圖8中所述,每個區(qū)段20包括內表面21a,內表面21a具有圓柱體部分形狀的輪廓并且包括設計用于形成在玻璃瓶的外表面上的凸起和/或凹陷的圖案21。具體如圖4和圖9中所示,每個區(qū)段20的外表面21b也具有圓柱體部分形狀的輪廓。蓋體12由兩個對稱的半蓋體12a和12b構成,每個半蓋體均包括中心半開口 14a和14b,中心半開口 14a和14b在兩個半蓋體12a和12b的關閉位置內、即兩個半蓋體12a和12b彼此緊靠時確定開口 15,開口 15用于定位未示出的放入空腔10內的玻璃制品的型坯的頸部。通常,兩個半蓋體12a和12b連接到該組區(qū)段的區(qū)段半部分20的每個區(qū)段20。 在圖I到圖3中所示的實施方式中,半蓋體12a覆蓋三個區(qū)段20,分別為20a、20b、20c,并且半蓋體12b也覆蓋三個區(qū)段20,分別為20a、20b、20c。如圖I和圖3中所示,半蓋體12a由鉸鏈銷25分別連接到兩個外側的區(qū)段20a和20c,所述半蓋體12a由兩個銷26連接到中心區(qū)段20b并且由螺紋部件27、例如螺釘扣緊在該中心區(qū)段20b上。同樣,如圖2中的圖解所示,半蓋體12b以相似的方式連接到另一個區(qū)段半部分20的區(qū)段 20a、20b、20c。三個區(qū)段20a、20b、20c的內表面21a分別覆蓋加工模具I的空腔10的半圓周。如圖1、2和4中所示,每個半蓋體12a、12b以及每個區(qū)段半部分20的中心區(qū)段20b的上部朝外包括兩個相對的凸緣17,這兩個凸緣設計為通過合適的單元連接到已知類型的未顯示的控制單元。這些控制單元能夠在主動位置、即在空腔10的關閉位置和被動位置、即在所述空腔10的打開位置之間移動每個半蓋體12a、12b以及三個相應的區(qū)段20a、20b、20c,主動位置用于由型坯模制制品,被動位置用于使制品脫模,這在后文中可見。每個區(qū)段半部分20的相鄰區(qū)段20a、20b、20c通過連接部件與蓋體12相對地彼此連接,連接部件由圓弧形調整片30構成(圖4),調整片30在底部13的上表面上承重(圖5)。如圖4中所示,調整片30由鉸鏈銷31連接到區(qū)段半部分20的每個外側的區(qū)段20a和20c,所述調整片30由兩個銷32以及由例如由螺釘形成的螺紋部件33連接到中心區(qū)段20b。另一個區(qū)段半部分20也包括圓弧形的調整片30,該調整片以相似的方式連接到相應的區(qū)段20a、20b、20c。加工模具I或2的底部13包括用于在所述區(qū)段20的主動位置使區(qū)段20定心的單元,這兩個實施方式的定心單元相同。定心單元包括輪緣40,該輪緣形成在底部13上面的突出部分41上,并且上表面41a形成空腔10的底部。該輪緣40設計成與狹槽42協作,該狹槽形成在每個區(qū)段20的下部。最后,底部13包括引導單元,用于在主動和被動位置之間分別引導區(qū)段20。根據圖1、5和6中所示的實施方式,對于每個區(qū)段半部分20的外側區(qū)段20a和20c而言,引導單元包括滾子45,該滾子設置在每個所述區(qū)段20a和20c的下表面上。每個滾子45與凹槽46協作,該凹槽形成在底部13的上表面上。
在區(qū)段20a、20b、20c的移動過程中,在底部13的上表面上滑動的調整片30確保中心區(qū)段20b的導向。型坯放置在加工模具I的空腔10內時,驅動控制單元作用在兩個半蓋體12a、12b上,從而向外部徑向移動所述兩個半蓋體12a、12b。每個半蓋體12a和12b向外部徑向移動三個區(qū)段20a、20b和20c。中心區(qū)段20b在底部13的上表面上滑動,并且由相應的半蓋體12a或12b以及調整片30向外部徑向驅動外側區(qū)段20a和20c。這兩個外側區(qū)段20a和20c圍繞銷25和31樞轉,并且均由在相應的凹槽46內移動的滾子45引導。如圖7中所示,區(qū)段20的狹槽42遠離輪緣40進行移動。這組區(qū)段20、即第一實施方式中的六個區(qū)段20彼此隔離開,并且兩個半蓋體12a和12b也彼此隔離開,從而允許型坯插入空腔10內。該型坯放置在空腔10內,并且靠在部分41的上表面41a上。 為了關閉加工模具1,在相反的方向驅動控制單元,從而將區(qū)段20返回到主動位置,在主動位置中,這些區(qū)段20橫向彼此相對作用,并且半蓋體12a和12b彼此相對作用,從而確定保持型坯頸部的開口 15。然后,將空氣注入型坯內,從而形成玻璃瓶并將凸起和/或凹陷的圖案21印刻在玻璃瓶的外表面上。在玻璃瓶成形后,以相似方式的過程再次打開加工模具1,并且從加工模具I的空腔10中移出所形成的玻璃瓶。在圖8和圖9中所示的第二實施方式中,加工模具2的主體11由四個相同且互補的區(qū)段20構成,這些區(qū)段均勻地分布以形成空腔10。蓋體12也分別由兩個半蓋體12a和12b形成,半蓋體12a承受兩個區(qū)段20,半蓋體12b也承受兩個區(qū)段20。每個區(qū)段20的內表面21a為圓柱部分的形狀,這兩個區(qū)段20的內表面覆蓋空腔10的半圓周。每個區(qū)段20的內表面包括凸起和/或凹陷的圖案21,這些圖案設計成印刻在玻璃瓶的外表面上。每個區(qū)段20的外表面也采取圓柱部分的形式。每個半蓋體12a和12b由銷25連接到兩個相應的區(qū)段20,定心單元和引導單元也與上述實施方式相似,并且使用相同的標記表示。同樣,在這種情況下,半蓋體12a或12b的兩個區(qū)段20也通過圓弧形的調整片30與其半蓋體相對地彼此連接,如圖9中所示。在該實施方式中,每個蓋體12a和12b由銷25連接到調整片30,該銷穿過相應的區(qū)段20。調整機械運轉,從而使區(qū)段20a和20b樞轉。每個半蓋體12a和12b也包括凸緣17,凸緣設計成由合適的部件連接到未顯示的控制單元。區(qū)段20在主動位置和被動位置之間的徑向同時移動與上述實施方式相同,主動位置用于由型坯模制瓶體,并且在主動位置中,區(qū)段橫向彼此相對作用,被動位置用于使上述形成的瓶體脫模,并且在被動位置中,所述區(qū)段彼此隔離開。根據本發(fā)明的加工模具能夠將凸起和/或凹陷的圖案印刻在玻璃制品的外表面上,并且由于構成該模具的構件在主 動模制位置和被動脫模位置之間的移動運動學,能夠確保使該類型的制品脫模,而不損害那些圖案。
權利要求
1.一種加工模具,所述加工模具用于使諸如玻璃瓶的玻璃制品成形,這種類型的加工模具包括空腔(10),所述空腔(10)用于容納所述制品的型坯并且由設置在蓋體(12)和底部(13)之間的中心主體(11)定界,其特征在于,所述中心主體(11)由至少等于四的偶數個互補的區(qū)段(20)構成,至少等于四的偶數個互補的所述區(qū)段(20)在所述區(qū)段橫向彼此相對作用的主動位置與所述區(qū)段彼此隔離開的被動位置之間徑向同時移動,所述主動位置用于由所述型坯模制所述制品,所述被動位置用于使所述制品脫模。
2.根據權利要求I所述的 加工模具,其特征在于,所述蓋體(12)由兩個半蓋體(12a、12b)構成,每個半蓋 體(12a、12b)由鉸鏈銷(25、26)連接到該組區(qū)段的區(qū)段半部分(20)的每個相鄰的區(qū)段(20)。
3.根據權利要求2所述的加工模具,其特征在于,所述半蓋體(12a、12b)連接到控制單元,所述控制單元用于控制每個半蓋體(12a、12b)在所述空腔(10)的關閉位置和所述空腔(10)的打開位置之間的移動。
4.根據權利要求2或3所述的加工模具,其特征在于,每個半蓋體(12a、12b)包括中心半開口(14a、14b),所述中心半開口(14a、14b)在所述半蓋體(12a、12b)的關閉位置確定開口(15),所述開口(15)用于定位所述玻璃制品的型坯的頸部。
5.根據前述權利要求中任一項所述的加工模具,其特征在于,區(qū)段半部分(20)的所述相鄰的區(qū)段(20a、20b、20c)通過在每個所述區(qū)段上鉸接的連接部件(30)與蓋體(12)相對地彼此連接。
6.根據權利要求5所述的加工模具,其特征在于,每個連接部件包括圓弧形的調整片(30)。
7.根據權利要求I到6中任一項所述的加工模具,其特征在于,所述底部(13)包括定心單元(40),所述定心單元(40)用于在所述區(qū)段的所述主動位置使所述區(qū)段(20)定心。
8.根據權利要求7所述的加工模具,其特征在于,所述定心單元包括輪緣(40)和狹槽(42),所述輪緣(40)形成在所述底部(13)上并且突出到所述空腔(10)的內部,所述狹槽(42)形成在每個區(qū)段(20)的下部上,并且設計成每個狹縫(42)與所述輪緣(40)協作。
9.根據權利要求I到8中任一項所述的加工模具,其特征在于,所述底部(13)包括引導單元,所述引導單元用于在所述主動位置和所述被動位置之間分別引導所述區(qū)段(20)。
10.根據權利要求9所述的加工模具,其特征在于,用于引導每個區(qū)段(20)的所述引導單元包括凹槽(46),所述凹槽(46)形成在所述底部(13)的上表面上,并且設計成與滾子(45)協作,所述滾子(45)位于相應的區(qū)段(20)的下表面上。
全文摘要
本發(fā)明涉及加工模具(1),包括空腔(10),用于容納玻璃制品的型坯并且由設置在蓋體(12)和底部(13)之間的中心主體(11)定界。所述中心主體由至少等于四的偶數個互補的區(qū)段(20)構成,至少等于四的偶數個互補的區(qū)段(20)在所述區(qū)段橫向彼此相對作用的主動位置與所述區(qū)段彼此隔離開的被動位置之間可徑向同時移動,所述主動位置用于由所述型坯模制所述制品,被動位置用于使所述制品脫模,其中所述區(qū)段彼此橫向隔離開。
文檔編號C03B9/347GK102898000SQ201210268869
公開日2013年1月30日 申請日期2012年7月30日 優(yōu)先權日2011年7月29日
發(fā)明者塞巴斯蒂恩·柏那特, 弗朗索斯·盧謝 申請人:波切特都科佛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