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利名稱:地(城)鐵列車升降設備的制作方法
技術領域:
本發明涉及到地(城)鐵列車制造檢修場地及設備,特別是地(城)鐵列車升降設備。
背景技術:
目前我國軌道交通事業發展 很快,特別是大城市的地(城)鐵列車快速增加,車輛段與綜合基地需要有足夠的有效用地面積及遠期發展余地。但是,由于土地資源緊張,拆遷因素復雜,用地矛盾日益突出。
發明內容
本發明的目的在于在有限的場地建造地(城)鐵列車立體列檢庫,增加存放車位,而設計一種地(城)鐵列車升降設備。本發明是由鋼架、轎廂、提升裝置、配重裝置、導向裝置、二層鎖定裝置、電控系統等組成的地(城)鐵列車升降設備,鋼架I縱向兩側對稱各有16個鋼柱,鋼梁裝在鋼柱上組成15組單元,其中8組是提升單元,7組是配重單元間隔分布,在每個提升單元頂上均安裝提升裝置2,在每個配重單元均安裝配重裝置。轎廂4采用廂式框架結構,轎廂4與鋼架I縱向兩側的立柱之間設置導向裝置I (105)、導向裝置(106)、二層鎖定裝置I (103)、二層鎖定裝置II (104),提升裝置2和配重裝置3的鋼絲繩的吊點固定在轎廂4頂上。每個提升單元的組成和結構都相同,現以提升單元101進行說明。提升單元101頂上裝提升裝置2,提升裝置2由減速箱201、左司服電機202、左雙聯單層卷筒203、左內滑輪I 204、左外滑輪I 205、左內鋼絲繩206、左外鋼絲繩207、左內滑輪II 208、左外滑輪II209、左外滑輪111210、左內滑輪111211、左外滑輪IV212、左內滑輪IV213、右司服電機214、右內滑輪I 215、右外滑輪I 216、右雙聯單層卷筒217、右外鋼絲繩218、右外滑輪II 219、右內滑輪II 220、右內鋼絲繩221、右外滑輪111222、右內滑輪111223、右外滑輪111224、右內滑輪IV225組成。左雙聯單層卷筒203上的左外鋼絲繩207順時針繞左外滑輪IV212,向下順時針繞左外滑輪111210、左外滑輪II 209,向上順時針繞左外滑輪I 205,向下鋼絲繩吊點固定在轎廂4的上方。左雙聯單層卷筒203上的左內鋼絲繩206逆時針繞左內滑輪I 204,向下逆時針繞左內滑輪II 208、左內滑輪111211,向上逆時針繞左內滑輪IV213,向下鋼絲繩吊點固定在轎廂4的上方。右雙聯單層卷筒217上的右外鋼絲繩218順時針繞右外滑輪11219,向下順時針繞左外滑輪111222、右外滑輪IV224,向上順時針繞右外滑輪I 216,向下鋼絲繩吊點固定在轎廂4的上方。右雙聯單層卷筒217上的右內鋼絲繩221逆時針繞右內滑輪I 215,向下逆時針繞右內滑輪IV225、右內滑輪111223,向上逆時針繞右內滑輪11220,向下鋼絲繩吊點固定在轎廂4的上方。每個配重單元的組成和結構都相同,配重單元102縱向兩側分別裝配重裝置,配重裝置的組成和結構也都相同,現以配重裝置3進行說明。裝配重裝置3由配重板301、左配重滑輪I 302、左配重滑輪II 303、左配重鋼絲繩I 304、左配重鋼絲繩II 305、右配重滑輪I 306、右配重滑輪II 307、右配重鋼絲繩I 308、右配重鋼絲繩II309組成。左配重鋼絲繩I 304的上吊點裝在配重板301上,向上逆時針繞過左配重滑輪I302向下,左配重鋼絲繩I 304的下吊點裝在轎箱4的上方。左配重鋼絲繩II 305的上吊點裝在配重板301上,向上逆時針繞過左配重滑輪II303向下,左配重鋼絲繩II 305的下吊點裝在轎箱4的上方。
右配重鋼絲繩I 308的上吊點裝在配重板301上,向上逆時針繞過右配重滑輪I306向下,右配重鋼絲繩I 308的下吊點裝在轎箱(4)的上方。右配重鋼絲繩II 309的上吊點裝在配重板301上,向上逆時針繞過左配重滑輪II307向下,右配重鋼絲繩II309的下吊點裝在轎箱(4)的上方。本發明的優點本發明多點同步提升速度快,兩伺服電機切換速度快,轎廂采用框架型連續梁,剛性好結構又筒單,維修方便。
圖I-本發明主視2-圖I的俯視3-圖I中的第一提升單元和第一配重單元的放大4-圖3的俯視5-圖IA向視6-提升裝置鋼絲繩纏繞方式圖7-配重裝置附圖標記說明I-鋼架101-提升單元102-配重單元 103-二層工位鎖定裝置I104-二層工位鎖定裝置II 105-導向裝置I 106-導向裝置II2-提升裝置201-減速箱202-左司服電機 214-右司服電機203-左雙聯單層卷筒 204-左內滑輪I 205-左外滑輪I206-左內鋼絲繩207-左外鋼絲繩 208-左內滑輪II209-左外滑輪II211-左內滑輪III 210-左外滑輪III213-左內滑輪IV212-左外滑輪IV217-右雙聯單層卷筒 215-右內滑輪I 216-右外滑輪I220-右內滑輪II 218-右外鋼絲繩 221-右內鋼絲繩219-右外滑輪II 223-右內滑輪III 222-右外滑輪III225-右內滑輪IV 224-右外滑輪IV3-配重裝置301-配重板302-左配重滑輪I 303-左配重滑輪II
304-左配重鋼絲繩I 305-左配重鋼絲繩II 306-右配重滑輪I307-右配重滑輪II 308-右配重鋼絲繩I 309-右配重鋼絲繩II4-轎廂
具體實施例方式
結合附圖對本發明的實施例進行說明附圖1、2、3、4地(城)鐵列車升降設備是由鋼架、轎廂、配重裝置、導向裝置、電控系統等組成的,鋼架I它由鋼柱和鋼梁組成,鋼架I縱向兩側對稱各有16個鋼柱,鋼梁裝在鋼柱上組成15組單元,其中8組是提升單元,7組是配重單元間隔分布,在每個提升單元頂上均安裝提 升裝置2,在每個配重單元均安裝配重裝置。轎廂4采用廂式框架結構,與鋼架I的立柱之間設置橫向導向及垂直導向,提升裝置2和配重裝置3的鋼絲繩的吊點固定在轎廂4頂上。每個提升單元的組成和結構都相同,現以提升單元101進行說明。提升單元101頂上裝提升裝置2,提升裝置2由減速箱201、左司服電機202、左雙聯單層卷筒203、左內滑輪I 204、左外滑輪I 205、左內鋼絲繩206、左外鋼絲繩207、左內滑輪II 208、左外滑輪II209、左外滑輪111210、左內滑輪111211、左外滑輪IV212、左內滑輪IV213、右司服電機214、右內滑輪I 215、右外滑輪I 216、右雙聯單層卷筒217、右外鋼絲繩218、右外滑輪II 219、右內滑輪II 220、右內鋼絲繩221、右外滑輪111222、右內滑輪111223、右外滑輪111224、右內滑輪IV225組成。提升裝置2的減速機201輸入端安裝左司服電機202和右司服電機214,其中一臺作為備用的,正常運轉過程中不提供動刀,當其中正常運轉的司服電機出現異常時,控制系統進行切換,保證提升裝置正帝運行。左雙聯單層卷筒203上的左外鋼絲繩207順時針繞左外滑輪IV212,向下順時針繞左外滑輪111210、左外滑輪11209,向上順時針繞左外滑輪I 205,向下鋼絲繩吊點固定在轎廂4的上方。左雙聯單層卷筒203上的左內鋼絲繩206逆時針繞左內滑輪I 204,向下逆時針繞左內滑輪II 208、左內滑輪111211,向上逆時針繞左內滑輪IV213,向下鋼絲繩吊點固定在轎廂4的上方。右雙聯單層卷筒217上的右外鋼絲繩218順時針繞右外滑輪II 219,向下順時針繞左外滑輪111222、右外滑輪IV224,向上順時針繞右外滑輪I 216,向下鋼絲繩吊點固定在轎廂4的上方。右雙聯單層卷筒217上的右內鋼絲繩221逆時針繞右內滑輪I 215,向下逆時針繞右內滑輪IV225、右內滑輪111223,向上逆時針繞右內滑輪11220,向下鋼絲繩吊點固定在轎廂4的上方。減速機201輸出端安裝雙出軸,同時驅動左雙聯單層卷筒203和右雙聯單層卷筒217,兩雙聯單層卷筒同步旋轉。提升裝置2分出4根同步收放的鋼絲繩,由于鋼絲繩及雙聯單層卷筒的對稱布置,增強了地鐵列車升降平臺的同步性。雙聯單層卷筒分出來的鋼絲繩經過滑輪形成3倍率的纏繞方式,降底鋼絲繩的直徑及增加滑輪……,對提高鋼絲繩的壽命有重大的意義。每個配重單元的組成和結構都相同,配重單元102縱向兩側分別裝配重裝置,配重裝置的組成和結構也都相同,現以配重裝置3進行說明。裝配重裝置3由配重板301、左配重滑輪I 302、左配重滑輪11303、左配重鋼絲繩I 304、左配重鋼絲繩II 305、右配重滑輪I 306、右配重滑輪II 307、右配重鋼絲繩I 308、右配重鋼絲繩II309組成。左配重鋼絲繩I 304的上吊點裝在配重板301上,向上逆時針繞過左配重滑輪I302向下,左配重鋼絲繩I 304的下吊點裝在轎箱4的上方。左配重鋼絲繩II 305的上吊點裝在配重板301上,向上逆時針繞過左配重滑輪II303向下,左配重鋼絲繩II305的下吊點裝在轎箱4的上方。
·
右配重鋼絲繩I 308的上吊點裝在配重板301上,向上逆時針繞過右配重滑輪I306向下,右配重鋼絲繩I 308的下吊點裝在轎箱(4)的上方。右配重鋼絲繩II 309的上吊點裝在配重板301上,向上逆時針繞過左配重滑輪II307向下,右配重鋼絲繩II309的下吊點裝在轎箱(4)的上方。
權利要求
1.由鋼架、轎廂、提升裝置、配重裝置、導向裝置、二層鎖定裝置、電控系統等組成的地(城)鐵列車升降設備,其特征在于鋼架(I)縱向兩側對稱各有16個鋼柱,鋼梁裝在鋼柱上組成15組單元,其中8組是提升單元,7組是配重單元間隔分布,在每個提升單元頂上均安裝提升裝置(2),在每個配重單元均安裝配重裝置。
2.根據權利要求I所述的地(城)鐵列車升降設備,其特征在于轎廂(4)采用廂式框架結構,轎廂(4)與鋼架(I)縱向兩側的立柱之間設置導向裝置I (105)、導向裝置11(106)、二層鎖定裝置I (103)、二層鎖定裝置II (104),提升裝置(2)和配重裝置(3)的鋼絲繩的吊點固定在轎廂(4)頂上。
3.根據權利要求I或2所述的地(城)鐵列車升降設備,其特征在于提升單元(101)頂上裝提升裝置(2),提升裝置(2)由減速箱(201)、左司服電機(202)、左雙聯單層卷筒(203)、左內滑輪I (204)、左外滑輪I (205)、左內鋼絲繩(206)、左外鋼絲繩(207)、左內滑輪II(208)、左外滑輪II (209)、左外滑輪III (210)、左內滑輪III (211)、左外滑輪IV(212)、左內滑輪IV(213)、右司服電機(214)、右內滑輪I (215)、右外滑輪I (216)、右雙聯單層卷筒(217)、右外鋼絲繩、(218)、右外滑輪II (219)、右內滑輪II (220)、右內鋼絲繩(221)、右外滑輪III (222)、右內滑輪III (223)、右外滑輪III (224)、右內滑輪IV(225)組成。
左雙聯單層卷筒(203)上的左外鋼絲繩(207)順時針繞左外滑輪IV (212),向下順時針繞左外滑輪III (210)、左外滑輪II (209),向上順時針繞左外滑輪I (205),向下鋼絲繩吊點固定在轎廂(4)上方。
左雙聯單層卷筒(203)上的左內鋼絲繩(206)逆時針繞左內滑輪1(204),向下逆時針繞左內滑輪II (208)、左內滑輪111(211),向上逆時針繞左內滑輪IV(213),向下鋼絲繩吊點固定在轎廂(4)上方。
右雙聯單層卷筒(217)上的右外鋼絲繩(218)順時針繞右外滑輪II (219),向下順時針繞右外滑輪III (222)、右外滑輪IV(224),向上順時針繞右外滑輪I (216),向下鋼絲繩吊點固定在轎廂(4)上方。
右雙聯單層卷筒(217)上的右內鋼絲繩(221)逆時針繞左內滑輪1(215),向下逆時針繞右內滑輪IV(225)、右內滑輪111 (223),向上逆時針繞右內滑輪II (220),向下鋼絲繩吊點固定在轎廂(4)上方。
4.根據權利要求I所述的地(城)鐵列車升降設備,其特征在于配重單元(102)兩側分別裝配重裝置,配重裝置(3)由配重板(301)、左配重滑輪I (302)、左配重滑輪II (303)、左配重鋼絲繩I (304)、左配重鋼絲繩II (305)、右配重滑輪I (306)、右配重滑輪II (307)、右配重鋼絲繩I (308)、右配重鋼絲繩II (309)組成。
左配重鋼絲繩I (304)的上吊點固定在配重板(301)上,向上繞過左配重滑輪I (302),向下鋼絲繩吊點固定在轎廂上方。
左配重鋼絲繩II (305)的上吊點固定在配重板(301)上,向上繞過左配重滑輪I (303),向下鋼絲繩吊點固定在轎廂上方。
配重鋼絲繩I (308)的上吊點固定在配重板(301)上,向上繞過左配重滑輪I (306),向下鋼絲繩吊點固定在轎廂上方。
右配重鋼絲繩II (309)的上吊點固定在配重板(301)上,向上繞過左配重滑輪I (306),向下鋼絲繩吊點固定在轎廂上方。
全文摘要
本發明是由鋼架、轎廂、提升裝置、配重裝置、導向裝置、二層鎖定裝置、電控系統等組成的地(城)鐵列車升降設備,鋼架1縱向兩側對稱各有16個鋼柱,鋼梁裝在鋼柱上組成15組單元,其中8組是提升單元,7組是配重單元間隔分布,在每個提升單元頂上均安裝提升裝置2,在每個配重單元均安裝配重裝置。轎廂4采用廂式框架結構,轎廂4與鋼架1縱向兩側的立柱之間設置導向裝置、二層鎖定裝置、提升裝置2、配重裝置3的鋼絲繩的吊點固定在轎廂4頂上。
文檔編號E04H6/18GK102913017SQ20121026964
公開日2013年2月6日 申請日期2012年7月31日 優先權日2012年7月31日
發明者尹建業, 陳偉方, 王國波, 黃喆, 慈金柱, 姜華, 郝永欣 申請人:中鐵工程設計院有限公司, 中鐵建工集團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