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利名稱:配筋模架、組合架構、現澆砼結構及其建造方法
技術領域:
本發明涉及建筑結構技術領域,特別是一種預制裝配建筑結構的配筋-模架一體化組裝構件及其組合形成的安裝架構,以及采用這種安裝架構的現澆混凝土結構及其建造方法。
背景技術:
鋼筋混凝土結構的本質特點在于可以同時形成梁、板、墻、柱等結構配套構件,建成房屋結構。其最大優勢在于可以實現最方便的鋼筋搭接連接、混凝土靈活成型、整體現澆、建成整體結構。近年來混凝土的機械化大生產、運輸、和輸送,更充分發揮現澆結構的優勢。
我國目前的鋼筋混凝土結構的設計與施工,執行的基本規范是《鋼筋混凝土結構設計規范》,《建筑抗震設計規范》、《高層建筑結構技術規程》、《混凝土結構施工質量驗收規范》。現澆結構的問題只在于施工方法,根本難題在于給鋼筋定位,給混凝土定型,如何進行便捷的預制裝配,以實現整體現澆結構。傳統技術直接執行現行規范實現現澆結構,只能采用把原材料直接變成結構的現場施工模式,其中的鋼筋工程、模板工程、混凝土工程相互分離,只能采用簡單勞動力再生產和流動性勞動方式。而為避免上述施工模式采用已有的預制構件技術,即失去了現澆結構的本質優勢,又未改變混凝土基本生產方式,僅僅變了勞動地點,把高空和現場的重體力勞動轉移到了小作坊的重體力勞動。而為此付出的代價是更復雜的制作、養生、存放、搬運、運輸、現場存放、零散吊裝、復雜支撐和定位,以及更加復雜結構連接,付出的代價甚至還包括失去了現澆結構的整體性。而預制裝配結構能否等效替代現澆結構,目前尚沒有可靠的依據。目前國內現有的預制裝配構件,我國規范僅僅給出簡單構件(如小型預制板、柱、梁)等的連接方式。對于復雜高層建筑剪カ墻結構的預制裝配,尚無系統、可靠的預制裝配結構的連接方法。現有預制構件的結構連接大多采取的是“預留鋼筋、局部澆筑”的“后澆帶法”,該方法使結構連接部位在結構受力和溫度應カ下極易產生結構裂縫,極大削弱了結構強度。此外,大多簡單構件規格都很小,也造成接縫過多,結構性能有很大削弱。目前大多預制構件受到重量和運輸的限制,規格很小,否則超寬、超高,難以運輸。此外,對大量構件在高空進行支撐和定位,需要高強度的支架,這些支架的安裝和拆卸只能通過人工作業實現。而在構件制作過程中需要的模具或模板也需要數十噸,也需要繁重的重體力勞動進行安拆。現有預制裝配構件的運輸、吊裝、安裝均十分不便,工人的勞動強度高,エ期長。這種高昂代價,已經失去了預制裝配的根本目的。為避免傳統預制裝配技術問題,本申請人曾發明《鋼網構架混凝土復合建筑及其建造方法》,提出把傳統建筑鋼筋替換成一種輕質高強的格構鋼,實現現澆結構的總體方案。但是后期研究方向偏離了研究目的,走向“輕鋼混凝土”技術路線。以型鋼等效替換鋼筋,難以滿足鋼筋的構造要求,無法對接規范,更沒能有效實現安裝定位和混凝土的定型,更難以證明整體結構強度等效關系和連接關系,難有實用價值。后來又出現類似的“輕鋼固摸”技木,只是對“鋼網構架”中構件做了簡單替換,沒有解決“鋼網構架”技術的根本問題。長期研究和實踐證明,在現行規范基礎上,實現對鋼筋的定位、對混凝土的定型,保證現澆混凝土結構的整體性,發揮現澆結構的巨大優勢,是預制裝配技術的研究方向和發展方向。而為解決定型和定位問題,而放棄發揮鋼筋混凝土的本質優勢,以增加更復雜的新問題為代價的技術模式,將會得不喪失。預制裝配技術的結構設計有其特殊性,我國規范是“材料ー結構”模式,用現行的結構計算得到的平法設計,難以拆分預制裝配構件。而用預制構件直接進行預制裝配設計,又很難與現行規范直接對接。預制裝配結構的設計模式是“構件一結構”,或者“體塊ー結構“,但是“塊體”與原規范之間的關系錯綜復雜,涉及到設計拆分、組裝、連接;涉及到設計、生產、建造,需要系統 設計轉換方能實現。目前尚未發現根據我國規范建立的行之有效的預制裝配技術的設計模式。因此,實現預制裝配技術的難題,不在于現行規范本身,而在于執行規范的方式,尤其在于設計方式。
發明內容
本發明提供ー種配筋模架、組合架構、現澆砼結構及其建造方法,要解決現有鋼筋混凝土結構的核心技術難題一給鋼筋定位、給混凝土定型,以及構件安裝定位、連接困難的技術問題,以及以預制裝配的方式實現現澆結構的技術難題;并解決現有鋼筋混凝土設計、材料、生產、施工相分離的模式帶來的行政管制復雜、流程長、工人勞動量大的技術問題;還解決現有預制裝配技術運輸、吊裝、安裝不便,連接復雜、勞動強度高、エ期長的技術問題;還解決現有鋼筋混凝土結構及預制裝配結構強度低、易裂縫的技術問題。本發明解決其技術問題所采用的技術方案是
這種配筋模架是對應原設計的結構構件切換形成的組裝構件;是由配筋組件和模架構件構成的、配筋組件定位在模架構件內形成的、帶有模腔的配筋模架組裝構件;
所述配筋組件是由原設計配筋直接形成,或由原設計配筋和補加的連接配筋組合形
成;
所述模架構件是由在原構件混凝土外輪廓內添加的定型框架,以及在定型框架外表面固定的模板組合形成的帶有模腔的模架;
所述原設計結構構件是根據現行鋼筋混凝土結構規范計算、設計形成的結構構件。所述原設計的結構構件為板構件、墻構件、梁構件或柱構件;
與之相應,所述配筋模架為板配筋模架、墻配筋模架、梁配筋模架或柱配筋模架。所述配筋模架的定型框架是由桁架框件、型鋼框件或二者組合形成的、帶有六個面框的空間六面體框架;其中桁架框件包括以下兩種結構
A、在兩個平行的型鋼翼緣之間固定有至少兩個型鋼腹桿形成的型鋼桁架;
B、在腹板上開孔的C型鋼直接形成的帶有翼緣和腹桿的型鋼桁架。所述桁架框件的翼緣、腹桿以及型鋼框件由型鋼模件配套形成;型鋼模件為面上無孔或面上有孔的型鋼模件;
上述模件構成系列模件時,系列模件為等寬型鋼模件;型鋼模件的寬度模數包括25mm系列、30mm系列、35mm系列;且不小于25mm,不大于50mm ;型鋼模架的原板厚度彡1.5mm、^ 5mm ;
當在定型框架上定位有鋼筋時,桁架框件或型鋼框件上還帶有鋼筋定位件。所述定型框架由框件內外交錯連接形成內、外兩層面框,所述模板固定在外框的外表面上;配筋定位在內框的外表面或外框的內表面上;模板、鋼筋形成分隔定位。所述定型框架包括以下兩種結構· a、定型框架是由至少兩個相對而設的桁架框件和至少四個連接在兩個桁架框件之間型鋼框件相互組合連接構成的、帶有六個面框的空間六面體框架;
b、定型框架是由四個桁架框件兩兩平行相對四面圍合成的、帶有六個面框的空間六面體框架。所述定型框架為結構a時,該定型框架的面框包括由固定于桁架框件的外側的型鋼框件形成的兩個外框,以及桁架框件的翼緣形成的兩個內框;或者該定型框架的面框包括由固定于桁架框件內側的型鋼框架形成的兩個內框,以及桁架框件的翼緣形成的兩個外框;
所述定型框架為結構b時,該定型框架兩個平行對應的桁架框件的翼緣分別固定于另外兩個平行桁架框件的翼緣的外側,所述翼緣兩兩相對、分別形成面框的兩個內框和兩個外框。所述配筋模架上帶有與另ー配筋模架連接用的外接口和內接ロ或只帶有外接Π ;
所述內接ロ和外接ロ均包括定型框架接ロ、模板接ロ和配筋接ロ三部分;
A、配筋模架外接ロ為如下構造
a、定型框架外接ロ由面框直接形成或在面框上補加連接框件形成;
b、模板外接ロ由模板在接ロ處的斷ロ形成;
C、配筋外接ロ由定位或跨越接ロ面框的連接配筋形成;
B、配筋模架內接ロ為如下構造
a、定型模架內接ロ由在定型框架內補加兩兩相對的桁架框件構成的接ロ框形成;
b、模板內接ロ由在內接ロ處斷ロ形成;
c、配筋內接ロ由定位在模架內的連接配筋形成。所述板配筋模架的板定型框架包括由至少四個板桁架框件組合的空間六面體框架;其中長度方向的板桁架框件形成板內框,寬度方向的板桁架框件形成板外框;或者板定型框架包括由兩個以上的板桁架框件和四個板型鋼框件組合的空間六面體框架;
當板配筋模架的長度方向> 3000mm、< 9000mm,且寬度方向< 3300mm時,在板定型框架內還包括平行于板寬度方向的板桁架框件;板桁架框件排列間距> 600mm ;
當板配筋模架的寬度方向> 3000mm或長度方向> 6000mm時,板定型框架由至少ニ個預制板定型框架以過渡件拼接構成。所述墻配筋模架的墻定型框架包括由至少兩個墻桁架框件和至少四個墻型鋼框件相互組合連接構成的空間六面體框架;其中型鋼框件形成墻外框;
所述墻配筋模架的寬度大于等于600mm、且小于等于3300mm ;當墻配筋模架寬度大于1200mm時,在墻定型框架內還加設有豎向的墻桁架框件;當墻配筋模架的高度大于1200_時,在墻定型框架上還加設有橫向的墻型鋼框件;
墻配筋包括至少ー個墻鋼筋籠,墻鋼筋籠由豎主筋和橫箍筋構成;當墻配筋模架的寬度小于等于1500mm時,墻配筋由一個鋼筋籠構成;當墻配筋模架的寬度大于1500_,且小于等于3000_時,墻配筋包括至少ニ個鋼筋籠和水平分布鋼筋;當兩個鋼筋籠之間間隙大于150mm時,在兩鋼筋籠之間還設置有豎向分布鋼筋;
所述墻配筋模架的連接配筋包括豎向連接配筋和水平連接配筋,豎向連接配筋由突出墻模架的豎向鋼筋接頭對應被連接的墻配筋模架內部的豎主筋形成;橫向連接配筋由突出墻模架的橫向箍筋接頭對應被連接的墻模架內部的橫箍筋形成。所述梁配筋模架的梁定型框架包括兩個以上梁桁架框件和四個梁型鋼框件相互組合連接構成的空間六面體框架;兩個以上梁桁架框件橫向按間距排列 ,四個梁型鋼框件橫向兩兩相對固定在梁桁架框件的側面外角處;其中,梁型鋼框件和梁桁架框件分別形成梁外框和梁內框;
所述梁配筋由定位于梁定型框架內部的梁鋼筋籠形成;梁鋼筋籠由豎向箍筋和橫向主筋連接而成。所述梁配筋模架的連接配筋包括豎向連接配筋和水平連接配筋;豎向連接配筋包括由豎向箍筋突出梁模架形成的連接箍筋;水平連接配筋由橫向主筋突出梁模架形成的水平鋼筋接頭或在梁模架內預留插拔鋼筋形成。所述柱配筋模架的柱定型框架包括兩個以上柱桁架框件和四個柱型鋼框件相互組合連接構成的空間六面體框架;所述柱桁架框件包括在兩個平行的橫桿之間固定有兩個腹桿形成的矩形型鋼桁架;兩個以上柱桁架框件豎向按間距排列,四個柱型鋼框件豎向兩兩相對固定在柱桁架框件的內角或外角處,柱型鋼框件形成柱內框或柱外框;
所述柱配筋由定位于柱定型框架內部的柱鋼筋籠形成;柱鋼筋籠由橫向箍筋和豎向主筋連接而成;柱連接配筋包括預留在柱模架上部的柱鋼筋接頭。所述模板包括折板永固滲濾模板、網板永固滲濾板或表面開有滲濾孔的型鋼模板;其中
折板永固滲濾模板包括折形板本體,折形板本體上分布有滲濾孔,折形板本體的上下兩邊或四邊卡固有U形邊條。網板永固滲濾板包括網板本體,網板本體上豎向間隙分布有拉伸網和U形肋,拉伸網的網眼構成滲濾孔;網板本體的上下兩邊或四邊卡固有U形邊條。型鋼模板的橫截面包括C形或U形;
當定型框架的寬度大于300_時,固定在定型框架上的模板為折板永固滲濾模板或網板永固滲濾板;當定型框架的寬度小于300_時,固定在定型框架上的模板為表面開有滲濾孔的型鋼模板。所述模板與定型框架之間的連接有內卡固連接、外固定連接和輔助外連接三種;其中
a、內卡固連接在定型框架的外框上有預留卡固件,模板以卡固件卡固在定型框架
上;
b、外固定連接模板U形邊條以自攻螺絲固定或焊接固定在定型框架上;
C、輔助外連接固定在定型框架上的模板的外側還加設有外夾固件,模板以外夾固件夾固在定型框架上;外夾固件由槽鋼或角鋼與拉結螺栓構成。這種配筋模架組合形成的組合架構,由至少兩個配筋模架相互組裝連接形成。所述配筋模架之間的組裝連接包括平面內連接和垂直面連接,其中平面內連接由配筋模架外接ロ連接形成,垂直面連接由一個配筋模架的外接ロ與另ー個配筋模架的內接ロ對接形成。所述配筋接ロ處的配筋連接有以下幾種
a、以配筋模架內的配筋加長形成的連接配筋伸入到另ー個配筋模架的配筋內形成的 鋼筋“搭接”連接;
b、以跨越接ロ面的連接配筋分別伸入兩個相互連接的配筋模架內形成的“搭橋”連
接;
C、在兩個配筋模架上分別預留環形連接配筋,并相互插接形成的“環錨”連接。所述配筋接ロ處的兩個連接配筋之間相互搭接焊接或螺栓連接。所述配筋接ロ處還另外補加加強連接配筋形成加強連接區。所組合架構包括一個板配筋模架和位于板配筋模架下部的至少ー個豎配筋模架;豎配筋模架包括墻配筋模架、梁配筋模架、柱配筋模架中的至少ー種或兩種以上的組合;組合架構的橫截面為T形或倒L形;所述配筋模架的組合方式包括
A、板配筋模架與至少ー個梁配筋模架相互組合連接形成板-梁組合架構;
B、板-梁組合架構上還組合連接有至少ー個柱配筋模架,形成板-梁-柱組合架構;
C、板-梁組合架構上還組合連接有至少ー個墻配筋模架,形成板-梁-墻組合架構;
D、板配筋模架與至少ー個墻配筋模架組合連接,形成板-墻組合架構;當至少ニ個墻配筋模架相互垂直連接時,形成組合墻構。所述配筋模架的組合方式還包括基礎梁組合架構;基礎梁組合架構由基礎板配筋模架和基礎梁配筋模架組合形成;其中基礎梁配筋模架組裝在基礎板配筋模架的上部,形成的倒T形基礎梁組合架構。所述配筋模架的組合方式還包括エ型梁或箱型梁組合架構;
所述エ型梁組合架構包括兩個平行的板配筋模架和垂直固定于兩個板配筋模架之間的一個墻配筋模架組合形成的エ型梁組合架構;
所述箱型梁組合架構包括兩個平行的板配筋模架和垂直固定于兩個板配筋模架之間的ニ個平行的墻配筋模架組合形成的エ型梁組合架構。所述配筋模架的組合方式還包括擋土墻組合架構;所述擋土墻組合架構包括ー個板配筋模架和垂直固定于板配筋模架上部的組合墻構組合形成。這種現澆砼結構是由組合架構和在其內部的配筋模架內現澆的混凝土形成;所述組合架構的鋼筋、定型框架固結在混凝土結構內;所述模板固結在混凝土結構外表面形成永固面層。這種現澆砼結構的建造方法,包括如下步驟
步驟I、在エ廠或現場組裝配筋模架;
步驟2、在現場將配筋模架組裝成組合架構;
步驟3、將組合架構吊裝就位、并相互連接固定;
步驟4、在組合架構的模腔內現澆混凝土 ;步驟5、完成步驟I至4,形成現澆鋼筋混凝土結構。
本發明的設計原理與有益效果如下
一、配筋模架的設計原理與有益效果
I、定型框架以祐1架為基礎形成的定型框架,實現對鋼筋定位、并與模板形成定型模腔,實現對預現澆的混凝土的定型。2、可以根據混凝土構件的各種形狀,形成各種形狀的定型框架,相互配套。
3、永固滲濾模板可以形成對現澆混凝土的滲濾效應、環箍效應、消除容器效應、解壓效應和增強效應,以實現在以輕型骨架澆筑混凝土,并與混凝土形成永固復合面層;并便于切割、便于連接固定、便于運輸。4、定型框架的內外框實現可靠的混凝土保護層和鋼筋模板的分隔定位。5、內部模腔可以可靠對混凝土成型。6、四面圍合的桁架面框或型鋼面框,方便組裝、連接,配置鋼筋定位件,定位鋼筋,固定模板。7、模架接ロ,實現模架連接,同時對連接鋼筋定位。8、帶有透漿孔的型鋼模件,減小對混凝土的影響,該滲濾孔可同時作為透漿孔、定位孔。9、系列模件實現定型框架的配套組裝和連接。10、切換設計,將原配筋設計切換成配筋組件,優化規范并實現規范配筋形成預制裝配配筋。 11、配筋模架的尺寸規格設計,滿足運輸需要。12、控制框件的間距,在達到定型、定位的前提下,方便組裝、實現節約。13、靈活多變的幾何尺寸和靈活多變的組裝方式,可以滿足各種鋼筋混凝土構件的需要。ニ、組合架構設計原理與有益效果
I、配筋模架輕質高強,可以保證組合架構的吊裝重量控制,實現組合構件吊裝。2、在地面組裝配筋相互垂直連接的配筋模架組合架構,同時完成配筋的橫向連接,而在高空最難實現的就是橫向連接,減少高空連接量。3、由配筋模架垂直連接形成的組合架構具有穩定的、準確的定型形狀,自身形成“桌子效應”,便于定位、校正、連接。4、尤其墻體的豎向連接就位,如果單個墻體安裝,縱橫向預留鋼筋在安裝時出現就位矛盾,難以就位的問題。這也是一般鋼筋混凝土預制墻體安裝的最難問題。組合成墻構以后,在安裝時只需考慮垂直鋼筋的插接,而不需考慮水平鋼筋的插接,容易實現。5、配筋模架相互組合,相互增強,相互定型、相互定位。6、大件吊裝,増加8 — 10倍吊裝效率,減少高空作業。7、增加高空作業的安全性。8、可以有效控制吊裝變形。9、靈活多變的切換方式、組合方式,可滿足各種結構類型和結構安裝需要。三、切換設計原理與有益效果I、形成原設計,是實現預制裝配設計的基礎。2、對原設計的“材料一結構”的模式,等同轉換成“體塊一結構”的模式,是實現預制裝配構件設計的基礎。3、建立預制裝配設計與現行規范的對接關系。4、建立設計、生產、建造一體化設計模式,高效指導加工、制作、安裝、建造。5、形成以標準件、標準構件、標準部品、標準化連接構造為目標的“硬標準化設計”而不是標準化模數設計。6、エ業模塊化設計的基礎依據預制裝配與現場施工的根本區別在于加工、制造、生產、建造的高度組織化、流程化、配套化、專業化、裝備化,所以必須以專業 模塊為基礎形成工程設計,否則難以組織。四、由組合架構形成的構裝體設計原理與有益效果
I、T形架構相互組裝,容易形成穩定、堅固的定型架構體。2、T形架構相互裝配,主要以板模架連接為主,而豎構件之間的連接已經在地面完成,極大減少高空復雜連接。3、支撐定位容易、便于標準支撐。4、板配筋容易實現大跨度連續配筋和雙向板配筋。5、混凝土燒筑工作面穩定、安全、可靠。6、混凝土一次性澆筑,結構整體性強。五、結構體或結構原理與有益效果
I、適用于各種鋼筋混凝土規范形成的預制裝配ー現澆混凝土結構。2、優化設計、等同替換形成預制裝配-現澆混凝土結構;
3、尤其適用于高層剪カ墻結構。4、容易形成大空間、大跨度建筑結構。5、開發設計性能優良的大空間、長支剪力墻-框架梁-大洞ロ -大跨度-大空間剪カ墻結構。6、適用于建筑物的結構,也適用于快裝構筑物結構。六、本發明的優點如下
I、以鋼筋混凝土結構規范為依據,依據充分,便于實現。2、本發明可同時實現對鋼筋定位、對混凝土定型,方法簡捷。3、以鋼制品形成鋼筋模板一體化配筋模架,產品明確。4、大構件吊裝、安裝,高效快捷。5、一次性澆筑,形成整體結構。6、精準的エ業品形成精準結構,質量優良。7、提出預制裝配切換設計概念,明確預制裝配與現行規范的切換關系。8、推進設計、生產、建造的一體化,推進建筑業向裝備制造業技術進步,推進建筑實體エ業技術發展。9、推動高層建筑、大空間建筑、大跨度建筑預制裝配結構技術進步,提高建筑空間耐久性、提高建筑耐久性。本發明可廣泛用于各類建筑結構設計及施工,特別是高層建筑、大空間建筑、大跨度建筑的預制裝配結構領域。
下面結合附圖和實施例對本發明進ー步說明。圖I是層結構體的示意圖。圖2是層結構體的切塊示意圖。圖3是組合架構ー的結構示意圖。圖4是圖3的側視結構示意圖。
·
圖5是圖3的仰視結構示意圖。圖6是組合架構ニ的結構示意圖。圖7是圖6的側視結構示意圖。圖8是板-梁-墻組合架構與下部結構連接的立體圖(無模板)。圖9是板-梁-墻組合架構與下部結構連接的立體圖(有模板)。圖10是板-梁-柱組合架構與下部結構連接的立體圖(無模板)。圖11是板-梁-柱組合架構與下部結構連接的立體圖(有模板)。圖12是組合墻構的立體圖(無模板)。圖13是組合墻構的立體圖(有模板)。圖14是梁配筋模架的立體圖。圖15是柱配筋模架的立面結構示意圖。圖16是柱配筋模架的俯視結構示意圖。圖17是板配筋模架的平面結構示意圖。圖18是圖17橫剖面的結構示意圖。圖19是組合架構中板配筋模架相互連接的平面結構示意圖。圖20是圖19橫剖面的結構示意圖。圖21是圖19縱剖面的結構示意圖。圖22是組合架構中板配筋模架相互連接的示意圖。圖23是組合架構與組合架構之間板配筋模架相互連接的示意圖。圖24是墻配筋模架的平面結構示意圖。圖25是圖24橫剖面的結構示意圖。圖26是圖24縱剖面的結構示意圖。圖27是墻配筋模架之間垂直面連接節點處的示意圖。圖28是墻配筋模架上端與上部結構連接節點處的示意圖。圖29是墻配筋模架下端與下部結構連接節點處的示意圖。圖30是梁配筋模架與板配筋模架連接節點處的示意圖。圖31是梁配筋模架與墻配筋模架連接的示意圖。圖32是折板永固滲濾模板的平面結構示意圖。圖33是折板永固滲濾模板的側視結構示意圖。圖34是折板永固滲濾模板橫剖面的結構示意圖。圖35是網板永固滲濾板的平面結構示意圖。
圖36是網板永固滲濾板的側視結構示意圖。圖37是網板永固滲濾板橫剖面的結構示意圖。圖38是板定型框架的結構圖。圖39是墻定型框架的結構圖。圖40是柱定型框架帶有內接ロ時的結構示意圖。圖41是柱配筋模架帶有內接ロ時的結構示意圖。附圖標記1 一板配筋模架、I. I-板桁架框件、I. 2-板型鋼框件、I. 3-板橫配筋、
1.4-板縱配筋、I. 5-板模板、I. 6-分隔件、I. 7-過渡件、I. 8-接 ロ框、I. 9-找平件、I. 10-掛件、I. 11-支腿;
2—墻配筋模架、2. I-墻桁架框件、2. 2-墻型鋼框件、2. 3-橫箍筋、2. 4-豎主筋、
2.5-墻模板、2. 6-水平分布鋼筋、2. 7-豎向分布鋼筋、2. 8-接ロ框、2. 9-豎向鋼筋、
2.10-豎向鋼筋接頭、2. 11-橫向箍筋接頭;
3—梁配筋模架、3. I-梁桁架框件、3. 2-梁型鋼框件、3. 3-豎向箍筋、3. 4-橫向主筋、
3.5-梁模板、3. 6-水平鋼筋接頭、3. 7-連接箍筋;
4一柱配筋模架、4. I-柱桁架框件、4. 2-柱型鋼框件、4. 3-橫向箍筋、4. 4-豎向主筋、
4.5-柱模板、4. 6-柱鋼筋接頭、4. 7-接口框;
5-組合墻構;
6-網板永固滲濾板、6.I-網板本體、6. 2-拉伸網、6. 3-U形肋、6. 4-滲濾孔、6. 5-U形邊
條;
7-折板永固滲濾模板、7.I-折形板本體、7. 2-滲濾孔、7. 3-U形邊條;
8-預留鋼筋接頭;9_組合架構一、10-組合架構ニ、11-組合架構三、12-組合架構四、13-組合架構五;14-混凝土、15-板構件、16-梁構件、17-墻構件、18-型鋼模板。
具體實施例方式 實施例實施例參見圖I 7所示,這種配筋模架,所述配筋模架是對應原設計的結構構件切換形成的組裝構件,是由配筋組件和模架構件構成的、配筋組件定位在模架構件內形成的、帶有模腔的配筋模架組裝構件。所述配筋組件是由原設計配筋直接形成,或由原設計配筋和補加的連接配筋組合形成。所述模架構件是由在原構件混凝土外輪廓內添加的定型框架,以及在定型框架外表面固定的模板組合形成的帶有模腔的模架。所述原設計結構構件是根據現行鋼筋混凝土結構規范計算、設計形成的結構構件。所述原設計的結構構件為板構件、墻構件、梁構件或柱構件。與之相應,所述配筋模架為板配筋模架I、墻配筋模架2、梁配筋模架3或柱配筋模架4。所述配筋模架的定型框架是由桁架框件、型鋼框件或二者組合形成的、帶有六個面框的空間六面體框架;其中桁架框件包括以下兩種結構
A、在兩個平行的型鋼翼緣之間固定有至少兩個型鋼腹桿形成的型鋼桁架。B、在腹板上開孔的C型鋼直接形成的帶有翼緣和腹桿的型鋼桁架。
所述桁架框件的翼緣、腹桿以及型鋼框件由型鋼模件配套形成;型鋼模件為面上無孔或面上有孔的型鋼模件。上述模件構成系列模件時,系列模件為等寬型鋼模件;型鋼模件的寬度模數包括25mm系列、30mm系列、35mm系列;且不小于25mm,不大于50mm ;型鋼模架的原板厚度ジ I. 5mm> 5 3. 5mm。當在定型框架上定位有鋼筋時,桁架框件或型鋼框件上還帶有鋼筋定位件。參見圖8、圖10、圖12所示,所述定型框架由框件內外交錯連接形成內、外兩層面框,所述模板固定在外框的外表面上;配筋定位在內框的外表面或外框的內表面上;模板、鋼筋形成分隔定位。所述定型框架包括以下兩種結構
a、定型框架是由至少兩個相對而設的桁架框件和至少四個連接在兩個桁架框件之間型鋼框件相互組合連接構成的、帶有六個面框的空間六面體框架。所述定型框架為結構a時,該定型框架的面框包括由固定于桁架框件的外側的型鋼框件形成的兩個外框,以及桁架框件的翼緣形成的兩個內框;或者該定型框架的面框包括由固定于桁架框件內側的型鋼框架形成的兩個內框,以及桁架框件的翼緣形成的兩個外框。b、定型框架是由四個桁架框件兩兩平行相對四面圍合成的、帶有六個面框的空間六面體框架。所述定型框架為結構b時,該定型框架兩個平行對應的桁架框件的翼緣分別固定于另外兩個平行桁架框件的翼緣的外側,所述翼緣兩兩相對、分別形成面框的兩個內框和兩個外框。參見圖17 23所示,所述板配筋模架的板定型框架包括由至少四個板桁架框件組合的空間六面體框架;其中長度方向的板桁架框件形成板內框,寬度方向的板桁架框件形成板外框。板模板I. 5由分隔件I. 6與板桁架框件I. I下部連接。板桁架框件是在腹板上開孔的C型鋼直接形成的帶有翼緣和腹桿的型鋼桁架。當板配筋模架I的長度方向彡3000mm> ^ 9000mm,且寬度方向< 3300mm時,在板定型框架I內還包括平行于板寬度方向的板桁架框件1.1;板桁架框件1.1排列間距^ 600mm。板配筋模架I與板配筋模架I之間的連接為平面內連接,板配筋模架I側邊處的外接ロ為如下構造
a、板定型框架外接ロ由板面框直接形成或在板面框上補加連接框件形成。b、板模板外接ロ由板模板在接ロ處的斷ロ形成。c、板配筋外接ロ由定位或跨越接ロ面框的連接配筋形成。板配筋模架I與豎配筋模架之間的連接為垂直面連接,板配筋模架I平面上的內接ロ為如下構造
a、板定型模架內接ロ由在板定型框架內補加兩兩相對的板桁架框件I. I構成的接ロ框I. 8形成。b、板模板內接ロ由在內接ロ處斷ロ形成。c、板配筋內接ロ由定位在板模架內的連接配筋形成。
板配筋模架I的板配筋加長形成的連接配筋伸入到另ー個板配筋模架的配筋內形成鋼筋“搭接”連接;或者以跨越接ロ面的連接配筋分別伸入兩個相互連接的板配筋模架內形成“搭橋”連接。參見圖22所示,當板配筋模架I的寬度方向彡3000mm或長度方向彡6000mm時,板定型框架由至少ニ個預制板定型框架以過渡件I. 7拼接構成。參見圖8、38所示,板定型框架還可為兩個以上的板桁架框件I. I和四個板型鋼框件I. 2組合的空間六面體框架。參見圖8所示,板桁架框件I. I是在腹板上開孔的C型鋼直接形成的帶有翼緣和腹桿的型鋼桁架。參見圖38所示,板桁架框件I. I是在兩個平行的型鋼翼緣之間固定有至少兩個型鋼腹桿形成的型鋼桁架。·參見圖12、圖13、圖24 26所示,所述墻配筋模架的墻定型框架包括由至少兩個墻桁架框件2. I和至少四個墻型鋼框件2. 2相互組合連接構成的空間六面體框架;其中型鋼框件形成墻外框;
所述墻配筋模架2的寬度大于等于600mm、且小于等于3300mm ;當墻配筋模架2寬度大于1200mm時,在墻定型框架內還加設有豎向的墻桁架框件2. I ;當墻配筋模架的高度大于1200mm時,在墻定型框架上還加設有橫向的墻型鋼框件2. 2。墻配筋包括至少ー個墻鋼筋籠,墻鋼筋籠由豎主筋2. 4和橫箍筋2. 3構成;當墻配筋模架2的寬度小于等于1500_時,墻配筋由一個鋼筋籠構成;當墻配筋模架2的寬度大于1500mm,且小于等于3000mm時,墻配筋包括至少ニ個鋼筋籠和水平分布鋼筋2. 6 ;當兩個鋼筋籠之間間隙大于150_時,在兩鋼筋籠之間還設置有豎向分布鋼筋2. 7。墻配筋模架2與墻配筋模架2之間的垂直面連接由其中ー墻配筋模架2側邊的外接ロ與另ー墻配筋模架2平面的內接ロ對接形成。墻配筋模架2與梁配筋模架3的平面內連接由墻配筋模架2側邊的外接ロ與梁配筋模架3端部的外接ロ連接形成。墻配筋模架2與板配筋模架I之間的垂直面連接由墻配筋模架2上端或下端的外接ロ與板配筋模架I的內接ロ對接形成。墻配筋模架2的外接ロ為如下構造
a、墻定型框架外接ロ由面框直接形成或在面框上補加連接框件形成。b、墻模板外接ロ由模板在接ロ處的斷ロ形成。c、墻配筋外接ロ由定位或跨越接ロ面框的連接配筋形成。墻配筋模架2的內接ロ為如下構造
a、墻定型模架內接ロ由在定型框架內補加兩兩相對的墻桁架框件2. I構成的接ロ框
2.8形成。b、墻模板內接ロ由在內接ロ處斷ロ形成。c、墻配筋內接ロ由定位在模架內的連接配筋形成。所述墻配筋模架2的連接配筋包括豎向連接配筋和水平連接配筋,豎向連接配筋由突出墻模架的豎向鋼筋接頭2. 10對應被連接的墻配筋模架內部的豎主筋2. 4形成,二者“搭接”連接;橫向連接配筋由突出墻模架的橫向箍筋接頭2. 11或對應被連接的墻模架內部的橫箍筋2. 3形成。兩個墻配筋模架2上預留的環形連接配筋相互插接形成的“環錨”連接,并在插接空間內插設豎向鋼筋2. 9相互固定,參見圖27所示。參見圖12所示,墻桁架框件2. I可以是在腹板上開孔的C型鋼直接形成的帶有翼緣和腹桿的型鋼桁架。參見圖39所示,墻桁架框件2. I可以是在兩個平行的型鋼翼緣之間固定有至少兩個型鋼腹桿形成的型鋼桁架。參見圖14、圖30、圖31所示,所述梁配筋模架的梁定型框架包括兩個以上梁桁架框件3. I和四個梁型鋼框件3. 2相互組合連接構成的空間六面體框架;兩個以上梁桁架框件3. I橫向按間距排列,四個梁型鋼框件3. 2橫向兩兩相對固定在梁桁架框件3. I的側面外角處;其中,梁型鋼框件3. 2和梁桁架框件3. I分別形成梁外框和梁內框。
所述梁配筋由定位于梁定型框架內部的梁鋼筋籠形成;梁鋼筋籠由豎向箍筋3. 3和橫向主筋3. 4連接而成。所述梁配筋模架3與柱配筋模架4的垂直面連接由梁配筋模架3端部的外接ロ與柱配筋模架4的內接ロ對接形成。梁配筋模架外接ロ為如下構造
a、梁定型框架外接ロ由面框直接形成或在面框上補加連接框件形成。b、梁模板外接ロ由模板在接ロ處的斷ロ形成。c、梁配筋外接ロ由定位或跨越接ロ面框的連接配筋形成。所述梁配筋模架的連接配筋包括豎向連接配筋和水平連接配筋;豎向連接配筋包括由豎向箍筋3. 3突出梁模架形成的連接箍筋3. 7 ;水平連接配筋由橫向主筋3. 4突出梁模架形成的水平鋼筋接頭3. 6或在梁模架內預留插拔鋼筋形成。豎向連接配筋向上伸入板配筋模架I內部,并與板配筋形成鋼筋搭接連接。水平連接配筋伸入墻配筋模架2或柱配筋模架4內,并與配筋模架內的鋼筋形成搭接連接。參見圖15、16所示,所述柱配筋模架的柱定型框架包括兩個以上柱桁架框件4. I和四個柱型鋼框件4. 2相互組合連接構成的空間六面體框架;所述柱桁架框件4. I包括在兩個平行的橫桿之間固定有兩個腹桿形成的矩形型鋼桁架;兩個以上柱桁架框件4. I豎向按間距排列,四個柱型鋼框件4. 2豎向兩兩相對固定在柱桁架框件4. I的內角或外角處,柱型鋼框件形成柱內框或柱外框。所述柱配筋由定位于柱定型框架內部的柱鋼筋籠形成;柱鋼筋籠由橫向箍筋4. 3和豎向主筋4. 4連接而成。參見圖10、11、40、41所示,所述柱配筋模架4與板配筋模架I之間的垂直面連接由柱配筋模架4上端或下端的外接ロ與板配筋模架I的內接ロ對接形成。柱配筋模架4外接ロ為如下構造
a、柱定型框架外接ロ由面框直接形成或在面框上補加連接框件形成。b、柱模板外接ロ由模板在接ロ處的斷ロ形成。c、柱配筋外接ロ由定位或跨越接ロ面框的連接配筋形成。柱配筋模架4的內接ロ為如下構造
a、柱定型模架內接ロ由在定型框架內補加兩兩相對的柱桁架框件構成的接ロ框4. 7形成。b、柱模板內接ロ由在內接ロ處斷ロ形成。
c、柱配筋內接ロ由定位在模架內的連接配筋形成。柱連接配筋包括預留在柱模架上部的柱鋼筋接頭4. 6。柱鋼筋接頭4. 6向上伸入板配筋模架I及上部結構內,并與板配筋及上部結構配筋形成搭接連接。參見圖27 31所示,所述配筋接ロ處的配筋連接有以下幾種
a、以配筋模架內的配筋加長形成的連接配筋深入到另ー個配筋模架的配筋內形成的鋼筋“搭接”連接。b、以跨越接ロ面的連接配筋分別伸入兩個相互連接的配筋模架內形成的“搭橋”連接。
C、在兩個配筋模架上分別預留環形連接配筋,并相互插接形成的“環錨”連接。d、兩個配筋模架的連接配筋之間相互搭接焊接或螺栓連接。e、配筋模架內的配筋連接插拔鋼筋形成的搭橋配筋連接。f、在上述連接基礎上另外補加加強連接配筋形成加強連接區。參見圖27所示,墻配筋模架之間的連接為垂直面連接,其中一墻配筋模架由外接ロ與另ー墻配筋模架的內接ロ連接;墻配筋模架接ロ處的橫箍筋2. 3相互插接,并在插接空間內插設豎向鋼筋2. 9相互固定。參見圖32 37所示,所述模板包括折板永固滲濾模板7、網板永固滲濾板6、或表面開有滲濾孔的型鋼模板18 ;當定型框架的寬度大于300mm吋,固定在定型框架上的模板為折板永固滲濾模板7或網板永固滲濾板6 ;參見圖13所示,當定型框架的寬度小于300mm吋,固定在定型框架上的模板為表面開有滲濾孔的型鋼模板,型鋼模板的橫截面包括C形或U形。所述模板與定型框架之間的連接有內卡固連接、外固定連接和輔助外連接三種;其中
Ca)內卡固連接在定型框架的外框上有預留卡固件,模板以卡固件卡固在定型框架上。(b)外固定連接模板U形邊條以自攻螺絲固定或焊接固定在定型框架上。(C)輔助外連接固定在定型框架上的模板的外側還加設有外夾固件,模板以外夾固件夾固在定型框架上;外夾固件由槽鋼或角鋼與拉結螺栓構成。參見圖32 34所示,折板永固滲濾模板7包括折形板本體7. 1,折形板本體上分布有滲濾孔7. 2,折形板本體的上下兩邊或四邊卡固有U形邊條7. 3。參見圖35 37所示,網板永固滲濾板6包括網板本體6. 1,網板本體上豎向間隙分布有拉伸網6. 2和U形肋6. 3,拉伸網6. 2的網眼構成滲濾孔6. 4 ;網板本體6. I的上下兩邊或四邊卡固有U形邊條6. 5。參見圖2所示,這種配筋模架組合形成的組合架構,由至少兩個配筋模架相互連接形成。所組合架構包括一個板配筋模架I和位于板配筋模架I下部的至少ー個豎配筋模架;豎配筋模架包括墻配筋模架2、梁配筋模架3、柱配筋模架4中的至少ー種或兩種以上的組合;組合架構的橫截面為T形或倒L形;所述配筋模架的組合方式可以包括
A、板配筋模架I與至少ー個梁配筋模架3相互組合連接形成板-梁組合架構;參見圖30所示。
B、板-梁組合架構上還組合連接有至少ー個柱配筋模架4,形成板-梁-柱組合架構;參見圖10、圖11所示。C、板-梁組合架構上還組合連接有至少ー個墻配筋模架2,形成板-梁-墻組合架構;參見圖8、圖9所示。D、板配筋模架I與至少ー個墻配筋模架2組合連接,形成板-墻組合架構;當至少ニ個墻配筋模架2相互垂直連接時,形成組合墻構;參見圖12、圖13所示。所述配筋模架的組合方式還可以包括基礎梁組合架構;基礎梁組合架構由基礎板配筋模架和基礎梁配筋模架組合形成;其中基礎梁配筋模架組裝在基礎板配筋模架的上部,形成的倒T形基礎梁組合架構。 所述配筋模架的組合方式還可以包括エ型梁或箱型梁組合架構。 所述エ型梁組合架構包括兩個平行的板配筋模架和垂直固定于兩個板配筋模架之間的ー個墻配筋模架組合形成的エ型梁組合架構。所述箱型梁組合架構包括兩個平行的板配筋模架和垂直固定于兩個板配筋模架之間的ニ個平行的墻配筋模架組合形成的エ型梁組合架構。所述配筋模架的組合方式還包括擋土墻組合架構;所述擋土墻組合架構包括ー個板配筋模架和垂直固定于板配筋模架上部的組合墻構組合形成。參見圖I 7、圖28 31所示,這種組合架構形成的現澆砼結構,所述現澆砼結構是由組合架構和在其內部的配筋模架內現澆的混凝土形成;所述組合架構的鋼筋、定型框架固結在混凝土結構內;所述模板固結在混凝土結構外表面形成永固面層。所述現澆砼結構可以是剪力墻結構體、框架結構體或板-梁結構體。所述剪カ墻結構體的層結構體包括由板-梁-墻構裝體及現澆砼形成的層結構體;當所述的墻體的厚度與寬度的比值大于等于8,且同軸線墻體之間的墻洞ロ寬度大于等于2000_,配置在兩個墻體之間的梁結構的跨度大于其高度的5倍時,形成剪力墻-框架梁-板鋼筋砼結構體;當兩個墻體之間的軸線跨度大于等于6000mm時,形成大空間剪カ墻-框架梁-板鋼筋砼結構體。所述框架結構體的層結構體是由板-梁-柱構裝體和現澆砼形成。所述板-梁結構體是由板-梁構裝體和現澆砼形成。參見圖I 31所示,這種現澆砼結構的建造方法,包括如下步驟
步驟I、在エ廠或現場組裝配筋模架;
步驟2、在現場將配筋模架組裝成組合架構;
步驟3、將組合架構吊裝就位、并相互連接固定;
步驟4、在組合架構的模腔內現澆混凝土 ;
步驟5、完成步驟I至4,形成現澆鋼筋混凝土結構。
權利要求
1.一種配筋模架,其特征在于所述配筋模架是對應原設計的結構構件切換形成的組裝構件;是由配筋組件和模架構件構成的、配筋組件定位在模架構件內形成的、帶有模腔的配筋模架組裝構件; 所述配筋組件是由原設計配筋直接形成,或由原設計配筋和補加的連接配筋組合形成; 所述模架構件是由在原構件混凝土外輪廓內添加的定型框架,以及在定型框架外表面固定的模板組合形成的帶有模腔的模架; 所述原設計結構構件是根據現行鋼筋混凝土結構規范計算、設計形成的結構構件。
2.根據權利要求I所述的配筋模架,其特征在于所述原設計的結構構件為板構件、墻構件、梁構件或柱構件; 與之相應,所述配筋模架為板配筋模架(I)、墻配筋模架(2 )、梁配筋模架(3 )或柱配筋模架(4)。
3.根據權利要求2所述的配筋模架,其特征在于所述配筋模架的定型框架是由桁架框件、型鋼框件或二者組合形成的、帶有六個面框的空間六面體框架;其中桁架框件包括以下兩種結構 A、在兩個平行的型鋼翼緣之間固定有至少兩個型鋼腹桿形成的型鋼桁架; B、在腹板上開孔的C型鋼直接形成的帶有翼緣和腹桿的型鋼桁架。
4.根據權利要求3所述的配筋模架,其特征在于所述桁架框件的翼緣、腹桿以及型鋼框件由型鋼模件配套形成;型鋼模件為面上無孔或面上有孔的型鋼模件; 上述模件構成系列模件時,系列模件為等寬型鋼模件;型鋼模件的寬度模數包括25mm系列、30mm系列、35mm系列;且不小于25mm,不大于50mm ;型鋼模架的原板厚度彡I. 5mm、^ 3. 5mm ; 當在定型框架上定位有鋼筋時,桁架框件或型鋼框件上還帶有鋼筋定位件。
5.根據權利要求3所述的配筋模架,其特征在于所述定型框架由框件內外交錯連接形成內、外兩層面框,所述模板固定在外框的外表面上;配筋定位在內框的外表面或外框的內表面上;模板、鋼筋形成分隔定位。
6.根據權利要求5所述的配筋模架,其特征在于所述定型框架包括以下兩種結構 a、定型框架是由至少兩個相對而設的桁架框件和至少四個連接在兩個桁架框件之間型鋼框件相互組合連接構成的、帶有六個面框的空間六面體框架; b、定型框架是由四個桁架框件兩兩平行相對四面圍合成的、帶有六個面框的空間六面體框架。
7.根據權利要求6所述的配筋模架,其特征在于所述定型框架為結構a時,該定型框架的面框包括由固定于桁架框件的外側的型鋼框件形成的兩個外框,以及桁架框件的翼緣形成的兩個內框;或者該定型框架的面框包括由固定于桁架框架內側的型鋼框件形成的兩個內框,以及桁架框件的翼緣形成的兩個外框; 所述定型框架為結構b時,該定型框架兩個平行對應的桁架框件的翼緣分別固定于另外兩個平行桁架框件的翼緣的外側,所述翼緣兩兩相對、分別形成面框的兩個內框和兩個外框。
8.根據權利要求5所述的配筋模架,其特征在于所述配筋模架上帶有與另一配筋模架連接用的外接口和內接口或只帶有外接口; 所述內接口和外接口均包括定型框架接口、模板接口和配筋接口三部分; 配筋模架外接口為如下構造 a、定型框架外接口由面框直接形成或在面框上補加連接框件形成; b、模板外接口由模板在接口處的斷口形成; C、配筋外接口由定位或跨越接口面框的連接配筋形成; B、配筋模架內接口為如下構造 a、定型模架內接口由在定型框架內補加兩兩相對的桁架框件構成的接口框形成; b、模板內接口由在內接口處斷口形成; c、配筋內接口由定位在模架內的連接配筋形成。
9.根據權利要求5所述的配筋模架,其特征在于所述板配筋模架(I)的板定型框架包括由至少四個板桁架框件(I. O組合的空間六面體框架;其中長度方向的板桁架框件形成板內框,寬度方向的板桁架框件形成板外框;或者板定型框架包括由兩個以上的板桁架框件(I. I)和四個板型鋼框件(I. 2)組合的空間六面體框架; 當板配筋模架(I)的長度方向≥3000mm、≤ 9000mm,且寬度方向≤3300mm時,在板定型框架內還包括平行于板寬度方向的板桁架框件(I. O ;板桁架框件(I. O排列間距≥ 600mm ; 當板配筋模架(I)的寬度方向≥ 3000mm或長度方向≥6000mm時,板定型框架由至少二個預制板定型框架以過渡件(I. 7)拼接構成。
10.根據權利要求5所述的配筋模架,其特征在于所述墻配筋模架的墻定型框架包括由至少兩個墻桁架框件(2. I)和至少四個墻型鋼框件(2. 2)相互組合連接構成的空間六面體框架;其中型鋼框件形成墻外框; 所述墻配筋模架(2)的寬度大于等于600mm、且小于等于3300mm ;當墻配筋模架(2)寬度大于1200mm時,在墻定型框架內還加設有豎向的墻桁架框件(2. I);當墻配筋模架的高度大于1200mm時,在墻定型框架上還加設有橫向的墻型鋼框件(2. 2); 墻配筋包括至少一個墻鋼筋籠,墻鋼筋籠由豎主筋(2. 4)和橫箍筋(2. 3)構成;當墻配筋模架(2)的寬度小于等于1500mm時,墻配筋由一個鋼筋籠構成;當墻配筋模架(2)的寬度大于1500mm,且小于等于3000mm時,墻配筋包括至少二個鋼筋籠和水平分布鋼筋(2. 6);當兩個鋼筋籠之間間隙大于150_時,在兩鋼筋籠之間還設置有豎向分布鋼筋(2. 7); 所述墻配筋模架(2)的連接配筋包括豎向連接配筋和水平連接配筋,豎向連接配筋由突出墻模架的豎向鋼筋接頭(2. 10)對應被連接的墻配筋模架內部的豎主筋(2. 4)形成;橫向連接配筋由突出墻模架的橫向箍筋接頭(2. 11)對應被連接的墻模架內部的橫箍筋(2. 3)形成。
11.根據權利要求5所述的配筋模架,其特征在于所述梁配筋模架的梁定型框架包括兩個以上梁桁架框件(3. I)和四個梁型鋼框件(3. 2)相互組合連接構成的空間六面體框架;兩個以上梁桁架框件(3. I)橫向按間距排列,四個梁型鋼框件(3. 2)橫向兩兩相對固定在梁桁架框件(3. I)的側面外角處;其中,梁型鋼框件(3. 2)和梁桁架框件(3. I)分別形成梁外框和梁內框; 所述梁配筋由定位于梁定型框架內部的梁鋼筋籠形成;梁鋼筋籠由豎向箍筋(3. 3)和橫向主筋(3. 4)連接而成。
所述梁配筋模架的連接配筋包括豎向連接配筋和水平連接配筋;豎向連接配筋包括由豎向箍筋(3. 3)突出梁模架形成的連接箍筋(3. 7);水平連接配筋由橫向主筋(3. 4)突出梁模架形成的水平鋼筋接頭(3. 6)或在梁模架內預留插拔鋼筋形成。
12.根據權利要求5所述的配筋模架,其特征在于所述柱配筋模架的柱定型框架包括兩個以上柱桁架框件(4. I)和四個柱型鋼框件(4. 2)相互組合連接構成的空間六面體框架;所述柱桁架框件(4. I)包括在兩個平行的橫桿之間固定有兩個腹桿形成的矩形型鋼桁架;兩個以上柱桁架框件(4. I)豎向按間距排列,四個柱型鋼框件(4. 2)豎向兩兩相對固定在柱桁架框件(4. I)的內角或外角處,柱型鋼框件形成柱內框或柱外框; 所述柱配筋由定位于柱定型框架內部的柱鋼筋籠形成;柱鋼筋籠由橫向箍筋(4. 3)和豎向主筋(4. 4)連接而成;柱連接配筋包括預留在柱模架上部的柱鋼筋接頭(4. 6)。
13.根據權利要求5所述的配筋模架,其特征在于所述模板包括折板永固滲濾模板(7)、網板永固滲濾板(6)或表面開有滲濾孔的型鋼模板(18);其中 折板永固滲濾模板(7)包括折形板本體(7. 1),折形板本體上分布有滲濾孔(7. 2),折形板本體的上下兩邊或四邊卡固有U形邊條(7. 3)。
網板永固滲濾板(6 )包括網板本體(6. I),網板本體上豎向間隙分布有拉伸網(6. 2 )和U形肋(6.3),拉伸網(6.2)的網眼構成滲濾孔(6. 4);網板本體(6. I)的上下兩邊或四邊卡固有U形邊條(6. 5)。
型鋼模板的橫截面包括C形或U形; 當定型框架的寬度大于300mm時,固定在定型框架上的模板為折板永固滲濾模板(7)或網板永固滲濾板(6);當定型框架的寬度小于300mm時,固定在定型框架上的模板為表面開有滲濾孔的型鋼模板。
14.根據權利要求13所述的配筋模架,其特征在于所述模板與定型框架之間的連接有內卡固連接、外固定連接和輔助外連接三種;其中 a、內卡固連接在定型框架的外框上有預留卡固件,模板以卡固件卡固在定型框架上; b、外固定連接模板U形邊條以自攻螺絲固定或焊接固定在定型框架上; C、輔助外連接固定在定型框架上的模板的外側還加設有外夾固件,模板以外夾固件夾固在定型框架上;外夾固件由槽鋼或角鋼與拉結螺栓構成。
15.一種如權利要求I至14所述的配筋模架組合形成的組合架構,其特征在于所述組合架構由至少兩個配筋模架相互組裝連接形成。
16.根據權利要求15所述的組合架構,其特征在于所述配筋模架之間的組裝連接包括平面內連接和垂直面連接,其中平面內連接由配筋模架外接口連接形成,垂直面連接由一個配筋模架的外接口與另一個配筋模架的內接口對接形成。
17.根據權利要求16所述的組合架構,其特征在于所述配筋接口處的配筋連接有以下幾種 a、以配筋模架內的配筋加長形成的連接配筋伸入到另一個配筋模架的配筋內形成的鋼筋“搭接”連接; b、以跨越接口面的連接配筋分別伸入兩個相互連接的配筋模架內形成的“搭橋”連接; C、在兩個配筋模架上分別預留環形連接配筋,并相互插接形成的“環錨”連接。
18.根據權利要求16所述的組合架構,其特征在于所述配筋接口處的兩個連接配筋之間相互搭接焊接或螺栓連接。
19.根據權利要求16所述的組合架構,其特征在于所述配筋接口處還另外補加加強連接配筋形成加強連接區。
20.根據權利要求15所述的組合架構,其特征在于所組合架構包括一個板配筋模架(I)和位于板配筋模架(I)下部的至少一個豎配筋模架;豎配筋模架包括墻配筋模架(2)、梁配筋模架(3)、柱配筋模架(4)中的至少一種或兩種以上的組合;組合架構的橫截面為T形或倒L形;所述配筋模架的組合方式包括 A、板配筋模架(I)與至少一個梁配筋模架(3)相互組合連接形成板-梁組合架構; B、板-梁組合架構上還組合連接有至少一個柱配筋模架(4),形成板-梁-柱組合架構; C、板-梁組合架構上還組合連接有至少一個墻配筋模架(2),形成板-梁-墻組合架構; D、板配筋模架(I)與至少一個墻配筋模架(2)組合連接,形成板-墻組合架構;當至少二個墻配筋模架(2)相互垂直連接時,形成組合墻構。
21.根據權利要求15所述的組合架構,其特征在于所述配筋模架的組合方式還包括基礎梁組合架構;基礎梁組合架構由基礎板配筋模架和基礎梁配筋模架組合形成;其中基礎梁配筋模架組裝在基礎板配筋模架的上部,形成的倒T形基礎梁組合架構。
22.根據權利要求15所述的組合架構,其特征在于所述配筋模架的組合方式還包括工型梁或箱型梁組合架構; 所述工型梁組合架構包括兩個平行的板配筋模架和垂直固定于兩個板配筋模架之間的一個墻配筋模架組合形成的工型梁組合架構; 所述箱型梁組合架構包括兩個平行的板配筋模架和垂直固定于兩個板配筋模架之間的二個平行的墻配筋模架組合形成的工型梁組合架構。
23.根據權利要求15所述的組合架構,其特征在于所述配筋模架的組合方式還包括擋土墻組合架構;所述擋土墻組合架構包括一個板配筋模架和垂直固定于板配筋模架上部的組合墻構組合形成。
24.一種如權利要求15所述的組合架構形成的現澆砼結構,其特征在于所述現澆砼結構是由組合架構和在其內部的配筋模架內現澆的混凝土形成;所述組合架構的鋼筋、定型框架固結在混凝土結構內;所述模板固結在混凝土結構外表面形成永固面層。
25.—種如權利要求24所述現澆砼結構的建造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如下步驟 步驟I、在工廠或現場組裝配筋模架; 步驟2、在現場將配筋模架組裝成組合架構; 步驟3、將組合架構吊裝就位、并相互連接固定; 步驟4、在組合架構的模腔內現澆混凝土 ; 步驟5、完成步驟I至4,形成現澆鋼筋混凝土結構。
全文摘要
一種配筋模架、組合架構、現澆砼結構及其建造方法,這種配筋模架是對應原設計的結構構件切換形成的組裝構件;是由配筋組件和模架構件構成的、配筋組件定位在模架構件內形成的、帶有模腔的配筋模架組裝構件;配筋組件是由原設計配筋直接形成,或由原設計配筋和補加的連接配筋組合形成;模架構件是由在原構件混凝土外輪廓內添加的定型框架,以及在定型框架外表面固定的模板組合形成的空腔模架。本發明以鋼筋混凝土結構規范為依據,提出預制裝配切換設計概念,可同時實現鋼筋定位、混凝土定型,方法簡捷,推進了設計、生產、建造的一體化。本發明可廣泛用于各類建筑結構設計及施工,特別是高層建筑、大空間建筑、大跨度建筑的預制裝配結構領域。
文檔編號E04C5/06GK102852224SQ201210366619
公開日2013年1月2日 申請日期2012年9月28日 優先權日2012年9月28日
發明者朱宏宇 申請人:朱宏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