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利名稱:建筑物掛式墻板的制作方法
技術領域:
本發明涉及建筑構件技術領域,具體地說是一種建筑物掛式墻板。
背景技術:
隨著建筑業科技水平的不斷提高,住宅建設需要向產業化方向發展。將建筑物上的墻體、廚房、衛生間等均采用工業化車間生產,再運輸到施工現場進行組裝,以減少現場施工的工作量和現場環境的污染,從根本上提高施工進度和效率,是時代對建筑業發展的迫切要求。目前,傳統的建筑物外墻板大都為鋼筋混凝土預制形式,其存在的問題是一、自身重量較大,它對建筑物的基礎和框架的承重強度要求較高,因此使得建筑物基礎和框架的設計標準加大而導致工程造價增高;二、自身強度較大,它在吊裝時或者發生地震等意外 情況時,容易對建筑物的框架造成損傷或損壞;三、制作及安裝效率較低,它不僅制作和養護所需時間較長,而且在建筑物上安裝時相當不便,并且墻板定位后還需再安裝外飾板和內飾板,它操作費時費力,施工效率低下;四、墻板的四周邊為平面形狀不盡合理,當多塊墻板拼裝后,各墻板之間的縫隙雖經密封處理,但無法從根本上阻擋雨水的滲入。由此,傳統的建筑物外墻板在實際使用時,給方方面面帶來了諸多不便和煩惱。
發明內容
本發明的目的是提供一種建筑物掛式墻板,使它能夠解決現有技術存在的因自身重量及強度較大、使建筑物基礎和建筑物框架設計標準加大而工程造價增高、容易對建筑物框架造成損傷、制作周期長及安裝效率低等不足。本發明的目的是通過以下技術方案實現的建筑物掛式墻板,包括至少一塊墻板,墻板有上下左右四根輕鋼型材構成的框架,輕鋼型材的截面有一個頂板,頂板的一端與第一側板的上端連接,頂板的另一端與第二側板的上端連接,第一側板的下端設置向內彎折的第一條板,第二側板的下端設置向內彎折的第二條板,頂板的左部設有第一平板,頂板的右部設有第二平板,第一平板和第二平板位于高低不同的水平面內,第一平板和第二平板之間采用斜面板連接;框架的外側連接外飾板,框架的內側連接內飾板,外飾板高度與內飾板高度相等,外飾板的頂端低于內飾板的頂端;外飾板與內飾板之間充填保溫材料,框架上分別連接第一懸掛器和第二懸掛器。為進一步實現本發明的目的,還可通過以下技術方案來完成框架內至少安裝兩根與水平方向平行的第一輕鋼型材和第二輕鋼型材,第一輕鋼型材和第二輕鋼型材上下分布,框架內至少安裝兩根與垂直方向平行的第三輕鋼型材和第四輕鋼型材,第三輕鋼型材和第四輕鋼型材分別與第一輕鋼型材和第二輕鋼型材鑲嵌連接,至少四根輕鋼型材位于同一平面內,第一輕鋼型材、第二輕鋼型材、第三輕鋼型材、第四輕鋼型材兩端分別與框架連接,第一輕鋼型材、第二輕鋼型材、第三輕鋼型材、第四輕鋼型材兩側板分別與外飾板和內飾板連接。框架內至少安裝兩根與水平方向平行的第一輕鋼型材和第二輕鋼型材,第一輕鋼型材和第二輕鋼型材上下分布,框架內至少安裝兩根與垂直方向平行的第三輕鋼型材和第四輕鋼型材,第三輕鋼型材和第四輕鋼型材分別與第一輕鋼型材和第二輕鋼型材鑲嵌連接,至少四根輕鋼型材位于同一平面內,第一輕鋼型材、第二輕鋼型材、第三輕鋼型材、第四輕鋼型材兩端分別與框架連接,第一輕鋼型材、第二輕鋼型材、第三輕鋼型材和第四輕鋼型材相互連接中間形成窗口。在框架安裝外飾板的輕鋼型材上的向內彎折的條板上連接鋼網,在框架安裝外飾板部位的輕鋼型材的側板外表面上依次安裝密封墊和隔熱墊,密封墊與輕鋼型材的側板外表面平行相觸,隔熱墊與密封墊平行相觸,外飾板與隔熱墊平行相觸,連接件將外飾板、隔熱墊、密封墊連接在框架上,外飾板與鋼網之間的空腔內充填第二保溫材料,第二保溫材料和保溫材料融為一體。所述的鋼網分別與第一輕鋼型材、第二輕鋼型材、第三輕鋼型材和第四輕鋼型材連接,第一輕鋼型材、第二輕鋼型材、第三輕鋼型材和第四輕鋼型材側板外表面上依次安裝第二密封墊和第二隔熱墊,第二密封墊與第一輕鋼型材、第二輕鋼型材、第三輕鋼型材和第四輕鋼型材的側板外表面平行相觸,第二隔熱墊與第二密封墊平行相觸,外飾板與第二隔熱墊平行相觸,連接件將外飾板、第二隔熱墊、第二密封墊連接在第一輕鋼型材、第二輕 鋼型材、第三輕鋼型材和第四輕鋼型材上。所述保溫材料為泡沫混凝土。掛式墻板由多塊墻板構成,在每兩塊墻板上安裝的的隔熱墊之間的間隔內安裝填充條,在每兩塊墻板的外飾板間安裝密封膠,密封膠分別與外飾板和填充條相緊密接觸。在每兩塊墻板的框架輕型鋼材間安裝緩沖防水墊。所述第一懸掛器為矩形盒體狀,盒體內連接橫向掛軸,第二懸掛器的形狀、構造均與第一懸掛器相同,第一懸掛器和第二懸掛器分別連接在掛式墻板上部左右兩端的框架直角內,第一懸掛器和第二懸掛器的掛接口分別位于內飾板外側的同一平面上。內飾板底部上開設至少一個焊接口,焊接口與框架的輕鋼型材側板外表面相對應。本發明能夠產生的有益效果本發明的建筑物掛式墻板與相同規格的傳統鋼筋混凝土預制墻板相比,其重量能夠減少60%左右,能夠大幅減輕建筑物基礎和建筑物框架的承重強度要求,使建筑物整體工程造價能夠節約25% ;本發明所述的墻板能夠懸掛在建筑物上并加以固定,它與傳統安裝方式相比能夠提高效率40%左右;本發明墻板框架的輕鋼型材的截面為內側高于外側的形狀,它能夠使框架I上的外飾板頂端低于內飾板頂端,當若干塊本發明墻板拼裝在建筑物上時能夠使其相互搭接,形成一個整體性和密封性很好的矩形建筑物外墻;特別是它能夠從根本上阻擋雨水向墻板內側滲入;本發明墻板采用在外飾板和內飾板之間充填泡沫混凝土作為保溫材料,使其不僅具有重量輕、使用壽命長、隔熱效果提高2-3倍特性的同時,還不會留下火災隱患,
本發明墻板具有重量輕、便于安裝的顯著優點,并且制造方法無污染,耗能低,制造工藝易于實現,制造成本低,便于制作、便于現場安裝,墻板成型后可一次安裝定位,無須后期養護,無須再進行加裝保溫板和裝飾板的后期處理,操作既省時又省力,廣泛應用在建筑行業能夠產生顯著的社會和經濟效益。
圖I為本發明實施之一結構示意 圖2為本發明實施之二結構示意圖;圖3為圖I的A-A剖視結構示意 圖4為圖2的B-B剖視結構示意 圖5為本發明實施之三截面結構示意 圖6為本發明實施之四截面結構示意 圖7為本發明所述輕型鋼材的橫截面結構示意 圖8為由四塊本發明墻板安裝在建筑物上的結構示意圖;·
圖9為圖8的E向局部放大圖,主要示意在每兩塊墻板上的隔熱墊12之間的間隔內安裝填充條31,在每兩塊墻板的外飾板3間安裝密封膠32,以及在每兩塊墻板的輕型鋼材間安裝緩沖防水墊33的結構形式;
圖10為本發明實施之五截面結構示意圖。
具體實施例方式對照附圖結合實施例對本發明的技術方案作進一步的詳細描述。本發明的建筑物掛式墻板建筑物掛式墻板,包括至少一塊墻板,墻板有上下左右四根輕鋼型材構成的框架I,輕鋼型材的截面有一個頂板D,頂板D的一端與第一側板21的上端連接,頂板D的另一端與第二側板22的上端連接,第一側板21的下端設置向內彎折的第一條板21a,第二側板22的下端設置向內彎折的第二條板22a,頂板D的左部設有第一平板23,頂板D的右部設有第二平板24,第一平板23和第二平板24位于高低不同的水平面內,第一平板23和第二平板24之間采用斜面板25連接;框架I的外側連接外飾板3,框架I的內側連接內飾板4,外飾板3高度與內飾板4高度相等,外飾板3的頂端低于內飾板4的頂端;外飾板3與內飾板4之間充填保溫材料5,框架I上分別連接第一懸掛器Ia和第二懸掛器Ib0所述的框架I內至少安裝兩根與水平方向平行的第一輕鋼型材al和第二輕鋼型材a2,第一輕鋼型材al和第二輕鋼型材a2上下分布,框架I內至少安裝兩根與垂直方向平行的第三輕鋼型材bl和第四輕鋼型材b2,第三輕鋼型材bl和第四輕鋼型材b2分別與第一輕鋼型材al和第二輕鋼型材a2鑲嵌連接,至少四根輕鋼型材位于同一平面內,第一輕鋼型材al、第二輕鋼型材a2、第三輕鋼型材bl、第四輕鋼型材b2兩端分別與框架I連接,第一輕鋼型材al、第二輕鋼型材a2、第三輕鋼型材bl、第四輕鋼型材b2兩側板分別與外飾板3和內飾板4連接。框架I內至少安裝兩根與水平方向平行的第一輕鋼型材al和第二輕鋼型材a2,第一輕鋼型材al和第二輕鋼型材a2上下分布,框架I內至少安裝兩根與垂直方向平行的第三輕鋼型材bI和第四輕鋼型材b2,第三輕鋼型材bl和第四輕鋼型材b2分別與第一輕鋼型材al和第二輕鋼型材a2鑲嵌連接,至少四根輕鋼型材位于同一平面內,第一輕鋼型材al、第二輕鋼型材a2、第三輕鋼型材bl、第四輕鋼型材b2兩端分別與框架I連接,第一輕鋼型材al、第二輕鋼型材a2、第三輕鋼型材bl和第四輕鋼型材b2相互連接中間形成窗口 7。在框架I安裝外飾板3的輕鋼型材上的向內彎折的條板上連接鋼網6,在框架I安裝外飾板3部位的輕鋼型材的側板外表面上依次安裝密封墊11和隔熱墊12,密封墊11與輕鋼型材的側板外表面平行相觸,隔熱墊12與密封墊11平行相觸,外飾板3與隔熱墊12平行相觸,連接件將外飾板3、隔熱墊12、密封墊11連接在框架I上,外飾板3與鋼網6之間的空腔內充填第二保溫材料5a,第二保溫材料5a和保溫材料5融為一體。鋼網6分別與第一輕鋼型材al、第二輕鋼型材a2、第三輕鋼型材bl和第四輕鋼型材b2連接,第一輕鋼型材al、第二輕鋼型材a2、第三輕鋼型材bl和第四輕鋼型材b2側板外表面上依次安裝第二密封墊Ila和第二隔熱墊12a,第二密封墊Ila與第一輕鋼型材al、第二輕鋼型材a2、第三輕鋼型Mbl和第四輕鋼型材b2的側板外表面平行相觸,第二隔熱墊12a與第二密封墊Ila平行相觸,外飾板3與第二隔熱墊12a平行相觸,連接件將外飾板3、第二隔熱墊12a、第二密封墊Ila連接在第一輕鋼型材al、第二輕鋼型材a2、第三輕鋼型材bl和第四輕鋼型材b2上。所述保溫材料為泡沫混凝土。掛式墻板由多塊墻板構成,在每兩塊墻板上安裝的的隔熱墊12之間的間隔內安裝填充條31,在每兩塊墻板的外飾板3間安裝密封膠32,密封膠32分別與外飾板3和填充條31相緊密接觸。在每兩塊墻板的框架I輕型鋼材間安裝緩沖防水墊
33。所述第一懸掛器Ia為矩形盒體狀,盒體內連接橫向掛軸,第二懸掛器Ib的形狀、構造均與第一懸掛器Ia相同,第一懸掛器Ia和第二懸掛器Ib分別連接在掛式墻板上部左右兩端的框架I直角內,第一懸掛器Ia和第二懸掛器Ib的掛接口分別位于內飾板4外側的同一平面上。內飾板4底部上開設至少一個焊接口 4a,焊接口 4a與框架I的輕鋼型材側板外表面相對應。 本發明所述墻板結構,根據上述描述可有多種實施結構
例I :采用上下左右四根輕鋼型材相互連接成框架1,在框架I的外側連接外飾板3,在框架I的內側連接內飾板4,外飾板3與內飾板4之間充填泡沫混凝土,如圖3所示,泡沫混凝土為不燃材料,它不存在火災隱患,框架I的截面形狀為外側低于內側,框架I上的外飾板3頂端低于內飾板4頂端,由于框架I的截面形狀為外側低于內側,從而使框架I上的外飾板3頂端低于內飾板4頂端,所以,由其制作的多塊墻板拼裝在建筑物上時,其對接縫隙能夠從根本上阻擋雨水的滲入;這種墻板結構在框架I上部左右兩端的內角處分別安裝第一懸掛器Ia和第二懸掛器Ib,第一懸掛器Ia和第二懸掛器Ib分別與位于上部的輕鋼型材連接,第一懸掛器Ia和第二懸掛器Ib分別位于內飾板4外側的同一平面上,并在內飾板4底部上開設焊接口 4a,如圖I所示。這種結構的墻板在安裝時,須先在建筑物框架上預埋兩個掛件和多處焊接點,通過第一懸掛器Ia和第二懸掛器Ib分別與兩個掛件的配合,并通過焊接口 4a與焊接點焊接,使墻板能夠通過先懸掛、后焊接的方式固定在建筑物框架上,因此,具有安裝方便快捷的特點,大幅提高了施工效率。本發明墻板的實施例之二的結構是采用上下左右四根輕鋼型材相互連接成框架1,框架I的形狀及構造與實施例I中所述的框架I形狀及構造相同,在實施例I的結構基礎上的增加下述結構在框架I內鋪設鋼網6,鋼網6四周與框架I的上下左右四根輕鋼型材連接,外飾板3與內飾板4之間充填的泡沫混凝土將鋼網6包容,使鋼網6設置在泡沫混凝土中以起到骨架的作用,框架I通過鋼網6不僅能夠使其整體性能加強,而且能夠對泡沫混凝土起到穩固作用,并能夠進一步提高本發明墻板的抗撞擊強度。本發明所述墻板實施例之三的結構是采用上下左右四根輕鋼型材相互連接成框架1,框架I的形狀及構造與實施例I中所述的框架I形狀及構造相同,
本實用例的具體結構是在實施例I結構的基礎上,增加下述結構在框架I上連接外飾板3的輕鋼型材上的向內彎折的條板上連接鋼網6,在框架I安裝外飾板3部位的輕鋼型材的側板外表面上依次安裝密封墊11和隔熱墊12,密封墊11與輕鋼型材的側板外表面平行相觸,隔熱墊12與密封墊11平行相觸,外飾板3與隔熱墊12平行相觸,連接件將外飾板3、隔熱墊12、密封墊11連接在框架I上,外飾板3與鋼網6之間的空腔內充填第二保溫材料5a,第二保溫材料5a和保溫材料5融為一體,如圖5所示結構,在外飾板3與鋼網6之間安裝密封墊11和隔熱墊12能夠有效避免外飾板3上的溫度直接傳遞到框架I上,能使本發明的墻板進一步增加隔熱、保溫功能,并使本發明墻板防水、隔熱。本發明所述墻板實施例之四的結構是采用上下左右四根輕鋼型材相互連接成框架1,框架I的形狀及構造與實施例I中所述的框架I形狀及構造相同,在實施例I結構的基礎上,增加下述結構在框架I內至少安裝兩根與水平方向平行的第一輕鋼型材al和第二輕鋼型材a2,第一輕鋼型材al和第二輕鋼型材a2上下分布,框架I內至少安裝兩根與垂直方向平行的第三輕鋼型材bl和第四輕鋼型材b2,第三輕鋼型材bl和第四輕鋼型材b2分別與第一輕鋼型材al和第二輕鋼型材a2鑲嵌連接,至少四根輕鋼型材位于同一平面內,第一輕鋼型材al、第二輕鋼型材a2、第三輕鋼型材bl、第四輕鋼型材b2兩端分別與框架I連接,如圖2所示;
在本發明上開設窗口 7,窗口 7由第一輕鋼型材al、第二輕鋼型材a2、第三輕鋼型材bl和第四輕鋼型材b2相互連接的中間位置形成,如圖4所示,將第一輕鋼型材al和第二輕鋼 型材a2分別作為窗口 7的上下邊框,使窗口 7的上下邊框的表面分別呈外側部位低于內側部位的形狀,它具有能夠防止雨水向窗口 7內流入的優點,窗口 7的左右邊框也可采用槽鋼或鋼板制作。上述結構能夠進一步提高框架I的整體強度及剛性,并可進一步增加本發明墻板的使用壽命。本發明所述墻板實施例之五的結構是在實施例I結構的基礎上,增加下述結構在框架I安裝外飾板3部位的輕鋼型材的側板外表面上依次安裝密封墊11和隔熱墊12,密封墊11與輕鋼型材的側板外表面平行相觸,隔熱墊12與密封墊11平行相觸,外飾板3與隔熱墊12平行相觸,連接件將外飾板3、隔熱墊12、密封墊11連接在框架I上;并在第一輕鋼型材al、第二輕鋼型材a2、第三輕鋼型材bl和第四輕鋼型材b2側板外表面上依次安裝第二密封墊Ila和第二隔熱墊12a,第二密封墊Ila與第一輕鋼型材al、第二輕鋼型材a2、第三輕鋼型材bl和第四輕鋼型材b2的側板外表面平行相觸,第二隔熱墊12a與第二密封墊IIa平行相觸,外飾板3與第二隔熱墊12a平行相觸,連接件將外飾板3、第二隔熱墊12a、第二密封墊IIa連接在第一輕鋼型材al、第二輕鋼型材a2、第三輕鋼型材bl和第四輕鋼型材b2上,外飾板3與內飾板4之間充填泡沫混凝土,如圖10所示;
第一輕鋼型材al、第二輕鋼型材a2、第三輕鋼型材bl、第四輕鋼型材b2與框架I連接形式與實施例4相同,本實施例的結構能夠有效阻斷外飾板3被陽光照射而產生的高溫向所有的輕鋼型材上傳遞,使得本發明墻板的隔溫形式更加完善,進一步提高隔溫效果。本發明所述墻板實施例之六的結構是在實施例I結構的基礎上,增加下述結構在本發明墻板上開設窗口 7,窗口 7由第一輕鋼型材al、第二輕鋼型材a2、第三輕鋼型材bl和第四輕鋼型材b2相互連接的中間位置形成,其與實施例4相同;
框架I連接安裝外飾板3的輕鋼型材上的向內彎折的條板上連接鋼網6,并將鋼網6分別與第一輕鋼型材al、第二輕鋼型材a2、第三輕鋼型材bl和第四輕鋼型材b2連接;
在框架I安裝外飾板3部位的輕鋼型材的側板外表面上依次安裝密封墊11和隔熱墊12,密封墊11與輕鋼型材的側板外表面平行相觸,隔熱墊12與密封墊11平行相觸,外飾板3與隔熱墊12平行相觸,連接件將外飾板3、隔熱墊12、密封墊11連接在框架I上;在第一輕鋼型材al、第二輕鋼型材a2、第三輕鋼型材bl和第四輕鋼型材b2側板外表面上依次安裝第二密封墊IIa和第二隔熱墊12a,第二密封墊Ila與第一輕鋼型材al、第二輕鋼型材a2、第三輕鋼型材bl和第四輕鋼型材b2的側板外表面平行相觸,第二隔熱墊12a與第二密封墊Ila平行相觸,外飾板3與第二隔熱墊12a平行相觸,連接件將外飾板3、第二隔熱墊12a、第二密封墊Ila連接在第一輕鋼型材al、第二輕鋼型材a2、第三輕鋼型材bl和第四輕鋼型材b2上;
框架I與第一輕鋼型材al、第二輕鋼型材a2、第三輕鋼型材bl和第四輕鋼型材b2間充填保溫材料5,外飾板3與鋼網6之間的空腔內充填第二保溫材料5a,第二保溫材料5a和保溫材料5融為一體,如圖6所示,本實施例的結構能夠進一步提高本發明墻板的整體性能和整體強度,并進一步提高隔溫效果。本發明所述墻板實施例之七的結構是在實施例I結構的基礎上,增加下述結構以實施例1-6任一結構制作本發明的墻板在建筑物上進行多塊拼裝以構成整體墻面時,如 圖8所示,在每兩塊墻板上安裝的隔熱墊12之間的間隔內安裝填充條31,在每兩塊墻板的外飾板3間安裝密封膠32,密封膠32分別與外飾板3和填充條31相緊密接觸,并在每兩塊墻板的框架I輕型鋼材間安裝緩沖防水墊33,如圖9所示,以此使得由本發明墻板的多塊墻板拼裝構成的整體墻面密封防水效果極好,并且通過緩沖防水墊33不僅能夠有效避免框架I輕型鋼材之間的相互碰撞,而且能夠進一步起到防止雨水由墻板外側向墻板內側滲入的作用。本發明所述墻板實施例之八的結構是在本發明所述實施例的任一結構上,均可采用下述懸掛器的結構第一懸掛器Ia為矩形盒體狀,盒體內連接橫向掛軸,第二懸掛器Ib的形狀、構造均與第一懸掛器Ia相同,第一懸掛器Ia和第二懸掛器Ib分別連接在框架I上部左右兩端的直角內,第一懸掛器Ia和第二懸掛器Ib的掛接口分別位于內飾板4外側的同一平面上,在建筑物上安裝本發明時,須事先在建筑物框架上預埋兩個掛件和多處焊接點,本發明墻板通過第一懸掛器Ia和第二懸掛器Ib的掛軸分別掛在兩個掛件上,并在本發明墻板的焊接口 4a處與焊接點焊接,使本發明墻板能夠通過先懸掛、后焊接的方式固定在建筑物框架上,這種結構能夠進一步實現方便快捷安裝本發明墻板的目的,并進一步提高施工效率。本發明墻板還可作為建筑物的屋面板使用。本發明的鋼網6可根據墻板的規格和強度要求不同,采用鋼板網或鋼絲網。本發明所采用的泡沫混凝土為不燃燒的輕型材料,因此,它不存在火災隱患,不會增大本發明的重量,并且泡沫混凝土具有不滲水的特性,其保溫壽命較長。本發明所述技術方案不僅限于本實施例記載的實施方式,還可以有其它實施方式完成本發明的技術方案。
權利要求
1.建筑物掛式墻板,其特征在于包括至少一塊墻板,墻板有上下左右四根輕鋼型材構成的框架(1),輕鋼型材的截面有一個頂板(D),頂板(D)的一端與第一側板(21)的上端連接,頂板(D)的另一端與第二側板(22)的上端連接,第一側板(21)的下端設置向內彎折的第一條板(2Ia),第二側板(22 )的下端設置向內彎折的第二條板(22a),頂板(D)的左部設有第一平板(23),頂板(D)的右部設有第二平板(24),第一平板(23)和第二平板(24)位于高低不同的水平面內,第一平板(23)和第二平板(24)之間采用斜面板(25)連接;框架Cl)的外側連接外飾板(3),框架(I)的內側連接內飾板(4),外飾板(3)高度與內飾板(4)高度相等,外飾板(3)的頂端低于內飾板(4)的頂端;外飾板(3)與內飾板(4)之間充填保溫材料(5),框架(I)上分別連接第一懸掛器(Ia)和第二懸掛器(lb)。
2.根據權利要求I所述的建筑物掛式墻板,其特征在于框架(I)內至少安裝兩根與水平方向平行的第一輕鋼型材(al)和第二輕鋼型材(a2),第一輕鋼型材(al)和第二輕鋼型材(a2)上下分布,框架(I)內至少安裝兩根與垂直方向平行的第三輕鋼型材(bl)和第四輕鋼型材(b2),第三輕鋼型材(bl)和第四輕鋼型材(b2)分別與第一輕鋼型材(al)和第二輕鋼型材(a2)鑲嵌連接,至少四根輕鋼型材位于同一平面內,第一輕鋼型材(al)、第二輕鋼型材(a2)、第三輕鋼型材(bl)、第四輕鋼型材(b2)兩端分別與框架(I)連接,第一輕鋼型材(al)、第二輕鋼型材(a2)、第三輕鋼型材(bl)、第四輕鋼型材(b2)兩側板分別與外飾板(3)和內飾板(4)連接。
3.根據權利要求I所述的建筑物掛式墻板,其特征在于框架(I)內至少安裝兩根與水平方向平行的第一輕鋼型材(al)和第二輕鋼型材(a2),第一輕鋼型材(al)和第二輕鋼型材(a2)上下分布,框架(I)內至少安裝兩根與垂直方向平行的第三輕鋼型材(bl)和第四輕鋼型材(b2),第三輕鋼型材(bl)和第四輕鋼型材(b2)分別與第一輕鋼型材(al)和第二輕鋼型材(a2)鑲嵌連接,至少四根輕鋼型材位于同一平面內,第一輕鋼型材(al)、第二輕鋼型材(a2)、第三輕鋼型材(bl)、第四輕鋼型材(b2)兩端分別與框架(I)連接,第一輕鋼型材(al)、第二輕鋼型材(a2)、第三輕鋼型材(bl)和第四輕鋼型材(b2)相互連接中間形成窗口(7)。
4.根據權利要求I所述的建筑物掛式墻板,其特征在于在框架(I)安裝外飾板(3)的輕鋼型材上的向內彎折的條板上連接鋼網(6),在框架(I)安裝外飾板(3)部位的輕鋼型材的側板外表面上依次安裝密封墊(11)和隔熱墊(12),密封墊(11)與輕鋼型材的側板外表面平行相觸,隔熱墊(12)與密封墊(11)平行相觸,外飾板(3)與隔熱墊(12)平行相觸,連接件將外飾板(3)、隔熱墊(12)、密封墊(11)連接在框架(I)上,外飾板(3)與鋼網(6)之間的空腔內充填第二保溫材料(5a),第二保溫材料(5a)和保溫材料(5)融為一體。
5.根據權利要求2所述的建筑物掛式墻板,其特征在于鋼網(6)分別與第一輕鋼型材(al)、第二輕鋼型材(a2)、第三輕鋼型材(bl)和第四輕鋼型材(b2)連接,第一輕鋼型材(al)、第二輕鋼型材(a2)、第三輕鋼型材(bl)和第四輕鋼型材(b2)側板外表面上依次安裝第二密封墊(Ila)和第二隔熱墊(12a),第二密封墊(Ila)與第一輕鋼型材(al)、第二輕鋼型材(a2)、第三輕鋼型材(bl)和第四輕鋼型材(b2)的側板外表面平行相觸,第二隔熱墊(12a)與第二密封墊(Ila)平行相觸,外飾板(3)與第二隔熱墊(12a)平行相觸,連接件將外飾板(3)、第二隔熱墊(12a)、第二密封墊(Ila)連接在第一輕鋼型材(al )、第二輕鋼型材(a2)、第三輕鋼型材(bl)和第四輕鋼型材(b2)上。
6.根據權利要求1-4任一項所述的建筑物掛式墻板,其特征在于所述保溫材料為泡沫混凝土。
7.根據權利要求4或5所述的建筑物掛式墻板,其特征在于掛式墻板由多塊墻板構成,在每兩塊墻板上安裝的的隔熱墊(12)之間的間隔內安裝填充條(31),在每兩塊墻板的外飾板(3 )間安裝密封膠(32 ),密封膠(32 )分別與外飾板(3 )和填充條(31)相緊密接觸。
8.根據權利要求7所述的建筑物掛式墻板,其特征在于在每兩塊墻板的框架(I)輕型鋼材間安裝緩沖防水墊(33 )。
9.根據權利要求I所述的建筑物掛式墻板,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懸掛器(Ia)為矩形盒體狀,盒體內連接橫向掛軸,第二懸掛器(Ib)的形狀、構造均與第一懸掛器(Ia)相同,第一懸掛器(Ia)和第二懸掛器(Ib )分別連接在掛式墻板上部左右兩端的框架(I)直角內,第一懸掛器(Ia)和第二懸掛器(Ib)的掛接口分別位于內飾板(4)外側的同一平面上。
10.根據權利要求I所述的建筑物掛式墻板,其特征在于內飾板(4)底部上開設至少一個焊接口(4a),焊接口(4a)與框架(I)的輕鋼型材側板外表面相對應。
全文摘要
本發明提供了一種建筑物掛式墻板,包括至少一塊墻板,墻板有上下左右四根輕鋼型材構成的框架,輕鋼型材的截面有頂板,頂板的一端與第一側板的上端連接,頂板的另一端與第二側板的上端連接,側板的下端設置向內彎折的條板,頂板的左部設有第一平板,頂板的右部設有第二平板,第一平板和第二平板之間采用斜面板連接;框架的外側連接外飾板,框架的內側連接內飾板,外飾板的頂端低于內飾板的頂端;外飾板與內飾板之間充填保溫材料,框架上分別連接第一懸掛器和第二懸掛器。使本發明能夠解決現有技術存在的因自身重量及強度較大、使建筑物基礎和建筑物框架設計標準加大而工程造價增高、容易對建筑物框架造成損傷、制作周期長及安裝效率低等不足。
文檔編號E04C2/296GK102912932SQ201210477328
公開日2013年2月6日 申請日期2012年11月22日 優先權日2012年6月28日
發明者張波, 王國富 申請人:山東萬斯達建筑科技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