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利名稱:一種建筑物墻板的制作方法
技術領域:
本發明涉及建筑構件技術領域,具體地說是一種建筑物墻板。
背景技術:
隨著建筑業科技水平的不斷提高,住宅建設需要向產業化方向發展。將建筑物上的墻體、廚房、衛生間等均采用工業化車間生產,再運輸到施工現場進行組裝,以減少現場施工的工作量和現場環境的污染,從根本上提高施工進度和效率,是時代對建筑業發展的迫切要求。目前,建筑物外墻板大都為鋼筋混凝土預制結構,在使用中發現存在以下問題一、自身重量較大,它對建筑物的基礎和框架的承重強度要求較高,因此使得建筑物基礎和框架的設計標準加大而導致工程造價增高;二、自身強度較大,它在吊裝時或者發生地震等意外情況時,容易對建筑物的框架造成損傷或損壞;三、制作及安裝效率較低,它不僅制作周期較長,而且在建筑物上安裝時費時費力;四、墻板的四周邊為平面形狀,當多塊墻板在建筑物框架上拼裝時,各墻板相互之間的準確平整定位相當不便,導致安裝效率較低,并且各墻板間的縫隙雖經密封處理,但無法從根本上阻擋雨水的滲入;五、窗口周邊為平面形狀,它無法有效阻擋雨水向窗口與窗框的間隙內滲入等。由于上述問題的存在,導致本領域在建筑物工業化生產中較難實現大規模推進,如何解決上述問題也是本領域技術人員研究的重要課題之一。
發明內容
本發明的目的是提供一種建筑物墻板,使它能夠解決現有技術存在的問題。本發明為實現上述目的,通過以下技術方案實現一種建筑物墻板,包括至少一塊墻板,每塊墻板均有上下左右四根金屬型材構成的框架,框架一側連接內飾板,框架另一側連接外飾板,內飾板與外飾板之間填充保溫材料,四根金屬型材的截面形狀均是異形凸起或者均是異形凹槽、或者其中一根或兩根是異形凸起、另一根或二根是異形凹槽,多塊墻板相連時,異形凸起與異形凹槽相配合,異形凸起的截面有一個向外凸起的頂板,頂板兩端分別與第一立板和第二立板的上端相連,第一立板和第二立板的另一端向下延伸分別與第一平板和第二平板的一端相連,第一平板和第二平板水平方向的另一端分別與第一側板和第二側板的上端相連,第一側板的下端設置向內彎折的第一條板,第二側板的下端設置向內彎折的第二條板,上述各板構成一個腔體,頂板相對于腔體向外凸起;
異形凹槽的截面有一個向內凸起的頂面板,頂面板兩端分別與第一立面板和第二立面板的上端相連,第一立面板和第二立面板的另一端向下延伸分別與第一平面板和第二平面板的一端相連,第一平面板和第二平面板水平方向的另一端分別與第一側面板和第二側面板的一端相連,第一側面板的上端設置向內彎折的第一條形板,第二側面板的上端設置向內彎折的第二條形板,上述各板構成一個空腔,頂面板、第一立面板、第二立面板構成凹槽,凹槽位于空腔外部。
所述框架內至少安裝兩根與水平方向平行的第一金屬型材和第二金屬型材,第一金屬型材和第二金屬型材上下分布,框架內至少安裝兩根與水平方向垂直的第三金屬型材和第四金屬型材,第一金屬型材、第二金屬型材、第三金屬型材和第四金屬型材位于同一平面內,第一金屬型材、第二金屬型材、第三金屬型材和第四金屬型材兩端均分別與框架相連,第一金屬型材、第二金屬型材、第三金屬型材、第四金屬型材兩端側板分別與外飾板和內飾板相連。第一金屬型材、第二金屬型材、第三金屬型材和第四金屬型材組合后中部構成窗口,窗口處的外飾板的上下端口分別向框架內彎折,彎折部分別與第一金屬型材和第二金屬型材相連,外飾板的高度大于內飾板的高度。所述第一金屬型材的截面有一個頂部板,頂部板的一端與第一側部板的上端相連,頂部板的另一端與第二側部板的上端相連,第一側部板的下端設置向內彎折的第一條狀板,第二側部板的下端設置向內彎折的第二條狀板,頂部板的左部設有第一平狀板,頂板的右部設有第二平狀板,第一平狀板和第二平狀板位于高低兩個不同的水平面內,第一平狀板和第二平狀板之間采用斜面板相連;第二金屬型材、第三金屬型材、第四金屬型材的截面形狀與第一金屬型材的截面形狀相同。框架內安裝金屬網,金屬網與框架的金屬型材連接,金屬網與內飾板及外飾板間填充保溫材料,所述保溫材料為泡沫混凝土。外飾板與框架上的異形凸起和異形凹槽之間或者/和外飾板與第一金屬型材、第二金屬型材、第三金屬型材和第四金屬型材之間分別安裝隔熱墊,隔熱墊一側面與外飾板內表面相貼合,隔熱墊另一側面分別與每根金屬型材的一側面相貼合,每根金屬型材的另一側面分別與內飾板相貼合。每兩塊墻板連接處框架的金屬型材間安裝緩沖墊,緩沖墊具體安裝在異形凸起與異型凹槽的頂板相互配合處,每兩塊墻板連接處的兩個隔熱墊間安裝填充條,每兩塊墻板連接處的兩個外飾板端頭間填充密封膠,密封膠同時與填充條緊密接觸。墻板上部安裝第一懸掛器和第二懸掛器,兩個懸掛器結構相同,懸掛器有一個矩形盒體,盒體內設置的水平掛軸兩端分別與盒體連接,第一懸掛器和第二懸掛器分別與框架的金屬型材固定連接,兩個懸掛器的外表面均與內飾板的外表面位于同一平面內。墻板下部開設至少一個連接口,連接口的深度以裸露框架的金屬型材外表面為準。異形凸起中的第一立板和第二立板是斜面板,異形凹槽中的第一立面板和第二立面板是斜面板。本發明提供的建筑物墻板與相同規格的鋼筋混凝土預制墻板相比,重量減輕了60%左右,從而大幅減輕了建筑物基礎和建筑物框架的承重強度要求,使建筑物整體工程造價節省成本30%左右;本發明墻板由于用相互配合的金屬型材,能夠準確快速定位,使安裝方便快捷,比現有技術提高生產效率40%左右;同時,由于金屬型材的特定結構,在墻板相互連接時不會產生雨水向墻板內側滲入的現象,徹底解決了現有技術中墻板連接處滲水的難題;本發明的建筑物墻板經檢測,其保溫性能、隔熱性能均與鋼筋混凝土預制墻板相近;本發明建筑物墻板還可改變塵土飛揚的施工狀況,使施工時無污染;本發明所述墻板還具有制作周期短,無后期養護、節約能源等優點。
圖1為本發明實施方案之一結構示意 圖2為本發明實施方案之二結構示意 圖3為圖1的A-A剖視結構示意圖; 圖4為圖2的B-B剖視結構示意 圖5為本發明實施方案之三截面結構示意 圖6為本發明實施方案之四截面結構示意 圖7為本發明所述第一金屬型材al的橫截面結構示意 圖8為四塊墻板相互連接后的結構示意 圖9為圖8的E向局部放大結構示意圖,主要示意每兩塊墻板連接時接觸面的結構; 圖10為本發明實施方案之五剖面結構示意圖。圖11為本發明所述異形凸起的截面形狀示意 圖12為本發明所述異形凹槽的截面形狀示意圖。
具體實施例方式本發明提供的建筑物墻板其主體方案為至少有一塊墻板,每塊墻板均有上下左右四根金屬型材構成的框架1,框架I 一側連接內飾板4,框架I另一側連接外飾板3,內飾板4與外飾板3之間填充保溫材料5,四根金屬型材的截面形狀均是異形凸起或者均是異形凹槽、或者其中一根或兩根是異形凸起、另一根或二根是異形凹槽,多塊墻板相連時,異形凸起與異形凹槽相配合,異形凸起的截面有一個向外凸起的頂板M,頂板M兩端分別與第一立板Ml和第二立板M2的上端相連,第一立板Ml和第二立板M2的另一端向下延伸分別與第一平板M3和第二平板M4的一端相連,第一平板M3和第二平板M4水平方向的另一端分別與第一側板M21和第二側板M22的上端相連,第一側板M21的下端設置向內彎折的第一條板M21a,第二側板M22的下端設置向內彎折的第二條板M22a,上述各板構成一個腔體Al,頂板M相對于腔體Al向外凸起;
異形凹槽的截面有一個向內凸起的頂面板W,頂面板W兩端分別與第一立面板Wl和第二立面板W2的上端相連,第一立面板Wl和第二立面板W2的另一端向下延伸分別與第一平面板W3和第二平面板W4的一端相連,第一平面板W3和第二平面板W4水平方向的另一端分別與第一側面板W21和第二側面板W22的一端相連,第一側面板W21的上端設置向內彎折的第一條形板W21a,第二側面板W22的上端設置向內彎折的第二條形板W22a,上述各板構成一個空腔Cl,頂面板W、第一立面板Wl、第二立面板W2構成凹槽BI,凹槽BI位于空腔Cl外部。上述結構能夠完成本發明目的,并能達到較好的積極效果。所述保溫材料5優選泡沫混凝土,在達到保溫、隔熱性能較好的前提下具有不燃性能,杜絕火災隱患。所述外飾板3可以根據工程需要做成水泥防水層、樹脂防水層或瓷磚等不同材料的平面板,用于防水、防腐蝕、防風吹日曬等自然環境的侵蝕。外飾板3的厚度可以根據不同材料、不同工程需求做成厚薄不同尺寸。上述結構的金屬型材在一個墻板中的截面形狀可以是相同,也可以是不同形狀,如一塊墻板中的金屬型材的截面形狀均是異形凸起,另一塊墻板的金屬型材的截面形狀均是異形凹槽,多塊墻板相連接時,異形凸起的金屬型材墻板與異形凹槽的金屬型材墻板相配合;再如一塊墻板中的上端一根金屬型材的截面形狀是異形凸起或異形凹槽,下端一根的金屬型材的截面形狀是異形凹槽或異形凸起,左邊一根金屬型材的截面形狀是異形凸起或異形凹槽,右邊一根金屬型材的截面形狀是異形凹槽或異形凸起,則與該墻板相連的另外墻板的金屬型材的截面形狀做成與之相對應的配合形狀,即異形凸起與異形凹槽相配合。
本發明所述墻板中金屬型材的截面形狀是異形凸起或異形凹槽,其中異形凸起中的第一立板Ml和第二立板M2優選的方案均是斜面板,異形凹槽中的第一立面板Wl和第二立面板W2優選的方案均是斜面板,這種形狀便于加工、便于脫模,同時,其對整體截面的承重、抗變形及抗彎折性能均相對較高。本發明墻板為了進一步提聞整體承載力、提聞支撐強度及剛性,提供的進一步方案是在框架I內至少安裝兩根與水平方向平行的第一金屬型材al和第二金屬型材a2,第一金屬型材al和第二金屬型材a2上下分布,框架I內至少安裝兩根與水平方向垂直的第三金屬型材bl和第四金屬型材b2,第一金屬型材al、第二金屬型材a2、第三金屬型材bl和第四金屬型材b2位于同一平面內,第一金屬型材al、第二金屬型材a2、第三金屬型材bl和第四金屬型材b2兩端均分別與框架I相連,第一金屬型材al、第二金屬型材a2、第三金屬型材bl、第四金屬型材b2兩端側板分別與外飾板3和內飾板4相連。根據建筑工程需要,當墻板上需要開設窗戶時,需在墻板中部開設窗口 7,窗口 7由第一金屬型材al、第二金屬型材a2、第三金屬型材bl和第四金屬型材b2組合后中部構成,而此時,窗口 7處的外飾板3的上下端口分別向框架I內彎折,彎折部分別與第一金屬型材al和第二金屬型材a2相連,同時使外飾板3的高度大于內飾板4的高度,如圖4、圖6所示,內飾板4的下端高于外飾板3的下端,避免了雨水向窗口 7內流入。本發明墻板中安裝的第一金屬型材al、第二金屬型材a2、第三金屬型材bl和第四金屬型材b2的截面形狀相同,以第一金屬型材al的截面形狀為例說明其具體結構形狀所述第一金屬型材al的截面有一個頂部板D,頂部板D的一端與第一側部板21的上端相連,頂部板D的另一端與第二側部板22的上端相連,第一側部板21的下端設置向內彎折的第一條狀板21a,第二側部板22的下端設置向內彎折的第二條狀板22a,頂部板D的左部設有第一平狀板23,頂板D的右部設有第二平狀板24,第一平狀板23和第二平狀板24位于高低兩個不同的水平面內,第一平狀板23和第二平狀板24之間采用斜面板25相連;第二金屬型材a2、第三金屬型材bl、第四金屬型材b2的截面形狀與第一金屬型材al的截面形狀相同。這種截面形狀在達到較好支撐強度要求的前提下,并能實現安裝隔熱墊達到較好保溫、隔熱效果的結構組合,同時能防止雨水向內飾板4滲入,使本發明的墻板在達到支撐強度高、保溫隔熱性能好的同時,徹底防水不出現滲漏現象,進而進一步提高墻板的使用壽命O本發明提供的進一步方案是每兩塊墻板連接處框架I的金屬型材間安裝緩沖墊33,緩沖墊33具體安裝在異形凸起與異型凹槽的頂板相互配合處,每兩塊墻板連接處的兩個隔熱墊12間安裝填充條31,每兩塊墻板連接處的兩個外飾板3端頭間填充密封膠32,密封膠32同時與填充條31緊密接觸。這種結構能夠使多塊墻板相互連接成整體墻板后,沒有任何向內的滲水現象,并同時避免金屬型材間的鋼性接觸,使金屬型材在伸縮時不對墻板產生破壞力。本發明所述的墻板為了增加其強度,在框架I內安裝金屬網6,金屬網6與框架I的金屬型材連接,金屬網6與內飾板4及外飾板3間填充保溫材料5。所述保溫材料5為泡沫混凝土。本發明所述的進一步方案是在外飾板3與框架I上的異形凸起和異形凹槽之間或者/和外飾板3與第一金屬型材al、第二金屬型材a2、第三金屬型材bl和第四金屬型材b2之間均分別安裝隔熱墊12,隔熱墊12 —側面與外飾板3內表面相貼合,隔熱墊12另一側面分別與每根金屬型材的一側面相貼合,每根金屬型材的另一側面分別與內飾板4相貼合。這種結構進一步增加了墻板的隔熱保溫性能,同時可減少金屬型材伸縮時對墻板產生的變形量,如圖5、圖6和圖10所示隔熱墊12可以安裝在異形凸起和異形凹槽與外飾板3之間;隔熱墊12也可以安裝在外飾板3與第一金屬型材al、第二金屬型材a2、第三金屬型材bl和第四金屬型材b2之間;隔熱墊12也可以安裝在外飾板3與異形凸起、異形凹槽、第一金屬型材al、第二金屬型材a2、第三金屬型材bl和第四金屬型材b2之間。本發明所述的墻板為了便于安裝和固定,可在墻板上部安裝第一懸掛器Ia和第二懸掛器lb,兩個懸掛器結構相同,懸掛器有一個矩形盒體,盒體內設置的水平掛軸兩端分別與盒體連接,第一懸掛器Ia和第二懸掛器Ib分別與框架I的金屬型材固定連接,兩個懸掛器的外表面均與內飾板4的外表面位于同一平面內。當然,墻板的固定也可采用另外的多種方式,如在建筑物的支撐梁上制作透槽,將墻板直接固定在其內。本發明為了使多塊墻板相互連接時更牢固,在墻板下部開設至少一個連接口 4a,連接口 4a的深度以裸露框架I的金屬型材外表面為準。本發明所述的墻板根據上述結構可知,它有多種實施例
例1:本發明墻板的基本實施方案包括上下左右四根金屬型材構成的框架1,金屬型材的截面形狀包括異形凸起和異形凹槽,框架I內填充泡沫混凝土,框架I的一側與內飾板4連接,另一側與外飾板3連接。例2 :為了進一步提高墻板的支撐強度及剛性,在實施例1結構的基礎上增加金屬網6,即金屬網6安裝在框架I內,并分別與框架I連接。金屬網6可以采用金屬絲制成、也可以采用金屬柱制成、或采用帶孔的鋼板制成。框架I內填充的泡沫混凝土將金屬網6全部包容,使金屬網6在泡沫混凝土中起到支撐作用,進一步提高墻板的抗撞擊強度。例3 :如圖5、圖6、圖10所示,本發明所述的墻板在實施例2結構的基礎上,增加隔熱墊12的結構,即在外飾板3與異形凸起和異形凹槽間安裝隔熱墊12 ;隔熱墊12也可以安裝在外飾板3與第一金屬型材al、第二金屬型材a2、第三金屬型材bl和第四金屬型材b2之間;隔熱墊12還可以安裝在外飾板3與異形凸起、異形凹槽、第一金屬型材al、第二金屬型材a2、第三金屬型材bl和第四金屬型材b2之間。這種結構能夠避免外飾板3上的冷熱溫度直接傳遞到金屬型材上,能進一步提高墻板的隔熱、保溫性能,并同時減少金屬型材在伸縮時對墻板產生的變形量。例4 :本發明墻板為了增加支撐強度及剛性,在實施例1或實施例2或實施例3結構的基礎上,增加橫向和縱向的金屬型材。即在框架I內至少安裝兩根與水平方向平行的第一金屬型材al和第二金屬型材a2,第一金屬型材al和第二金屬型材a2上下分布,框架I內至少安裝兩根與水平方向垂直的第三金屬型材bl和第四金屬型材b2,第一金屬型材al、第二金屬型材a2、第三金屬型材bl和第四金屬型材b2位于同一平面內,第一金屬型材al、第二金屬型材a2、第三金屬型材bl和第四金屬型材b2兩端均分別與框架I相連,第一金屬型材al、第二金屬型材a2、第三金屬型材bl、第四金屬型材b2兩端側板分別與外飾板3和內飾板4相連。當框架I內安裝金屬網6時,第一金屬型材al、第二金屬型材a2、第三金屬型材bl和第四金屬型材b2均分別與金屬網6相連。例5 :本發明墻板根據工程需要設置窗戶時,在框架I內安裝的第一金屬型材al、第二金屬型材a2、第三金屬型材bl和第四金屬型材b2組合后中部構成窗口 7,窗口 7處的外飾板3的上下端口分別向框架I內彎折,彎折部分別與第一金屬型材al和第二金屬型材a2相連,外飾板3的高度大于內飾板4的高度。例6 :本發明所述建筑物墻板需要用多塊墻板連接使用時,需要在實施例1-5中所述的任一種方案結構的基礎上,增加如下結構每兩塊墻板連接處框架I的金屬型材間安裝緩沖墊33,緩沖墊33具體安裝在異形凸起與異型凹槽的頂板相互配合處,每兩塊墻板連接處的兩個隔熱墊12間安裝填充條31,每兩塊墻板連接處的兩個外飾板3端頭間填充密封膠32,密封膠32同時與填充條31緊密接觸。如圖9所示。例7,本發明所述的上述實施例任一種墻板結構的基礎上均可安裝懸掛器,在墻板上部安裝第一懸掛器Ia和第二懸掛器Ib,兩個懸掛器結構相同,懸掛器有一個矩形盒體,盒體內設置的水平掛軸兩端分別與盒體連接,第一懸掛器Ia和第二懸掛器Ib分別與框架I的金屬型材固定連接,兩個懸掛器的外表面均與內飾板4的外表面位于同一平面內。本發明不限于所述實施例的各結構組合方式。本發明墻板也可做室內墻板使用,此時內墻板與外墻板的材料可以相同。圖中5a是第二保溫材料,12a是第二隔熱墊。本發明所述的上下左右位置均以圖示位置為參考位置。
權利要求
1.一種建筑物墻板,其特征在于:包括至少一塊墻板,每塊墻板均有上下左右四根金屬型材構成的框架(I),框架(I) 一側連接內飾(4),框架(I)另一側連接外飾板(3 ),內飾板(4)與外飾板(3)之間填充保溫材料,四根金屬型材的截面形狀均是異形凸起或者均是異形凹槽、或者其中一根或兩根是異形凸起、另一根或二根是異形凹槽,多塊墻板相連時,異形凸起與異形凹槽相配合,異形凸起的截面有一個向外凸起的頂板(M),頂板(M)兩端分別與第一立板(Ml)和第二立板(M2)的上端相連,第一立板(Ml)和第二立板(M2)的另一端向下延伸分別與第一平板(M3)和第二平板(M4)的一端相連,第一平板(M3)和第二平板(M4)水平方向的另一端分別與第一側板(M21)和第二側板(M22)的上端相連,第一側板(M21)的下端設置向內彎折的第一條板(M21a),第二側板(M22)的下端設置向內彎折的第二條板(M22a),上述各板構成一個腔體(Al),頂板(M)相對于腔體(Al)向外凸起; 異形凹槽的截面有一個向內凸起的頂面板(W),頂面板(W)兩端分別與第一立面板(Wl)和第二立面板(W2)的上端相連,第一立面板(Wl)和第二立面板(W2)的另一端向下延伸分別與第一平面板(W3)和第二平面板(W4)的一端相連,第一平面板(W3)和第二平面板(W4)水平方向的另一端分別與第一側面板(W21)和第二側面板(W22)的一端相連,第一側面板(W21)的上端設置向內彎折的第一條形板(W21a),第二側面板(W22)的上端設置向內彎折的第二條形板(W22a),上述各板構成一個空腔(Cl),頂面板(W)、第一立面板(W1)、第二立面板(W2)構成凹槽(BI), 凹槽(BI)位于空腔(Cl)外部。
2.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一種建筑物墻板,其特征在于:框架(I)內至少安裝兩根與水平方向平行的第一金屬型材(al)和第二金屬型材(a2),第一金屬型材(al)和第二金屬型材(a2)上下分布,框架(I)內至少安裝兩根與水平方向垂直的第三金屬型材(bl)和第四金屬型材(b2),第一金屬型材(al)、第二金屬型材(a2)、第三金屬型材(bl)和第四金屬型材(b2)位于同一平面內,第一金屬型材(al)、第二金屬型材(a2)、第三金屬型材(bl)和第四金屬型材(b2)兩端均分別與框架(I)相連,第一金屬型材(al)、第二金屬型材(a2)、第三金屬型材(bl)、第四金屬型材(b2)兩端側板分別與外飾板(3)和內飾板(4)相連。
3.根據權利要求2所述的一種建筑物墻板,其特征在于:第一金屬型材(al)、第二金屬型材(a2)、第三金屬型材(bl)和第四金屬型材(b2)組合后中部構成窗口(7),窗口(7)處的外飾板(3)的上下端口分別向框架(I)內彎折,彎折部分別與第一金屬型材(al)和第二金屬型材(a2)相連,外飾板(3)的高度大于內飾板(4)的高度。
4.根據權利要求2或3所述的一種建筑物墻板,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金屬型材(al)的截面有一個頂部板(D),頂部板(D)的一端與第一側部板(21)的上端相連,頂部板(D)的另一端與第二側部板(22)的上端相連,第一側部板(21)的下端設置向內彎折的第一條狀板(2Ia),第二側部板(22 )的下端設置向內彎折的第二條狀板(22a),頂部板(D)的左部設有第一平狀板(23),頂板(D)的右部設有第二平狀板(24),第一平狀板(23)和第二平狀板(24)位于高低兩個不同的水平面內,第一平狀板(23)和第二平狀板(24)之間采用斜面板(25)相連;第二金屬型材(a2)、第三金屬型材(bl)、第四金屬型材(b2)的截面形狀與第一金屬型材(al)的截面形狀相同。
5.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一種建筑物墻板,其特征在于:框架(I)內安裝金屬網(6),金屬網(6)與框架(I)的金屬型材連接,金屬網(6)與內飾板(4)及外飾板(3)間填充保溫材料(5),所述保溫材料(5)為泡沫混凝土。
6.根據權利要求1、2、3或5任一項所述的一種建筑物墻板,其特征在于:外飾板(3)與框架(I)上的異形凸起和異形凹槽之間或者/和外飾板(3)與第一金屬型材(al)、第二金屬型材(a2)、第三金屬型材(bl)和第四金屬型材(b2)之間分別安裝隔熱墊(12),隔熱墊(12)一側面與外飾板(3)內表面相貼合,隔熱墊(12)另一側面分別與每根金屬型材的一側面相貼合,每根金屬型材的另一側面分別與內飾板(4)相貼合。
7.根據權利要求1、2、3或5任一項所述的一種建筑物墻板,其特征在于:每兩塊墻板連接處框架(I)的金屬型材間安裝緩沖墊(33),緩沖墊(33)具體安裝在異形凸起與異型凹槽的頂板相互配合處,每兩塊墻板連接處的兩個隔熱墊(12)間安裝填充條(31 ),每兩塊墻板連接處的兩個外飾板(3)端頭間填充密封膠(32),密封膠(32)同時與填充條(31)緊密接觸。
8.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一種建筑物墻板,其特征在于:墻板上部安裝第一懸掛器(Ia)和第二懸掛器(Ib ),兩個懸掛器結構相同,懸掛器有一個矩形盒體,盒體內設置的水平掛軸兩端分別與盒體連接,第一懸掛器(Ia)和第二懸掛器(Ib)分別與框架(I)的金屬型材固定連接,兩個懸掛器的外表面均與內飾板(4)的外表面位于同一平面內。
9.根據權利要求8所述的一種建筑物墻板,其特征在于:墻板下部開設至少一個連接口(4a),連接口(4a)的深度以裸露框架(I)的金屬型材外表面為準。
10.根據權利要求4所述的一種建筑物墻板,其特征在于:異形凸起中的第一立板(Ml)和第二立板(M2)是斜面板,異形凹槽中的第一立面板(Wl)和第二立面板(W2)是斜面板。
全文摘要
本發明提供了一種建筑物墻板,包括至少一塊墻板,每塊墻板均有上下左右四根金屬型材構成的框架,框架一側連接內飾板,框架另一側連接外飾板,內飾板與外飾板之間填充保溫材料,四根金屬型材的截面形狀均是異形凸起或者均是異形凹槽、或者其中一根是異形凸起、另一根是異形凹槽,多塊墻板相連時,異形凸起與異形凹槽相配合,異形凸起的截面有一個向外凸起的頂板,頂板兩端分別與立板的上端相連,上述各板構成一個腔體;異形凹槽的截面有一個向內凸起的頂面板,頂面板兩端分別與面板的上端相連,上述各板構成一個空腔,頂面板、第一立面板、第二立面板構成凹槽,凹槽位于空腔外部。本發明能夠解決現有技術存在的問題。
文檔編號E04C2/284GK103074958SQ20131004035
公開日2013年5月1日 申請日期2013年2月1日 優先權日2012年6月28日
發明者張波, 王國富 申請人:山東萬斯達建筑科技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