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種雨水處理裝置制造方法
【專利摘要】本發明公開了一種雨水處理裝置,屬于雨水回收利用領域。所述雨水處理裝置包括接水槽、落水管、濾池、開敞式棄水池以及三通。本發明通過在落水管下方的設置開敞式棄水池、濾池,并使用三通的第一水平端連接該落水管,三通的第二水平端連接該開敞式棄水池內,三通的垂直端連接所述濾池,從而使得屋頂匯集的雨水首先經落水管流入開敞式棄水池內,隨著開敞式棄水池被雨水逐漸充滿,水位到達三通的位置后,水流將經過三通的垂直段流入濾池內進行過濾。該裝置不僅實現屋頂集雨自動沖洗棄流功能,操作簡單,避免人力消耗,還保證了濾池中雨水的水質。此外,開敞式棄水池建造及維修簡單,成本較低,大量節省了人力物力的輸出。
【專利說明】—種雨水處理裝置【技術領域】
[0001]本發明涉及雨水回收利用領域,特別涉及一種雨水處理裝置。
【背景技術】
[0002]一些缺少飲用水水源的地區常采用集雨系統集蓄雨水作為生活飲用水。常用的集雨系統主要包括接水槽、落水管及地面濾池,其中落水管設置在接水槽下方,落水管的一端連通接水槽、另一端伸入設有蓋板及出水管地面濾池內,從而使得雨水依次通過接水槽、落水管進入濾池內進行過濾。上述集雨系統一般要求具有適當面積的集流面,而住房屋頂作為集流面有較好的應用效果。降雨初期,屋頂匯集的雨水水質較差,兩次降雨間隔時間較長時更是如此。因此,為改善集蓄的雨水水質,有必要利用降雨初期屋頂形成的徑流對屋面進行沖洗,并避免這部分雨水進入蓄水池。
[0003]目前采用屋頂集雨的雨水集蓄系統,通過人工操作對屋頂進行沖洗,以避免水質較差的雨水進入濾池。
[0004]在實現本發明的過程中,發明人發現現有技術至少存在以下問題:
[0005]現有技術在降雨過程中進行人工操作,其存在著操作不便、勞動強度大和人力消耗的問題,而且由于降雨的隨機性,人工操作不僅時間上難于掌握,不能保證每次降雨時用戶都能實施,從而難以保證進入濾池中的雨水的水質。
【發明內容】
[0006]為了解決現有技術操作不便的問題,本發明實施例提供了一種雨水處理裝置。所述技術方案如下:
[0007]一種雨水處理裝置,所述雨水處理裝置包括接水槽、落水管、濾池、開敞式棄水池和三通,所述接水槽與所述落水管連接,所述濾池和所述開敞式棄水池均位于所述落水管下方,所述三通的第一水平端連接所述落水管,所述三通的第二水平端連接所述棄水池,所述三通的垂直端連接所述濾池,且所述垂直端、所述第一水平端與所述第二水平端的連接處不高于所述棄水池的上邊緣。
[0008]具體地,作為優選,所述雨水處理裝置還包括含閥門的棄水管,所述含閥門的棄水管設置在所述棄水池底部。
[0009]具體地,作為優選,所述棄水池底部向棄水管方向設置坡度,所述坡度使水流流入所述棄水管。
[0010]具體地,作為優選,所述坡度為5%_10%。
[0011]具體地,作為優選,所述雨水處理裝置還包括至少一層濾料層,所述濾料層設置在所述濾池內,所述濾料層用于雨水過濾。
[0012]具體地,作為優選,所述雨水處理裝置還包括防沖板,所述防沖板設置在所述濾池內,并位于所述濾料層上方。
[0013]具體地,作為優選,所述雨水處理裝置還包括至少一層第一細網,所述第一細網設置在所述濾池內相鄰兩層濾料層的界面處。
[0014]具體地,作為優選,所述第一細網的孔徑為1_2_。
[0015]具體地,作為優選,所述雨水處理裝置還包括出水管,所述出水管設置在所述濾池底部,所述出水管伸入濾池內的一端包覆有至少一層第二細網。
[0016]具體地,作為優選,所述第二細網的孔徑為l_2mm。
[0017]本發明實施例提供的技術方案帶來的有益效果是:
[0018]本發明實施例提供的雨水處理裝置,通過在落水管下方的設置開敞式棄水池、濾池,并使用三通的第一水平端連接該落水管,三通的第二水平端連接該開敞式棄水池內,三通的垂直端連接所述濾池,且垂直端、第一水平端與第二水平端的連接處不高于所述棄水池的上邊緣,從而使得屋頂匯集的雨水首先經落水管流入開敞式棄水池內,隨著開敞式棄水池被雨水逐漸充滿,水位到達三通的位置后,水流將經過三通的垂直端流入濾池內進行過濾。該裝置不僅實現其屋頂集雨自動沖洗棄流功能,操作簡單,且避免了人力消耗,還保證了進入濾池中的雨水的水質。此外,開敞式棄水池建造及維修簡單,成本較低,大量節省了人力物力的輸出。
【專利附圖】
【附圖說明】
[0019]為了更清楚地說明本發明實施例中的技術方案,下面將對實施例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圖作簡單地介紹,顯而易見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圖僅僅是本發明的一些實施例,對于本領域普通技術人員來講,在不付出創造性勞動的前提下,還可以根據這些附圖獲得其他的附圖。
[0020]圖1是本發明實施例提供的雨水處理裝置結構示意圖。
[0021]其中,1接水槽,
[0022]2落水管,
[0023]3 三通,
[0024]31第一水平端,
[0025]32第二水平端,
[0026]33垂直端,
[0027]4 彎頭,
[0028]5 濾池,
[0029]6防沖板,
[0030]7 細網,
[0031]8出水管管口細網,
[0032]9出水管,
[0033]10棄水池,
[0034]11棄水管,
[0035]12 斜坡。
【具體實施方式】
[0036]為使本發明的目的、技術方案和優點更加清楚,下面將結合附圖對本發明實施方式作進一步地詳細描述。
[0037]如附圖1所示,本發明實施例提供了一種雨水處理裝置,包括接水槽1、落水管2、濾池5、開敞式的棄水池10和三通3,且所述三通的第一水平端31連接所述落水管2,所述三通的第二水平端32連接所述棄水池10,所述三通的垂直端33連接所述濾池5,且所述垂直端33、所述第一水平端31與所述第二水平端32的連接處不高于所述棄水池10的上邊緣。
[0038]本發明實施例提供的雨水處理裝置,通過在落水管2下方的設置開敞式棄水池10,以及連接落水管2、濾池5和該開敞式棄水池10的三通3,并將該三通的第一水平端31連接所述落水管2,該三通的第二水平端32連接該開敞式棄水池10,該三通的垂直端33穿過該棄水池10與該濾池5連接,且所述垂直端33、第一水平端31與第二水平端32的連接處不高于所述棄水池的上邊緣,從而使得屋頂匯集的雨水首先經落水管5流入開敞式棄水池10內,隨著開敞式棄水池10被雨水逐漸充滿,水位到達三通3的位置后,水流將經過三通3的垂直段流入濾池5內進行過濾。該裝置不僅實現其屋頂集雨自動沖洗棄流功能,操作簡單,且避免了人力消耗,還保證了進入濾池5中的雨水的水質。此外,開敞式棄水池10的建造及維修簡單,在維修過程中無需對其進行銷毀及重建,成本較低,大量節省了人力物力的輸出。
[0039]本發明實施例提供的雨水處理裝置中,落水管2和三通3均可選用供水用塑料管或其它可用于供水的材料;棄水池10和濾池5可以用磚、石、混凝土等材料,但是要確保其防漏。其中棄水池10的尺寸根據用于集雨的屋頂面積和需要的初期棄流降雨量計算確定。棄水池容積如公式(1)所示:
[0040]V=(R/1000).Α (1)
[0041]公式(1)中,V為三通水平管以下棄水池部分的容積,單位m3 ;R為設計棄流雨量,單位_ (一般可取l_3mm) ;A為屋頂集雨面面積,單位m2。
[0042]該雨水處理裝置的工作原理為:屋頂匯集的雨水首先經落水管2流入開敞式棄水池10內,隨著開敞式棄水池10被雨水逐漸充滿,水位到達三通3的位置后,水流將經過三通的垂直段33并經彎頭4流入濾池5。由于濾池5內裝填有濾料,水流經濾池5過濾后由設于其底部的出水管9流入蓄水設施。可見,本發明實施例提供的雨水處理裝置,具有對屋頂集雨系統實現初期雨水自動沖洗并棄流和對后續雨水進行過濾處理的功能,從而有效改善進入蓄水設施內的水質,并同時減輕使用者的勞動強度,實用性較高。
[0043]具體地,作為優選,所述雨水處理裝置還包括含閥門的棄水管11,所述含閥門的棄水管11設置在所述棄水池10底部,以便于根據實際需要對棄水池10內的棄水進行自動放空。
[0044]具體地,作為優選,所述棄水池10底部向棄水管11方向設置坡度,所述坡度使水流流入所述棄水管。
[0045]具體地,作為優選,所述坡度為5%_10%。
[0046]本發明實施例中為便于對棄水池10內存貯的水流進行排空,在開敞式棄水池10底部向棄水管11方向設有坡度(即斜坡12)。作為優選,該坡度為5%-10%,例如為5%、7%、9%或10%的坡度。具體地,棄水池10底部的棄水管11安裝在棄水池10底部斜坡12的最低處,并且棄水管11底部與棄水池10底部齊平安裝,以排除棄水池內全部的水量和雜物。待一次降雨過程結束,下次降雨開始前,將開敞式棄水池10中儲存的上次初期所降雨水通過棄水管11放空,關閉放空閘閥(閥門),等待下次降雨使用。下次降雨時將重復上述集雨棄流過程,實現對初期雨水的自動定量排除和雨水粗濾凈化的效果。
[0047]具體地,作為優選,所述雨水處理裝置還包括至少一層濾料層,所述濾料層設置在所述濾池5內,所述濾料層用于雨水過濾。
[0048]一旦棄水池10內的水位達到三通3的位置后,水流將經過三通的垂直段33并經彎頭4流入濾池5,并通過濾池5內鋪設的至少一層濾料層進行過濾。濾池5及濾料尺寸應滿足集雨的屋頂面積和設計降雨強度下過濾流量要求。例如,濾池5內濾料可為一層顆粒直徑為5-15mm的礫石、石英砂、河砂或海砂;也可為兩層濾料,具體地,上層濾料的粒徑控制在5-10mm,上層濾料的粒徑控制在10_15mm,以便于對雨水的梯級過濾,達到良好的過濾效果。
[0049]具體地,作為優選,所述雨水處理裝置還包括防沖板,所述防沖板設置在所述濾池5內,并位于所述濾料層上方。
[0050]如附圖1所示,在三通的垂直段33接口處設置彎頭4,且該彎頭4的出水口垂直向下面向濾池5內設置的防沖板6,以便于將三通的垂直段33依靠水流自身的重力流入濾池5內。但是為了防止水流強烈沖刷濾池5內的上層濾料表面,本發明實施例在濾池5內至少一層濾料層上方以及彎頭4出水口的下方之間設有防沖板,該防沖板為帶有多個空隙的塑料板或木板,或者將多個防沖板進行組合成多個間隙,以便水流通過該防沖板后以較小的速度進入濾料層。
[0051]具體地,作為優選,所述雨水處理裝置還包括至少一層第一細網,所述第一細網設置在所述濾池5內相鄰兩層濾料層的界面處。
[0052]具體地,作為優選,所述第一細網的孔徑為l_2mm。
[0053]本發明實施例中在濾池5中每層濾料的界面上鋪設至少一層孔徑為l_2mm的細網(例如,鋪設兩層孔徑為1.2mm的尼龍紗網),以防止上下兩層濾料顆粒移位混合,同時方便對濾料的取出沖洗。
[0054]具體地,作為優選,所述雨水處理裝置還包括出水管9,所述出水管9設置在所述濾池5底部,所述出水管9伸入濾池5內的一端包覆有至少一層第二細網。
[0055]具體地,作為優選,所述第二細網的孔徑為l_2mm。
[0056]如附圖1所示,所述濾池5底部設有出水管9,以便于將過濾后的水及時排出。為了進一步對該過濾后的雨水進行凈化,并防止粗顆粒物隨出水流出進入后續的蓄水池,出水管9伸入濾池5的端部管口包覆有至少一層孔徑為l_2mm的細網,例如,在位于濾池5底部的出水管9伸向濾池5內方向的一端包裹孔徑為1.0mm的雙層尼龍紗網。
[0057]以上所述僅為本發明的較佳實施例,并不用以限制本發明,凡在本發明的精神和原則之內,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換、改進等,均應包含在本發明的保護范圍之內。
【權利要求】
1.一種雨水處理裝置,其特征在于,所述雨水處理裝置包括接水槽、落水管、濾池、開敞式棄水池和三通,所述接水槽與所述落水管連接,所述濾池和所述開敞式棄水池均位于所述落水管下方,所述三通的第一水平端連接所述落水管,所述三通的第二水平端連接所述棄水池,所述三通的垂直端連接所述濾池,且所述垂直端、所述第一水平端與所述第二水平端的連接處不高于所述棄水池的上邊緣。
2.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雨水處理裝置,其特征在于,所述雨水處理裝置還包括含閥門的棄水管,所述含閥門的棄水管設置在所述棄水池底部。
3.根據權利要求2所述的雨水處理裝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棄水池底部向棄水管方向設置坡度,所述坡度使水流流入所述棄水管。
4.根據權利要求3所述的雨水處理裝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坡度為5%-10%。
5.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雨水處理裝置,其特征在于,所述雨水處理裝置還包括至少一層濾料層,所述濾料層設置在所述濾池內,所述濾料層用于雨水過濾。
6.根據權利要求5所述的雨水處理裝置,其特征在于,所述雨水處理裝置還包括防沖板,所述防沖板設置在所述濾池內,并位于所述濾料層上方。
7.根據權利要求6所述的雨水處理裝置,其特征在于,所述雨水處理裝置還包括至少一層第一細網,所述第一細網設置在所述濾池內相鄰兩層濾料層的界面處。
8.根據權利要求7所述的雨水處理裝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細網的孔徑為1-2_。
9.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雨水處理裝置,其特征在于,所述雨水處理裝置還包括出水管,所述出水管設置在所述濾池底部,所述出水管伸入濾池內的一端包覆有至少一層第二細網。
10.根據權利要求9所述的雨水處理裝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細網的孔徑為1-2_。
【文檔編號】E04D13/04GK103669549SQ201310631679
【公開日】2014年3月26日 申請日期:2013年11月29日 優先權日:2013年11月29日
【發明者】丁昆侖, 孫文海, 賈燕南 申請人:中國水利水電科學研究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