鋼筋混凝土樓梯結構及其施工方法
【專利摘要】本發明涉及一種鋼筋混凝土樓梯結構及其施工方法。該施工方法包括:搭設梯板、梯梁、以及平臺的模板;綁扎梯板鋼筋、梯梁鋼筋、以及平臺鋼筋,將梯板鋼筋中的上部鋼筋與梯梁鋼筋和平臺鋼筋綁扎在一起;施行混凝土澆筑,包括;澆筑梯梁混凝土,形成梯梁;澆筑平臺混凝土,形成平臺;澆筑梯板混凝土,并抹平形成臺階結構;在梯板的底部與安裝面之間設有緩沖結構,所述緩沖結構包括活動間隙和設于所述安裝面之上的第一隔離層;待澆筑的混凝土凝固后,拆除梯板、梯梁、以及平臺的模板,形成鋼筋混凝土樓梯結構。本施工方法簡單、可操作性強,成本低,可以防止地震下產生的結構破壞。
【專利說明】鋼筋混凝土樓梯結構及其施工方法
【技術領域】
[0001]本發明涉及建筑領域,尤指一種鋼筋混凝土樓梯結構及其施工方法。
【背景技術】
[0002]我國是一個地震多發的國家,全國除少數省以外,都發生過6級以上的地震。地震基本烈度6度及以上地區的面積占全部國土面積2/3以上。地震造成人員傷亡和經濟損失嚴重,其主要原因是房屋建筑的破壞和倒塌。震害還反映出現有的一些建筑結構或結構構件(如樓梯)的抗震設計很難滿足人們對居住環境和美好生活的安全需求。
[0003]地震中大量框架結構和框架)剪力墻結構中框架部分的樓梯遭到較為嚴重的破壞,與樓梯相連的框架柱也有所損壞。當前,常規設計中不考慮樓梯參與整體結構共同工作,也不對樓梯自身進行抗震設計。實際上在地震中樓梯首要功能應當是疏散、救援通道,充當著第一道抗震防線。在對樓梯的抗震性能的研究中,工程人員提出了一些增強結構或構件抗震能力的抗震措施和方法,如對樓梯自身進行抗震設計,加強樓梯間的框架柱或把樓梯柱改為框架柱,以及將樓梯間設計成鋼筋混凝土或磚砌剪力墻結構等。上述抗震設計方法和措施在一定程度上能夠增強樓梯的抗震能力和減輕地震災害,但不能從根本上改變建筑結構中樓梯對主體結構的不利影響,也不能改變其結構的破壞模式,故仍不滿足抗震的要求。
【發明內容】
[0004]本發明的目的在于克服現有技術的缺陷,提供一種鋼筋混凝土樓梯結構及其施工方法,可以解決現有樓梯設計中抗震強度不足以及樓梯對主體結構的不利影響的問題。
[0005]實現上述目的的技術方案是:
[0006]本發明一種鋼筋混凝土樓梯的施工方法,包括:
[0007]搭設梯板、梯梁、以及平臺的模板;
[0008]綁扎梯板鋼筋、梯梁鋼筋、以及平臺鋼筋,將梯板鋼筋中的頂部鋼筋與梯梁鋼筋和平臺鋼筋綁扎在一起;
[0009]施行混凝土澆筑,包括:澆筑梯梁混凝土,形成梯梁;澆筑平臺混凝土,形成平臺;澆筑梯板混凝土,并抹平形成臺階結構;在梯板的底部與安裝面之間設有緩沖結構,所述緩沖結構包括活動間隙和設于所述安裝面之上的第一隔離層;
[0010]待澆筑的混凝土凝固后,拆除梯板、梯梁、以及平臺的模板,形成鋼筋混凝土樓梯結構。
[0011]采用梯板鋼筋的頂部與梯梁鋼筋和平臺鋼筋綁扎在一起,然后澆筑混凝土錨固形成整體結構。使得樓梯、平臺以及梯梁之間的結構牢固,增加樓梯整體的抗震強度。在梯板底部與安裝面之間設置緩沖結構,該緩沖結構為活動間隙和第一隔離層,通過第一隔離層來緩沖地震中樓梯與安裝面結構之間作用力,減小樓梯構件對安裝面結構剛度的影響,同時樓梯承擔的水平地震力也減小,有利于樓梯和平臺以及梯梁整體結構的抗震。通過在梯板底板與安裝面之間設置活動間隙,使得梯板在變形狀態下可以自由收縮,呈現可移動狀態,解決樓梯對主體結構的不利影響,另外,樓梯和平臺以及梯梁之間由于鋼筋綁扎在一起,成一體結構,可以防止地震中樓梯從平臺上滑落。采用上述施工方法得到的樓梯,能夠減小地震發生時樓梯的震害,使得樓梯成為逃生和救援的可靠通道。同時施工方法簡單、可操作性強,成本低,可以防止地震下產生的結構破壞。
[0012]本發明鋼筋混凝土樓梯的施工方法的進一步改進在于,施工第一層樓梯時,所述安裝面為地面處梯梁,先澆筑地面處梯梁混凝土,再施行第一層樓梯的混凝土澆筑。
[0013]本發明鋼筋混凝土樓梯的施工方法的進一步改進在于,除第一層樓梯外,所述安裝面為下一層樓梯的平臺,下一層樓梯施工結束后,再進行上一層樓梯施工。本發明鋼筋混凝土樓梯的施工方法的進一步改進在于,于地面以及平臺之上形成建筑面層,所述建筑面層與樓板之間設有第二隔離層。
[0014]本發明鋼筋混凝土樓梯的施工方法的進一步改進在于,所述第一隔離層的厚度為3毫米至7毫米,所述第二隔離層的厚度為40毫米至60毫米。
[0015]本發明一種鋼筋混凝土樓梯結構,包括平臺、支撐連接所述平臺的梯梁、以及頂部與所述平臺和所述梯梁錨固連接的梯板,所述梯板的底部置于安裝面之上并與所述安裝面之間設有緩沖結構,所述緩沖結構包括活動間隙和設于所述安裝面之上的第一隔離層。
[0016]本發明鋼筋混凝土樓梯結構的進一步改進在于,第一層樓梯的安裝面為地面處梯
[0017]本發明鋼筋混凝土樓梯結構的進一步改進在于,除第一層樓梯外,所述安裝面為下一層樓梯的平臺。
[0018]本發明鋼筋混凝土樓梯結構的進一步改進在于,所述平臺之上與地面之上設有建筑面層,所述建筑面層與所述梯板之間設有第二隔離層。
[0019]本發明鋼筋混凝土樓梯結構的進一步改進在于,所述第一隔離層的厚度為3毫米至7毫米,所述第二隔離層厚度為40毫米至60毫米。
【專利附圖】
【附圖說明】
[0020]圖1為本發明鋼筋混凝土樓梯的施工方法的流程圖;
[0021]圖2為本發明鋼筋混凝土樓梯結構的示意圖;
[0022]圖3為圖2中A位置處的局部放大示意圖;
[0023]圖4為圖2中B位置處的局部放大示意圖。
【具體實施方式】
[0024]下面結合附圖和具體實施例對本發明作進一步說明。
[0025]圖1顯示了本發明鋼筋混凝土樓梯的施工方法的流程。圖2顯示了本發明鋼筋混凝土樓梯結構的示意圖。本發明鋼筋混凝土樓梯結構及其施工方法中,采用梯板鋼筋的上部同平臺鋼筋和梯梁鋼筋綁扎在一起,然后澆筑錨固形成一個整體的結構,使得梯板和平臺以及平臺下方的梯梁成為一個整體,提高了整體的抗震強度。在梯板底部和安裝面之間設有緩沖結構,即在梯板和地面處梯梁之間設有第一隔離層以及活動間隙,在梯板和下一層樓梯的平臺之間也設有第一隔離層以及活動間隙,活動間隙為梯板提供了變形時自由收縮的空間,通過第一隔離層可以緩沖地震中樓梯與平臺和梯梁結構之間的作用力,減小樓梯構件對平臺和梯梁結構剛度的影響。本發明鋼筋混凝土樓梯結構及其施工方法具有抗震強,減小樓梯對主體結構的不利影響等特點。下面結合附圖,對本發明鋼筋混凝土樓梯結構及其施工方法進行說明。
[0026]如圖2所示,為本發明鋼筋混凝土樓梯結構的示意圖。下面結合圖2對本發明鋼筋混凝土樓梯結構進行說明。
[0027]本發明鋼筋混凝土樓梯結構包括平臺30、支撐連接平臺30的梯梁20、以及頂部與平臺30和梯梁20錨固連接的梯板10,該錨固連接為將梯板鋼筋與平臺鋼筋和梯梁鋼筋綁扎在一起,然后澆筑混凝土凝固。梯板10的底部置于安裝面之上,并與安裝面之間留設有緩沖結構50。
[0028]本發明鋼筋混凝土樓梯結構在施工中,第一層樓梯的底部置于地面處梯梁之上。請參閱圖3,其為第一層樓梯的底部與地面處梯梁的局部放大圖。結合圖3所示,梯板10的底部置于地面處梯梁20之上,與地面處梯梁20之間留設有緩沖結構50,緩沖結構50包括活動間隙501以及設于地面處梯梁20之上的第一隔離層502,第一隔離層502置于活動間隙501的下方。作為本發明的一較佳實施方式,在地面之上鋪設有建筑面層40,建筑面層40高于地面處梯梁20的高度,與梯板10底部連接處設有第二隔離層401,與樓梯臺階相接的第二隔離層置于樓梯臺階的內部。
[0029]除了第一層樓梯外,其他層樓梯的底部均置于相鄰下層樓梯的平臺之上,以第二層樓梯和第一層樓梯連接處為例進行說明。請參閱4,其為梯板底部與下一層樓梯平臺的局部放大示意圖。結合圖4所示,第二層樓梯的梯板10的底部置于第一層樓梯的平臺20之上,與第一層樓梯的平臺20之間留設有緩沖結構50,緩沖結構50包括活動間隙501以及設于第一層樓梯的平臺20之上的第一隔離層502,設于活動間隙501的下方。在第一層樓梯的平臺20之上鋪設有建筑面層40,建筑面層40與第二層樓梯相連處設有第二隔離層401,該第二隔離層401置于第二層樓梯的臺階內部。
[0030]第一隔離層502為柔性材料,可以采用聚四氟乙烯,第一隔離層502的厚度為3毫米至7毫米,優選厚度為5毫米。第二隔離層401也為柔性材料,可以采用聚苯板條,第二隔離層401的厚度為40毫米至60毫米,優選厚度為50毫米。通過隔離層來緩沖地震中樓梯與梯梁結構之間作用力,減小樓梯構件對梯梁結構剛度的影響,同時樓梯承擔的水平地震力也減小,有利于樓梯和梯梁整體結構的抗震。在梯板底板與梯梁之間設置一定的間隙,該間隙為活動間隙,使得梯板在變形狀態下可以自由收縮,呈現可移動狀態,解決樓梯對主體結構的不利影響。
[0031]本發明鋼筋混凝土樓梯結構的有益效果為:
[0032]梯板與其上部的平臺以及該平臺下方的梯梁之間錨固連接形成整體結構,使得樓梯、平臺、與梯梁之間連接牢固,增加樓梯整體的抗震強度。
[0033]在梯板底部與安裝面之間設置有隔離層以及活動間隙,該安裝面為地面處梯梁或者為下一層樓梯的平臺,通過隔離層來緩沖地震中上層樓梯與下層平臺或者地面處梯梁結構之間作用力,減小樓梯構件對下層平臺和地面處梯梁結構剛度的影響,同時樓梯承擔的水平地震力也減小,有利于樓梯和平臺以及梯梁整體結構的抗震。活動間隙使得梯板在變形狀態下可以自由收縮,呈現可移動狀態,解決樓梯對主體結構的不利影響。[0034]采用本發明鋼筋混凝土樓梯結構,能夠減小地震發生時樓梯的震害,使得樓梯成為逃生和救援的可靠通道。同時結構簡單、可操作性強,成本低,可以防止地震下產生的結構破壞。
[0035]如圖1所示,為本發明鋼筋混凝土樓梯的施工方法的流程圖。下面結合圖1,對本發明鋼筋混凝土樓梯的施工方法進行說明。
[0036]執行步驟S10,搭設梯板、梯梁、以及平臺的模板,先支設底層的模板然后再架設上層的模板。請參閱圖2,其為本發明鋼筋混凝土樓梯的施工方法的樓梯結構示意圖。結合圖2所示,澆筑第一層的樓梯時,先支設一樓的梯梁20的模板以及平臺30下面的梯梁20的模板,然后支設梯板10的模板,再搭設平臺30的模板。在施工中第一層的樓梯底部設于地面處梯梁20之上,其他層的樓梯底部都是設于下一層樓梯的平臺30之上。接著執行步驟Sn。
[0037]執行步驟S11,綁扎梯板鋼筋、梯梁鋼筋以及平臺鋼筋。結合圖4所示,在梯梁20的模板內綁扎梯梁鋼筋201,在梯板10的模板上綁扎梯板鋼筋101,在平臺30的模板上綁扎平臺鋼筋301,將梯板鋼筋101的上部與梯梁鋼筋201和平臺鋼筋301綁扎在一起,使得后續澆筑混凝土后,梯板鋼筋101和梯梁鋼筋201以及平臺鋼筋301錨固在一起,梯板10與其上部連接的平臺30以及平臺30下方的梯梁20組成了一個整體結構,增強了樓梯整體的抗震強度。接著執行步驟S12。
[0038]執行步驟S12,施行混凝土澆筑,形成梯梁、平臺以及梯板的臺階結構。結合圖3所示,顯示了圖2中A位置的放大示意圖。在樓梯施工時,應先將地面層的施工完成,根據事先設計,第一層樓梯的底部是置于地面處梯梁之上的,所以在施工第一層樓梯前,先澆筑第一層樓梯底部處的梯梁,即地面處梯梁20,地面處梯梁20的混凝土澆筑完成后,在地面處梯梁20的頂部設置第一隔離層502,第一隔離層502采用柔性材料,可以為聚四氟乙烯或者水泥砂漿。第一隔離層502的厚度為3毫米至7毫米,優選厚度為5毫米。通過隔離層來緩沖地震中樓梯與梯梁結構之間作用力,減小樓梯構件對梯梁結構剛度的影響,同時樓梯承擔的水平地震力也減小,有利于樓梯和梯梁整體結構的抗震。
[0039]地面處梯梁混凝土澆筑好后,可以澆筑第一層樓梯頂部的梯梁混凝土,澆筑形成第一層樓梯頂部的梯梁、平臺、以及第一層樓梯的臺階結構。結合圖4所示,由于梯板鋼筋101、梯梁鋼筋201、以及平臺鋼筋301在平臺30和梯板10的連接處綁扎在一起,澆筑的混凝土將上述鋼筋錨固在一起,使得樓梯與其連接的平臺30以及平臺30下方的梯梁20形成整體結構,增加整體的抗震強度,還可以防止地震中樓梯從平臺上滑落。接著執行步驟S13。
[0040]執行步驟S13,在梯板的底部與安裝面連接處留設有緩沖結構。結合圖3所示,第一層樓梯梯板10的底部設于地面處梯梁20之上,與地面處梯梁20之間留設有緩沖結構50,緩沖結構50包括活動間隙501以及設于地面處梯梁20之上的第一隔離層501,該活動間隙使得梯板在變形狀態下可以自由收縮,呈現可移動狀態,解決樓梯對主體結構的不利影響。在第一層樓梯施工中,可以同時進行地面的建筑面層40的施工,該建筑面層40高于地面處梯梁20的高度,與梯板10連接處設有第二隔離層401,與樓梯臺階相接的第二隔離層置于樓梯臺階的內部。第二隔離層401采用柔性材料,該柔性材料為聚苯板條。第二隔離層401的厚度為40毫米至60毫米,優選厚度為50毫米。
[0041]結合圖4所示,澆筑形成平臺30后,于平臺30和上一層樓梯的梯板10之間設置緩沖結構50,緩沖結構50包括活動間隙501以及設于第一層樓梯的平臺30之上的第一隔離層502,第一層樓梯的平臺30是第二層樓梯梯板的安裝面。第一隔離層502采用柔性材料,可以為聚四氟乙烯或者水泥砂漿。第一隔離層502的厚度為3毫米至7毫米,優選厚度為5毫米。通過隔離層來緩沖地震中樓梯與平臺結構之間作用力,減小樓梯構件對平臺結構剛度的影響,同時樓梯承擔的水平地震力也減小,有利于樓梯和平臺整體結構的抗震。
[0042]平臺30形成后,可以進行該平臺30處的建筑面層40的施工,施工建筑面層40時,與上一層樓梯梯板10連接處設置第二隔離層401,第二隔離層401采用柔性材料,該柔性材料為聚苯板條。第二隔離層的厚度為40毫米至60毫米,優選厚度為50毫米。接著執行步驟 S14。
[0043]執行步驟S14,混凝土凝固后,拆除梯板模板、梯梁模板以及平臺模板。
[0044]這樣就完成了第一層樓梯的施工,接著循環上述步驟,與第一層樓梯的不同在于,施工第二層樓梯,第二層樓梯梯板10的底部是置于第一層樓梯平臺30之上,與第一層樓梯平臺30之間設有緩沖結構50。施工第三層樓梯時,第三層樓梯梯板的底部是置于第二層樓梯的平臺之上,與第二層樓梯平臺之間設有緩沖結構50,重復循環上述施工步驟直至樓梯施工完畢。
[0045]采用本發明鋼筋混凝土樓梯的施工方法的有益效果:
[0046]采用梯板鋼筋的上部與梯梁鋼筋和平臺鋼筋綁扎在一起,然后澆筑混凝土錨固形成整體結構。使得樓梯、平臺以及梯梁之間的結構牢固,增加樓梯整體的抗震強度。
[0047]在梯板底部與平臺之間以及梯板與梯梁之間設置隔離層,通過隔離層來緩沖地震中樓梯與平臺和梯梁結構之間作用力,減小樓梯構件對平臺和梯梁結構剛度的影響,同時樓梯承擔的水平地震力也減小,有利于樓梯和平臺以及梯梁整體結構的抗震。
[0048]在梯板底板與平臺之間以及梯板與梯梁之間設置一定的間隙,該間隙為活動間隙,使得梯板在變形狀態下可以自由收縮,呈現可移動狀態,解決樓梯對主體結構的不利影響。
[0049]另外,樓梯和平臺以及梯梁之間由于鋼筋綁扎在一起,成一體結構,可以防止地震中樓梯從平臺上滑落。采用上述施工方法得到的樓梯,能夠減小地震發生時樓梯的震害,使得樓梯成為逃生和救援的可靠通道。同時施工方法簡單、可操作性強,成本低,可以防止地震下產生的結構破壞。
[0050]以上結合附圖實施例對本發明進行了詳細說明,本領域中普通技術人員可根據上述說明對本發明做出種種變化例。因而,實施例中的某些細節不應構成對本發明的限定,本發明將以所附權利要求書界定的范圍作為本發明的保護范圍。
【權利要求】
1.一種鋼筋混凝土樓梯的施工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 搭設梯板、梯梁、以及平臺的模板; 綁扎梯板鋼筋、梯梁鋼筋、以及平臺鋼筋,將梯板鋼筋的頂部與梯梁鋼筋和平臺鋼筋綁扎在一起; 施行混凝土澆筑,包括:澆筑梯梁混凝土,形成梯梁;澆筑平臺混凝土,形成平臺;澆筑梯板混凝土,并抹平形成臺階結構;在梯板的底部與安裝面之間設有緩沖結構,所述緩沖結構包括活動間隙和設于所述安裝面之上的第一隔離層; 待澆筑的混凝土凝固后,拆除梯板、梯梁、以及平臺的模板,形成鋼筋混凝土樓梯結構。
2.如權利要求1所述的鋼筋混凝土樓梯的施工方法,其特征在于,施工第一層樓梯時,所述安裝面為地面處梯梁,先澆筑地面處梯梁混凝土,再施行第一層樓梯的混凝土澆筑。
3.如權利要求2所述的鋼筋混凝土樓梯的施工方法,其特征在于,除第一層樓梯外,所述安裝面為下一層樓梯的平臺,下一層樓梯施工結束后,再進行上一層樓梯施工。
4.如權利要求3所述的鋼筋混凝土樓梯的施工方法,其特征在于,于地面以及平臺之上形成建筑面層,所述建筑面層與梯板之間設有第二隔離層。
5.如權利要求4所述的鋼筋混凝土樓梯的施工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隔離層的厚度為3毫米至7毫米,所述第二隔離層厚度為40毫米至60毫米。
6.一種鋼筋混凝土樓梯結構,其特征在于,包括平臺、支撐連接所述平臺的梯梁、以及頂部與所述平臺和所述梯梁錨固連接的梯板,所述梯板的底部置于安裝面之上并與所述安裝面之間設有緩沖結構,所述緩沖結構包括活動間隙和設于所述安裝面之上的第一隔離層。
7.如權利要求6所述的鋼筋混凝土樓梯結構,其特征在于,第一層樓梯的安裝面為地面處梯梁。
8.如權利要求7所述的鋼筋混凝土樓梯結構,其特征在于,除第一層樓梯外,所述安裝面為下一層樓梯的平臺。
9.如權利要求8所述的鋼筋混凝土樓梯結構,其特征在于,所述平臺之上與地面之上設有建筑面層,所述建筑面層與所述梯板之間設有第二隔離層。
10.如權利要求9所述的鋼筋混凝土樓梯結構,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隔離層的厚度為3毫米至7毫米,所述第二隔離層厚度為40毫米至60毫米。
【文檔編號】E04F11/022GK103790295SQ201410065680
【公開日】2014年5月14日 申請日期:2014年2月26日 優先權日:2014年2月26日
【發明者】譚建國, 于新平, 陳廣林, 陳界羽, 鮑仁行, 劉江林, 石鵬 申請人:中國建筑第八工程局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