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種建筑支撐用新型墊枋的制作方法
【專利摘要】本實用新型公開了一種建筑支撐用新型墊枋,包括由高分子材料共擠加工的條狀的塑料本體,所述塑料本體的外層為管狀的密度較高的結皮層,所述結皮層內設有與所述結皮層一體成型的密度較低的發泡層,所述結皮層的密度為0.8-1.8g/cm3,所述發泡層的密度為0.4-1.0g/cm3。本實用新型所述新型墊枋以塑料為基本材料,徹底解決傳統墊枋以木材為基本材料的問題,大大減少了木材消耗和森林砍伐,利于環保;通過采用外層的結皮層和內層的發泡層相結合的結構,在滿足工程應用所需強度的前提下,節省了原料,并便于回收利用,降低了成本;塑料在使用過程中相比木材不易損壞,而且由于塑料的使用壽命都在5年以上,所以本墊枋壽命長、利用率高。
【專利說明】一種建筑支撐用新型墊枋
【技術領域】
[0001]本實用新型涉及一種現澆鋼筋混凝土澆筑施工中支撐用墊枋,尤其涉及一種基于塑料本體的建筑支撐用新型墊枋。
【背景技術】
[0002]現有技術中建筑用的現澆鋼筋混凝土支撐材料一般包括木枋和復合木枋,木枋和復合木枋也可以統稱為墊枋,其木料部分以樹木為原料,由于其強度和重復利用率較低,木材浪費較為嚴重,所以現有建筑施工用傳統木枋作為支撐的方式是木材耗量大的重要原因。
[0003]復合木枋一般在木材基礎上增加其它材料如鋼帶,從而增加整個木枋的強度,在應用要求不變的情況下,可以減小復合木枋的截面積,節省木材。
[0004]但是,上述現有的復合木枋依然以木材為主,在減少用量的基礎上依然會大量消耗木材,造成樹木被大量砍伐,不但造成人力、物力的浪費,而且影響生態平衡,不利于環保。
實用新型內容
[0005]本實用新型的目的就在于為了解決上述問題而提供一種不用木材而基于塑料本體的建筑支撐用新型墊枋。
[0006]本實用新型通過以下技術方案來實現上述目的:
[0007]一種建筑支撐用新型墊枋,包括由高分子材料共擠加工的條狀的塑料本體,所述塑料本體的外層為管狀的密度較高的結皮層,所述結皮層內設有與所述結皮層一體成型的密度較低的發泡層,所述結皮層的密度為0.8-1.8g/cm3,所述發泡層的密度為0.4-1.0g/
3
cm ο
[0008]上述結構中,結皮層將整個塑料本體合為一個整體,并采用密度較高的結構,以保證整個墊枋具有足夠的強度;以密度較低的發泡層填充于結皮層內,不但能節約材料,而且便于安裝墊枋時螺釘鉆入或鋼釘壓入,若全部采用結皮層這種高密度結構,則螺釘鉆入或鋼釘壓入的難度會大得多。
[0009]優選地,以所述墊枋使用時的上方為上方,所述發泡層設于所述結皮層內靠近上方的一半左右空間內,所述結皮層內靠近下方的一半左右空間內設有與所述結皮層一體成型的塑料筋板,所述塑料筋板的密度為0.8-1.8g/cm3,多個所述塑料筋板之間形成多個減重孔。這種結構不但能保證墊枋滿足強度需求,而且能節約較多塑料,降低生產成本。
[0010]為了保證連接位置的強度,所述發泡層與所述塑料筋板之間設有與所述結皮層一體成型的塑料隔板,所述塑料隔板的密度為0.8-1.8g/cm3 ;所述塑料筋板與所述結皮層之間連接處、所述塑料筋板與所述塑料隔板之間連接處均為斜面或弧面過渡結構。
[0011]優選地,多個所述塑料筋板之間在徑向截面方向為網格結構,這種結構具有足夠的支撐強度。
[0012]為了進一步提高墊枋的支撐強度,所述塑料本體外包覆有條狀且有軸向中心通孔的鋼帶,所述鋼帶的兩端均開口。
[0013]為了便于安裝鋼帶,以所述墊枋使用時的上方為上方,所述鋼帶的上面板的中部設有軸向開口。
[0014]為了使鋼帶的安裝更加穩固,所述鋼帶的上面板的兩個軸向開口邊緣均向下彎折形成扣條,所述塑料本體的上表面上設有兩個軸向凹槽,兩個所述扣條分別置于兩個所述軸向凹槽內,所述軸向凹槽的槽壁為所述結皮層。
[0015]具體地,所述高分子材料為聚乙烯即PE、聚丙烯即PP或聚氯乙烯即PVC,也可以為其它強度滿足應用要求的高分子材料。
[0016]本實用新型的有益效果在于:
[0017]本實用新型所述新型墊枋以塑料為基本材料,徹底解決傳統墊枋以木材為基本材料的問題,大大減少了木材消耗和森林砍伐,利于環保;通過采用外層的結皮層和內層的發泡層相結合的結構,在滿足工程應用所需強度的前提下,節省了原料,并便于回收利用,降低了成本;塑料在使用過程中相比木材不易損壞,而且由于塑料和鋼材的使用壽命都在5年以上,所以本墊枋壽命長、利用率高。
【專利附圖】
【附圖說明】
[0018]圖1是本實用新型所述建筑支撐用新型墊枋的徑向剖視圖之一;
[0019]圖2是本實用新型所述建筑支撐用新型墊枋的徑向剖視圖之二 ;
[0020]圖3是本實用新型所述建筑支撐用新型墊枋的立體圖之一,與圖2對應;
[0021]圖4是本實用新型所述建筑支撐用新型墊枋的徑向剖視圖之三;
[0022]圖5是本實用新型所述建筑支撐用新型墊枋的徑向剖視圖之四;
[0023]圖6是本實用新型所述建筑支撐用新型墊枋的立體圖之二,與圖5對應。
【具體實施方式】
[0024]下面結合附圖和實施例對本實用新型作進一步說明:
[0025]由于基于塑料本體基礎上的結構具有多種變化,所以下面以三個實施例為例進行具體說明:
[0026]實施例1:
[0027]如圖1所示,一種建筑支撐用新型墊枋,包括由高分子材料共擠加工的條狀的塑料本體I,塑料本體I的外層為管狀的密度較高的結皮層11,以所述墊枋使用時的上方為上方,結皮層11內靠近上方的一半左右空間內設有與結皮層11 一體成型的密度較低的發泡層12,結皮層11的密度為0.8-1.8g/cm3,發泡層12的密度為0.4-1.0g/cm3,結皮層11內靠近下方的一半左右空間內設有與結皮層11 一體成型的塑料筋板15,發泡層12與塑料筋板15之間設有與結皮層11 一體成型的塑料隔板13,塑料隔板13和塑料筋板15的密度均為0.8-1.8g/cm3,多個塑料筋板15之間在徑向截面方向為網格結構,多個塑料筋板15之間形成多個減重孔14,塑料筋板15與結皮層11之間連接處、塑料筋板15與塑料隔板13之間連接處均為弧面過渡結構,也可為斜面過渡結構。
[0028]上述結構中,高分子材料為聚乙烯即PE、聚丙烯即PP或聚氯乙烯即PVC,也可以為其它強度滿足應用要求的高分子材料。
[0029]結合圖1和圖3,圖1中的塑料本體I為條狀,其徑向截面為長方形,也可以為正方形、橢圓形或其它形狀,具體根據需要而定;塑料筋板15和減重孔14的形狀和數量都可以改變,具體根據需要而定。使用時,將本墊枋安裝于支架上,在本墊枋的上方安裝混凝土承載板,在混凝土澆筑完畢并凝固后,拆下混凝土承載板、本墊枋以及支架,供下次使用。
[0030]實施例2:
[0031]如圖2和圖3所示,在實施例1的基礎上,塑料本體I外包覆有條狀且有軸向中心通孔的鋼帶2,鋼帶2的兩端均開口,以所述墊枋使用時的上方為上方,鋼帶2的上面板的中部設有軸向開口(圖中未標記),以便于安裝鋼帶2。
[0032]其它結構與實施例1相同,使用方法也相同。
[0033]實施例3:
[0034]如圖4、圖5和圖6所示,在實施例1的基礎上,塑料本體I外包覆有條狀且有軸向中心通孔的鋼帶2,鋼帶2的兩端均開口,以所述墊枋使用時的上方為上方,鋼帶2的上面板的中部設有軸向開口(圖中未標記),鋼帶2的上面板的兩個軸向開口邊緣均向下彎折形成扣條21,塑料本體I的上表面上設有兩個軸向凹槽16,兩個扣條21分別置于兩個軸向凹槽16內,軸向凹槽16的槽壁為結皮層11。
[0035]其它結構與實施例1相同,使用方法也相同。
[0036]上述實施例只是本實用新型的較佳實施例,并不是對本實用新型技術方案的限制,比如,鋼帶2包覆塑料本體I的結構可以根據需要隨意改變,只要能實現大面積穩固包覆即可;只要是不經過創造性勞動即可在上述實施例的基礎上實現的技術方案,均應視為落入本實用新型專利的權利保護范圍內。
【權利要求】
1.一種建筑支撐用新型墊枋,其特征在于:包括由高分子材料共擠加工的條狀的塑料本體,所述塑料本體的外層為管狀的密度較高的結皮層,所述結皮層內設有與所述結皮層一體成型的密度較低的發泡層,所述結皮層的密度為0.8-1.8g/cm3,所述發泡層的密度為0.4-1.0g/cm3。
2.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建筑支撐用新型墊枋,其特征在于:以所述墊枋使用時的上方為上方,所述發泡層設于所述結皮層內靠近上方的一半空間內,所述結皮層內靠近下方的一半空間內設有與所述結皮層一體成型的塑料筋板,所述塑料筋板的密度為0.8-1.Sg/cm3,多個所述塑料筋板之間形成多個減重孔。
3.根據權利要求2所述的建筑支撐用新型墊枋,其特征在于:所述發泡層與所述塑料筋板之間設有與所述結皮層一體成型的塑料隔板,所述塑料隔板的密度為0.8-1.8g/cm3。
4.根據權利要求3所述的建筑支撐用新型墊枋,其特征在于:所述塑料筋板與所述結皮層之間連接處、所述塑料筋板與所述塑料隔板之間連接處均為斜面或弧面過渡結構。
5.根據權利要求2、3或4所述的建筑支撐用新型墊枋,其特征在于:多個所述塑料筋板之間在徑向截面方向為網格結構。
6.根據權利要求1-4中任何一項所述的建筑支撐用新型墊枋,其特征在于:所述塑料本體外包覆有條狀且有軸向中心通孔的鋼帶,所述鋼帶的兩端均開口。
7.根據權利要求6所述的建筑支撐用新型墊枋,其特征在于:以所述墊枋使用時的上方為上方,所述鋼帶的上面板的中部設有軸向開口。
8.根據權利要求7所述的建筑支撐用新型墊枋,其特征在于:所述鋼帶的上面板的兩個軸向開口邊緣均向下彎折形成扣條,所述塑料本體的上表面上設有兩個軸向凹槽,兩個所述扣條分別置于兩個所述軸向凹槽內,所述軸向凹槽的槽壁為所述結皮層。
9.根據權利要求1-4中任何一項所述的建筑支撐用新型墊枋,其特征在于:所述高分子材料為聚乙烯、聚丙烯或聚氯乙烯。
【文檔編號】E04G9/00GK203961268SQ201420266479
【公開日】2014年11月26日 申請日期:2014年5月23日 優先權日:2014年5月23日
【發明者】傅環辰, 王琴 申請人:王琴, 傅環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