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實用新型涉及建筑模板技術領域,具體為一種穩定型建筑塑料模板。
背景技術:
塑料建筑模板是一種新型建筑模板,是繼木模板、組合鋼模板、竹木膠合模板、全鋼大模板之后又一新型換代產品。能完全取代傳統的鋼模板、木模板、方木,節能環保,攤銷成本低。塑料建筑模板周轉次數能達到30次以上,還能回收再造。溫度適應范圍大,規格適應性強,可鋸、鉆,使用方便。雖然塑料建筑模板優點眾多,但與傳統的木質模板或鋼模板相比,還存在一些缺點。國內塑料建筑模板行業正處于發展階段,生產技術還不夠成熟,存在著模板偏重,易破碎,強度低,握釘力不強等問題;且傳統的塑料模板的澆模成型時,塑料模板的邊端容易發生變形,甚至出現起卷現象,大大降低了塑料模板的結構穩定性。
技術實現要素:
本實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種結構布置合理,整體強度和剛度得到提高,承載能力強,避免模板邊沿變形起卷,保證整體穩定性能的穩定型建筑塑料模板,以解決上述背景技術中提出的問題。
為實現上述目的,本實用新型提供如下技術方案:
一種穩定型建筑塑料模板,包括相互平行設置的上層板和下層板,所述上層板與下層板之間從上至下設置有至少一層水平加強板,所述上層板與下層板之間之間從左至右依次設置有多個豎加強筋,水平加強板和豎加強筋相互交錯設置,所述水平加強板、豎加強筋與上層板、下層板之間構成方形孔,位于上層板與下層板的兩端設置有豎向設置的留站筋。
優選的,所述水平加強板的厚度為1~4mm。
優選的,所述豎加強筋的厚度為2~5mm。
優選的,所述上層板、下層板、水平加強板、豎加強筋和留站筋均為一體成型。
與現有技術相比,本實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上層板與下層板之間從上至下設置有至少一層水平加強板,所述上層板與下層板之間之間從左至右依次設置有多個豎加強筋,所述水平加強板、豎加強筋與上層板、下層板之間構成方形孔,采用方形孔結構可以大大減輕模板的整體重量,同時也使得模板的整體剛度和強度更高,確保結構更加牢固可靠;位于上層板與下層板的兩端設置有豎向設置的留站筋,大大方便了模板的脫模,避免澆筑成型時模板邊沿變形起卷,保證了模板的整體穩定性能。本實用新型結構布置合理,整體強度和剛度得到提高,承載能力強,避免模板邊沿變形起卷,保證整體穩定性能。
附圖說明
圖1為一種穩定型建筑塑料模板的結構示意圖。
圖中:1-上層板,2-下層板,3-水平加強板,4-豎加強筋,5-方形孔,6-留站筋。
具體實施方式
下面將結合本實用新型實施例中的附圖,對本實用新型實施例中的技術方案進行清楚、完整地描述,顯然,所描述的實施例僅僅是本實用新型一部分實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實施例。基于本實用新型中的實施例,本領域普通技術人員在沒有做出創造性勞動前提下所獲得的所有其他實施例,都屬于本實用新型保護的范圍。
請參閱圖1,本實用新型提供一種技術方案:一種穩定型建筑塑料模板,包括相互平行設置的上層板1和下層板2,所述上層板1與下層板2之間從上至下設置有至少一層水平加強板3,所述上層板1與下層板2之間之間從左至右依次設置有多個豎加強筋4,水平加強板3和豎加強筋4相互交錯設置,所述水平加強板3、豎加強筋4與上層板1、下層板2之間構成方形孔5,位于上層板1與下層板2的兩端設置有豎向設置的留站筋6,所述水平加強板3的厚度為1~4mm,所述豎加強筋4的厚度為2~5mm,所述上層板1、下層板2、水平加強板3、豎加強筋4和留站筋6均為一體成型。
本實用新型的工作原理是:上層板1與下層板2之間從上至下設置有至少一層水平加強板3,所述上層板1與下層板2之間之間從左至右依次設置有多個豎加強筋4,所述水平加強板3、豎加強筋4與上層板1、下層板2之間構成方形孔5,采用方形孔5結構可以大大減輕模板的整體重量,同時也使得模板的整體剛度和強度更高,確保結構更加牢固可靠;位于上層板1與下層板2的兩端設置有豎向設置的留站筋6,大大方便了模板的脫模,避免澆筑成型時模板邊沿變形起卷,保證了模板的整體穩定性能。
對于本領域技術人員而言,顯然本實用新型不限于上述示范性實施例的細節,而且在不背離本實用新型的精神或基本特征的情況下,能夠以其他的具體形式實現本實用新型。因此,無論從哪一點來看,均應將實施例看作是示范性的,而且是非限制性的,本實用新型的范圍由所附權利要求而不是上述說明限定,因此旨在將落在權利要求的等同要件的含義和范圍內的所有變化囊括在本實用新型內。不應將權利要求中的任何附圖標記視為限制所涉及的權利要求。
此外,應當理解,雖然本說明書按照實施方式加以描述,但并非每個實施方式僅包含一個獨立的技術方案,說明書的這種敘述方式僅僅是為清楚起見,本領域技術人員應當將說明書作為一個整體,各實施例中的技術方案也可以經適當組合,形成本領域技術人員可以理解的其他實施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