預應力張拉裝置制造方法
【專利摘要】本實用新型公開了一種預應力張拉裝置,包括錨墊板、固定于錨墊板上的工作錨具、部分嵌于工作錨具中的工作夾片、張拉組件和輔助錨固組件。輔助錨固組件包括第一千斤頂;第一千斤頂的第一端設有擠壓板,該擠壓板的擠壓面與工作夾片接觸,第一千斤頂的第二端固定有第一工具錨具和第一工具夾片。張拉組件對體外束進行張拉時,第一工具夾片在體外束移動時產生摩擦力,工作夾片在體外束移動時不產生摩擦力;在體外束的張拉力達到限定要求后,第一千斤頂中的回程油路控制擠壓板將工作夾片全部擠入工作錨具中,以使工作夾片將體外束錨固。本實用新型能夠有效防止工作夾片和體外束在張拉時均不受損壞。
【專利說明】預應力張拉裝置
【技術領域】
[0001 ] 本實用新型涉及土木工程施工設備領域,具體涉及一種預應力張拉裝置。
【背景技術】
[0002]體外預應力是后張預應力體系的重要分支之一,國際預應力協會(FIP)于1996年將體外預應力定義為體外索結構布置在混凝土截面之外的預應力。體外預應力具有諸如截面尺寸小、施工簡單、質量容易保證等優點,更重要的是體外索可以替換,重張拉。
[0003]在工程結構件承受外載荷之前,需對受拉模塊中的體外索(如鋼絞線等)進行預應力張拉,以提高工程結構件的抗彎能力和剛度,推遲裂縫出現的時間,增加工程結構件的耐久性。
[0004]圖1示出了現有預應力張拉裝置的結構示意圖。如圖1所示,預應力張拉裝置包括工作錨具101、工作夾片102、限位板103、千斤頂104、工具錨具105和工具夾片106。工作錨具101和工作夾片102均用于將錨固體外束鋼絞線107錨固于錨墊板110上。工作夾片102上設有倒齒,用于避免體外束鋼絞線107在張拉后回縮。工具錨具105和工具夾片106用于在張拉鋼絞線時利用千斤頂104卡住鋼絞線,使千斤頂104的張拉力傳遞到鋼絞線上,在張拉結束后工具夾片106可回收進行重復使用。限位板103用于防止鋼絞線張拉時,工作夾片102由于受摩擦力而退出錨具。
[0005]當上述結構的預應力張拉裝置存在如下兩個問題:
[0006]1、工作夾片在受到千斤頂的張拉力時,工作夾片上的倒齒會與鋼絞線產生劇烈的摩擦,工作夾片與鋼絞線均會受到不同程度的損壞,縮短工作夾片與鋼絞線的使用壽命。
[0007]2、為使鋼絞線不易腐蝕,現有應用于體外預應力的鋼絞線的表面均會涂覆環氧樹脂層。但由于鋼絞線在受到千斤頂的張拉力時會與工作夾片上的倒齒產生較大摩擦力,則涂覆于鋼絞線表面的環氧樹脂就容易破壞并殘留于工作夾片的倒齒內,致使鋼絞線錨固時產生滑動,進而造成應力的極大損失。
[0008]因此有必要提供一種能夠防止工作夾片和鋼絞線在張拉時均不受損壞的預應力張拉裝置。
實用新型內容
[0009]本實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種預應力張拉裝置,以解決【背景技術】中現有預應力張拉裝置的存在的問題,本實用新型能夠實現工作夾片和鋼絞線在張拉時不受損壞。
[0010]為了解決上述技術問題,本實用新型提供如下技術方案:
[0011]一種預應力張拉裝置,包括沿體外束軸心方向依次設置的錨墊板、固定于錨墊板上的工作錨具、部分嵌于工作錨具中的工作夾片和用于張拉所述體外束的張拉組件,其特征在于,在所述工作夾片和張拉組件之間還設有:輔助錨固組件;
[0012]所述輔助錨固組件包括第一千斤頂;第一千斤頂的第一端設有擠壓板,該擠壓板的擠壓面與所述工作夾片接觸,第一千斤頂的第二端固定有第一工具錨具和第一工具夾片;由所述工作夾片穿出的體外束經擠壓板、第一工具錨具和第一工具夾片穿出后進入所述張拉組件中并由所述張拉組件錨固;
[0013]所述張拉組件對所述體外束進行張拉時,第一工具夾片在所述體外束移動時產生摩擦力,所述工作夾片在所述體外束移動時不產生摩擦力;在體外束的張拉力達到限定要求后,第一千斤頂中的回程油路控制擠壓板將所述工作夾片全部擠入所述工作錨具中,以使所述工作夾片將體外束錨固。
[0014]優選地,第一千斤頂中靠近第一端的內表面開有沿第一千斤頂軸心方向具有一定長度的周向容置槽,所述擠壓板的邊緣嵌合于所述周向容置槽中,所述擠壓板在所述周向容置槽中移動并在所述擠壓板將所述工作夾片擠入所述工作錨具中時阻擋所述擠壓板繼續移動。
[0015]作為優選方案,第一千斤頂的第一端設有第一凹槽,第一千斤頂通過第一凹槽卡固于所述工作錨具的端部。
[0016]優選地,在所述張拉組件進行張拉之前或進行張拉時,所述工作夾片嵌入工作錨具中的長度為所述工作夾片總長度的1/4?1/3。
[0017]優選地,所述張拉組件包括第二千斤頂、第二工具錨具和第二工具夾片;
[0018]第二千斤頂的第二端固定第二工具錨具,第二工具夾片固定于第二工具錨具上;第二千斤頂的第一端設有容置第一工具錨具的第二凹槽;其中,第二千斤頂中靠近第一千斤頂的一端為第一端,遠離第一千斤頂的一端為第二端;
[0019]第一千斤頂的張拉油路與第二千斤頂的張拉油路平行但運動方向相反。
[0020]進一步地,在第一工具夾片和第二千斤頂的第二凹槽之間設有:限位板,
[0021]所述限位板的第一端設有第三凹槽和第四凹槽,第三凹槽使所述限位板卡固于第一工具錨具上,第一工具夾片容置于第四凹槽中;所述限位板的第二端端面與第二千斤頂中第二凹槽的底面相貼。
[0022]優選地,所述工作夾片為圓臺形,由三片分夾片組成,所述工作夾片與體外束的接觸面開有倒齒形螺紋,所述工作夾片上開有彈性槽。
[0023]所述第一工具夾片和第二工具夾片均為圓臺形,由三片分夾片組成的工具夾片,第一工具夾片和第二工具夾片與體外束的接觸面均開有鋸齒形螺紋。
[0024]由以上技術方案可知,本實用新型中的張拉組件對體外束進行張拉時,工作夾片在體外束移動時與體外束不會產生摩擦力,在體外束的張拉力達到限定要求后,第一千斤頂中的回程油路控制擠壓板將工作夾片擠入工作錨具中,以工作夾片將體外束牢牢錨固。因此,本實用新型能夠有效防止工作夾片和體外束在張拉時均不受損壞。
【專利附圖】
【附圖說明】
[0025]為了更清楚地說明本實用新型實施例中的技術方案,下面將對實施例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圖作簡單地介紹,顯而易見地,對于本領域普通技術人員而言,在不付出創造性勞動性的前提下,還可以根據這些附圖獲得其它的附圖。
[0026]圖1示出了現有預應力張拉裝置的結構示意圖;
[0027]圖2示出了本實用新型中作為優選實施例的預應力張拉裝置的結構示意圖。
【具體實施方式】
[0028]下面將結合本實用新型實施例中的附圖,對本實用新型實施例中的技術方案進行清楚、完整的描述,顯然,所描述的實施例僅僅是本實用新型一部分實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實施例。基于本實用新型中的實施例,本領域普通技術人員在沒有作出創造性勞動前提下所獲得的所有其他實施例,都屬于本實用新型保護的范圍。
[0029]圖2示出了本實用新型中作為優選實施例的預應力張拉裝置的結構示意圖。如圖2所示,預應力張拉裝置包括穿接在體外束I上的錨墊板2、工作錨具3、工作夾片4、輔助錨固組件和用于張拉所述體外束的張拉組件。錨墊板2、工作錨具3、工作夾片4、輔助錨固組件和張拉組件沿體外束軸心方向依次設置。錨墊板2固定于工程結構件上。工作錨具3固定于錨墊板2上。在張拉組件工作之前或工作過程中,工作夾片4中的一部分嵌于工作錨具3中。優選地,在張拉組件進行張拉之前或張拉過程中,所述工作夾片嵌入工作錨具中的長度為工作夾片總長度的1/4?1/3。張拉組件用于對體外束進行張拉。
[0030]輔助錨固組件包括第一千斤頂6。第一千斤頂的第一端設有擠壓板5,該擠壓板的擠壓面與工作夾片接觸;第一千斤頂的第二端固定有第一工具錨具7和第一工具夾片8。由工作夾片4穿出的體外束I經擠壓板5、第一工具錨具7和第一工具夾片8穿出后進入張拉組件中并由張拉組件錨固。在本申請中,擠壓板的作用有兩個:在張拉組件在對體外束進行張拉時,用于限制工作夾片移動;在對體外束的張拉結束后,用于在第一千斤頂回程油路的作用下擠壓工作夾片,使工作夾片穿入工作錨具后圍成的圓柱形的空腔直徑變小,以較好地錨固體外束。
[0031]優選地,第一千斤頂的第一端設有第一凹槽,第一千斤頂通過第一凹槽卡固于工作錨具的端部。
[0032]優選地,第一千斤頂中在靠近第一端的內表面開有沿第一千斤頂軸心方向具有一定長度的周向容置槽13,擠壓板的邊緣嵌合于周向容置槽13中。擠壓板在周向容置槽中移動并在擠壓板將工作夾片擠入工作錨具中時阻擋擠壓板繼續移動。
[0033]作為優選方案,本實用新型中的張拉組件包括第二千斤頂10、第二工具錨具11和第二工具夾片12。第二千斤頂10的第二端固定第二工具錨具11,第二工具夾片12固定于第二工具錨具11上。第二千斤頂的第一端設有容置第一工具夾片的第二凹槽。其中,第二千斤頂中靠近第一千斤頂的一端為第一端,遠離第一千斤頂的一端為第二端。第一千斤頂的張拉油路與第二千斤頂的張拉油路平行但運動方向相反。
[0034]進一步地,在第一工具夾片和第二千斤頂的第二凹槽之間還設有限位板9。限位板9的第一端設有第三凹槽和第四凹槽,第三凹槽使限位板卡固于第一工具錨具上,第一工具夾片容置于第四凹槽中。限位板的第二端端面與第二千斤頂中第二凹槽的底面相貼。此處限位板的作用為將第一工作夾片限制于第四凹槽中,以防止第一工作夾片由第一工具錨具中穿出。
[0035]本實用新型中的工作夾片4在張拉結束后與工作錨具3共同受力,張拉完畢后留在錨具上,為永久性使用材料。第一工具夾片7和第二工具夾片8在體外束進行張拉時,分別與其穿入的工具錨具共同受力,即第一工具夾片與第一工作錨具共同受力,第二工具夾片與第二工作錨具共同受力,張拉完畢后可以取下,第一工具夾片和第二工具夾片可重復使用。
[0036]優選地,作為各實施例中的優選實施例,本實用新型中的工作夾片選用圓臺形,由三片分夾片組成的工作夾片。工作夾片與體外束的接觸面開有倒齒形螺紋,工作夾片上開有彈性槽。
[0037]第一工具夾片和第二工具夾片均選用圓臺形且由三片分夾片組成的工具夾片。第一工具夾片和第二工具夾片與體外束的接觸面均開有鋸齒形螺紋。
[0038]下面對本實用新型的工作過程進行詳細闡述。
[0039]利用第二千斤頂對體外束進行整體張拉。第二千斤頂通過張拉油路對體外束進行張拉時,第二工具夾片夾緊體外束,故第二工具夾片處于受力狀態,而工作夾片和第一工具夾片由于不需加緊體外束而不受應力的作用。在第二千斤頂完成張拉行程進行回程過程中,第一千斤頂處于張拉行程,因此第一工具夾片處于受力狀態,而第二工具夾片不受應力的作用。
[0040]當第二千斤頂的一個張拉回合不能滿足張拉要求時,需要進行張拉倒頂直至張拉力符合要求。在利用第二千斤頂進行張拉時,工作過程與上述第二千斤頂進行第一張拉時工作過程相同,只是在第二千斤頂進行回程時,第二工具夾片需使用圓管對第二工具錨具和第二工具夾片進行緊固;重復張拉直至體外束的張拉力達到設計張拉力。在設計張拉力達到設計要求后,利用第一千斤頂的張拉油路控制擠壓板對工作夾片進行擠壓,直至工作夾片將體外束錨固。
[0041]當第一千斤頂的油表讀數突然增大,擠壓板擠壓工作夾片,使其剝落體外束的環氧樹脂保護層并與體外束中的鋼絲嚴密接觸時,此時應立即停止第一千斤頂的泵油并緩慢回油反頂,使擠壓板回位。隨后第二千斤頂緩慢回油反頂,使工作夾片對體外束逐漸加大施加的應力,進行高質量錨固。錨固體外束后,擰緊工作錨具的螺絲鎖死工作夾片,完成全部錨固工作。
[0042]由以上技術方案可知,本實用新型中的張拉組件對體外束進行張拉時,工作夾片在體外束移動時與體外束不會產生摩擦力,在體外束的張拉力達到限定要求后,第一千斤頂中的回程油路控制擠壓板將工作夾片全部擠入工作錨具中,以工作夾片將體外束牢牢錨固。因此,本實用新型能夠有效防止工作夾片和體外束在張拉時均不受損壞。
[0043]以上所述的本實用新型實施方式,并不構成對本實用新型保護范圍的限定。任何在本實用新型的精神和原則之內所作的修改、等同替換和改進等,均應包含在本實用新型的保護范圍之內。
【權利要求】
1.一種預應力張拉裝置,包括沿體外束軸心方向依次設置的錨墊板、固定于錨墊板上的工作錨具、部分嵌于工作錨具中的工作夾片和用于張拉所述體外束的張拉組件,其特征在于,在所述工作夾片和張拉組件之間還設有:輔助錨固組件; 所述輔助錨固組件包括第一千斤頂;第一千斤頂的第一端設有擠壓板,該擠壓板的擠壓面與所述工作夾片接觸,第一千斤頂的第二端固定有第一工具錨具和第一工具夾片;由所述工作夾片穿出的體外束經擠壓板、第一工具錨具和第一工具夾片穿出后進入所述張拉組件中并由所述張拉組件錨固; 所述張拉組件對所述體外束進行張拉時,第一工具夾片在所述體外束移動時產生摩擦力,所述工作夾片在所述體外束移動時不產生摩擦力;在體外束的張拉力達到限定要求后,第一千斤頂中的回程油路控制擠壓板將所述工作夾片全部擠入所述工作錨具中,以使所述工作夾片將體外束錨固。
2.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預應力張拉裝置,其特征在于,第一千斤頂中靠近第一端的內表面開有沿第一千斤頂軸心方向具有一定長度的周向容置槽,所述擠壓板的邊緣嵌合于所述周向容置槽中,所述擠壓板在所述周向容置槽中移動并在所述擠壓板將所述工作夾片擠入所述工作錨具中時阻擋所述擠壓板繼續移動。
3.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預應力張拉裝置,其特征在于,第一千斤頂的第一端設有第一凹槽,第一千斤頂通過第一凹槽卡固于所述工作錨具的端部。
4.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預應力張拉裝置,其特征在于,在所述張拉組件進行張拉之前或進行張拉時,所述工作夾片嵌入工作錨具中的長度為所述工作夾片總長度的1/4?1/3。
5.根據權利要求1至4中任一所述的預應力張拉裝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張拉組件包括第二千斤頂、第二工具錨具和第二工具夾片; 第二千斤頂的第二端固定第二工具錨具,第二工具夾片固定于第二工具錨具上;第二千斤頂的第一端設有容置第一工具錨具的第二凹槽;其中,第二千斤頂中靠近第一千斤頂的一端為第一端,遠離第一千斤頂的一端為第二端; 第一千斤頂的張拉油路與第二千斤頂的張拉油路平行但運動方向相反。
6.根據權利要求5中所述的預應力張拉裝置,其特征在于,在第一工具夾片和第二千斤頂的第二凹槽之間設有:限位板, 所述限位板的第一端設有第三凹槽和第四凹槽,第三凹槽使所述限位板卡固于第一工具錨具上,第一工具夾片容置于第四凹槽中;所述限位板的第二端端面與第二千斤頂中第二凹槽的底面相貼。
7.根據權利要求5所述的預應力張拉裝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工作夾片為圓臺形,由三片分夾片組成,所述工作夾片與體外束的接觸面開有倒齒形螺紋,所述工作夾片上開有彈性槽。
8.根據權利要求5所述的預應力張拉裝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工具夾片和第二工具夾片均為圓臺形,由三片分夾片組成的工具夾片,第一工具夾片和第二工具夾片與體外束的接觸面均開有鋸齒形螺紋。
【文檔編號】E04G21/12GK204081520SQ201420403007
【公開日】2015年1月7日 申請日期:2014年7月21日 優先權日:2014年7月21日
【發明者】李春盛, 劉利軍, 趙斌, 王書濤, 張愛民, 盧明智, 葉雄濤, 石峰, 黃林全, 李發瑞, 鄒艷萍, 苗慶海, 羅翔, 李東旭, 趙瓊, 姜博文, 鄒大鵬, 荊韋冰, 馬德華, 劉寶全 申請人:中交三公局第一工程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