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種非預應力疊合板與支座的連接結構的制作方法
【專利摘要】本實用新型公開了一種非預應力疊合板與支座的連接結構,包括非預應力疊合板和支座,所述的非預應力疊合板包括預制層和現澆層,在預制層內另設有直徑小于等于6mm,強度為一級的錨固鋼筋,所述的錨固鋼筋伸出預制層的端部。與現有技術相比,本實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預制層受力鋼筋的長度小于等于預制層的長度,在預制層內另設有直徑小于等于6mm,強度為一級的錨固鋼筋,由于直徑小于等于6mm,強度為一級的錨固鋼筋較軟易于現場手工操作,吊裝就位過程中可有效避讓支座中的支座鋼筋,同時能可靠地錨入支座內,方便施工,使吊裝效率得到提高。
【專利說明】一種非預應力疊合板與支座的連接結構
【技術領域】
[0001]本實用新型屬于工程建設領域,涉及一種非預應力疊合板與支座的連接方法的改進,尤其涉及一種非預應力疊合板與支座的連接結構。
【背景技術】
[0002]預制非預應力疊合板是預制裝配結構體系中重要的預制裝配構件,同時預制非預應力疊合板即可作為樓板的底模,又可以與其上的現澆層疊合為整體形成鋼筋混凝土板構件,預制非預應力疊合板的使用大大減少了樓板的現場支模工作量。
[0003]由于結構抗震構造的要求,樓板與周邊的支座:如支撐的梁或墻,必須有可靠的連接,以保證在地震作用下結構的抗震性能。故根據構造要求需要將預制非預應力疊合板下部鋼筋伸出板邊并錨入周邊的支座內:及混凝土梁或剪力墻等。
[0004]疊合混凝土樓板與現澆混凝土樓板的最大差異在于板下部鋼筋與作為板支座的梁或墻的連接方式。當預制非預應力疊合板與預制疊合梁拼裝時,板下部鋼筋和梁箍筋均已定位,易出現非預應力疊合板和支座的鋼筋相撞,現場吊裝就位施工困難的情況。
[0005]一般情況下鋼筋混凝土板支座下部混凝土在正常使用過程中為受壓狀態,并不需要將板底鋼筋全部伸入周邊支座內。但抗震設計的構造要求板底與周邊支座:支撐的梁或墻,應有鋼筋拉結。
實用新型內容
[0006]本實用新型需要解決的上述問題是針對上述現有技術易出現鋼筋相撞,現場吊裝就位施工困難的不足,而提供一種易于現場手工操作,吊裝就位過程中可有效避讓支座中的箍筋,同時能可靠地錨入支座梁內,方便施工,使吊裝效率得到提高非預應力疊合板與支座的連接結構。
[0007]為解決上述技術問題,本實用新型采用的技術方案是:
[0008]一種非預應力疊合板與支座的連接結構,包括非預應力疊合板和支座,所述的非預應力疊合板包括預制層和現澆層,所述的預制層的端部與支座垂直搭接,所述的預制層內設有直徑大于等于8_,強度大于等于三級的預制層受力鋼筋,所述的現澆層內設有現澆層鋼筋,現澆層鋼筋伸入支座內,并與支座鋼筋錨固連接,所述的預制層受力鋼筋的長度小于等于預制層的長度,在預制層內另設有直徑小于等于6mm,強度為一級的錨固鋼筋,所述的錨固鋼筋伸出預制層的端部,所述的錨固鋼筋與支座鋼筋錨固連接。
[0009]在所述的現澆層內另設有補強鋼筋,所述的補強鋼筋與支座鋼筋錨固連接。
[0010]所述的補強鋼筋伸出預制層的長度大于等于二分之一的支座的寬度。
[0011]所述的補強鋼筋設于預制層和現澆層之間。
[0012]所述的錨固鋼筋伸出預制層的長度大于等于二分之一的支座的寬度。
[0013]所述的錨固鋼筋與預制層受力鋼筋相互錨固。
[0014]與現有技術相比,本實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預制層受力鋼筋的長度小于等于預制層的長度,在預制層內另設有直徑小于等于6_,強度為一級的錨固鋼筋,所述的錨固鋼筋伸出預制層的端部,所述的錨固鋼筋與支座鋼筋錨固連接,由于直徑小于等于6_,強度為一級的錨固鋼筋較軟易于現場手工操作,吊裝就位過程中可有效避讓支座中的支座鋼筋,同時能可靠地錨入支座內,方便施工,使吊裝效率得到提高。
[0015]另外,在預制層和現澆層之間另設的補強鋼筋可以加固非預應力疊合板與支座之間的連接強度,使非預應力疊合板與支座滿足受力和構造要求。
【專利附圖】
【附圖說明】
[0016]圖1是本實用新型的非預應力疊合板與支座的連接結構的結構示意圖;
[0017]其中,1、非預應力疊合板,2、支座,3、預制層,4、現澆層,5、預制層受力鋼筋,6、現澆層鋼筋,7、支座鋼筋,8、錨固鋼筋,9、補強鋼筋。
【具體實施方式】
[0018]現在結合附圖對本實用新型作進一步詳細的說明。這些附圖均為簡化的示意圖,僅以示意方式說明本實用新型的基本結構,因此其僅顯示與本實用新型有關的構成。
[0019]如圖1所示,一種非預應力疊合板與支座的連接結構,包括非預應力疊合板I和支座2,所述的非預應力疊合板I包括預制層3和現澆層4,所述的預制層3的端部與支座2垂直搭接,所述的預制層3內設有直徑大于等于8mm,強度大于等于三級的預制層受力鋼筋5,所述的現澆層4內設有現澆層鋼筋6,現澆層鋼筋6伸入支座2內,并與支座鋼筋7錨固連接,所述的預制層受力鋼筋5的長度小于等于預制層3的長度,在預制層3內另設有直徑小于等于6_,強度為一級的錨固鋼筋8,所述的錨固鋼筋8伸出預制層3的端部,所述的錨固鋼筋8與支座鋼筋7錨固連接。
[0020]在所述的現澆層4內另設有補強鋼筋9,所述的補強鋼筋9與支座鋼筋7錨固連接,可以加固非預應力疊合板I與支座2之間的連接強度,使非預應力疊合板I與支座2滿足受力和構造要求,安全可靠。
[0021]所述的補強鋼筋9伸出預制層3的長度大于等于二分之一的支座2的寬度,使得補強鋼筋9與支座2有足夠的連接長度,增強連接強度。
[0022]所述的補強鋼筋9設于預制層3和現澆層4之間,設置位置合理,保障連接強度。
[0023]所述的錨固鋼筋8伸出預制層3的長度大于等于二分之一的支座2的寬度,使得錨固鋼筋8與支座2有足夠的連接長度,增強連接強度。
[0024]所述的錨固鋼筋8與預制層受力鋼筋5相互錨固,增強連接強度。
[0025]與現有技術相比,本實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預制層受力鋼筋的長度小于等于預制層的長度,在預制層內另設有直徑小于等于6_,強度為一級的錨固鋼筋,所述的錨固鋼筋伸出預制層的端部,所述的錨固鋼筋與支座鋼筋錨固連接,由于直徑小于等于6_,強度為一級的錨固鋼筋較軟易于現場手工操作,吊裝就位過程中可有效避讓支座中的支座鋼筋,同時能可靠地錨入支座內,方便施工,使吊裝效率得到提高,體現了工業化建造的優勢,既節省了工期,又保證了質量。
[0026]另外,在預制層和現澆層之間另設的補強鋼筋可以加固非預應力疊合板與支座之間的連接強度,使非預應力疊合板與支座滿足受力和構造要求,安全可靠。
[0027]以上述依據本實用新型的理想實施例為啟示,通過上述的說明內容,相關工作人員完全可以在不偏離本項實用新型技術思想的范圍內,進行多樣的變更以及修改。本項實用新型的技術性范圍并不局限于說明書上的內容,必須要根據權利要求范圍來確定其技術性范圍。
【權利要求】
1.一種非預應力疊合板與支座的連接結構,包括非預應力疊合板和支座,所述的非預應力疊合板包括預制層和現澆層,所述的預制層的端部與支座垂直搭接,所述的預制層內設有直徑大于等于8_,強度大于等于三級的預制層受力鋼筋,所述的現澆層內設有現澆層鋼筋,現澆層鋼筋伸入支座內,并與支座鋼筋錨固連接,其特征在于:所述的預制層受力鋼筋的長度小于等于預制層的長度,在預制層內另設有直徑小于等于6_,強度為一級的錨固鋼筋,所述的錨固鋼筋伸出預制層的端部,所述的錨固鋼筋與支座鋼筋錨固連接。
2.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非預應力疊合板與支座的連接結構,其特征在于:在所述的現澆層內另設有補強鋼筋,所述的補強鋼筋與支座鋼筋錨固連接。
3.根據權利要求2所述的非預應力疊合板與支座的連接結構,其特征在于:所述的補強鋼筋伸出預制層的長度大于等于二分之一的支座的寬度。
4.根據權利要求2所述的非預應力疊合板與支座的連接結構,其特征在于:所述的補強鋼筋設于預制層和現澆層之間。
5.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非預應力疊合板與支座的連接結構,其特征在于:所述的錨固鋼筋伸出預制層的長度大于等于二分之一的支座的寬度。
6.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非預應力疊合板與支座的連接結構,其特征在于:所述的錨固鋼筋與預制層受力鋼筋相互錨固。
【文檔編號】E04B5/17GK204151902SQ201420405260
【公開日】2015年2月11日 申請日期:2014年7月22日 優先權日:2014年7月22日
【發明者】汪杰, 吳敦軍, 李寧, 殷寶才 申請人:南京長江都市建筑設計股份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