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發明涉及一種氣流導引及利用系統,特別是指一種應用在雙層幕墻中的氣流導引及利用系統。
背景技術:
眾所周知,雙層幕墻又稱熱通道幕墻、呼吸式幕墻、 通風式幕墻、節能幕墻等。其由內外兩層立面構造組成,形成一個室內外之間的空氣緩沖層。外層可由明框、隱框或點支式幕墻構成。內層可由明框、隱框幕墻、或具有開啟扇和檢修通道的門窗組成。也可以在一個獨立支承結構的兩側設置玻璃面層,形成空間距離較小的雙層立面構造。其內外幕墻之間形成一個相對封閉的空間。其下部有進風口,上部有排風口,可控制空氣在其間流動狀態。設有可控制的進風口、排風口、遮陽板和百葉等。雙層幕墻的主要作用在于,使建筑外層有效的適應自然的天氣變化,提高幕墻的保溫隔熱性能。提高幕墻的隔聲性能,改善室內條件。另外其隔聲防噪效果顯著。
雙層幕墻具有內、外兩層幕墻層,而兩層幕墻層之間必然會存在一個空腔,由于幕墻各個部分受太陽光照的強度不同其空腔中必然會存在著氣流,在具體實施的時候如果不將氣流從空腔中導出極容發生安全隱患,另外也會出現幕墻局部過熱的情況,而傳統技術中都是采用額外開設出風口的方式將氣流導出,但是當幕墻面積很大的時候就需要開設數量眾多的出風口才能夠實現氣流導出的目的,同時,傳統技術中只是簡單的將氣流進行導出,而完全沒有對其進行利用,進而造成風能的浪費,而此是為傳統技術的主要缺點。
技術實現要素:
本發明提供一種雙層幕墻中氣流導引及利用系統,其能夠對雙層幕墻中的氣流進行引導并加以利用,而此是為本發明的主要目的。
本發明所采用的技術方案為: 一種雙層幕墻中氣流導引及利用系統,其包括內層幕墻、外層幕墻以及中央懸臂,該中央懸臂包括內部連接端以及外部連接端,該內部連接端以及該外部連接端分別位于該中央懸臂的兩端部,該內層幕墻與該內部連接端相連接,該外層幕墻與該外部連接端相連接,借助該中央懸臂將該內層幕墻以及該外層幕墻同時掛設在建筑物的鋼結構上,并在該內層幕墻與該外層幕墻之間形成一空腔,該中央懸臂位于該空腔中。
該空腔與風道相連接,該風道連接在該空腔與建筑物電梯井之間,該空腔中所產生的氣流直接通過該風道被引導到該建筑物電梯井中,該風道中設置有風力發電機,該風道中的氣流作用在該風力發電機上,使該風力發電機能夠發電。
自上而下該建筑物電梯井同時通過若干個該風道與該空腔相連通,在該風道中設置有窄通道,該風力發電機設置在該窄通道中。
該外層幕墻包括墻面板以及隔斷板,其中,若干塊該墻面板彼此拼接在一起形成該外層幕墻,該隔斷板連接在該墻面板的內側,同時,該隔斷板設置在該空腔中,借助該隔斷板在該空腔中隔離形成若干氣流槽,通過該氣流槽能夠使該空腔中的氣流被順利引導到該風道中,該內層幕墻包括內墻面板,若干塊該內墻面板彼此拼接在一起形成該內層幕墻。
該隔斷板與該墻面板垂直,并且,該隔斷板設置在該墻面板的接縫位置。
該中央懸臂包括外爪頭、內爪頭以及連接桿,其中,該外爪頭以及該內爪頭分別設置在該連接桿的兩端,該外爪頭形成該外部連接端,該內爪頭形成該內部連接端。
該外爪頭包括外夾板以及內夾板,該外夾板夾設在該墻面板的外側面上,該內夾板夾設在該墻面板的內側面上,固定螺絲依次穿設在該外夾板、該墻面板以及該內夾板中,從而將三者固定連接在一起,在任意相鄰的兩塊該墻面板之間,并且在該外爪頭中填設有密封膠塊。
該內爪頭包括連接框體以及固定框,其中,該固定框通過螺絲固定在建筑物的鋼結構上,該連接框體包括兩塊側板、第一橫板以及第二橫板,兩塊該側板平行設置,該第一橫板以及該第二橫板平行設置在兩塊該側板之間,借助兩塊該側板與該第一橫板圍繞形成一連接腔,借助兩塊該側板與該第一橫板、該第二橫板圍繞形成一空腔,該空腔位于該第一橫板與該第二橫板之間,該固定框被罩設在該連接腔中,該固定框通過螺絲被固定連接在該第一橫板上,在該第二橫板上設置有凸臺,該連接桿固定連接在該凸臺中,分別在兩塊該側板的上下兩端部設置有卡槽,該卡槽中插設有密封條。
該連接桿包括外側連接臂以及內側連接臂,該外側連接臂與該內側連接臂通過轉軸樞接在一起,通過此種結構設計方便施工安裝,該外爪頭設置在該外側連接臂的端部,而該內爪頭設置在該內側連接臂的端部。
該隔斷板卡設在該外側連接臂中,該外側連接臂包括轉動臂以及卡接臂,該轉動臂與該卡接臂固定連接,其中,該卡接臂包括兩個臂體,兩個該臂體平行設置,并在兩個該臂體之間形成一夾持腔,該隔斷板被夾設在該夾持腔中,兩個該臂體上分別通過螺絲固定有臂板,通過該臂板能夠將該隔斷板穩定的夾設在該夾持腔中。
該內側連接臂包括樞接端以及插接端,其中該樞接端與該轉動臂樞接在一起,該插接端插設在該內爪頭的該凸臺中,該插接端上還套設有卡套,該卡套嵌設在該內墻面板中以固定相對位置。
本發明的有益效果為:因為一般建筑物外部的幕墻面積都比較大,所以雙層幕墻中形成的該空腔尺寸也比較大,因而在雙層幕墻內外或者各個部分之間存在溫差的時候該空腔中就會發生氣流運動,進而產生風能,在具體應用的時候,如果風能不能被引導并從該空腔中流出勢必會出現安全隱患以及其他諸多的問題,而傳統技術中都是采用額外開設出風口的方式將氣流導出,但是當幕墻面積很大的時候就需要開設數量眾多的出風口才能夠實現氣流導出的目的,同時,傳統技術中只是簡單的將氣流進行導出,而完全沒有對其進行利用,進而造成風能的浪費,本發明的技術中,通過在該風道中設置的該風力發電機能夠充分利用雙層幕墻中該空腔所產生的風能進行發電,達到因地制宜產生綠色電力的目的,值得強調的是,目前的大型建筑物中都配置有多臺電梯以及電梯井,且電梯井的尺寸都比較大,同時利用該風道將該空腔與多個電梯井相連通其排風效果理想。
附圖說明
圖1為本發明的結構示意圖。
圖2為本發明的俯視結構示意圖。
圖3為本發明連接框體的結構示意圖。
圖4為本發明的側視結構示意圖。
具體實施方式
如圖1至4所示,一種雙層幕墻中氣流導引及利用系統,其包括內層幕墻10、外層幕墻20以及中央懸臂30。
該中央懸臂30包括內部連接端31以及外部連接端32,該內部連接端31以及該外部連接端32分別位于該中央懸臂30的兩端部。
該內層幕墻10與該內部連接端31相連接,該外層幕墻20與該外部連接端32相連接。
借助該中央懸臂30將該內層幕墻10以及該外層幕墻20同時掛設在建筑物的鋼結構40上,并在該內層幕墻10與該外層幕墻20之間形成一空腔50,該中央懸臂30位于該空腔50中。
在具體實施的時候,因為一般建筑物外部的幕墻面積都比較大,所以雙層幕墻中形成的該空腔50尺寸也比較大,因而在雙層幕墻內外或者各個部分之間存在溫差的時候該空腔50中就會發生氣流運動,進而產生風能,在具體應用的時候,如果風能不能被引導并從該空腔50中流出勢必會出現安全隱患以及其他諸多的問題,而傳統技術中都是采用額外開設出風口的方式將氣流導出,但是當幕墻面積很大的時候就需要開設數量眾多的出風口才能夠實現氣流導出的目的,同時,傳統技術中只是簡單的將氣流進行導出,而完全沒有對其進行利用,進而造成風能的浪費。
該空腔50與風道60相連接,該風道60連接在該空腔50與建筑物電梯井70之間。
該空腔50中所產生的氣流直接通過該風道60被引導到該建筑物電梯井70中。
由于現在的高層建筑物中都會配置電梯,而電梯都是設置在電梯井中的,本發明利用風道直接將該空腔50與該建筑物電梯井70連通,在不額外增加進風口、出風口的情況下直接利用電梯井進行排風,能夠大大簡化建筑構造,降低幕墻成本。
該風道60中設置有風力發電機61,該風道60中的氣流作用在該風力發電機61上,使該風力發電機61能夠發電,該風力發電機61所產生的電力傳輸到建筑物中供人們使用。
本發明的技術中,通過在該風道60中設置的該風力發電機61能夠充分利用雙層幕墻中該空腔50所產生的風能進行發電,達到因地制宜產生綠色電力的目的,值得強調的是,目前的大型建筑物中都配置有多臺電梯以及電梯井,且電梯井的尺寸都比較大,同時利用該風道60將該空腔50與多個電梯井相連通其排風效果理想。
在具體實施的時候,自上而下該建筑物電梯井70同時通過若干個該風道60與該空腔50相連通。
在該風道60中設置有窄通道62,該風力發電機61設置在該窄通道62中以達到匯聚氣流充分發電的目的。
在具體實施的時候,該外層幕墻20包括墻面板21以及隔斷板22,其中,若干塊該墻面板21彼此拼接在一起形成該外層幕墻20,該隔斷板22連接在該墻面板21的內側,同時,該隔斷板22設置在該空腔50中。
借助該隔斷板22在該空腔50中隔離形成若干氣流槽221,通過該氣流槽221能夠使該空腔50中的氣流被順利引導到該風道60中,以提升氣流流動的速度以及流動效率。
在具體實施的時候,該隔斷板22與該墻面板21垂直,并且,該隔斷板22設置在該墻面板21的接縫位置。
該內層幕墻10包括內墻面板11,若干塊該內墻面板11彼此拼接在一起形成該內層幕墻10。
在具體實施的時候,該墻面板21、該隔斷板22以及該內墻面板11都由可以由鋼化夾膠玻璃制成,以提升幕墻的整體美觀效果。
在具體實施的時候,該中央懸臂30包括外爪頭33、內爪頭34以及連接桿35,其中,該外爪頭33以及該內爪頭34分別設置在該連接桿35的兩端,該外爪頭33形成該外部連接端32,該內爪頭34形成該內部連接端31。
該外爪頭33包括外夾板331以及內夾板332,該外夾板331夾設在該墻面板21的外側面上,該內夾板332夾設在該墻面板21的內側面上。
固定螺絲依次穿設在該外夾板331、該墻面板21以及該內夾板332中,從而將三者固定連接在一起。
該外爪頭33能夠同時將四塊該墻面板21固定在一起。
在任意相鄰的兩塊該墻面板21之間,并且在該外爪頭33中填設有密封膠塊333。
該內爪頭34包括連接框體341以及固定框342,其中,該固定框342通過螺絲固定在建筑物的鋼結構40上。
該連接框體341包括兩塊側板343、第一橫板344以及第二橫板345。
兩塊該側板343平行設置,該第一橫板344以及該第二橫板345平行設置在兩塊該側板343之間。
借助兩塊該側板343與該第一橫板344圍繞形成一連接腔346。
借助兩塊該側板343與該第一橫板344、該第二橫板345圍繞形成一空腔347,該空腔347位于該第一橫板344與該第二橫板345之間。
該固定框342被罩設在該連接腔346中,該固定框342通過螺絲被固定連接在該第一橫板344上,在該第二橫板345上設置有凸臺348,該連接桿35固定連接在該凸臺348中。
分別在兩塊該側板343的上下兩端部設置有卡槽349,該卡槽349中插設有密封條,以達到防水的作用。
該連接桿35包括外側連接臂36以及內側連接臂37,該外側連接臂36與該內側連接臂37通過轉軸38樞接在一起,通過此種結構設計方便施工安裝,該外爪頭33設置在該外側連接臂36的端部,而該內爪頭34設置在該內側連接臂37的端部。
該隔斷板22卡設在該外側連接臂36中,該外側連接臂36包括轉動臂361以及卡接臂362。
該轉動臂361與該卡接臂362固定連接,其中,該卡接臂362包括兩個臂體363,兩個該臂體363平行設置,并在兩個該臂體363之間形成一夾持腔,該隔斷板22被夾設在該夾持腔中。
兩個該臂體363上分別通過螺絲固定有臂板364,通過該臂板364能夠將該隔斷板22穩定的夾設在該夾持腔中。
該內側連接臂37包括樞接端以及插接端371,其中該樞接端與該轉動臂361樞接在一起,該插接端371插設在該內爪頭34的該凸臺348中。
該插接端371上還套設有卡套372,該卡套372嵌設在該內墻面板11中以固定相對位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