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實用新型涉及一種碳纖維布加固鋼筋混凝土梁,屬于加固鋼筋混凝土梁。
背景技術:
隨著社會經濟的快速發展,大城市用地緊張的問題日益加劇。尤其人口密集的大都市,其中心城區的土地供應壓力十分突出。為緩解這一矛盾,進行舊城或老舊小區等既有建筑的改造,對既有建筑地下空間利用成為現實需要。但是對已有建筑進行加層改造,技術的難點在于,加層以后原有的結構體系還能否滿足安全的要求,另外,加層后的構件與現有建筑構件之間能否形成可靠連接,和原有結構構件整體協調工作。
目前,對已有建筑構件的加固,往往是采用單一的加固形式,單一的加固形式往往只能起到單一的作用,對于加層改造中,既要加固已有構件又要形成整體的受力體系的問題沒法很好的解決,本實用新型提出一種多種加固方式組合的加固梁,該技術能夠較好地解決新增加固結構與原結構之間的連接和共同作用問題。
近年來,采用碳纖維片材對結構施加預應力進行增強加固的技術得到重視,形成了獨具特點的預應力碳纖維片材加固技術。該技術的優勢是發揮了碳纖維片材的高強性能,同時對結構施加主動預應力而提高了加固效果 ;改變了直接粘貼后被動承載的受力狀態,使材料的有效利用率顯著提高 ;對于梁式構件而言,可顯著提高其抗裂彎矩、延緩裂縫出現、抑制既有裂縫的發展、顯著減小裂縫寬度,從而改善結構的正常使用性能。
技術實現要素:
本實用新型要解決的技術問題克服現有的缺陷,提供一種碳纖維布加固鋼筋混凝土梁,通過設置U形箍扣,使碳纖維布加固層與橫梁梁體之間更加牢固,固定柱與橫梁梁體之間的夾角處設置了L型鋼錨板,兩個L型鋼錨板緊密連接,加強梁的強度,在碳纖維布加固層底部設置絕熱層,防止碳纖維遇高溫氧化。
為了解決上述技術問題,本實用新型提供了如下的技術方案:
一種碳纖維布加固鋼筋混凝土梁,包括固定柱、L型鋼錨板與U形箍扣,所述固定柱頂部連接橫梁梁體,所述固定柱兩側通過穿柱錨桿貫穿連接兩個L 型鋼錨板,所述橫梁梁體底部通過粘結層連接碳纖維布加固層,所述碳纖維布加固層底部連接絕熱層,所述U形箍扣兩側通過錨栓連接橫梁梁體,所述 L 型鋼錨板一側通過穿梁錨桿貫穿連接橫梁梁體與頂部鋼板。
進一步而言,所述L 型鋼錨板的兩個互相垂直的板面之間連接加強筋。
進一步而言,所述絕熱層采用防火材質。
進一步而言,所述碳纖維加固層采用的是 PAN 基小絲束 I 級碳纖維布。
進一步而言,所述穿梁錨桿與穿柱錨桿數量均為至少兩個。
本實用新型有益效果:通過設置U形箍扣,使碳纖維布加固層與橫梁梁體之間更加牢固,固定柱與橫梁梁體之間的夾角處設置了L型鋼錨板,兩個L型鋼錨板緊密連接,加強梁的強度,在碳纖維布加固層底部設置絕熱層,防止碳纖維遇高溫氧化。
附圖說明
附圖用來提供對本實用新型的進一步理解,并且構成說明書的一部分,與本實用新型的實施例一起用于解釋本實用新型,并不構成對本實用新型的限制。
圖1是本實用新型一種碳纖維布加固鋼筋混凝土梁結構圖。
圖2是本實用新型一種碳纖維布加固鋼筋混凝土梁U形箍扣結構圖。
圖中標號:1、固定柱;2、L型鋼錨板;3、U形箍扣;4、橫梁梁體;5、粘結層;6、碳纖維布加固層;7、絕熱層;8、錨栓;9、穿梁錨桿;10、頂部鋼板;11、穿柱錨桿;12、加強筋。
具體實施方式
以下結合附圖對本實用新型的優選實施例進行說明,應當理解,此處所描述的優選實施例僅用于說明和解釋本實用新型,并不用于限定本實用新型。
如圖1-圖2所示,一種碳纖維布加固鋼筋混凝土梁,包括固定柱1、L型鋼錨板2與U形箍扣3,所述固定柱1頂部連接橫梁梁體4,所述固定柱1兩側通過穿柱錨桿11貫穿連接兩個L 型鋼錨板2,所述橫梁梁體4底部通過粘結層5連接碳纖維布加固層6,所述碳纖維布加固層6底部連接絕熱層7,所述U形箍扣3兩側通過錨栓8連接橫梁梁體4,所述 L 型鋼錨板2一側通過穿梁錨桿9貫穿連接鋼筋混凝土梁4與頂部鋼板10。
更具體而言,所述L 型鋼錨板2的兩個互相垂直的板面之間連接加強筋12,使固定柱1與橫梁梁體4之間更加牢固。更具體而言,所述絕熱層7采用防火材質,在碳纖維布加固層底部設置絕熱層7,防止碳纖維遇高溫氧化。
更具體而言,所述碳纖維加固層 6 采用的是 PAN 基小絲束 I 級碳纖維布,加強梁的強度。
更具體而言,所述穿梁錨桿9與穿柱錨桿11數量均為至少兩個,使連接更加牢靠。
本實用新型改進于:通過設置U形箍扣,使碳纖維布加固層6與橫梁梁體4之間更加牢固,固定柱1與橫梁梁體4之間的夾角處設置了L型鋼錨板2,兩個L型鋼錨板2緊密連接,加強梁的強度,在碳纖維布加固6層底部設置絕熱層7,防止碳纖維遇高溫氧化。
以上為本實用新型較佳的實施方式,本實用新型所屬領域的技術人員還能夠對上述實施方式進行變更和修改,因此,本實用新型并不局限于上述的具體實施方式,凡是本領域技術人員在本實用新型的基礎上所作的任何顯而易見的改進、替換或變型均屬于本實用新型的保護范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