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實用新型涉及一種張弦結構,張弦梁和建筑。
背景技術:目前例如廠房、大型開放式的菜市場、臨時性的帶有大跨距頂棚的車場等具有大跨距頂棚、屋面的設施,其主體結構普遍是磚木結構、磚混結構、鋼筋混凝土結構或者鋼結構。這類結構普遍要使用橫梁作為例如頂棚的基礎架構,據基礎架構再搭建其他附屬設施。受橫梁自重比較大和自身剛性的影響,例如頂棚的跨距會受到很大的限制。此外,即便是施工速度比較快的鋼結構,其施工周期仍然會比較長,并且對地基的要求比較高。為適應現有土木工程對大跨度鋼結構的需要,在例如中國專利文獻CN101196015A中,其公開了一種張弦梁,其基礎架構是水平設置的剛性梁,然后在剛性梁的下側鉸接有多根撐桿,撐桿的下端通過索夾具與拉索固定連接。其中拉鎖經張拉后,兩端分別與剛性梁的兩端固定連接,整體形成一種弓形結構,從而使剛性梁因自重所產生的撓曲變形受到一定程度的抑制,而相比于傳統的剛性梁具有相對較大的跨距。中國專利文獻CN102199939A公開了一種弦支梁(又稱張弦桁架)結構,是一種典型的半剛性結構體系,通過復雜的主索、次索及斜索體系改變整體弦支結構的傳力路徑及其應力分布狀況,從而使弦支梁結構整體受力均勻而提高跨度。由于該類梁仍然屬于半剛性梁,其中的“半”指其中的網格梁,主體自重仍然較大。此外,應力分布的均衡在于各索之間的受力形式,調整起來相對比較麻煩。此外,在例如大型體育場所所使用的穹頂結構,有些跨距達上百米,甚至更長,實現大跨距的主要結構也是使用索及環梁和鋼結構,通過弦支的多層張拉,層間在選定的特定的節點處設置撐桿,為保持穹頂結構的穩定性,位于底層的索實質位于穹頂的底面之下,美觀性會受到比較大的影響,并且所述的撐桿對節點的位置選擇要求比較高,設計制造難度比較大,從而工期相對較長。此外,位于最下層的索實質構成了在較長長度范圍內無任何支點的問題,即便是進行了預張拉,也會在中部產生比較大的下垂,且隨著使用時間的延長,下垂會愈加明顯。此外,網狀的穹頂結構在一般建筑中因其結構復雜,而在一般建筑中很少使用。中國專利文獻CN103993660A的背景技術部分提供了一種如前述的專利文獻CN101196015A基本一致的結構,即采用上弦梁配合下拉的下弦拉索,通過下弦拉索的張拉,提供上弦梁的反撓度,從而使上弦梁因自重產生的撓度被補償,整體上提高了張弦梁的剛度。如前所述,該種結構屬于半剛性結構體系,都必須依賴于剛性結構的例如上弦梁才能夠形成基礎架構,但“半剛性”中的剛性部分不可避免的會產生比較大的自重。同時,顯而易見的是,由于張弦拉索要對剛度比較大的張弦梁進行張緊,所需要的張拉力非常大,自身失效的可能性也會比較大。同時,專利文獻CN103993660A所提供的結構體系也是張弦梁結構體系,核心仍然是上弦梁或者上橫梁,只是通過配置合適的撐桿、索的體系,使張弦拉索的受力分散化,但仍然必須使用上弦梁這一基礎結構。
技術實現要素:本實用新型的目的在于一方面提供一種張弦結構,不依賴于剛性梁的情況下,能夠有效提高張弦梁的跨距。本實用新型的另一個方面在于提供一種使用上述張弦結構的張弦梁。本實用新型的再一個方面在于提供一種使用上述張弦梁的建筑。依據本實用新型的一個方面,一種張弦結構,包括:上弦拉索;下弦拉索,與所述上弦拉索相對;支撐桿組件,上端用以支撐被張拉的所述上弦拉索而下端支撐于被張拉的所述下弦拉索的一組所述支撐桿組件陣列在上弦拉索與下弦拉索之間;其中,分布在陣列中的所述支撐桿組件的長度從陣列的中部向兩端逐漸變短。上述張弦結構,可選地,所述陣列為均勻陣列。可選地,所述支撐桿組件為直桿性件,兩端配裝有支撐接頭。可選地,所述支撐接頭與上弦拉索或下弦拉索之間的連接為可拆的固定連接。可選地,所述支撐接頭包括用于上弦拉索或下弦拉索導向并支撐的支撐管,該支撐管的一端與相應上弦拉索或下弦拉索壓固。可選地,下弦拉索的抗拉強度高于上弦拉索的抗拉強度。可選地,所述下弦拉索的抗拉強度是上弦拉索抗拉強度的1.5~5.0倍。依據本實用新型的另一個方面的第一方案,使用第一個方面的張弦結構的張弦梁,其進一步包括:兩端張拉點;一中部支撐,該中部支撐的高度高于兩端張拉點,從而中部支撐與一端張拉點間設有一張弦結構,并與另一端張拉點間設有另一張弦結構;其中,形成每一張弦結構均在相應端張拉點形成第一張拉點、并在中部支撐形成第二張拉點的第一結構,或者具有以下第二結構:兩張弦結構的上弦拉索為一根上拉索在中部支撐分界的兩個部分,相應地,兩張弦結構的下弦拉索為一根下拉索在中部支撐分界的兩個部分,從而上拉索和下拉索中間支撐于所述中部支撐,兩端相應張拉于相應端的端張拉點。上述張弦梁,可選地,在第二結構中,上拉索和下拉索在中部支撐上的支撐為可拆固定支撐。可選地,所述可拆固定支撐的結構為:中部支撐為垂直于張弦梁所在豎直面的支撐橫梁;上拉索支撐于支撐橫梁的上側,并可拆連接件壓緊;下拉索則被可拆連接件吊掛在支撐橫梁的下側。可選地,在支撐橫梁的上表面設有具有縱向溝槽的定位塊,其中縱向溝槽以容納并支撐經過該溝槽的上拉索部分,以進行橫向定位;下拉索則穿過一定位彎管后被吊掛在支撐橫梁的下側。可選地,所述定位塊被開口向下的U型螺栓所壓緊,而定位彎管則被開口向上的U型螺栓所吊掛;相應地,在支撐橫梁上開有相應的用于U型螺栓裝配的螺栓孔。可選地,在第一結構中的第一張拉點、第二張拉點,以及第二結構中的兩端張拉點中的張拉均是采用錨拉結構。可選地,所述上弦拉索和下弦拉索為預應力鋼絞線。依據本實用新型的另一個方面的第二方案,使用第一個方面的張弦結構的張弦梁,其進一步包括:兩端張拉點,其一端張拉點高于另一端張拉點;一張弦結構,該張弦結構的上弦拉索及下弦拉索的兩端張拉于相應端的端張拉點。依據本實用新型的再一個方面,一種本實用新型另一個方面的張弦梁的建筑,在建筑的橫向陣列有一組張弦梁,以中部支撐為分界的兩組張弦結構的上弦拉索同面或者同屬于一連續可導的復合面,以上弦拉索為骨架搭建的屋面為外屋面。上述建筑,可選地,以中部支撐為分界的兩組張弦結構的下弦拉索同面或者同屬于一連續可導的復合面,以下弦拉索為骨架搭建的屋面為內屋面。可選地,搭建外屋面后,上弦拉索為直線或者為上弧線。可選地,包括一由中立柱所支撐的支撐橫梁,該支撐橫梁構成每一張弦梁的中部支撐。可選地,端張拉點設置在端立柱上。可選地,所述端立柱的下端鉸接而形成擺動結構,一平衡拉索連接在端立柱的上端,并下拉固定在底面。可選地,所述端立柱相對于中立柱外傾而與底面呈一銳角。可選地,所述銳角為45~75度。依據本實用新型的實施例,所采用的既不是剛性梁結構,也不是半剛性梁結構,而是采用被張拉的拉索構件為基本構件的張弦結構。拉索是當前常用的一種建筑構件,常規地,其結構重量相對于剛性梁所使用的剛性構件大大降低,通過張拉能夠形成一定的支撐能力,適配上弦拉索和下弦拉索的復合結構,能夠有效的提高這種支撐能力,從而能夠支撐輕質屋面,例如薄膜屋面,藉此結構,跨距受拉索抗張拉能力的影響,受其自重能力影響被大大降低,從而能夠相對的提高張弦梁的跨距。附圖說明圖1為依據本實用新型一實施例中具有由張弦梁為骨架的頂棚的建筑結構示意圖。圖2為一實施例中張弦梁的結構示意圖。圖3為圖1的X部放大圖。圖4為圖1的Y部放大圖。圖5為圖1的Z部放大圖。圖6為張弦梁結構為基本單位構成的頂棚骨架結構示意圖。圖中:1.張弦梁,2.支撐橫梁,3.平衡拉索,4.地基,5.樁基,6.中立柱,7.端立柱,8.端張拉結構。11.上弦拉索,12.下弦拉索,13.支撐桿組件,14.支撐接頭。21.定位塊,22.U型螺栓,23.定位彎管,24.U型螺栓。81.上弦錨具,82.上弦錨墊板,83.下弦錨墊板,84.下弦錨具,85.支架,86.平衡拉索錨墊板,87.平衡拉索錨具。具體實施方式在本實用新型中,基本的構造單元是張弦結構,張弦結構豎直設置,從而所在的豎直面為縱面,進而,在被跨空間內,在此處為縱向跨越。橫向,則以張弦梁1數量所約束,然而,張弦梁1的數量并不受跨距的影響。常規地,目前張弦梁所使用的張弦結構,如背景技術部分所引用的張弦梁或者類似的張弦結構,被張拉的部分實質都是剛性梁部分,或者說具有半剛性結構中的“剛性部分”。應當理解,對于一個柔性件,例如建筑中常用的拉索,當其被水平張拉時,以兩端張拉點的連線為參考,受其自重影響,越靠近中間下垂就越厲害。在平面幾何中,水平拉索自然下垂和兩端點間的連線構成了幾何中的弓形結構,兩端點間的連線即為弓形結構中的弦,拉索則構成了弓形結構中的弧,在一些應用中也被理解為弓背。在本實用新型中,稱拉索為例如上弦拉索11、下弦拉索12并不違背張弦梁的一般理解,誠然,該結構中并沒有被張拉的剛性構件,實質被張拉的是拉索,但兩者本質上都構成了屋面結構的骨架部分,功能上與被張拉的剛性構件是一樣的。被張拉的拉索,因重力所產生的中部自然下垂可以理解為所形成的是一種下弧形,或者說下弓(拱),如果沒有其他的支撐,該種結構只能形成下弧形。那么應當理解,當被張拉的拉索所受到的張拉力越大,則下弓的曲率就會越小,或者說水平性就越好。當被張拉的結構還有其他支點時,下垂會被抑制,通過較多的支點支撐時就會形成圖2中所示的上弦拉索11的上弧形結構,或者說上弓(拱)。關于上弦和下弦并不是嚴格意義上的弧線所形成,顯而易見的是,由于支點的存在,具體是例如支撐桿組件13的存在,例如上弦拉索11被支撐的部位會形成相對突出的被支撐點,兩個被支撐點之間也會形成兩端張拉的結構,即在兩個被支撐點之間也會存在下垂,即便是理想狀態下,不存在下垂,也會因為兩端支撐而使的兩端支撐之間的索成為直線。綜上可知,關于上弦拉索11和下弦拉索12并不是嚴格幾何意義上的上弧或者下弧,這在工程中是常用的的命名方式。例如六角頭螺栓的螺栓頭也不是嚴格幾何意義上的六棱體,是一種等效結構。該種命名方式能夠為工程技術領域的技術人員所理解,并不被幾何意義上的幾何形狀所嚴格限定。應知,在此技術條件下,上弓的效果是上拱,可見于中國傳統建筑中的拱形結構,例如拱形門,拱形橋。相對而言,上弦拉索11需要保持一定的張緊度,從而盡可能使其所形成的弓是相對平滑的,受例如支撐桿組件13的影響較小,或者說正常情況下,在支撐桿組件13支撐下,被支撐的部位容易形成尖端或者脊,如果上弦拉索11被張拉的越強,則尖端或者脊也不明顯,有利于形成表面良好的屋面。不同于常規的張弦梁,在本實用新型中,張弦梁在一些實施例中包括兩個張弦單元,而在另一些實施例中則包含一個張弦單元,每一個張弦單元稱為一個張弦結構,當采用兩個張弦單元時,張弦梁需要在縱向有中部支撐,并以中部支撐為分界點,區分為兩個張弦單元。此外,對于一些連續跨的結構,例如基于多個中部支撐所形成的連續跨,應是本實用新型的一種應用,張弦梁屬于其中的基本單元,不應存在連續跨而認為脫出本實用新型的保護范圍。關于張弦單元或者說張弦結構,如圖2所示,其基本構成如下:上弦拉索11,作為基礎結構,在未搭建屋面時,上弦拉索11為上弧形,或者上拱,從而在承載狀態下,或者說搭建屋面后,其被壓平或者保持一定的上拱結構;在承載狀態下,上弦拉索11下拱是不期望的狀態,會使的下弦拉索12布設比較困難,同時,所形成的屋面結構美觀性不好,并且屋面的抗風能力較弱,更不利于排水。參考以下原理:第一方面,當例如上弦拉索11被張拉開時,必然保持了一定的張緊度,隨著承載量的增加,張緊度抵消了一部分承載物的重量,而曲率變小。第二方面,稱一個張弦梁只有一個張弦結構的結構為單面坡,具有兩個的稱為雙面坡,其中單面坡的結構上弦拉索11從下端的張拉點至上端的張拉點在通過所述每個支撐桿組件13的支撐點后,從下至上每段拉索與地面的仰升角度逐級變小,形成類似上弓樣式;所述下弦拉索12從下端的張拉點至上端的張拉點在通過所述每個支撐桿組件13的支撐點后,從下至上每段拉索與地面的仰升角度逐級變大,形成類似下弓樣式。可選地,雙面坡的結構上弦拉索11從兩下端的張拉點至上端的支撐點在通過所述的每個支撐組件的支撐支點后,從下至上每段拉索與地面的仰升角度逐級變小,形成類似大的上弓樣式,在此結構中的下弦拉索13從兩下端張拉點至上端的張拉點在通過所述每個支撐桿組件13的支撐點后,從下至上每段拉索與地面的仰升角度逐級變大,形成兩個中間高兩端低的連續下弓樣式。該第二個方面表明,在承載狀態下,也不會產生上弦拉索11被繃直的狀態,在于經過每一個支撐桿組件13的支撐點后,所述仰升角度是變化的。關于下弦拉索12,與所述上弦拉索11相對,如圖2所示,圖中,下弦拉索12位于上弦拉索11的下面,這里的下面應是廣義上的下面,并不表示上弦拉索11上的每一點的高度都高于下弦拉索12,而是在同一豎直方向上的點,上弦拉索11高于下弦拉索。這里的相對也是從下向上相對,并從概念上以上與下進行區分。首先,關于土木工程、建筑工程上的拉索普遍是鋼索,其具體參數涉及鋼索直徑、所使用的鋼絲直徑、鋼絲條數、金屬斷面積,以及金屬最小破斷拉力(即抗拉能力),鋼索直徑與鋼絲直徑是正相關的,即鋼索直徑變大,相應地,所使用的鋼絲直徑也變大。同時還存在另外一種情況,鋼索一般采用2、3、7或者19根鋼絲絞合而成,稱為2絲鋼索、3絲鋼索等。通過鋼絲的絞合,形成具有一定韌性的柔性索具,具備很強的抗拉能力。在本實用新型中所使用的概念,例如上弦拉索,主要是為了滿足張拉而擬定的名稱,其選材范圍不限于土木建筑技術領域中的鋼索,包括鋼絲繩在內均可以選擇。關于鋼絲繩,是將力學性能和幾何尺寸符合要求的鋼絲按照一定的規則捻制在一起的螺旋狀鋼絲束,鋼絲繩由鋼絲、繩芯及潤滑脂組成。鋼絲繩是先由多層鋼絲捻成股,再以繩芯為中心,由一定數量股捻繞成螺旋狀的繩。在物料搬運機械中,供提升、牽引、拉緊和承載之用。鋼絲繩的強度高、自重輕、工作平穩、不易驟然整根折斷,工作可靠。相對而言,鋼絲繩的結構比鋼絞線復雜,從另外一個層面上,也可以認為,鋼絲繩是鋼絞線再絞合而成的,屬于鋼絞線的升級版本。只不過再絞合的結構方式非常多,且各有各的用途。此外,本實用新型中所使用的例如鋼絞線,也并不必然需要使用既有的具有標號規格的鋼絞線,由于鋼絞線普遍采用多鋼絲絞合而成,根據索力大小選擇合適的鋼絞線,因而,在此技術條件下,為了在滿足所使用索力大小的情況下,采用索力在安全系數范圍內的最小索力的拉索,因而,可以根據設計要求,采用非標準的比如5絲鋼絞線、6絲或者其他多絲鋼絞線等。關于路橋施工中的索具,例如斜拉索,所使用的拉索彈性模量動輒達到10萬兆帕以上,為了獲得強大的固定能力,對于拉索的固定普遍采用錨固結構。關于所使用的拉索,例如上弦拉索11和下弦拉索12優選預應力鋼接線,預應力鋼絞線是由2、3、7或19根高強度鋼絲構成的絞合鋼纜,并經消除應力處理(穩定化處理)。在此,預應力鋼絞線需經防腐處理,例如表面涂覆環氧樹脂。此外,本領域的技術人員可以參考:在說明和清單表中我們經常看到,有15-7Φ5、12-7Φ5、9-7Φ5等型號規格的預應力鋼絞線。以15-7Φ5為例,5表示單根直徑5.0mm的鋼絲,7Φ5表示7條這種鋼絲組成一根鋼絞線,而15表示每股鋼絞線的直徑為15mm,總的含義就是“一束由直徑15mm的7絲(每根總直徑約15.24mm,尺寸偏差+0.40-0.20;每絲直徑約為5.0mm)鋼絞線組成的鋼筋”。一般截面積按140mm2計算,理論破斷值=140*1860=260.4kn,按預應力60%-65%標準,可承受拉力156.24-169.26KN。由于采用了高碳鋼盤條,經過表面處理后冷拔成鋼絲,然后按鋼絞線結構將一定數量的鋼絲絞合成股,再經過消除應力的穩定化處理過程而成。為延長耐久性,鋼絲上可以有金屬或非金屬的鍍層或涂層,如鍍鋅、涂環氧樹脂等。模拔的預應力鋼絞線在絞合后經過一次模具壓縮過程,結構更加密實,表層更加適合錨具抓握。制作無粘結預應力鋼絞線(unbondedsteelstrand)采用普通的預應力鋼絞線,涂防腐油脂或石蠟后包高密度聚乙烯(HDPE)就成。基于預應力鋼絞線的上述結構可知,本領域的技術人員根據不同的應用,可以選擇具有相互替代的其他索具。此外,各國都有針對預應力鋼絞線的標準,如:中國標準GB/T5224-2014,本領域的技術人員可以參考。可以預見的是,針對不同的應用,拉索的固定方式也可以選擇,不必都選擇錨固結構,條件是獲得良好的固定作用。如前所述,單純的一根拉索的應用普遍是如背景技術部分所述的結構,通過其張拉,使例如其所謂的張弦梁被張拉。單純就拉索來講,基于兩端張拉的結構,無論兩端使用多大的力,中間總會產生或多或少的下垂,而無法形成如圖2中所示的上拱結構。采用兩根拉索,下面的拉索即下弦拉索12,提供上弦拉索11上拱的支撐力,產生支撐的連接件即為圖中所示的支撐桿組件13,在圖中,支撐桿組件13在設計時可以簡化為二力桿,安裝時,所述支撐桿組件13可以根據設計,其兩端分別固定在上弦拉索11或下弦拉索12上。在給定的張拉條件下,可以認為上下弦拉索的伸長率是正相關的,因而,預先固定的支撐桿組件13與上下弦拉索的連接是不影響其張拉的。關于二力桿是指只受兩個力而處于平衡的桿。本領域的技術人員應當知道,桿既可以發生拉伸或壓縮形變,也可以發生彎曲或扭轉形變,因此桿的彈力不一定沿桿的延伸方向,但是,二力桿兩端的彈力必定沿桿兩端連線的方向,否則桿不能平衡。關于支撐桿組件13,如圖2所示,其上端用以支撐被張拉的所述上弦拉索11,對上弦拉索11是一種支撐作用,而該支撐桿組件13的下端則支撐于被張拉的所述下弦拉索12,對下弦拉索12則是一種下壓作用,因此,下弦拉索12其張拉除了要克服自身重力外,還要克服支撐桿組件13的重量所產生的撓曲應力,以及上弦拉索11所傳遞過來的撓曲應力。圖2中所示的張弦結構是一種魚腹結構,相對而言,上弦拉索11的曲率可以相對于下弦拉索12的曲率小,換言之,上弦拉索11可以相對平直,用以獲得良好的外屋面結構。具體如,下弦拉索12采用抗拉強度比上弦拉索11抗拉強度大的多的索,下弦拉索12則比上弦拉索11曲率小,同上面描述一樣,上弦拉索11上端的仰升角小,下端仰升角大,設計合理的范圍內不影響排水,此結構可以加大室內空間高度。拉索畢竟是不同于剛性件的柔性件,承載能力有限,在大跨距條件下,外屋面材質盡可能采用輕質的膜,例如聚氨酯膜,主要是起到遮蔽作用,而忽略其承載能力,即忽略屋面自身的承載能力。再例如屋面材料采用單層彩鋼板或者復合彩鋼板,也都屬于輕質材料。本實用新型中的大跨距建立在輕質屋面的基礎上的大跨距。在相同跨距條件下,其制作成本也會比較低,且例如聚氨酯膜的施工難度也會比較低,盡管使用壽命,承載能力無法與剛性梁條件下的屋面結構相比,但也有其所適用的應用,例如,一些工廠廠房結構,其使用壽命要求并不高,對外,屋面不需要擁有承載能力,且例如聚氨酯膜,本身可以是透明結構,利于采光,從而可以有效的節省市電采光。根據不同的需要可以選擇不同的屋面材料,例如聚氨酯膜成本比較低,本身也是透明材質,如果對防火級別要求較高,可以選擇例如彩鋼板。在圖1和圖2中,可以看出,在每一張弦結構中,均有一組支撐桿組件13,以此能夠構造魚腹結構的骨架,對外屋面材質獲得良好的支撐作用和分散外屋面載荷的作用,圖中支撐桿組件基本上是均勻分布的。然而,關于支撐桿組件數量和分布,并不必然是均勻分布的,在于,在如圖2中所示的結構,位于中部的支撐桿組件13所受到的支撐力相對較大,而位于邊緣的支撐桿組件13所受到的支撐力較小,同時,在設計時,還需要考慮支撐桿組件13自身的剛度和支撐能力,一方面自身剛度會帶來重量上的變化,支撐能力則是剛度的外在表現。如果分布比較多的支撐桿組件13,勢必會增加下弦拉索12的負擔,從而使張拉下弦拉索12的張拉部件的要求進一步提高。在圖1和2所示的結構中,對于每一張弦結構,位于中部的支撐桿組件13起到主要的構造作用,即構造張弦結構的作用,而位于邊緣的支撐桿組件13,則起到分散載荷的作用。由于位于邊緣的支撐桿組件13相對較短,按照理論力學,其凈穩定性會好一些,換言之,其靜剛度要高于相對較長的支撐桿組件13,相對而言,位于邊緣的支撐桿組件13的分布密度可以相對較大。從而只要上弦拉索11和下弦拉索12匹配出合適的曲率,則可以有效的降低位于中部的支撐桿組件13的受力。弓形結構是為了使張弦結構里面的支撐桿都能起到支撐作用,而形成的仰升角逐級加大或逐級減小的類似弓形的結構,支撐桿與拉索的節點與節點之間為直線段(當然受自重影響直線段并非理想的直線段,而是有下凹的),而且相鄰直線段之間形成一個小于180的鈍角。以中部撐桿為例,此處節點的受力情況可分解為:1、方向垂直于支撐桿的雙方向拉力,2、對支撐桿軸向的壓力。此結構可以理解為:1、支撐桿把上、下兩條拉索約束為上、下弓形,后通過對拉索兩端張拉固定,拉索自身長度變長,使拉索內部產生拉力繼而支撐桿產生壓力,支撐桿所受的壓力,反作用為對上、下兩條拉索的支撐,使上、下兩條拉索有了一定的相反約束力,防止對方弧度變小的趨勢。2、兩條接近平行的上、下拉索分別在兩端的固定成直線狀態(可有可無拉力),在上、下兩拉索之間平行均勻排布撐桿,支撐為上述結構,上、下拉索在撐桿的作用下變為類似弓形的形狀,使上、下兩條拉索有了一定的相反約束力,防止對方弧度變小的趨勢。綜上,單一張弦結構及延伸的張弦梁,上、下拉索的4個固定點為一豎直平面內,上、下拉索通過撐桿及張拉的作用產生相互防止曲率變小的趨勢,此張弦結構穩定后,當上、下弦任何一方承受外載荷壓力后,承受外力的拉索有變短的趨勢,而另一拉索有變長的趨勢,變短的拉索對于變長的拉索壓力影響逐漸變小,使變長的拉索所受的外力增加值小于外載荷帶來的壓力,使的整個張弦結構更加穩定。此外,位于邊緣的支撐桿組件13除了分散載荷的作用外,還起到調整上弦拉索11布設形狀的作用,以盡可能的使上弦拉索11成為一個相對規則的弧形,從而獲得一個相對良好的骨架。其一,下弦拉索12由于承擔了上弦拉索11經過支撐桿組件13傳遞下來的壓力,根據力學分析表現為下弦拉索12與撐桿固定節點剪切力及轉化為拉索拉力,多組撐桿結構可以分散上弦傳遞下來的一定壓力,每個節點的剪切力與撐桿組件數量有反比的關系,能夠減小拉索受剪切的受力缺陷;其二,類似上弓、下弓形狀是為了讓每根支撐桿組件都能起到良好的作用。相對而言,所構造出的骨架對支撐桿組件13的分布要求相對較低,對支撐節點的選擇不像現在的穹頂結構那樣復雜。為了獲得上弦拉索11的上拱結構,如前所述,位于中部的所述支撐桿組件13相對較長,而位于兩端的支撐桿組件13相對較短,因而,從分布上,在陣列中的所述支撐桿組件13的長度從陣列的中部向兩端逐漸變短。關于支撐桿組件13的長度走勢變化,可以以承載了屋面之后的承重為設計要素,在承重條件下,上弦拉索11可以基本是直線或者處于上拱的狀態,顯然,上拱越厲害,或者說上弦拉索11的曲率越大,則下弦拉索12所需要承載的載荷越大。關于支撐桿組件13的數量,一種條件下是偶數,一種條件下是奇數,以前者為優選數量,在一個張弦結構中,一般在張弦結構的中部設置一根,然后均勻向兩端布設。采用偶數時,則在于不必形成過長的單桿結構,即奇數條件下,存在中間單桿結構,該單桿結構獨立形成張弦結構的頂部,承載力大,同時,在相同的上拱條件下,該單桿結構的長度相對比較大,靜剛度會有所降低。關于靜剛度,進一步地,反應到拉索上面,節點一方面受剪切力,另一方面大部分轉化為拉索拉力,其中我們可以認為由于拉索為柔性構件,其內部各點所受拉力近似相等,拉力可以傳導。對于偶數條件,中部結構為兩根支撐桿組件13所構造,能有效分散載荷,同時,相對而言,這兩根支撐桿組件13的長度沒有單桿結構那么長,靜剛度更容易保證。此外,如圖1所示,單獨的張弦結構本體上是傾斜設置的,或者說張弦結構的兩端不同高,盡管采用奇數的支撐桿組件13更容易形成相對規則的屋面骨架結構,但在單獨的張弦結構本體是傾斜的條件下,偶數的支撐桿組件13形成相對規則的屋面骨架結構也不困難。支撐為類似或者接近圓弧的狀態,形狀,單每節點之間為直線段(理想狀態),固奇數條件下較好。圖2中,支撐桿組件13的主體是直桿性件,其布設角度,在一些實施例中,可以在豎直面內,以例如上弦拉索11的兩端連線相垂直的方向布設,也可以以下弦拉索12兩端連線相垂直的方向布設。在一些實施例中,在偶數條件下的支撐桿組件13,兩兩對偶的支撐桿組件13可以成一定角度,該角度一般小于15度,以相互平行為主,或者說,在此條件下,可能存在支撐桿組件13相互平行的情況。相對而言,兩兩對偶的支撐桿組件13成一定角度時,更容易形成良好的支撐作用。所謂兩兩對偶,參見圖2,最靠中間的兩根支撐桿組件13為一對,構成一對偶組,左向外一個,右向外一個,構成再一對對偶組,以此類推。關于支撐桿組件13的主體,以抗剪能力強的結構件為優選,例如圓管,成本低,且具備良好的抗剪能力,或者說在相同重量條件下,圓管的抗剪能力比較強。在一些實施例中,支撐桿組件13的主體可以采用型鋼,例如工字鋼或者H型鋼,其抗剪能力也非常強。也可以采用方管材或者矩形管材。在具有復雜截面的型材中,普遍以提高抗剪能力為主要目的,例如某些鋁型材,其截面結構非常復雜,在保證整體輕質的條件下,可以獲得良好的抗剪能力。因此,在一些實施例中,可以選擇相對輕質的鋁型材(鋁的密度是鐵的三分之一稍強,價格相對較貴,但由于表面容易形成氧化膜,抗腐蝕性比鋼好)。如果采用鋼管時,鋼管表面需要做防腐處理,例如采用鍍鋅鋼管。由于柔性件在例如風吹的作用下,會產生比較大的晃動,因而,支撐桿組件13的兩端配裝有支撐接頭14,用以與相應端的上弦拉索11或者下弦拉索12可靠連接。張弦結構最終所實現的是對屋面的承載,屋面對張弦結構的載荷,除了自身重力外,還會受到自然環境的影響,例如雨水的沖擊力,風的風壓,雪的壓力。其中風的風壓是不均衡的,會產生疲勞載荷,使得張弦結構在抗疲勞條件下產生承載能力下降的問題。有鑒于此,所述支撐接頭14與上弦拉索11或下弦拉索12之間的連接為可拆的固定連接,可拆連接目的在于可調,從而適應張弦結構的長期使用條件下的可維護性。固定連接則是結構穩定性的必要條件之一。此外,盡管不可拆連接并非優選,但仍然可以使用,例如,通過一個壓環將例如上弦拉索11壓在支撐桿組件13的上端,然后通過鉚接的連接結構將壓環固定在支撐桿組件13上端的鉚釘孔內。鉚接屬于一種不可拆連接,但其抗疲勞載荷能力比例如可拆連接中的螺栓連接強,而在抗疲勞載荷能力強的應用中得到了廣泛的應用。當需要調整時,磨削掉鉚釘頭,使用新的鉚釘進行調整后的鉚接也是可行的,不可拆連接的可維護性相對較差,但抗疲勞載荷能力比可拆連接強。在一些實施例中,所述支撐接頭14可以是一種夾鉗結構,在例如上弦拉索11調整到位后,鉗緊即可。在一些實施例中,由于支撐桿組件13對上弦拉索11是一種支撐作用,對下弦拉索12是一種抵壓作用,在沒有其他載荷影響的條件下,豎直面內的支撐桿組件13受到的附加載荷較小,因此,對其余例如上弦拉索11的連接結構的連接強度要求并不高。因此,在此技術條件下,在支撐桿組件13的例如上端設置一鋼管,在上弦拉索11穿過該鋼管并調整好位置后,施加壓力使該鋼管變形,從而鎖住上弦拉索11。在于,預拉雙向受力,此處也可以設計為鎖扣樣式。關于鋼管對上弦拉索11的壓緊點,在鋼管較短的情況下,可以像壓線鉗壓線一樣,將整個鋼管壓變形。如果鋼管較長,可以從一端使鋼管縮口而壓緊在例如上弦拉索11上。此外,所采用的鋼管可以是無縫鋼管,也可以是有縫鋼管,其中優選有縫鋼管,不僅僅是價格相對較低,而且有縫鋼管在其自身發生變形的條件下,更容易被拆卸下來,可維護性更強。此處的支撐接頭與拉索固定,連接部位支撐面積不易過大,應選用20CM-50CM之間為宜,過大影響繩索力的傳遞,使拉索各部位受力不均勻從而導致變形不均勻影響整個結構穩定性及強度,此處可用上豁口的圓弧狀半圓管配合上方可拆卸的壓條或喉箍固定連接支撐點與拉索,或帶固定槽的塊,上方配合可拆卸的壓條或鎖扣固定連接支撐點與拉索。采用管型結構的支撐接頭14有利于提供比較大的支撐面積,且管型結構可以采用一定程度的彎管,從而使支撐點的曲率適配整條例如上弦拉索11的曲率,容易從整體上構造曲率相對穩定的弧線。同時,管型結構容易形成導向結構,從而在裝配時,其裝配難度相對要低得多。管型結構可以直接采用縮口工藝直接形成壓緊,施工工藝難度低。對于管型結構中的例如有縫鋼管,其可拆性性也比較好。對于某些結構,可以采用吊環螺栓作為支撐接頭14,吊環螺栓的吊環用于例如上弦拉索11的穿入,吊環螺栓的螺桿,直接以管型的支撐桿組件的內孔為螺紋孔,結構非常簡單。此外,在配置了活接螺母的條件下,吊環螺栓的調整也比較方便,可以通過活接螺母可以在一定范圍內,調整整條支撐桿組件13的支撐長度。如前所述,關于上弦拉索11和下弦拉索12,可以采用相同的拉索,也可以采用不同的拉索,尤其是,下弦拉索12的抗拉強度(所能夠提供的最高索力)高于上弦拉索11的抗拉強度。采用相同的拉索,便與采購和配給,但整體使用成本偏高,例如,當需要的下弦拉索12的最大索力大于上弦拉索11時,最低配置的下弦拉索12對上弦拉索11來說也是浪費。有鑒于上述技術要求,在具體的應用中,配置兩種規格的拉索,一種用作上弦拉索11,一種用作下弦拉索,從而能夠從整體上節省成本。由于應用不同,在一些簡單的應用中,尤其是對于跨距較小,且應用較為簡單的場合,例如臨時性菜市場的頂棚的搭建,對施工的技術要求不高,不必進行精確的計算,上弦拉索11和下弦拉索12可以采用相同的拉索。在一些復雜的應用中,尤其是例如廠房,可能對使用壽命有比較高的技術要求,因此,對上弦拉索11和下弦拉索12最好有精確地計算,以節約成本和安全系數的控制。根據應用不同,所述下弦拉索12的抗拉強度是上弦拉索11抗拉強度的1.5~5.0倍,一般而言,隨著跨距的增大,該種條件下下弦拉索12與下弦拉索11的抗拉強度比率會增大,或者說跨距與兩者的比率成正相關關系。前述的內容主要來說明張弦結構,下面來說明使用上述張弦結構的張弦梁。在前述的內容中指出,如圖1和2所示,張弦結構的兩端是不同高的,所形成的結構如圖1和6所示,是一種帶有屋脊的建筑屋面形狀,同時應當理解,在本實用新型中,所述的屋脊形狀并不明顯,更具體而言,所述的屋脊更像是拱形結構的拱頂。因此,在一些實施例中,兩個張弦結構配置成一個張弦單元,即形成一個張弦梁1,再配置其他的附屬結構,形成整體的張弦梁1,相對應的屋面為雙坡面結構。而在另一些實施例中,一個張弦梁可以只有一個張弦結構,所對應的屋面為單坡面結構。對于張弦梁1,其除了配置必須的張弦結構外,還進一步包括:兩個位于端部的端張拉點,兩端張拉點約束了跨距,而不是單個的張弦結構,或者說兩個張弦結構約束了跨距。該點不同于現有的張弦梁,現有的張弦梁,基礎的張弦單元就是限制了整個的跨距,換言之,一個張弦結構限制一個跨距。具體地,如圖1和圖2中,單組張弦梁中的兩個端部張拉點實際有四個張拉錨點,分別為兩個上弦拉索11的錨點和兩個下弦拉索12的錨點,兩個上弦拉索11的錨點處于一個水平面上,兩個下弦拉索12的錨點處于一個水平面上,所述的水平面是相對于建筑施工地基基面,四個錨點處于同一個豎直面內,所述豎直面為前面所述張弦結構的縱向面,同時上線拉索錨點位于下弦拉索錨點的正上方,它們之間存在距離,該距離受到張弦梁跨度和上弦拉索形成曲率大小的影響。相對于傳統的張弦梁,如圖1所示,設置有位于所跨距離中部的支撐橫梁2,形成中部支撐,應當理解,支撐橫梁2需要有中立柱6所支撐,中立柱6可以有兩條以上,從而形成對支撐橫梁2的有效支撐,相對而言,支撐橫梁2則屬于剛性梁,因此,需要在滿足其跨距條件下的支撐。如前所述,由于需要形成屋脊結構,因此,中部支撐的高度要高于量端張拉點,從而使的兩張弦結構都稱為傾斜結構。以中部支撐為分隔點,一邊為一個張弦結構,另一邊為另一張弦結構。應當理解,分隔不是分割,不代表兩個張弦結構需要從此處斷開,也不表示兩者不可以在此處不斷開。由此,兩個張弦結構在張弦梁1中的配置具有兩種基本的實現方式,稱為第一實施例和第二實施例。在第一實施例中,每一張弦結構中的上弦拉索11和下弦拉索12都是獨立的單根拉索,相應地,該單根拉索的一端張拉于相應端的端張拉點上,另一端則張拉于中部支撐上。該種結構穩定性較好,但在中部支撐上的張拉難度比較大。在第二實施例中:同一張弦梁1中的上弦拉索11是一體的或者說同一張弦梁1中的兩根上弦拉索11是一根拉索,兩根下弦拉索12也是一根拉索,相應地稱為上拉索和下拉索。在此條件下,中部支撐不再是張拉點,而是支撐點,從而兩張弦結構的上弦拉索11為一根上拉索,而成為在中部支撐分界的兩個部分,相應地,兩張線結構的下弦拉索12為一根下拉索在中部支撐分界的兩個部分,從而上拉索和下拉索中間支撐于所述中部支撐,兩端相應張拉于相應端的端張拉點。在第二實施例中,整體的張拉難度被降低,尤其是在中部支撐上的張拉難度,在端張拉點上會有比較多的選擇和操作空間。進而,在第二實施例中,上拉索和下拉索在中部支撐上的支撐為可拆固定支撐,首先采用固定支撐,主要是為了避免例如風壓對張弦梁1整體穩定性的影響,如果不固定,迎風面的張弦結構會被壓縮,同時,由于處于被張拉狀態,背風面的張弦結構會被相對的擴大,上拉索和下拉索會在中部支撐上形成拉鋸,而非常容易產生失效,且整體的穩定性會很差,導致整體失效。可拆則在于便于后期的維護。關于單面坡結構,可以參考前述的內容進行布設。在一些實施例中,應當盡可能的降低對例如支撐橫梁2的結構性破壞,因此,應當盡可能的減少開孔數,以及開孔面積,因此,優選地,所述可拆固定支撐的結構為:中部支撐為垂直于張弦梁所在豎直面的支撐橫梁2;上拉索支撐于支撐橫梁2的上側,并可拆連接件壓緊;下拉索則被可拆連接件吊掛在支撐橫梁2的下側。可拆連接主要是螺栓連接,壓緊可以采用例如壓片或者其他壓持結構,此外,螺栓有多種形式,一些結構形式的螺栓,如前所述的吊環螺栓配置活節螺母也可以進行例如拉索的固定和松脫。U型螺栓,例如圖5中所示的U型螺栓22、U型螺栓24,為其配置一對螺栓孔,U型結構部可以構成壓緊結構或者吊掛結構。關于壓緊或者吊掛,優選專用件,而不是直接采用緊固件進行壓緊或者吊掛,在優選的實施例中可見于圖5,圖中,在支撐橫梁2的上表面設有具有縱向溝槽的定位塊21,其中縱向溝槽以容納并支撐經過該溝槽的上拉索部分,以進行橫向定位,這里的橫向指的是支撐橫梁2中的“橫”所指代的方向。顯然在該種結構中,一個張弦梁1是無法構成屋面骨架的,如圖6所示,需要成組的張弦梁1配合形成屋面骨架結構,在于如前所述,所承載的屋面為輕質屋面,從而需要有較多的支點,從而保證輕質屋面能夠形成較為平整的表面。因此,對張弦梁1在支撐橫梁2方向上的定位變得非常重要,使用定位塊21可以有效的形成對拉索類等具有圓形截面的結構的定位。對于吊掛,則如圖5所示,下拉索則穿過一定位彎管23后被吊掛在支撐橫梁2的下側。此外,關于定位彎管23,還可以采用例如圓弧狀的帶固定槽的管或者塊取代。吊掛和壓緊均采用雙螺栓結構,例如圖中的兩個U型螺栓22,兩個U型螺栓24,以保證裝配的穩定性。在采用U型螺栓22、24的條件下,需要配置相適應的螺栓孔,圖中,支撐橫梁2是型鋼結構,圖中為工字鋼,直接在工字鋼的邊上開螺栓孔,對其結構強度的降低比較小。即不在工字鋼的腰上開孔,以降低對其結構強度的損害。采用工字鋼,或者H型鋼結構,有利于螺栓的布設。由于張拉需要非常大的力,因此,在本實用新型相關的張拉點中,例如在第一結構中的第一張拉點、第二張拉點,以及第二結構中的兩端張拉點中的張拉均是采用錨拉結構。關于錨拉結構,如圖3所示,圖中采用錨具和錨墊板配合的方式,將相關拉索錨固在支架85上,支架85受到背向端張拉點的力,為此還配置了平衡索錨具87和平衡索錨墊板86,以使支架處于一種相對平衡的狀態。相適配的是平衡拉索3,可見于圖1所示的整體結構中,即張弦梁所應用的建筑中。關于所應用于的建筑,其基本特點是縱向跨度由所述張弦梁1所確定,或者受限于張弦梁1,在其橫向,則由支撐橫梁2所確定,由于是剛性梁,在中立柱6數目不受限的情況下,其跨度可以不予考慮。因而,在一些實施例中,中立柱6可以是一對,用以支撐所述支撐橫梁2的兩端,也可以有輔助的中立柱6,用于支撐在支撐橫梁2的中部或者兩端之間的其他部位。以支撐橫梁2為支撐脊部,在建筑的橫向陣列有一組張弦梁,以中部支撐,例如所述支撐橫梁2為分界的兩組張弦結構的上弦拉索11同面或者同屬于一連續可導的復合面,以上弦拉索11為骨架搭建的屋面為外屋面。同面表示支撐橫梁2基本上是直線延伸的,連續可導則表明支撐橫梁2可能是直線延伸,也可能不是,以適應不同的工程需要,例如支撐橫梁2是環形梁,那么多對應的外屋面就是一個錐形結構。在一些實施例中,可以是雙屋面結構,以中部支撐為分界的兩組張弦結構的下弦拉索12同面或者同屬于一連續可導的復合面,以下弦拉索12為骨架搭建的屋面為內屋面。雙屋面結構,即包含了內屋面和外屋面的結構,可以設置其他附件,從而有效的調節建筑內的氣溫,雙屋面結構也有利于提高室內溫度的可控制性。優選地,搭建外屋面后,上弦拉索11為直線或者為上弧線,以保證外屋面的整體美觀性,并減輕對下弦拉索12的壓力。如圖1所示,端張拉點設置在端立柱7上,端立柱7可以為每一端張拉點設置一個。端立柱7可以采用固定的樁基結構,由于需要承擔比較大的張拉力,因而,如果端立柱7垂直于地面設置時,其自身的樁基設計要求比較高。在優選的實施例中,所述端立柱7的下端鉸接而形成擺動結構,一平衡拉索3連接在端立柱7的上端,并下拉固定在底面,張拉由平衡拉索3來完成,端立柱7起到支撐作用。平衡拉索3與底面的角度可以多變,從承載方式上講,端立柱7與底面(一般是地面)的角度取決于其受力條件,但端立柱7如果傾斜過大,則會占據比較大的建筑面積。為此,所述端立柱7相對于中立柱6外傾而與底面呈一銳角。所述銳角為45~75度。在此技術條件下,平衡拉索3直接下垂通過地錨錨固在底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