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申請涉及一種裝飾板的內轉角結構,設計用于裝飾板的內轉角中。
背景技術:
現有技術中:
例如:
中國專利[發明] 墻面塑料裝飾板轉角 - 200910154545.7;墻面塑料裝飾板轉角,其特征在于包括由塑料通過模具注塑成型的轉角主體,在轉角主體兩側邊緣外制有連接片,連接片與轉角主體之間形成插槽,插槽與塑料裝飾墻板相配合,連接片上制有固定孔,固定孔通過緊固件與墻體相固定,在轉角主體的頂部制有插口。
該申請中的裝飾板轉角,用于轉角位置處,但是在該申請中,對裝飾板的定位不具有彈性夾持的效果。
又例如:
中國專利[實用新型] 圓轉角型材拼接邊框 - 201320322288.5;本實用新型公開了一種圓轉角型材拼接邊框,包括型材框,所述型材框具有一個圓弧面和兩垂直平面,所述圓弧面的左、右兩端面上設有裝飾板,所述裝飾板的端部設有弧形凸起,所述兩垂直平面上分別固定安裝有組合卡接板。本實用新型結構簡化、安裝使用方便。
該申請中的裝飾板轉角,用于轉角位置處,但是在該申請中,依然對裝飾板的定位不具有彈性夾持的效果。
以上專利申請由于它們的技術方案目的以及所要解決的技術問題均不同,為此導致它們的技術方案包括結構和方法的不同,它們也不能簡單地組合用以本專利申請,否則會導致結構設計更復雜,或者不能實施,等等。
鑒于此,如何設計出一種裝飾板的內轉角結構,克服上述現有技術中所存在的缺陷,是本領域技術人員亟待解決的技術問題。
技術實現要素:
本申請的目的在于克服現有技術中存在的技術問題,而提供一種裝飾板的內轉角結構。
本申請的目的是通過如下技術方案來完成的,一種裝飾板的內轉角結構,包括底座以及設于底座中間位置上的分隔板,分隔板的左右兩側分別設有左插槽與右插槽,分隔板的頂端向左延伸有左抵板、向右延伸有右抵板,底座的左端頭向左上延伸有左卡板、右端頭向右上延伸有右卡板,左插槽設于左抵板與左卡板之間,右插槽設于右抵板與右卡板之間。
所述左抵板向左插槽內延伸有圓弧形的左觸頭。
所述右抵板向右插槽內延伸有圓弧形的右觸頭。
所述左卡板向左側上部延伸弧形結構的左導條。
所述右卡板向右側上部延伸弧形結構的右導條。
所述右卡板的右導條向左上方還設有固定板。
所述固定板的頂端上設有抵觸頭。
本申請與現有技術相比,至少具有以下明顯優點和效果:
1、結構簡單、設計合理,連接緊密、穩定性高。
2、選材方便、便于生產制造,造價低、易于普及。
3、彈性夾持,卡接穩定,插接安裝,易于使用。
附圖說明
此處所說明的附圖用來提供對本申請的進一步理解,構成本申請的一部分,本申請的示意性實施例及其說明用于解釋本申請,并不構成對本申請的不當限定。在附圖中:
圖1為本申請的截面原理圖。
圖2為本申請的使用狀態圖。
具體實施方式
為使本申請的目的、技術方案和優點更加清楚,下面將結合本申請具體實施例及相應的附圖對本申請技術方案進行清楚、完整地描述。顯然,所描述的實施例僅是本申請一部分實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實施例。基于本申請中的實施例,本領域普通技術人員在沒有做出創造性勞動前提下所獲得的所有其他實施例,都屬于本申請保護的范圍。
本申請中所述的一種裝飾板的內轉角結構100,包括底座1以及設于底座1中間位置上的分隔板2,分隔板2的左右兩側分別設有左插槽21與右插槽22,分隔板2的頂端向左延伸有左抵板3、向右延伸有右抵板4,底座1的左端頭向左上延伸有左卡板5、右端頭向右上延伸有右卡板6,左插槽21設于左抵板3與左卡板5之間,右插槽22設于右抵板4與右卡板6之間;至少具有彈性夾持,卡接穩定,插接安裝,易于使用的效果。
本申請實施例中,利用底座1上部的位置對分隔板2進行安裝,通過分隔板2將底座1的上部分割為兩塊區域,即左插槽21與右插槽22,通過左插槽21與右插槽22對兩塊裝飾板進行固定插接。
在底座1以及分隔板2上分別設置左抵板3、右抵板4以及左卡板5與右卡板6,
即通過左抵板3與左卡板5配合對左側的左插槽21中裝飾板進行抵觸與夾持,
即通過右抵板4與右卡板6配合對右側的右插槽22中裝飾板進行抵觸與夾持,
對左右兩側的裝飾板進行抵觸性的夾持,實現彈性夾持與卡接固定。
參見圖1~圖2中所示,一種裝飾板的內轉角結構100,包括底座1以及設于底座1中間位置上的分隔板2,分隔板2的左右兩側分別設有左插槽21與右插槽22,利用分隔板2固定在橫向的板體即底座1的上部。
利用分隔板2將底座1平均分割為兩個部分,其中,左側部分為左插槽21,右側部分為右插槽22,底板1設置在墻壁或者夾角的位置。
分隔板2的頂端向左延伸有左抵板3、向右延伸有右抵板4,利用兩個抵板對左右兩側的裝飾板進行的上部進行抵觸,進而實現裝飾板內側抵觸與夾持的效果。
底座1的左端頭向左上延伸有左卡板5、右端頭向右上延伸有右卡板6,
左卡板5沿著左側的對左插槽21對左側的裝飾板外側進行夾持,
右卡板6沿著右側的對右插槽22對右側的裝飾板外側進行夾持,
左插槽21設于左抵板3與左卡板5之間,將左側的裝飾板插接在左插槽21中,利用左抵板3與左卡板5實現對左側裝飾板的夾持性的固定。
右插槽22設于右抵板4與右卡板6之間,將右側的裝飾板插接在右插槽22中,利用右抵板4與右卡板6實現對右側裝飾板的夾持性的固定。
本申請實施例中,
所述左抵板3向左插槽21內延伸有圓弧形的左觸頭31。
利用圓弧形的左觸頭31與左側裝飾板的中間位置進行彈性抵觸,進而實現彈性卡接固定的效果,且弧形結構接觸的面積大,不會損傷裝飾板的表面。
本申請實施例中,
所述右抵板4向右插槽22內延伸有圓弧形的右觸頭41。
利用圓弧形的右觸頭41與右側裝飾板的中間位置進行彈性抵觸,進而實現彈性卡接固定的效果,且弧形結構接觸的面積大,不會損傷裝飾板的表面。
本申請實施例中,
所述左卡板5向左側上部延伸弧形結構的左導條51。
利用左側外擴的弧形形成的左導條51對左側裝飾板的插接進入進行引導,幫助左側裝飾板進入左插槽21內。
本申請實施例中,
所述右卡板6向右側上部延伸弧形結構的右導條61。
利用右側外擴的弧形形成的右導條51對右側裝飾板的插接進入進行引導,幫助右側裝飾板進入右插槽22內。
本申請實施例中,
所述右卡板6的右導條61向左上方還設有固定板7。
通過固定板7上安裝螺絲或者釘子或其他連接結構,進而實現對內轉角結構的固定。
本申請實施例中,
所述固定板7的頂端上設有抵觸頭71。
利用固定板7端頭上的圓弧形的抵觸頭71還可以實現對左側裝飾板表面的進一步卡接固定。
在本申請結構的高度、長度、壁厚、形狀的細微變化,基于說明書圖紙的變化,均在保護范圍內。
以上所述僅為本申請的實施例而已,而且,本申請中零部件所取的名稱也可以不同,并不限制本申請中的名稱。對于本領域技術人員來說,本申請可以有各種更改和變化。凡在本申請的構思和原理之內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換、改進等,均應包含在本申請的權利要求范圍之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