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實用新型屬于考古裝置技術領域,具體涉及一種用于考古現(xiàn)場的密封考古倉。
背景技術:
考古學屬于人文科學領域,其任務在于根據(jù)古代人類活動遺留下來的實物資料,研究人類古代社會的歷史。實物資料包括各種遺跡和遺物,它們多埋沒在地下,必須經過科學的調查發(fā)掘,才能被系統(tǒng)地、完整地揭示和收集。
目前,比較常用的考古方法是開放式考古,即把實驗室移動到野外考古挖掘現(xiàn)場,這樣便于第一時間保護文物,這種考古方式比較先進的是移動實驗室考古車。
但是,目前采用的這種裝置,還是不能改變文物被氧化的事實,當文物被挖掘出來的一瞬間,文化就會被氧化,而且氧化往往發(fā)生在一瞬間,而現(xiàn)有的科學技術,還不能將氧化后的文物恢復到剛挖掘出來的狀態(tài)。
技術實現(xiàn)要素:
本實用新型的目的在于:針對文物在出土過程中容易被氧化的問題,提供一種用于考古現(xiàn)場的密封考古倉,將考古現(xiàn)場通過水密封的考古倉密封起來,創(chuàng)造一個穩(wěn)定的無氧考古空間,確保文物出土的時候不被氧化。
為了實現(xiàn)上述目的,本實用新型采用的技術方案為:
一種用于考古現(xiàn)場的密封考古倉,包括下端為敞口的倉體,考古現(xiàn)場區(qū)域四周設置有與倉體的下端邊緣相對應的閉環(huán)結構的水渠,所述的倉體的下端邊緣浸入水渠中將所述的考古現(xiàn)場區(qū)域包圍密封。
優(yōu)選地,還包括設置在倉體一側且為共壁的進出艙,進出艙與倉體的共壁上設置有用于進出倉體的考古倉門,進出艙的下端為敞口結構,且下方設置有也設置有與進出艙的下端邊緣相對應的分支水渠,所述的進出艙的下端邊緣浸入分支水渠中將所述的進出艙所在區(qū)域包圍密封;
所述的進出艙和倉體均連接有充氮設備。
優(yōu)選地,所述的進出艙的對角位置分別設置有與充氮設備連接的進出艙進氣管和進出艙回氣管;所述的倉體的對接位置分別設置有與充氮設備連接的考古倉進氣管和考古倉回氣管。
優(yōu)選地,所述的進出艙進氣管、進出艙回氣管、考古倉進氣管和考古倉回氣管的管體兩端均采用快速接頭與對應機構連接。
優(yōu)選地,所述的倉體采用復合膜材料制成。
由于采用了上述技術方案,本實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
本實用新型的一種用于考古現(xiàn)場的密封考古倉,通過在考古現(xiàn)場的周圍設置有閉環(huán)結構的水渠,然后將密封考古倉的倉體部分放置在水渠中,這樣倉體的倉內和倉外則通過水密封隔離開,通過其他機構將倉體內填充滿其他氣體,則倉體中就形成一個密封的穩(wěn)定的無氧空間,便于考古工作者在倉體內進行考古,出土的文物不與空氣接觸,從而不會被氧化。
附圖說明
圖1是本實用新型的密封考古倉主視圖。
圖2是本實用新型的密封考古倉俯視圖。
附圖標記:1-考古現(xiàn)場區(qū)域,2-水渠,21-分支水渠,3-倉體,31-考古倉門,4-進出艙,41-進出艙門,5-充氮設備,501-進出艙進氣管,502-進出艙回氣管,503-考古倉進氣管,504-考古倉回氣管,505-廢氣排氣管。
具體實施方式
參照圖1,圖2,一種用于考古現(xiàn)場的密封考古倉,包括下端為敞口的倉體3,考古現(xiàn)場區(qū)域1四周設置有與倉體3的下端邊緣相對應的閉環(huán)結構的水渠2,所述的倉體3的下端邊緣浸入水渠2中將所述的考古現(xiàn)場區(qū)域1包圍密封。倉體3的倉內和倉外通過倉體3與水渠2形成的水密封,使得倉體3內形成一個密封的穩(wěn)定的空間。然后通過倉體3連接充氮設備5,將倉體3內填充滿氮氣,這樣倉體3內就形成無氧空間,便于考古工作者進行現(xiàn)場考古。所述的倉體3優(yōu)選采用復合膜材料制成。
為了方便考古工作者進出倉體3,本實用新型的密封考古倉還包括設置在倉體3一側且為共壁的進出艙4,進出艙4與倉體3的共壁上設置有用于進出倉體3的考古倉門31,進出艙4的下端為敞口結構,且下方設置有也設置有與進出艙4的下端邊緣相對應的分支水渠21,進出艙4的下端邊緣浸入分支水渠21中將所述的進出艙4所在區(qū)域包圍密封。
進出艙4和倉體3均連接有充氮設備5,具體地,的進出艙4的對角位置分別設置有與充氮設備5連接的進出艙進氣管501和進出艙回氣管502;所述的倉體3的對接位置分別設置有與充氮設備5連接的考古倉進氣管503和考古倉回氣管504。通過將進氣管和回氣管連接到對角位置,這樣倉體3和進出艙4的整個空間均可以填充滿氮氣。
考古工作者在進入倉體3中時,首先進入到進出艙4中,然后將進出艙4的進出艙門41關閉,然后往進出艙4中填充氮氣,當進出艙4中全部填充滿氮氣后,再打開倉體3的考古倉門31,即可進入到倉體3中,保證考古工作者進出倉體3時不會將空氣帶入到倉體3中。
在搭建密封考古倉時,只需在考古現(xiàn)場的四周挖掘閉環(huán)結構的水渠2,以及分支水渠21,然后將倉體3和進出艙4的整體結構浸入到水渠2中,然后將充氮設備5的進出艙進氣管501、進出艙回氣管502、考古倉進氣管503和考古倉回氣管504,分別連接到倉體3及進出艙4上,同時為了安裝方便,進出艙進氣管501、進出艙回氣管502、考古倉進氣管503和考古倉回氣管504的管體兩端均采用快速接頭與對應機構連接。然后即可通過充氮設備5分別向倉體3和進出艙4中填充氮氣,然后廢氣分別通過考古倉回氣管504、進出艙回氣管502回到充氮設備5中,通過充氮設備5的廢氣排氣管505排出,當倉體3和進出艙4填充滿氮氣后,即完成了對考古現(xiàn)場的考古前準備。當考古工作者需要進出倉體3時,再按照之前所述的步驟來執(zhí)行,避免考古工作者進出時將空氣帶入倉體3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