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實用新型涉及一種建筑材料,尤其涉及一種保溫聚氨酯結構板。
背景技術:
聚氨酯板是常用的建筑保溫材料,目前使用的聚氨酯保溫板,大多采用外貼薄抹灰技術,一段時間后,容易導致外保溫開裂、脫落、空鼓現象的發生;并且聚氨酯板的安裝工藝復雜,還需要外保溫施工程序,施工工期比較長。
有鑒于上述的缺陷,本設計人積極加以研究創新,以期創設一種保溫聚氨酯結構板,使其更具有產業上的利用價值。
技術實現要素:
為解決上述技術問題,本實用新型的目的是提供一種節能與結構一體化、個性化定制生產,施工簡便、預防建筑火災發生的保溫聚氨酯結構板。
本實用新型的一種保溫聚氨酯結構板,包括鋼筋焊網、聚氨酯保溫板和鋼絲斜插筋網,其特征在于,所述鋼筋焊網由兩片鋼筋網組成,鋼筋斜插筋網穿插于整個聚氨酯保溫板中,所述聚氨酯保溫板設置在所述鋼筋焊網中間,由鋼筋斜插筋網固定,共同形成鋼筋交聯網。
進一步的,所述鋼筋斜插筋網呈“X”型穿插于整個聚氨酯保溫板中。
進一步的,所述聚氨酯保溫板的前后兩面分別設置有墊片,所述鋼筋焊網的鋼筋穿過所述墊片,將所述聚氨酯保溫板固定。
進一步的,所述鋼筋斜插筋網在聚氨酯保溫板的邊緣穿過。
進一步的,所述鋼筋焊網和聚氨酯保溫板平行設置。
進一步的,所述聚氨酯保溫板的前、后兩面分別設置有四個墊片。
進一步的,所述鋼筋斜插筋網兩端與所述鋼筋焊網連接在一起。
進一步的,所述鋼筋焊網中的鋼筋符合GB/T 1499.3-2010鋼筋混凝土用鋼第三部分:鋼筋焊接網。
借由上述方案,本實用新型至少具有以下優點,1、節能與結構一體化,聚氨酯保溫材料同鋼筋交聯網澆筑混凝土,組成復合墻,實現節能和結構一體化;2、整體澆筑,由于保溫材料與墻體一致,解決外貼薄抹灰技術由于外保溫持續升溫的價格戰和施工質量的不易監控性,致使外保溫短期內開裂、脫落、空鼓現象的發生,保證了保溫層和主體結構耐久性相同,延長其使用壽命;3、鋼筋斜插筋網呈“X”型穿插于整個聚氨酯保溫板中,增加了保溫聚氨酯結構板的牢固性;4、工廠模塊化、個性化定制生產,施工簡便,聚氨酯保溫材料同鋼筋交聯網在工廠預制,為生產線流水作業定制加工而成,既能保證產品質量的穩定性,又能實現節能工程的一站式監督;5、實現了保溫和主體結構同時完成,節省了外保溫施工工序,縮短了施工工期。
上述說明僅是本實用新型技術方案的概述,為了能夠更清楚了解本實用新型的技術手段,并可依照說明書的內容予以實施,以下以本實用新型的較佳實施例并配合附圖詳細說明如后。
附圖說明
圖1是本實用新型的一種保溫聚氨酯結構板的結構示意圖;
圖2是本實用新型的實施例2一種保溫聚氨酯結構板的結構示意圖;
圖3是圖2所示的一種防火聚氨酯結構板的墊片的結構示意圖。
具體實施方式
下面結合附圖和實施例,對本實用新型的具體實施方式作進一步詳細描述。以下實施例用于說明本實用新型,但不用來限制本實用新型的范圍。
實施例1
參見圖1,本實用新型一較佳實施例所述的一種保溫聚氨酯結構板,包括鋼筋焊網1、聚氨酯保溫板2和鋼絲斜插筋網3,鋼筋焊網1由兩片平行的的鋼筋網組成,鋼筋焊網1作為復合剪力墻的受力鋼筋及構造鋼筋,是復合剪力墻的受力核心構件之一,對提高結構安全起著決定性的作用,聚氨酯保溫板2設置在鋼筋焊網1中間,聚氨酯保溫板2主要起到建筑節能的作用。隨著不同嚴寒或寒冷地區,節能效果不同,聚氨酯保溫板2的厚度會發生變化。
鋼筋斜插筋網3的兩端與鋼筋焊網1連接在一起。
聚氨酯保溫材料同鋼筋交聯網在工廠預制,為生產線流水作業定制加工而成,施工時,將鋼筋焊網1、聚氨酯保溫板2和鋼筋斜插筋網3組成的構建吊裝、固定,然后在聚氨酯保溫板2的兩側澆筑,形成集受力、保溫于一體的現澆鋼筋混凝土復合墻。
該種保溫聚氨酯結構板節能與結構一體化,聚氨酯保溫材料同鋼筋交聯網澆筑混凝土,組成復合墻,實現節能和結構一體化;由于保溫材料與墻體一致,解決外貼薄抹灰技術由于外保溫持續升溫的價格戰和施工質量的不易監控性,致使外保溫短期內開裂、脫落、空鼓現象的發生,保證了保溫層和主體結構耐久性相同,延長其使用壽命;工廠模塊化、個性化定制生產,施工簡便,聚氨酯保溫材料同鋼筋交聯網在工廠預制,為生產線流水作業定制加工而成,既能保證產品質量的穩定性,又能實現節能工程的一站式監督,節省了工期。
實施例2
一種保溫聚氨酯結構板包括鋼筋焊網1、聚氨酯保溫板2和鋼絲斜插筋網3,鋼筋焊網1由兩片平行的的鋼筋網組成,聚氨酯保溫板2設置在鋼筋焊網1中間,聚氨酯保溫板2的前后兩面分別設置有墊片4,鋼筋焊網1的鋼筋穿過墊片4,將述聚氨酯保溫板2固定,鋼絲斜插筋網3在聚氨酯保溫板2的邊緣穿過,其他結構和材料特點如實施例1。
與實施例1相比,實施例2的鋼筋穿過聚氨酯保溫板邊緣,極大的保證了保溫板的完整性,結構板的強度進一步提高,對墻體的保護作用也進一步提高,抗震、保溫效果更好。
以上所述僅是本實用新型的優選實施方式,并不用于限制本實用新型,應當指出,對于本技術領域的普通技術人員來說,在不脫離本實用新型技術原理的前提下,還可以做出若干改進和變型,這些改進和變型也應視為本實用新型的保護范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