實用新型涉及建筑工程領域,尤其涉及一種預制復合屋面板的接合節點。
背景技術:
傳統的屋頂構造一般采用現澆或者采用木屋頂、鋼屋頂。采用木屋頂和鋼屋頂受耐火性和耐腐蝕性的性能較差,采用現澆屋頂需要消耗大量的模板和工期,施工較為復雜。
為解決上述技術問題,對屋頂采用裝配式的建筑方法,即屋面板進行預制,然后在施工現場進行組裝,這樣可有效提高施工效率。但是,在屋面板的組裝過程中,屋面板之間會存在拼接縫,故需進行防水處理,通常采用鋪貼防水材料后能夠有效地阻擋水的滲入,但簡單的建筑防水,如打防水膠,年限過久會存在漏水等問題,故有必要對預制屋頂進行結構防水以增加其防水性能。
技術實現要素:
本實用新型的目的是提供一種安裝方便、防水效果好的預制復合屋面板的接合節點。
上述目的是通過如下技術方案實現:一種預制復合屋面板的接合節點,包括相鄰設置的預制復合屋面板、第一直立鎖邊和第二直立鎖邊,所述第一直立鎖邊的一端和所述第二直立鎖邊的一端分別預埋在所述相鄰設置的預制復合屋面板中,所述第一直立鎖邊的另一端和所述第二直立鎖邊的另一端彎折分別形成第一卷邊和第二卷邊,所述第一卷邊與第二卷邊相咬合。在預制復合屋面板的制備過程中,將第一直立鎖邊和第二直立鎖邊預埋在預制復合屋面板中,預埋的深度不宜過大,以減少模板的制作難度和模板的使用量,預制復合屋面板可采用空心板,也可采用實心板,通過工廠實現保溫防水性能的要求。屋頂拼裝施工中,將相鄰設置的預制復合屋面板吊裝落位后,所述第一卷邊與第二卷邊相對接,然后進行鎖邊對接后處理,封鎖其邊,使述第一卷邊與第二卷邊相 咬合。如此,可通過預埋直立鎖邊實現預制復合屋面板的接合節點處的結構上的防水;為了實現更加的防水效果,預制復合屋面板的拼縫處進行建筑防水,如打防水膠。需要說明的是,直立鎖邊可高于屋面,也可低于屋面,當低于屋面時,可采用現澆找平防水進行縫隙處理;直立鎖邊的卷邊可從拼縫處伸出屋面,也可從預制復合屋面板中伸出屋面。兩塊預制復合屋面板拼接完后,為實現整個屋面板的保溫性能,可在底部空隙處設置保溫條板。
進一步,所述預制復合屋面板自上而下依次包括保護層、保溫層、找平層、防潮隔汽層和預制混凝土板。如此設置,有效增加了所述預制復合屋面板的保溫、防潮隔汽的效果,同時強度大,更加美觀且對外界的噪音阻隔性能得到很大的改善。
進一步,所述第一直立鎖邊的一端和第二直立鎖邊的一端預埋在預制混凝土板中。預制混凝土板為預制復合屋面板的基礎結構層,將第一直立鎖邊的一端和第二直立鎖邊的一端預埋在預制混凝土板中,錨固效果更好。
進一步,所述第二卷邊包裹第一卷邊。第二卷邊包裹第一卷邊實現直立鎖邊的防水功能。
進一步,所述第一卷邊和第二卷邊呈圓弧狀,所述第二卷邊的直徑大于所述第一卷邊的直徑。
進一步,所述第一卷邊呈“U”型,所述第二卷邊呈“n”型,所述第二卷邊的端部設置于所述第一卷邊的U型口中。如此設置,也可達到防水效果,同時,第一卷邊與第二卷邊相接處有U型口,有利于引導雨水從U型口中排出。
進一步,所述第二卷邊的端部彎折并卡入所述第一卷邊的U型口中。如此設在,第二卷邊的端部彎折處起到類似彈簧的作用,使得二者對接時更為緊密,以達到防水效果。
進一步,所述第一卷邊呈“U”型,所述第二卷邊呈“M”型,所述第二卷邊的U型部分卡入所述第一卷邊的U型口中。如此設置,可實現防水功能,同時,第一鎖邊和第二鎖邊采用迂回形式,兩側相互掐入對方的u型口中,使得二者對接時更為緊密,防水效果更佳。
進一步,所述第一卷邊呈“U”型,所述第二卷邊呈“n”型,所述第二卷邊包裹第一卷邊。第一卷邊和第二卷邊對接時,第一卷邊呈“U”型,這樣其U型的迂回形式增大了本身的彈性,為與第二全部卷邊緊密對接提供了可能,同時增大了水流的路徑,有利于引導雨水的排出。
進一步,所述第一卷邊的端部的位置高于彎折部。第一卷邊的U型口中可能會因為雜物的堵塞,不利于雨水的排出,尤其是使用年限較久后,所述第一卷邊的端部的位置高于彎折部,可避免雜物堵塞水倒流入預制復合屋面板的拼縫處,從而影響防水效果。
附圖說明
構成本實用新型的一部分的附圖用來提供對本實用新型的進一步理解,本實用新型的示意性實施例及其說明用于解釋本實用新型,并不構成對本實用新型的不當限定。
圖1~3分別為本實用新型實施方式所涉及的預制復合屋面板的接合節點的示意圖;
圖4~10為本實用新型實施方式所涉及的直立鎖邊的結構示意圖。
圖中:
1 預制復合屋面板 2 第一直立鎖邊 3 第二直立鎖邊 4 第一卷邊
5 第二卷邊 6 保溫條板 7 保護層 8 保護層
9 找平層 10 防潮隔汽層 11 預制混凝土板 12 U型口
13 彎折部
具體實施方式
下面結合附圖對本實用新型進行詳細描述,本部分的描述僅是示范性和解釋性,不應對本實用新型的保護范圍有任何的限制作用。此外,本領域技術人員根據本文件的描述,可以對本文件中實施例中以及不同實施例中的特征進行相應組合。
本實用新型實施例如下,參照圖1~3,一種預制復合屋面板1的接合節點,包括相鄰設置的預制復合屋面板1、第一直立鎖邊2和第二直立鎖邊3,所述第一直立鎖邊2的一端和所述第二直立鎖邊3的一端分別預埋在所述相鄰設置的預制復合屋面板1中,所述第一直立鎖邊2的另一端和所述第二直立鎖邊3的另一端彎折分別形成第一卷邊4和第二卷邊5,所述第一卷邊4與第二卷邊5相咬合。在預制復合屋面板1的制備過程中,將第一直立鎖邊2和第二直立鎖邊3預埋在預制復合屋面板1中,預埋的深度不宜過大,以減少模板的制作難度和模板的使用量,預制復合屋面板1可采用空心板,也可采用實心板,通過 工廠實現保溫防水性能的要求。屋頂拼裝施工中,將相鄰設置的預制復合屋面板1吊裝落位后,所述第一卷邊4與第二卷邊5相對接,然后進行鎖邊對接后處理,封鎖其邊,使述第一卷邊4與第二卷邊5相咬合。如此,可通過預埋直立鎖邊實現預制復合屋面板1的接合節點處的結構上的防水;為了實現更加的防水效果,預制復合屋面板1的拼縫處進行建筑防水,如打防水膠。需要說明的是,直立鎖邊可高于屋面,也可低于屋面,當低于屋面時,可采用現澆找平防水進行縫隙處理;直立鎖邊的卷邊可從拼縫處伸出屋面,也可從預制復合屋面板1中伸出屋面。兩塊預制復合屋面板1拼接完后,為實現整個屋面板的保溫性能,可在底部空隙處設置保溫條板6。
在上述實施例的基礎上,本發明另一實施例中,如圖1,所述預制復合屋面板1自上而下依次包括保護層7、保護層8、找平層9、防潮隔汽層10和預制混凝土板11。如此設置,有效增加了所述預制復合屋面板1的保溫、防潮隔汽的效果,同時強度大,更加美觀且對外界的噪音阻隔性能得到很大的改善。
在上述實施例的基礎上,本發明另一實施例中,如圖1,所述第一直立鎖邊2的一端和第二直立鎖邊3的一端預埋在預制混凝土板11中。預制混凝土板11為預制復合屋面板1的基礎結構層,將第一直立鎖邊2的一端和第二直立鎖邊3的一端預埋在預制混凝土板11中,錨固效果更好。
在上述實施例的基礎上,本發明另一實施例中,如圖4,所述第二卷邊5包裹第一卷邊4。第二卷邊5包裹第一卷邊4實現直立鎖邊的防水功能。
在上述實施例的基礎上,本發明另一實施例中,如圖4,所述第一卷邊4和第二卷邊5呈圓弧狀,所述第二卷邊5的直徑大于所述第一卷邊4的直徑。
在上述實施例的基礎上,本發明另一實施例中,如圖5,所述第一卷邊4呈“U”型,所述第二卷邊5呈“n”型,所述第二卷邊5的端部設置于所述第一卷邊4的U型口12中。如此設置,也可達到防水效果,同時,第一卷邊4與第二卷邊5相接處有U型口12,有利于引導雨水從U型口12中排出。
在上述實施例的基礎上,本發明另一實施例中,如圖6,所述第二卷邊5的端部彎折并卡入所述第一卷邊4的U型口12中。如此設在,第二卷邊5的端部彎折處起到類似彈簧的作用,使得二者對接時更為緊密,以達到防水效果。
在上述實施例的基礎上,本發明另一實施例中,如圖7,所述第一卷邊4呈“U”型,所述第二卷邊5呈“M”型,所述第二卷邊5的U型部分卡入所述第一卷邊4的U型口12中。如此設置,可實現防水功能,同時,第一鎖邊 和第二鎖邊采用迂回形式,兩側相互掐入對方的U型口12中,使得二者對接時更為緊密,防水效果更佳。
在上述實施例的基礎上,本發明另一實施例中,如圖8,所述第一卷邊4呈“U”型,所述第二卷邊5呈“n”型,所述第二卷邊5包裹第一卷邊4。第一卷邊4和第二卷邊5對接時,第一卷邊4呈“U”型,這樣其U型的迂回形式增大了本身的彈性,為與第二全部卷邊緊密對接提供了可能,同時增大了水流的路徑,有利于引導雨水的排出。
在上述實施例的基礎上,本發明另一實施例中,如圖9和圖10,所述第一卷邊4的端部的位置高于彎折部13。第一卷邊4的U型口12中可能會因為雜物的堵塞,不利于雨水的排出,尤其是使用年限較久后,所述第一卷邊4的端部的位置高于彎折部13,可避免雜物堵塞水倒流入預制復合屋面板1的拼縫處,從而影響防水效果。應當理解,所述第一卷邊4的端部的位置高于彎折部13,指的是安裝狀態的條件下。若果是坡屋頂的構造形式,在傾斜狀態下,第一卷邊4的端部的位置高于彎折部13即可。
以上所述僅是本實用新型的優選實施方式,應當指出,對于本技術領域的普通技術人員來說,在不脫離本實用新型原理的前提下,還可以做出若干改進和潤飾,這些改進和潤飾也應視為本實用新型的保護范圍。